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什么呢?“古书”长的什么样儿?古人是怎样追求书品的适读效果的?我们今天如何才能读懂古书、用好古书?“书”是文明人类用来传授文化知识的工具。要问怎么读懂“古文”?办法有的是。中国有5000年不间断的文明史。5000年间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从古而来”的,因而每代人读懂其前代文章的经验,都有用。
这本书,就来讲讲古代的书品,从不同时代的出版物的不同品相说到不同时代读书、写书、出书、藏书、用书的社会风尚与可贵经验,与朋友们分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简史(中华书品史话)(精)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陈洪宜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书”是什么呢?“古书”长的什么样儿?古人是怎样追求书品的适读效果的?我们今天如何才能读懂古书、用好古书?“书”是文明人类用来传授文化知识的工具。要问怎么读懂“古文”?办法有的是。中国有5000年不间断的文明史。5000年间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从古而来”的,因而每代人读懂其前代文章的经验,都有用。 这本书,就来讲讲古代的书品,从不同时代的出版物的不同品相说到不同时代读书、写书、出书、藏书、用书的社会风尚与可贵经验,与朋友们分享。 目录 第一章 说说汉字简书与述作之始 一、汉字是从刻画符号开始的 二、甲骨文、金文问世了,但还没有“书” 三、简牍:古人类最廉价的文字载体 四、最早的书写工具:从聿笔与漆到毛笔与墨 五、最早的书:简帛之书及其编联形态 六、私人著书始于老子 七、孔夫子以阳光心态编大书 八、集体著述:起源于儒墨,成熟于吕不韦 九、战国之书实现了对华夏文明的全覆盖 十、先秦文章诸体皆备 十一、经文之正文及其传、说、解的配置 十二、先秦汉字结体的演进与书面排列的成型 第二章 秦汉简书与章句训诂之学 一、秦人也曾大力修书 二、秦代的文字大整合 三、书殉笔葬:文化储存的“地下渠道” 四、秦皇禁书,项羽焚书 五、汉人的简书抢救工程 六、汉代的文字改革与启蒙教育 七、汉代的章句之学 八、汉代的训诂之学 九、汉代子学文章的体制 十、汉代史学文章的成就 十一、时代精神与汉大赋 十二、传统目录学的产生 十三、投笔从戎,汉代的书手与书市 第三章 六朝纸书与声律辞章之学 一、洛阳纸贵,晋代纸书取代了简书 二、纸书上市的世界文化史价值 三、六朝的藏书、禁书与毁书 四、艰难时世与审美文章观 五、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哲学 六、六朝声律之学;文学语言的音乐美 七、六朝辞章之学;文学语言的形象美 八、六朝文体研究:汉语文章的结体美 九、六朝文章的风格品评 十、六朝美文的艺术走向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卷轴书与注疏之学 一、隋的藏书与禁谶 二、唐代抄书业的繁荣 三、唐代卷轴的私人收藏 四、敦煌奇迹的发现 五、唐人的注疏之学 六、唐人注释的操作 七、唐人疏解的操作 八、中国早有雕版印画技艺 九、中国雕版印书始于唐代 十、五代的监本书 十一、“不倒翁”原本就不该倒 十二、骈散文章的价值重估 十三、“载道古文”何尝救世 第五章 宋辽金元的印本书与版本目录之学 一、宋代惊人的书品文化成就 二、活字排版的发明 三、两宋的图书出版 四、宋代的出版基地 五、辽金元时期的北方出版业 六、王祯的木活字 七、宋元版本收藏的体制化与禁书 八、版本学与金石学的创立 九、纸本:古籍版本的成型 十、版式: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十一、字体:文本录入的灵魂 十二、校勘:版本价值的保证 十三、校勘的原则 十四、校勘的操作步骤 十五、断句与题跋 十六、装帧:工艺美学的运用 十七、宋代的文章轨范 十八、宋代散文的艺术走向 第六章 明清的册页书与考据评注之学 一、明政府的藏书处 二、明代的修书 三、明代个人收藏的专门化 四、明代的文章走向 五、明代的禁书 六、清代的官书出版与四库收藏 七、清代的藏书名家 八、清代的禁书 九、清前期文坛的嬗变 十、经世之文的新面貌 