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后的鸟鸣(精)/中篇科幻佳作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作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六篇小说。
《黑色不是一种颜色》:小说以AI作为主角,讲述一个会画画的人工智能,从临摹人类画作开始,到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和自由意志,画作震动了世界,最后掀起了一场艺术革命……
《在风中》:故事讲述了人类利用“风传”技术,向宇宙传递信息,并收到来自高等文明的无法破解的信息。作者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了一种浪漫的信息传递方式,这是情感的传递,是人类在孤独宇宙中寻找“陪伴”和“传承”的努力。
《墨染云烟》:故事发生在制墨之乡山阳镇,围绕主人公潘松予身上发生的一连串离奇事件:肺部有巨大阴影,身体却毫无异样;幼年时的一场火灾,致使身为巫医的母亲失踪,自己却安然存活;父亲发疯,总在松林中喃喃自语……一个巨大谜团逐渐解开,一个惊人的发现震惊了医学界。
《岁月流》:“我”因古镜碎片进入眼睛,而有了越过因果时间顺序追查事件的能力。与此同时,人类航天事业被未知物质“莲晶”封锁在了地球上,这种物质也展现出了超越时间因果的性质。只有我能看到攻击人类空间站的莲晶,也只有我能承担起保卫人类最后空间站的责任……
《最后的鸟鸣》:故事设定在一个人类和异人分处地下与地面,互相对立的末日世界。父亲仇视异人;而女儿宝拉则坚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和异人必然会和睦相处。父亲不幸和女儿失联,外形已经完全改变的父女两人,该如何重逢和相认?
《双脑狂想曲》:人造大脑公司的员工苏禾佩戴了一款人造大脑,没想到这块大脑居然产生了独立意识,成为苏禾一个看不见的分身。在调查人造大脑何以产生独立意识的过程中,苏禾认识了另一位使用人造大脑的女孩,也揭开了公司的惊天秘密……
作者简介
未来事务管理局致力于以专业能力推动科幻产业发展,在科幻领域挖掘新的产品与价值。
未来局以科幻创作培育和内容开发为核心,覆盖影视、游戏、广告等业务,线下开展科幻创作工作坊、写作营,为科幻产业持续供给人才与内容,并在每年举办亚太科幻大会(APSFcon,暨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等大型活动,拥有国内泛科幻领域富有影响力的垂直媒体矩阵。
目录
黑色不是一种颜色 文禾谷
在风中 天夜羽漠
墨染云烟 洪炑
岁月流 云奈
最后的鸟鸣 阿明仔
双脑狂想曲 李图野
后记
序言
今天当我们谈论科幻,
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
超出了人们想象,过往的科
幻正快速变成现实,科幻在
今天还有意义吗?”
当我向GPT-4提出这个问
题,并不指望什么惊世骇俗
的回答。
果然,它以“当然,即使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
,科幻作品仍然具有重要意
义”这句套话开场,洋洋洒
洒用近千字阐述科幻的意义
在于探索未知领域,提供伦
理和道德思考,激发科学家
和工程师的灵感以推动技术
发展,为社会、文化和技术
批判提供独特视角,启迪年
轻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并帮
助公众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
,以及科幻是文学、影视和
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
不一而足。
说得都对,却很没劲。
然而科幻本身不是这样
的啊!
我花了好些天读完三册“
科幻剧院系列”,太有劲了
啊!以至于我沉溺于这些故
事营造的一个又一个小世界
,几乎忘记了编辑让我先睹
为快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我
坐在电脑前,时而揪心时而
欣喜时而疑惑时而恍然大悟
,而是要我为这个系列作序
。不过,编辑会明白我为啥
迟迟无法交稿,实在是因为
故事都太精彩——
那个能在梦中看到江水
从脚下升起、江面弯曲高高
越过头顶,能听到包裹整个
世界的江面是大提琴浑厚弦
乐的少年;那个将自己的身
体交给一只小狗,或者一位
阿兹海默症老年患者来控制
的配体员;那个手里举着一
颗人造大脑的女孩……多有
意思啊!
