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人谈读书(精)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热爱读书、崇尚读书之风绵延数千年。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的观点和论述内容非常丰富,许多至理名言流传至今,不少读书故事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引领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读书风尚。本书收集和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与读者分享。 目录 上篇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为学“绝四” 孔子:择善而从,见贤思齐 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墨子:言必有三表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庄子: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中篇 曾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陆贾:书不必起仲尼之门 董仲舒:多连与博贯 刘向:老而好学,如炳之明 刘向:为学“三患” 扬雄:读而能行为之上 扬雄:何谓好学? 桓谭:能读千赋则善赋 班固:学者之大患 王充:何谓鸿儒? 王充:虚妄之书不可信 王充:学问之法,不畏无才,难于距师 许慎:文字者经艺之本 徐幹:志者,学之师也 徐幹:大义为先,物名为后 徐幹:相因而学 董遇:读书当以“三余” 葛洪:阶浅涉深,由易及难 葛洪:修学务早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 沈约:文章当从“三易” 刘勰:知音其难 刘勰:阅文六观 刘勰:文有八体 刘勰:文有风骨 颜之推:读书学问,明目修身 颜之推:学习犹种树,春华而秋实 颜之推:少而至老,学而不倦 颜之推:学习所以求益,切勿自高自大 颜之推:农商工贾,可为师表 颜之推:读书须切磋相起 颜之推:必须眼学,勿信耳受 孔颖达: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王昌龄:诗有三境 王昌龄:诗有五趣向 李白: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韩愈:读书“四患” 柳宗元:读书“三勿” 杜牧: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 司空图:诗有二十四种 孟郊: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曾巩:为学难在知其精微 司马光:读书在得道利民 欧阳修: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 张载:读中求疑 苏轼:八面受敌法 王安石:开编喜有得,一读瘳沉疴 王安石:读经不足以知经 黄庭坚:作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黄庭坚: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 黄庭坚:心地收汗马之功,读书乃有味 陈善:读书须知出入法 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 朱熹:读书贵专不贵博 朱熹:读书有“三到” 朱熹:何谓善读书? 张栻:读书欲自博而趋约 吕祖谦:为学须是一鼓作气 吕祖谦:惟出窠臼,然后有功 陆九渊:开卷读书,平心定气 陆九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姜夔:诗有四高妙 陈亮:一日课一日之功,月异而岁不同 严羽:诗道在妙悟 下篇 程端礼:读书更须反复玩味 程端礼:读史当身立其朝,身任其事 宋濂:借书抄录,遍观群书 薛瑄:读书有雅郑 薛瑄:读书功夫在“寻思” 王阳明:读书有“三得” 李贽:老而乐学 王骥德:曲之佳处多读书 汤显祖:善取益者自为益 冯班:开卷疾读,然而无益 冯班:读书有“三益” 延君寿:读书当心气凝练,埋头苦攻 延君寿:读书各随其心,不必强同 陆世仪:读书长精神 陆世仪:读书须识货 陆陇其: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 李光地: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 李光地:读书只要心里明白,便是源头活水 李光地:天下之书读不尽,读书须读要紧书 张伯行:读书为第一乐,学圣为第一贵 张伯行:读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郑板桥:善读书者曰攻曰扫 郑板桥:读书须善记善诵 袁枚: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 袁枚:书非借不能读也 王鸣盛:读史宜专心正史 王鸣盛:读书之道,会通古今 钱大昕:不以熟与不熟判定文章之优劣 姚鼐:疾读求体势,缓读求神味 李重华:读诗之法由下而上溯 章学诚:读其书,知其言 曾国藩:读书之法,看、读、写、作不可缺一 曾国藩:读书有“两怕” 曾国藩:辨识其貌,领取其神 曾国藩:朗读以昌其气,吟咏以玩其味 唐彪:读书不可专趋一体 唐彪:读书有五等之分 唐彪:读者当约,阅者宜博 唐彪:经史之益,更在身心 后记 序言 中国古代先贤勤奋好学 ,博览群书,从孔子、老子 到孟子、荀子,从董仲舒、 韩愈到司马光、朱熹等,皆 是读书的典范。韦编三绝、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 偷光等流传至今的许多成语 ,都是用来形容和描述古人 勤学苦读的精神。古代先贤 读书治学的成功之道,不仅 在于他们勤奋刻苦,还在于 他们善于提炼和总结读书的 经验与读书的方法。 孔子在《论语》中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读书也如此。苦读书是基 础,善读书是关键。要成其 事,读出成效,也需要利其 “器”。这里所讲的“器”,就 是要善于学习和掌握读书的 要义和读书的方法。从中国 古代先贤的读书观中,我们 可以领悟善读书的要义,找 到善读书的方法,取得善读 书的成效。 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经 验和读书方法,是留给我们 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 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整理。 2020年4月世界读书日来临 之际,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 动正式启动,组织政协委员 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努力建设“书香政协”,以“ 书香政协”促进“书香社会” 建设。读书活动启动之后, 为推动委员线上线下学习交 流,先期开设了11个主题读 书群,从2020年7月开始又 增设了一个委员读书漫谈群 。为了丰富委员读书漫谈群 的讨论和交流,我开设了一 个读书专栏,即《古人谈读 书》。专栏每天早晨向书友 们推荐一则文章,每则介绍 古代先贤关于读书学习的一 个观点或一种主张。每则文 章不长,约400字,力争做 到观点鲜明,简明扼要。我 从有关书籍中,收集整理了 中国古代部分先贤谈读书治 学的一些观点和论述,在此 基础上做了一些阐释和点评 ,谈了自己一些粗浅的学习 感悟和体会。读书专栏推出 后,得到了委员读书漫谈群 书友们的支持和鼓励。