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已经是中日两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竞争的一个重要舞台。
中国-日本-东盟的经贸三角关系如何形成、如何演化特别值得关注。
《中日在东盟的经贸关系研究》从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和探讨中国一日本一东盟三者之间的经贸关系,立体化地梳理中国和日本在东盟市场上的经贸竞争态势以及可能的合作潜力。
魏景赋,日本广岛经济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履及企业、高校、地方政府,现专心于中国周边经济研究。著有《大湄公河区域经济研究》等著作。
郭健全,东华大学工学博士、副教授。现任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一汉堡国际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主持、参与的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于《国际商务》、《CIMS》、《C&IE》、《JIM》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王疆,日本东北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战略管理和国际商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日本经营学会志》、《管理学报》、《国际贸易问题》等国内外期刊。
中国和日本都是东盟重要的邻国。历史上,三方交集甚多,文化上互相融合,政治经济合作密切。进入21世纪后,东盟国家依托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凭借其低廉劳动力、丰富资源及区域优势,东盟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和投资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东盟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东盟市场的重要性。除东盟10国分别与中、日、韩3国先期建立的3个“10+1”合作机制之外,还有旨在建设东亚经济共同体的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10+3”合作机制、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俄罗斯8国的“10+8”合作机制(又被称为东亚峰会)。而无论合作还是竞争,地处欧亚经济枢纽的东盟市场,对中、日两个亚洲地区大国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
对于中国而言,基于地缘经济的因素,积极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从东盟国家进口的大量资源令中国资源紧张局面日益缓解;相互间贸易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也有利于提高欧洲经中东至中国国际贸易通道的安全保障系数。中国在该区域的经济影响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更是东亚经济共同体衍生的自然成果,这对于促进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东盟任何一个经济利害第三方的国际化经济联系不无裨益。
对于日本而言,东盟是其重要的原料、能源进口地,日本每年都会从东盟各国进口相当份额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同时,人口众多的东盟区域也是日本重要的出口市场和直接投资对象。若能在东盟国家维持其强大的影响力,对于维护日本最为看重的国际贸易关键航道之一的马六甲通道安全,其重要战略意义不言而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2017年11月初的东亚之行时,表示美、日、澳、印四国共进退的“印太战略”成为美国政府的新亚太战略,作为盟国本就紧跟美国脚步的日本恰似瞌睡被递枕头,对此积极呼应,将东盟区域当成其实施印台战略、平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环节而愈加重视。可以说,近二十年来对中国经济腾飞一直存在焦虑感的日本,发展与东盟的关系,既能为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铺路,也必然期望籍此来遏制中国崛起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