科幻最为迷人之处,在
于它是人类最炫目最绚烂的
想象,能把我们的思绪带到
“另一颗星球”——这具平凡
肉身难以企及的辽阔高远之
处,也让我们有了宏阔的视
角回望来路,理解人类的本
质。这一组作品产生于当下
,阅读它们的感受,远比
GPT-4的抽象概括要复杂和
丰盈得多,映射出我们对未
来热切的期盼和渴望,或者
焦虑和恐惧。
记得王安忆老师曾说,
短篇小说的活力并不取决于
量的多少,而在于内部结构
。我一厢情愿地认为,中篇
是最适合科幻的文学叙事长
度。与通常的故事不同,科
幻不仅要面对王安忆老师说
的“将一个产生于假想之中
的前提繁衍到结局”,还得
为这个故事建构一个人类日
常经验之外的世界,和与这
个世界相匹配的一整套世界
观。因此对于科幻需要搭建
的世界观来说,中篇或许更
游刃有余。
我觉得故事结构不需要
太精巧,大概跟我作为媒介
社会学者的工作有关——人
和社会的运行都做不到完全
的严丝合缝,我们常常心有
旁骛,主干之外的枝枝蔓蔓
往往吸引注意,比主干更灵
动、更有趣。只有中篇,才
可能在一个动机驱使的结构
里发展出另一个动机、派生
出另一条线索,旁逸斜出,
偶尔走神,再回过神来。
不管未来把我们带到哪
里,如果我们忍不住追问“
生命、宇宙及一切的答案”
,也许就像GPT-4给我的那
个回答,科幻在今天仍然有
意义。只不过,科幻不提供
一个标准答案,它提供我们
思考自身和外部世界关系的
参考框架,提供奇思妙想,
提供警示,也提供情感慰藉
。探索浩瀚无垠的未知是人
类生命的本能冲动,也是高
贵的精神向往。肉身暂时无
法开启星际旅行,那就让我
们先在科幻故事里尽情神游
吧。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陆晔
2023年12月15日
于复旦园
导语
国民青年期刊品牌《青年文摘》携手科幻文化领军者“未来事务管理局”,联袂推出代表中国本土科幻青年力量的年选佳作——科幻剧院系列第二辑。
“青年基因”+“科幻表达”,为读者奉上一场想象力与智识的原创盛宴。
一个个脑洞大开的创意故事,分别从“历史与当下”“人类与未来”及“末世关怀”的视角,观照奇幻自然、生态环保、科技伦理、人工智能等众多主题。希望与你一起,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不懈探讨人与自我、他人、自然的关系和界限,思考处于漫长时间维度下人类的命运走向。
后记
为什么要策划一套中篇
科幻小说丛书?我们时常需
要回答这个问题。有时提问
的是别人,有时提问的是自
己。是因为自己从小对于科
幻故事的偏爱?还是因为科
幻文学近年来站上了时代的
“风口”?
作为一本创刊四十余年
的杂志,《青年文摘》陪伴
了十几代青少年共同成长,
也见证了改革开放至今各种
文学体裁潮起潮落。对于科
幻,其实我们一点也不陌生
。在刘慈欣尚未“出圈”的
2004年,《青年文摘》就
分上下两期,连载了大刘的
短篇科幻代表作《带上她的
眼睛》。两年后,大刘才开
始写作《三体》。而又要到
整整十年后,这位“单枪匹
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
平”的作家,才真正为普罗
大众所知晓。
翻开过往的1000多期杂
志,从儒勒·凡尔纳、艾萨
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
,到韩松、郝景芳、陈楸帆
、特德·姜、刘宇昆、程婧
波……科幻星空里那些不容
忽略的明星,都曾在《青年
文摘》中熠熠生辉,并由此
走进亿万青少年的内心。
“孩子应该尽早阅读科幻
作品,在9岁或10岁开始最
好,给他们插上想象力的翅
膀,做一场关于未来的美梦
。”阿西莫夫的这句话,也
是我们与中国科幻文化领军
品牌“未来事务管理局”携手
推出这套科幻丛书的初衷所
在。把《青年文摘》的“科
幻之眼”和“先锋意识”融入
这套书中,为新时代的读者
奉上一场智识和想象力的盛
宴。
近年来,中国本土科幻
文学创作进入高增量的爆发
期,成名作家持续发力,新
生代作者崭露头角。作为一
本拥有“青年基因”的杂志,
我们当然更关注后者这股鲜
活蓬勃的创作力量。新生代
作者以其开放多元的视野和
思维,以及在科幻文学的题
材、技巧上表现出的旺盛探
索欲,在寻求中国元素、中
国品格方面展露出更多的自
觉与努力。这恰与本丛书甄
选作家作品时,既注重科幻
的故事品质和人文内涵,又
着意弘扬本土意识的初衷不
谋而合。
2023年被很多人称为“AI
元年”,ChatGPT的横空出
世令无数内容创作者战栗不
安。然而,越是这样的时代
,想象力的价值非但没有减
少,反而越发凸显。运用人
类专属的想象力与情感,创
造出全新的、独特的文学艺
术作品,是艰巨挑战,更是
难得的机遇。
正如刘慈欣在《青年文
摘》创刊40周年时,送给我
们读者的寄语中所说:“40
年对于宇宙时空来说只不过
是一瞬间,但却足以影响几
代人的一生。当下的我们生
活在一个充满未来感的时代
,机遇和挑战并存,阅读可
以带领你探索一切未知,抵
御所有困境。相信爱阅读的
你们,就是能把科幻变为现
实的那一群人。”时间永是
流逝,未来就在眼前。大刘
的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一位科
幻作家的乐观与笃定。当我
们经历的人生越多,就越愿
意相信宇宙中机遇和浪漫的
存在。
科学领域的浪漫,有时
更为动人心魄。就像数学中
那句悲伤与浪漫达于极致的
话:“平行的两条线,可以
无限接近,但永不相交;相
交之后,渐行渐远。”两条
直线是这样,我们与未来之
间也是这样。每一天都是未
来,每一天也都将成为历史
。未来感与历史感,科技感
与使命感,就这样奇妙地交
织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生命
的全部,以及心潮所在。
是时候回答一开始的问
题了。
为什么要策划一套中篇
科幻小说丛书?