我在 先期推出的15则之中遴选了 10则,以《古人谈读书十则 》为题,于2021年2月21日 发表在《人民政协报》上, 此后又被《新华文摘》转载 于2021年第10期,受到许 多读者朋友的肯定。此后, 有些书友建议我将推出的读 书专栏文稿整理出版,与更 多的读者朋友们分享。 在大家的鼓励下,我再 次对原文进行了修改和校订 ,仍然以读书专栏的名字即 《古人谈读书》作为书名出 版,这样看起来更鲜明,也 更通俗。本书共选取70位古 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作品 赏析的观点和论述,其121 则,以年代为序编排。分上 、中、下三篇:上篇为先秦 时期,中篇为汉代至两宋时 期,下篇为元明清时期。在 收集整理古代先贤关于读书 治学观点和论述的过程中, 主要参考了曾祥芹、张维坤 、黄果泉先生编著、大象出 版社出版的《古代阅读论》 ,杨伯峻先生译注、中华书 局出版的《论语译注》《孟 子译注》,陈鼓应先生注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老子 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 》,张觉先生今译、湖南人 民出版社出版的《荀子》等 有关著作,以及《中国大百 科全书》(第一版)、《哲 学卷》《中国文学卷》《教 育卷》等卷,特致谢忱。 在《古人谈读书》即将 付梓之际,我要感谢团结出 版社社长梁光玉、副社长赵 晓丽对本书编辑出版工作的 热情支持,感谢两位美术编 辑为本书精心创作的插图, 感谢各位书友的鼓励和帮助 !限于学识,书中可能有不 少疏漏和谬误之处,敬请各 位读者朋友指教。 是为序。 2021年11月 导语 苦读书是基础,善读书是关键。要成其事,读出成效,也需要利其“器”。这里所讲的“器”,就是要善于学习和掌握读书的要义和读书的方法。从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观中,我们可以领悟善读书的要义,找到善读书的方法,取得善读书的成效。 本书共选取70位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作品赏析的观点和论述,其121则,以年代为序编排。 后记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的优 良传统,热爱读书、崇尚读 书之风绵延数千年。古代先 贤关于读书治学的观点和论 述内容非常丰富,许多至理 名言流传至今,不少读书故 事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 一代读书人,引领了一个又 一个时代的读书风尚。《古 人谈读书》仅仅收集和选取 了其中很少一部分。从这些 收入书中的读书观点来看, 主要论及以下十个方面的内 容,我权且称之为“读书十 要”,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一是要有高尚的情怀和 高远的志向。北宋政治家、 史学家司马光主张“读书在 得道利民”。司马光在《与 薛子立秀才书》中谈道:“ 士之读书岂专为利禄而已哉 ?求得位而行其道以利斯民 也。国家所以求士者,岂徒 用印绶粟帛宠其人哉?亦欲 得其道以利民也。”司马光 认为,读书要超越自我,超 越利禄,明大道、求大道, 为国而学,为民而读。读书 既要有高尚的情怀,还要有 高远的志向。汉魏之际文学 家、“建安七子”之一徐幹, 明确提出“志者,学之师也” 。徐幹在《中论》中谈道: “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 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 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 不患才之不瞻,而患志之不 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 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徐幹在这里提出了一个 学习的重要问题,即学习中 志向与才学的关系问题。他 认为,志是第一位的,才是 第二位的。虽然有的人有天 赋才学,却没有远大志向, 因而还是不能够建功立业。 只有立志于学,坚持不懈, 才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 二是要培育道德情操。 战国末期哲学家、教育家荀 子是先秦时期关于阅读理论 的集大成者,许多观点对我 们很有借鉴意义。荀子在《 劝学篇》中提出:“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 澄明自得,圣心备焉。”他 认为,读书学习的目的在于 培养道德情操,涵养君子人 格。君子只有广泛地学习, 每天省察自己,那就会积善 成德,见识高明,心智澄明 ,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荀 子关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的观点告诉我们,积 累知识是手段,培养道德情 操、涵养君子人格是目标。 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才会做 到博学多闻,永不停步! 三是要有一个好的学习 态度。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在为学读书方 面有不少精彩论述流传至今 ,影响深远。孔子在《论语 》中多处谈到为学读书的态 度或心态,对我们很有启迪 :一是要做到不耻下问。《 论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 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 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公冶长篇第五》)孔子认 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 文”,是因为他既聪明灵活 、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 不以为耻。二是要做到学而 不厌。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篇第七》)孔 子勉励人们读书学习要保持 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学习 而不厌弃,教诲他人而不疲 倦。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 以看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 ,对于我们的学习成效和读 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不耻 下问、学而不厌,这正是我 们今天应当大力弘扬的良好 学风和传统美德。 …… 八是要做到学行结合。 古人论及读书,多强调学与 行相结合。西汉哲学家扬雄 提出,“读而能行为之上”。 他在《法言》中谈道:“学 ,行之,上也;言之,次也 ;教之,又其次也;咸无焉 ,为众人。”扬雄认为,读 书学习之后的成效,大致可 分为四等:上等是在读书学 习之后,能见诸行动,其次 是著述立言,再其次是传道 授业。如果前面的情况都没 有,那就是第四等,即普通 人。扬雄告诉我们,读书学 习最重要的是见诸行动,将 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用以 指导自己的实践,做到知与 行的统一。 九是要共读切磋。古人 谈读书,大多强调共读切磋 的益处。南北朝时期思想家 、教育家颜之推将自己亲身 见闻与立身、治家、处世之 道,写成《颜氏家训》,对 后世有深远影响。他主张“ 读书须切磋相起”。