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医疗建筑大师黄锡璆(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鸿鹏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黄锡璆少年归来、矢志报国的人生历程,描述了一位归国华侨浓深的家国情怀和祖国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追求,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初心不改、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彰显了一位行业领军人物学有所成、心怀匠心、使命担当、乐于奉献和奋进新时代的“大师精神”。
如今,年逾八旬的黄锡璆仍然奔忙于建筑设计第一线……
作者简介
王鸿鹏,山东鱼台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入伍后任职于空军航空兵第二十四师。1986年毕业于空军雷达(现为预警)学院自动化系统工程专业;1997年转业至济宁市委宣传部。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获奖及代表作主要有《共和国的天空》《压不弯的脊梁》《神奇的蓝天骄子——空军八一飞行表演大队改装纪实》《十三亿人乐了——中国医改新模式》《生命线上的奇迹》等。
目录
第一章 少年归来
跨过罗湖桥
出生爪哇岛
心系故土
赤子按下红手印
第二章 青春校园
一碗绿豆汤的温暖
“大师的治学精神终身受益”
信仰是这样铸就的
“周总理的教诲受用一生”
“我的第一志愿”
第三章 磨砺成长
融入温暖的大家庭
投身“三线”建设
难忘的泸州茜草坝
在磨砺中不断成长
转战京津唐
第四章 家国情怀
父母的教诲与心愿
参加援巴项目设计
颐和园的爱情对话
有家的幸福叫温暖
有一种信仰川守望
迎来春天,光荣入党
第五章 留学岁月
机遇眷顾有心人
“他是个优秀的归侨生”
异国寒窗苦
破格的博士
留学生支部鉴定
第六章 海归博士追梦路
挥汗海南热土
“老少边贫”总关情
是金子总会发光
面对高薪聘请
甘当绿叶托新蕾
第七章 心中有幅最美的画
小平留下一句话
博士心中有个梦
市场冲浪论英雄
一口吃个大胖子
百年大计,设计为先
地下车库建不建?
设计方案艰难出炉
围观“中国风”
传染科的传奇
铭石暖意
第八章 “旧貌换新”的神奇魔变
“让他设计才放心”
“旧貌”变新颜
“魔变”的奥秘
长沙人:为了心中的“中心医院”
外国专家的赞叹
第九章 难忘的国际合作与交往
里加留下的感叹号
无言的结局
“买卖”不成友情在
东京大学研修的难忘经历
与韩国专家的交流与友谊
成功举办UIA-PHG学术年会
乔治·曼教授的中国缘
沙特医院项目的尝试
探询伊朗医院项目市场
“老柯”与“小黄”的忘年交
第十章 “世界奇迹”小汤山
北京告急
使命担当
安全不能失守
七天七夜
世界奇迹
小汤山再续前缘
第十一章 情暖生命驿站
助力中医之花盛开
改造项目为何搁浅?
破解难题,服务奥运
“他是我的良师益友”
与厦门分院的合作
车祸发生之后
面对殊荣的真情告白
第十二章 “一带一路”上送“福音
佛得角之行
非洲大地上的友谊之碑
“中国医院”是我们的福音
老挝阿公:这座医院太好了!