十一、明清的书目著录及其他 十二、历代雕印本的鉴赏 十三、历代非雕印本的鉴赏 十四、经典版本的美学要素 十五、清代的文章评品 第七章 近代以来的印本册页书与审美赏析之学 一、中华文化信息的西传 二、近代文章:向政治的回归 三、赠给美国:《古今图书集成》 四、近代书藏:在忧患时局中跋涉 五、张元济于战火中救国宝 六、郑振铎为爱国而藏书 七、对历代官藏利弊的反思 八、对散体文章的审美赏析 九、对赋体韵文的审美赏析 十、汉字的繁化简化及其识读 十一、文言与白话之争:中华书品面貌的新变 结束语 序言 四五千年前,华夏大地 的甲骨文与金文,承载着文 明信息,把中国先民送进了 世界先进行列;三千年前, “竹简之书”问世,使得知识 的跨时空传授成为可能,直 接促成了先秦诸子著作的批 量式问世,诱发了华夏知识 的首轮大爆炸。可以说,没 有简书,就没有周秦两汉中 华文明的传承!公元4世纪 之后,“纸书”得以普及,完 成了“书”的从有到优的历史 推进,中国气派的中国书画 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共通的精 神载体;再过五百年,宋代 先民又以印刷术的广泛使用 使印版书代替手抄书成为读 书人的最爱,保证了中华文 明发展的跨越式飞跃,宋版 书迄今仍在大放异彩。中华 书品之功大矣哉! 那么,“书”是怎么来的 呢?“古书”长什么样儿?古 人是怎样追求书品的适读性 的?古人是怎样阅读书籍、 写好用好文章的?我们今天 又如何才能读懂古书、用好 古文?本书就试图回答这类 问题。 要问古书长什么样儿, 看它的外在形式,首先论其 材质,材质不同,书的形态 当然不一样。简书、帛书或 纸书,各有自己的相应形态 ,而且在不断变形中:简书 是竹木简片编联卷起的,帛 书多是丝质绢帛卷轴装的; 纸书则有卷轴装、蝴蝶装、 折叠装、册页线装、册页包 背装等多种样式。当代人最 常见的就是册页包背装的纸 书了;偶尔可以看到折叠装 的经文与字帖,还可以看到 卷轴装的字画。无论如何装 订,总以适读为第一要义, 还得便宜、坚牢、便携才行 。至于文字录入的方式,上 古都用手抄本,唐宋之际有 了印刷本,而今已有电子本 ;以前都是“右起直行”录入 的,现在则通用“左起横行” 录入了。说到文字的排版式 样,图文配置、正文与注释 、附录的安排,则一代更比 一代赏心悦目,追求适读。 这些,便是关于“书”的一点 常识。 要问怎么读懂古书、用 好古文,办法有的是。中国 几千年来,每一代人都积累 了读懂、用好前代文章的好 经验,已累积成中国传统的 “文章学”知识系列。比如汉 代人为整理先秦典籍,发明 了章句训诂之学;六朝人为 把握汉语文章的民族气派, 积累了音律辞章之学;为传 承历代经典,唐宋人有了注 疏评点之学,同时还发展出 藏书事业与版本目录之学; 明清人有了考据评鉴之学, 近代人又有了审美赏析之学 ;这都是读好古书、用好古 文的方法论结晶。我们的任 务就是认识它们,把它们继 承下来,加以发展,并有所 创新,以利于加速吸纳传统 文化的营养。 讲书品,当然不能不论 及文章内容,不能不论及文 章题材、体裁与艺术手法的 源流演变;不能不论及文章 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民 族功能。我们这本书,固然 无法就这一切展开论述,但 也试图就一些带有时代特征 的路标式著作做一些感触式 的述评,希图由此探索出一 条文章评品的线索来。挂一 漏万,无可避免;捡蚌遗珠 ,诚为吾过;举一反三,是 有待于智者。 三四千年来,中国古书 与古文在中华文明的自身发 展和向外辐射方面,起了保 证和推进作用。今天,它们 仍然无处不在地滋养着我们 ,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 推动着我们的产业文明、制 度文明与精神文明。它所蕴 涵的历史训示、政治智慧, 它所反映的社会风情、生活 众相,它所累积的科学智慧 、生产技能,它所记录的人 生思考、审美经验,都是我 们取之不尽的无形财富。学 好古文,正是掌握这种文化 遗产的基础,也是提高我们 自身文学素养和精神素质的 有效途径。为此,切实解决 好古文阅读、古文欣赏与古 文应用问题,是当前古文研 究与教学中的一个很有意义 的课题,值得我辈终生以赴 。 这本书,就来讲讲古代 的书品,从不同时代的出版 物的不同品相说到不同时代 读书、写书、出书、藏书、 用书的社会风尚与可贵经验 ,与朋友们分享。不到之处 ,尚祈补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