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心理学界一直享有盛誉。193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弗洛伊德·鲁赫(Floyd L.Ruch)博士撰写了本书的第1版,大获成功,并独自修订至第7版。从第8版起,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Zimbardo)开始加入本书的作者团队,并自第9版起成为第一作者。进入21世纪,认知心理学硕果累累,日益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方向。为了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自第14版始,津巴多教授盛情邀请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大家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J.Gerig)加入,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自第16版始,格里格任第一作者,主持本书的修订工作,并在最新的第20版成为唯一作者。 我国心理学界许多教师多年来一直将本书作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北京大学自1990年起就一直采用本书作为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材。怀着对我国心理学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原心理学系)20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进行了精心翻译。正如时任北大心理学系主任的王垒教授所言:“这部教材的翻译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心理学与生活》中译本(第16版和第19版)在国内出版20年来,累计发行突破150万册,赢得了广大心理学师生和普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第20版既反映了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也延续了本书一贯的传统——将最重要的心理学见解应用于生活中。相比于第19版,第20版有了大幅的修订,新增了近120个贯穿全书的“研究特写”专栏,新增或修订了“生活中的心理学”与“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两个专栏的主题或内容,更新了数万字正文内容和数百篇参考文献,以反映心理学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同时,译者团队和编辑团队以更高更严苛的标准,对译文进行了精心翻译和编校。 正如作者所言:“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本书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的独特风格,使其一直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推荐读物。 作者形象地将学习《心理学与生活》的过程比喻成一次“智慧的旅行”,选择它,相信你一定不虚此行。祝您好运! 作者简介 理查德·格里格,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在此之前,他任教于耶鲁大学,并在那里获得了Lex Hixon 社会科学杰出教师奖。格里格有关语言使用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已被广泛出版。其中有一系列研究探讨了有效沟通的心理过程。另外一个研究项目考察了读者陶醉于故事世界时体验到的认知和情绪变化。他的著作《体验叙事世界》(Experiencing Narrative Worlds)已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格里格是美国心理学协会(APA)和心理科学协会(APS)的会员。他还是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杂志的副主编。格里格是亚历山德拉引以为傲的父亲,亚历山德拉虽然只有18 岁,却已经为21 世纪的心理学与生活的许多方面提出了实质性的并且有价值的建议。蒂莫西·彼得森的指导和支持大大提升了他在长岛的生活。 目录 中译本序言 致中国读者 前言 1 生活中的心理学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统计学附录 3 行为的生物学和进化基础 4 感觉与知觉 5 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 6 学习与行为分析 7 记忆 8 认知过程 9 智力与智力测量 10 人的毕生发展 11 动机 12 情绪、压力与健康 13 理解人类人格 14 心理障碍 15 心理治疗 16 社会心理学 练习题 “停下来检查一下”答案 专业术语表 参考文献 序言 《心理学与生活》第20 版中译本即将问世,与广大 读者见面了。 就在为这个最新译本写 序的前几天,有人问我,如 何分散注意力,减少紧张。 