他在《 颜氏家训·勉学》中谈道:“ 《礼》(即《礼记》)云: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 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 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 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颜之推认为,《礼记》 上讲得很明白,“独学而无 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 ,读书要相互切磋,相互启 发,如此才能达到通晓明白 、相互提升的目的。从颜之 推的论述中看到,“切磋相 起”、共同读书,这是一种 读书的好方法,能提升读书 学习的效果。 十是要会通古今。读书 不仅要读懂,还要读通。清 代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强 调,“读书之道,会通古今”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 中谈道:“读周、汉以前书 ,用古音,读晋、唐以后书 ,用今音,斯可矣。大约学 问之道,当观其会通,知今 不知古,俗儒之陋也;知古 不知今,迂儒之癖也;心存 稽古,用乃随时,并行不相 悖,是谓通儒!”王鸣盛在 这里谈的是如何读书、如何 做学问,其要旨在“会通古 今 精彩页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谈到为学读书的态度或心态,对我们很有启迪:一是要做到不耻下问。《论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孔子认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文”,是因为他既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其实,孔子自己就是一位为人谦逊的人。《论语·八佾篇第三》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他自己认为,这正是礼的要求。二是要做到学而不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第七》)孔子勉励人们为学读书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诲他人而不疲倦。三是要做到只争朝夕。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第四》)在孔子看来,读书人学习明理要有时间的紧迫感,早晨得知了道理,即使当晚死去也不觉得遗憾。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对于我们的学习成效和读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只争朝夕,这正是我们今天应当大力弘扬的良好学风和传统美德。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很重视为学读书的方法,对他的学生总是循循善诱,引导有方。《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读书学习方法的许多论述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第二》)孔子认为,如果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受欺骗;反之,如果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有许多疑惑。 二是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第二》)孔子强调,学习要打牢基础,巩固才能提高。他认为温习旧知识就会有新体会、新发现、新收获。只有做到温故知新,才可以做老师。 三是学行相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第一》)在这里,一般人将“习”解释为“温习”。杨伯峻先生提出,“习”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如“习礼乐”“习射”等,如此解释有一定道理。孔子提出,学习了之后,要用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在孔子看来,学与行相联系,学习与实习相结合,这是一件使人非常高兴的事情。 孔子关于为学读书方法的论述和观点,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读书学习,不能好高骛远,务必打好基础,做到温故知新。特别是要做到学思结合,学行相合,既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克服脱离实际的毛病,注重知行合一,以期取得实际成效。 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注意到了一个读书学习的风气问题。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孔子认为,古代学习的人,目的是为了涵养自己的道德,提高自己的学问;现在学习的人,目的则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孔子谈到了两种不同的学风:一种是良好的学风,即“古之学者为己”,为涵养自己道德、提高自己学问而学习;另一种是不良的学风,即“今之学者为人”,为装饰自己、卖弄炫耀而学习。两种学风,既反映了读书人的学习品德,也体现了读书人的学习态度,还影响了读书人的学习成效。孔子谈到的不良学习风气,也许只存在于那个时代部分读书人身上,但这种不良读书风气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今天的读书人当深以为戒,去掉不良习气,树立良好学风。 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在《论语》中谈到了读书人的境界问题。一个人读书学习的成效,与一个人读书学习的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中提出了读书的三重境界,即知学、好学、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第六》)在孔子看来,为学读书与做事一样,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由知学,到好学,再到乐学,这就是读书人需要不断提升的三重境界。《论语》则更为深入地讨论了“好学”的问题。何为“好学”?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谈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认为,君子吃不要求饱足,居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在孔子看来,好学的人首先要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不能贪图安逸和享受,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有道的人学。孔子的弟子子夏也从另一个角度谈到了好学。子夏在《论语·子张篇第十九》中谈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认为,每天通过学习知道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能的,可以说是好学了。子夏强调好学在于日积月累,巩固提高,这一观点也值得我们借鉴。 P4-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