金边立体“生命通道”
第十三章 “火神山”背后的78分钟
一份“请战书”
武汉急电
中国中元78分钟
大师的不眠之夜
再现世界奇迹
年轻人热捧的“网红”
第十四章 何人不起故园情
梅州人的“黄塘梦”
客家之子拳拳心
“都察院”的百年述说
故乡的情思与追忆
赤子心温暖父老乡亲
第十五章 大师的“人间烟火”
衣食住行
喜欢写生
书是最爱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有情有义”
第十六章 国家需要,随时出发
国机精神楷模
老书记的赞美诗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
附录1:黄锡璆金句
附录2:黄锡璆年表
后记
序言
弘扬大师精神践行央企
使命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
公司
在迎来中国中元国际工
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
中元)成立70周年之际,《
医疗建筑大师黄锡璆》一书
即将出版发行。这是中国中
元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的一
份礼赞,也是党建工作和企
业文化建设可喜可贺的一项
成果。
黄锡璆现为中国中元国
际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
师。几十年来,他爱党爱国
,勤勉博学,淡泊名利,敬
业奉献,为推动中国医院建
筑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突出
贡献。他的职业生涯伴随中
国中元的发展壮大,至今走
过了60个春秋。他是中国中
元功勋卓著的历史性人物。
1953年3月,为适应新中
国机械工业大规模基本建设
需要,由上海土建公司和太
原设计院的一批技术力量组
建了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设
计总局,负责工业项目的勘
察设计和管理工作。这就是
中国中元的前身。从此,我
国工业勘察设计事业从无到
有,铿锵起步。
1957年,年仅16岁的黄
锡璆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
热情从印尼归来,以优异的
成绩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现为东南大学)。1964
.年,黄锡璆毕业被分配到
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总局,
积极投身于我国轰轰烈烈的
“三线”建设中。从此,他与
建筑设计结下不解之缘。与
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他在十
年动荡中有过一段时间的迷
茫和困惑,但他对党的向往
和事业追求,忠贞不渝,笃
行如初。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胜利召开,知识分子
焕发了事业的青春。黄锡璆
先后被评为单位的“先进工
作者”“劳动模范”,并光荣
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实
现了夙愿。1984年,黄锡
璆被公派比利时鲁汶大学进
修。他勤奋刻苦,获得医疗
建筑学博士学位,并被留学
生党组织评为“优秀留学人
员”。1988年初,面对留在
国外发展的诸多机会,黄锡
璆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此
时,作为机械工业部所属设
计单位的中国中元经过体制
机制改革转型,完成了由事
业性质单位向企业化管理的
过渡。黄锡璆凭借先进的设
计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在
医疗设施设计专业空白地带
奋力开拓市场。正是他的远
见与坚守,带领团队异军突
起,为中国中元的业务平台
打开了一片新天地。20世纪
90年代,中国中元不断拓宽
服务领域,逐渐发展成以工
业、民用、能源为主的三大
业务板块。
迈入新世纪,按照全国
勘察设计体制改革的统一部
署,设计院转变为科技型企
业,中国中元进入中国机械
装备(集团)公司(现为中
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2003年年底,“中国中元
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成
立,形成了以工程设计为龙
头,可为工程建设提供全方
位服务,实现多元化经营的
发展新格局。公司顺势而为
,按照“重组、转型、调整
、提高”的工作步骤,以“中
国中元”为统一品牌,实施
资源整合,着力打造为工程
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完整
链条。成立了医疗建筑设计
研究院、机场物流设计研究
院、工业工程设计研究院、
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能源
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六大
业务平台,企业规模迅速扩
张。其中,黄锡璆开创的医
疗建筑设计领域呈现爆发式
增长,跃升为公司整个业务
的龙头板块。中国中元迎来