方法是背诵,比如《膝王阁 序》,但如果已经会背了, 要改为手写。为什么会背了 就要改为写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分 散注意力,就要从事另一项 活动,而所从事的活动本身 必须能占据足够的注意资源 。然而,要占据足够的注意 资源,所选的活动不能太熟 练,因为那样的话,它几乎 可以自动化地进行,无须分 配过多的注意力。如果能把 《滕王阁序》背得非常孰练 ,其至都不用走心,那就不 会占用太多的注意力资源, 也就起不到分心的作用。 所以,按照心理学的原 理,这时可改用手指,以练 习书法的方式,在桌面或膝 盖上抄写《滕王阁序》。这 就不容易了,因为你必须用 眼晴紧紧地盯着手,看如何 走笔,看清每一笔每一画, 看清字的间架结构是否精准 。这就需要付诸极大的注意 力资源,因为你其实看不到 写的任何东西,只是根据走 笔的轨迹来判断每一个字写 得好不好,技是非常耗神的 ,也就成功地起到了分心的 作用。 这就是一个在现实生活 中有效运用心理学解决实际 问题的例子。我举这个例子 是想告诉每一位读者,心理 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日 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 它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 而学好这门科学,需要一本 好的教科书。 说起来,《心理学与生 活》这本教科书从最初 2003年翻译出版第16版, 到现在第20)版问世,整整 过了20年!这前前后后,中 国心理学经历了非常不容易 的发展,特别是这20年和之 前的20年相比,《心理学与 生活》的出版好似个分水岭 ,令人感慨,我不妨就借用 《腾王阁序》来解读一下。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 高考到21世纪初的20多年 里,我国心理学的经历可以 说是“命运多外”,令人有那 种“关山难趋。谁悲失露之 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 客”的感觉。那时候,学心 理学的人很是少见,书店里 的心理学书籍更是不多,社 会公众对心理学的了解少之 又少,甚至带有偏见,以为 心理学就是算命的,以致一 些心理学人都不好意思向周 围的人被露自己是学心理学 的。那时。心理学资料相当 暖乏。好的心理学教科书一 部难求。在那个年代,选择 和坚持心理学确实不容易。 它是个冷门儿,而且还遭受 歧视。 然而在那个年代,很多 心理学人都在不断地坚持, 无论是老一辈学者,还是刚 入门的新人,正所谓“老当 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 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 那个氛围下能够坚持下来, 真的是因为热爱。 本世纪初以来,也就是 近2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 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 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以及成功申办典运, 心理学开始走向一个新时代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心 理学越来越重要,人们越来 越需要心理学,越来越多的 人向心理学求索、奔赴,其 势犹似“舍善笏于百龄,奉 展昏于万里”。《心理学与 生活》就是在这个大时代的 背景下诞生了它的第一个中 文版,它是根据英文第16版 翻译的。随后就有了第19版 以及现在的第20版。可以说 ,《心理学与生活》这本教 科书的一次又一次翻译出版 ,是中国心理学不断走向繁 荣的见证。 心理学是一门可以帮助 每一个人的科学。它每帮助 一个人,助力人们更高效、 更快乐、更健康、更精彩, 其意义就越发凸显和宏大。 而每一个人学习、运用心理 学帮助自己,也就是帮助了 心理学。 而今,心理学在中国已 经成为显学,人们越来越多 地了解了这门学科,渴望学 习心理学,希望得到心理学 的帮助。在今天,如果你认 识的某个人是搞心理学的, 你会觉得庆幸,你知道你能 从对方那里得到帮助、支持 。心理学已从40多年前的“ 调味品”,成为今天社会生 活的必需品。现如今,如果 你不懂点心理学,都不好意 思,都没底气和别人谈人生 。 这一切是中国社会发展 的必然,是中国心理学发展 的必然,是中国心理学学术 与生活实践不断结合的必然 ,正所谓:学术与民生齐举 ,知识共实践一堂。 《心理学与生活》来到 第20版,原作者之一津巴多 教授年事已高,不再参与写 作了。但这部教材的精彩依 然如故,它保留了原书的所 有特色,同时又充实、平衡 了最新的心理学进展和材料 ,反映了心理学的最新成果 。 全书16章,酒盖了心理 学的四方上下、古往今来, 既有心理学基本原理、研究 方法、生物基础,又有感知 、意识、注意、学习、记忆 、言语、能力、情绪、动机 、人格,以及毕生发展、社 会心理、心理异常与治疗等 具体板块。全书论道精巧, 得科学之美感,内容厚实, 享生活之亲近,可以说是给 读者的一份大礼。 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兴趣及 应用领域也有所不同,在不 影响全书科学性、系统性的 前提下,我们在中译本中对 极少部分做了适当的调整和 修改,以更好地反映中国社 会的心理学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