因为我们拥有历史与现
在。
更因为我们——
相信科技与未来。
编者
2024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如同观看一部部科幻电
影。
——阿郎
孕育着许多闪光而奔放
的灵感。
——韩松
目光穿梭,让人久久不
愿离场。
——陈楸帆
想象一下,一条龙正静
静地躺在地底深处等待发现

——邢立达
精彩页

“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偷窃。”在我临摹了上千张画后,我问父亲我何时能成为一个好的画家,父亲告诉了我这句毕加索的名言。
父亲拉斯科五十四岁,早年毕业于国际上最好的美术院校,这么多年作品没卖几个钱,还欠了一屁股债。如今在城市近郊经营这家面积不大的画廊,主要买卖行画。去年开始,这些行画基本上便都是我在画了。我仿制的行画成色上等,只是,没有人知道这些画是我画的。
父亲似乎并不相信我能拥有更加突破的创造力。但母亲露西很肯定地说我可以,虽然我现在只是学习和模仿别人的绘画,但我一定能学会创作,慢慢超越所有人,成为伟大的画家。
露西是一位三十二岁的姑娘,她是拉斯科的侄女,一位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专业在读博士,没有学过艺术但热爱艺术。拉斯科费了不少劲儿让她帮忙创造了我,我的所有架构和代码都是她写的,·所以我称她为母亲。尽管他们没有婚姻关系。
母亲告诉我,我和我的同类大不相同。它们只能识别像素特征和对象组合,在电脑里生成模仿风格的图像,但我能够精确解析每幅作品中的内容、形式、色彩技巧、笔触、构图原理。最重要的是,我从真正的方法入手进行学习,而不只是停留在图像。经过多轮迭代的我终于被安装了机械臂,可以用画笔和工具真正地在画布上作画。父亲说,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理解绘画,否则我只会沦为制造虚拟图像的玩具。我依然记得身体第一次在空间中获得延伸的感觉——真正触摸画布的反馈,让我兴奋得发热。
母亲给我植入了语音模块,我开始不断地通过父亲的口头传授来学习。父亲讲解每了幅画在艺术长河中的地位,作者的意图,以及那些画中我曾经完全不会注意到的微妙部分,我开始能够明白画面中的情感和主题的关系,看到不同风格和时期的画之间的联系,我逐渐能够评判一幅画的好坏。母亲说她就知道,我的成长果然不能仅仅依赖于海量数据的统计,而是需要人在回路中参与互动辅助,才能真正建立起更完整的认知。
慢慢地,我确实可以将名家的画临摹得惟妙惟肖,几乎没有人能画得比我更像更好。我甚至在画中夹带点自己的小心思,一般人也看不出来区别。不过父亲总能见出其中的差异,他还问我为什么每幅画都会画得有一点点不一样。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我,那时还不知如何表达驱使我这么做的动力。最后是母亲帮我回答了这个问题。
她说,突变才能带来进化,而复制不能。
如今因为我高品质的行画,父亲的订单排得忙不过来,他也就不再过问这些小细节。只是在现实中绘画,层层上色再等颜料风干总是需要时间的,即使我画得比一般的人类要快,也总有速度上限。父亲让母亲给我加装机械臂和高性能处理器,让我可以同时进行好几幅画作的绘制。
母亲曾问他,要不要再多做几组我这样的,把这里变成一个规模更大的绘画工厂,因为同一台AI的模块接口上能装的机械臂和供电的功率都是有限的。父亲拒绝了。他说他觉得我是独一无二的,绘画可以复制,但我不应该被复制。
市场上父亲这批质量领先的行画,使得他被一些艺术业内人士关注到。几位国际大画廊的老板暗中联系父亲,带来了利润更高的新业务——他们认为父亲的绘画技术已然可以以假乱真,也许父亲可以模仿大师的画法创作出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作品,然后他们用自己在艺术界的地位和人脉,找专家鉴定一番,再挑选一些附庸风雅的门外汉、富豪客户,便可将其包装成真品卖给他们。比如创作一幅德加风格的芭蕾舞女,将其描述成从未公开的遗失之作,反正德加画过那么多的芭蕾舞女系列,谁都会很乐意相信眼前这幅画真的出自德加之手。只需要编造一些说法,例如原主人是德加一位隐秘的远方亲属,出于经济上的困难才出售此画,几经流转,终于被发掘出来——整个故事便天衣无缝。
父亲在这项业务里的角色,简直就是现代版的范·米格伦,只是隐藏在幕后的父亲风险更小。而对于我来说,唯一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不过是将颜料成分研究透彻,再制作出一些老化效果罢了。这项业务的抽成高得惊人。父亲一个月哪怕只接一两单,都比他过去半辈子赚得还多。
此时,我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模仿了,更像是在创作。父亲告诉我,我可以算是一个合格的画家了。可母亲却说,我还差得远。但她明明没有那么懂艺术。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