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黄
锡璆本可以退休安享晚年,
但是,为把毕生所学更多地
应用于我国现代化医疗设施
的设计建造,为培养更多的
人才,接续奋斗,他一如既
往地奋战在勘察设计第一线
,为中国中元医疗建筑业务
发展呕心沥血,默默奉献。
几十年来,黄锡璆主持设计
了120多所医院,指导设计
了130多所医院,包括许多
惠及民生的重大项目、应急
工程以及我国在“一带一路”
沿线非洲、东南亚等地国家
的援外工程。其中,佛山市
第一人民医院被称为我国现
代化医院的标志性建筑;小
汤山“非典”应急医院被称为
“世界奇迹”;在武汉“火神
山”医院建设中及时提供技
术支持,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医疗设施建筑行业是事关
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也是
为生命健康提供安全保障的
独特行业。黄锡璆开创性地
提出了“绿色医院”“安全医
院”“智慧医院”等建设理念
,引领了我国医疗设施建设
发展方向。他主持编制了我
国医疗设施建设一系列设计
指导性技术文件和国家标准
,填补了我国医疗建筑领域
的许多空白,并培养出许多
医疗建筑设计人才和骨干力
量。同时他作为国际建筑师
协会公共卫生建筑学组成员
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专家,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为我国赢得了话语权,提
高了国际影响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黄锡
璆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宗旨,
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与社会需
要、国家发展相结合,把个
人梦融入中国梦,最大限度
地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我
价值,书写了卓尔不凡的人
生华章。他先后当选为党的
十五大代表,荣获“全国先
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
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先进个人”“央企楷模”“国机
精神楷模”等多项荣誉;被
评为“全国勘察设计大师”,
被誉为中国现代医院奠基人
、大国工匠。黄
导语
黄锡璆是一位医疗建筑大师,在国内外设计建造了200多座医院及应急医疗设施,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被称为“世界奇迹”的北京小汤山“非典”应急医院出自他的手笔,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也是他提供的图纸和技术支持,而他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本书不仅讲述了黄锡璆卓而不群的人生经历,也展现了国机集团中国中元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是留给国机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记
与黄锡璆博士相识并走
进他的世界是我创作行程的
幸遇。
记得在国机集团下属中
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简称中国中元)第一次见到
黄博士时,他那温文儒雅、
学识渊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
吸引了我。
黄锡璆是一位医疗建筑
大师,在国内外设计建造了
200多座医院及应急医疗设
施,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中,被称为“世界奇迹”
的北京小汤山“非典”应急医
院出自他的手笔,武汉“火
神山”“雷神山”医院也是他
提供的图纸和技术支持,而
他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采访
中,他袒露心迹,讲述经历
,我如实记录,并深入走访
,构成书中一桩桩一件件令
人难忘的故事。
《医疗建筑大师黄锡璆
》即将面世。本书不仅讲述
了黄锡璆卓而不群的人生经
历,也展现了国机集团中国
中元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是
留给国机人一份宝贵的精神
财富。
感谢国机集团及下属中
工国际给予的鼎力支持,感
谢中国中元为采访创作提供
全力保障,感谢接受采访的
同志给予的信任。正是他们
的热心相助,丰富了这部作
品的广度与深度。在此,向
为本书付出心血、做出贡献
的所有朋友深表感意!
王鸿鹏
2023年9月30日
精彩页
出生爪哇岛
1941年5月19日,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任抹小城的一个华侨家庭里,欢天喜地迎接着一个小生命的降临。
孩子的父亲叫黄实华,母亲叫张碧英,他们都是广东梅县客家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动荡不安,战火频仍,没有一片安宁之地。地处粤北山区的梅县人多地少,为生活所迫,他们和许多人一样不得不远走他乡,过番下南洋,寻求生路。
黄实华夫妻俩已有两女一男,这次又添了一个男孩,甚是欢喜。中国家庭历来遵循和延续宗族的姓氏和辈分,起名字比较讲究。给刚出生的儿子起名时,黄实华脑海里闪现出《楚辞-九歌》里的诗句:“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璆、琳琅,皆美玉也,诗中又有“怀瑾握瑜”一说。他对妻子说:“取名‘璆’字吧,既有平安吉祥的寓意,又含明德修身的道理。”按照黄氏族谱,孩子属“锡”字辈。于是,黄实华为儿子取名“黄锡璆”。他要用这个名字为儿子定义美好的人生。
黄实华乃清末官宦之后,书香门第。祖父黄仲蓉是清代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广西道监察御史。
黄氏家族一度兴盛,由于后辈游手好闲,家道中落,不复当初。后因国运不济,战乱迭起,不少黄氏家族后人与许多梅州客家人一样,为生活所迫,过番下南洋,流落异国他乡。
在梅县黄家是大户人家,黄实华排行老四。都居住在祖父黄仲蓉留下的并排多座围屋的一组里。围屋的门额题着“都察院”。20世纪初时局不稳,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成家立业的兄弟们不得不另谋出路。先是五弟黄琳华闯南洋来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第二年,黄实华也辞别亲人过番来到这里。后来,亲戚互相拉扯扶持,黄实华大姐的孩子、三哥的孩子和内弟几家人也来到印尼爪哇岛落脚谋生。
印度尼西亚位于烟波浩渺的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拥有17508个大小岛屿,号称“千岛之国”。爪哇岛就是这千岛之中的第四大岛,位于印度尼西亚西南部。南临印度洋南端,北朝南中国海,全岛面积126700平方千米。
爪哇岛靠近赤道,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27℃,分旱季与雨季,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植物繁茂,草木常青,椰子、咖啡、丁香、烟叶、橡胶、甘蔗等热带作物丰富,是群岛中人口密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岛屿。印尼首都雅加达与广州隔着3300多千米的太平洋海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连接点。这里自古以来聚集了一代代下南洋侨居的华夏儿女。
黄实华和弟弟在爪哇岛历经了不少创业的艰难。他们合伙打拼,先在别人店里当伙计,后来自己开小商铺,做生意,辗转多地。经过几年的积攒,弟弟在泗水市办了卷烟厂,他在任抹市开了杂货店,各自落脚。待生活稳定下来,他们又把妻子、孩子接来,一家团聚,衣食无忧,日子安定。
黄锡璆的出生给这个六口之家增添了生机,但是,命运并没像父母期许的那样用美好拥抱他的童年。不满周岁时,黄锡璆得了痢疾,一度病危,被送到外埠一家糖厂医院里隔离,差点儿被病魔夺去生命。
不久,“二战”烽火燃至印尼,日本侵略军登陆爪哇岛,印尼沦为日本占领区。殖民者挑起民族矛盾,华人商店被抢,人身受辱,厄运随时降临。历史上,印度尼西亚长期被荷兰占据。早在东印度公司海外拓展时期,就遭荷兰入侵占领,最终成为荷兰王国的殖民地。贸易业、银行、橡胶、棕榈、椰子种植园以及大型炼油厂、制糖厂、锡煤矿产开采,大都控制在荷兰等西方国家的手里,甚至群岛的岛际航运业也为荷兰的航运公司所垄断。
华侨背井离乡,下南洋谋生路,多数人只能走街串巷卖豆腐、卖烧鸡,或做木匠、开酱园,或经营服装、杂货等,靠做小生意维持生计,自食其力。无论走到哪里,华侨都保持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奋隐忍的美德,也传承着古老的传统文化。他们融入当地社会,与原住民长期和谐相处,充分施展在异国他乡的生存智慧。他们勤劳节俭,又善于经营,当地生活成本比较低,经过努力拼搏和积攒,生活逐渐好转。
黄锡璆记得,父亲经营的杂货铺,有当地的大米、绿豆、糖果、香烟,也有产自锡兰(斯里兰卡)的茶叶,还有来自瑞典的火柴等。以批发为主,兼做零售。家境殷实,生活比较宽裕。
华侨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在创业谋生的同时,赓续诗书礼仪、爱国爱家的中华血脉。早在19lO年,当地华人、华侨就筹资办起了华侨学校。
黄实华经商之余,热心于华侨社团活动,参与华侨学校的校董工作。他在国内高中毕业,下南洋之前,曾是梅县一所小学的校长。
“我记得,我叔叔还跟我说过,他劝我父亲到泗水。泗水城市大,人口多,可以把生意做得更大。父亲热衷于任抹华侨社团活动,生意上求稳,不愿到泗水去。”黄锡璆回忆说。
“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日本人侵东南亚搞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海外华侨奋起反抗,掀起抗日救国热潮。有不少青年华侨回国参军、参加机工队,开车运送抗日物资。著名的侨领陈嘉庚成立南侨总会,组织募捐活动。在华侨社团的号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7: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