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尊权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红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尊权院士从事与烟草农业、烟草工业有关的科研工作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就。全书共分为九章,依次为出身名门、学农济世、留学海外、毅然回国、筚路蓝缕、坚守信念、未雨绸缪、桑榆未晚、创新不止等内容。
目录
开篇
第一章 出身名门:重品务实,源自家学渊源
第二章 学农济世:邂逅烟草,结下不解之缘
第三章 留学海外:报国热情,催生科研新秀
第四章 毅然回国:白手起家,创制“中华”国烟
第五章 筚路蓝缕:克服万难,奠基烟草科研
第六章 坚守信念:历经磨难,不改大家风范
第七章 未雨绸缪:瞄准潮流,引领技术攻关
第八章 桑榆未晚:老当益壮,续写科技新篇
第九章 创新不止:先生之风,树立不朽垂范
尾声
朱尊权院士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
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
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
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
了帝制,肇始了共和,击败
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
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
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
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
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
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
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
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
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
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
,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
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
。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
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
,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
是18年内战、14年抗日和4
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
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
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
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
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
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中
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
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
研究所和观象台四个研究机
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
构的诞生。20年后,1948
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
(理工53位,人文28位)
,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
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
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
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
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
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
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
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
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
欧各国派遣1.8万各类科技
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
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
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
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
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
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枚
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
,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
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
以上学历科技人才达1600
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
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
。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
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
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
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
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
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
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
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
。中国已是粮、棉、肉、蛋
、水产、化肥等第一生产大
国,保障了13亿多人口的食
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
木、水利、电力、交通、运
输、电子通讯、超级计算机
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
。“两弹一星”、高峡平湖、
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
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
,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
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实行改革开放,全国工
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
。大规模社会性基础建设,
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
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
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
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
、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
)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
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
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
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
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
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
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
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
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
中做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
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
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
,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
和建设任务,请他们指导学
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
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
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
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
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
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
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于1994年6月3日,召开
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
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
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
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
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
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
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
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
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
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
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
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有
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
。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
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
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
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
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
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
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
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
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
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
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
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
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
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
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
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
,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
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
、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
。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2012年6月
导语
中国工程院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记录院士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本书是朱尊权院士的传记,朱尊权院士93岁辞世,他用毕其一生的热忱、精力和智慧从事科研工作,许多科学论断、研究成果在不同时期为我国烟草科技发展指出了方向,凡涉及在中国烟草科研领域的成就几乎都有他的足迹和身影。他的学术成就为国内外烟草科技界所公认,道德品质为烟草行业干部职工所敬仰,被公认为现代中国烟草科技事业的奠基人和引路者。
后记
由于时间及作者水平有
限,本书中不少引用没有一
一注明出处,仅在最后列出
参考文献;书中绝大多数人
物引语来自作者对朱尊权的
采访录音整理,以及对相关
人员的采访记录,谨此说明

特别感谢中国烟草总公
司郑州烟草研究院,东方烟
草报社有限公司的大力帮助
和支持。“朱尊权院士大事
年表”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
学史研究所罗兴波研究员整
理。国家烟草专卖局办公室
、郑州烟草研究院对全书书
稿进行了审定。他们的把关
,丰富了本书的思想内涵,
亦提升了本书的科学性、严
谨性和准确性。在此一并表
示感谢。
张红
2022年7月
精彩页
1
如果按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朱尊权不会叫现在这个名字。按朱家的家谱,近四代的字辈按顺序排列是“佩、绶、登、朝”。他的祖父是“佩”字辈,父亲是“绶”字辈,轮到朱尊权这一辈该是“登”字辈了。老祖宗的良苦用心,从“佩绶登朝”的释义解意中很容易领会,与大多数中国人望子成龙的传统意识一脉相承,蕴含了千百年来士大夫们“万里觅封侯”的思想根基,培植了千年难变的梦想:为官谋政。
朱家的佩、绶两代确实很有造化。朱尊权的祖父朱佩琳清末时在福建为官。朱尊权的父亲朱绶光(字兰荪),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在不足半百时已官至国民党陆军上将,成为一名建树颇丰的军事理论家。
到了朱尊权他们本该属于“登”字的这一辈,却没有按老祖宗的家规办事。这完全是朱绶光的主张:推翻了帝制,不用搞登朝临君那一套了。朱绶光“冒家族之大不韪”亲自修改了家谱,用“尊法”取代了“登朝”。朱家绵延不息的漫长家谱谱系从这里改道易辙后,似乎就不再去刻意地遵循什么章法了。后辈们若是自作主张地更改名字,朱绶光也不会追究。有道理去做的事,他都支持。
朱绶光有9个子女。1919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三,朱绶光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总排行第六。朱绶光和夫人赵希莲管他叫老三。朱绶光抱起儿子,喜上眉梢,情不自禁要扮演一个护栏的角色,拦在儿子和大千世界之间。
“给老三取个名吧!”赵希莲对丈夫说。 做父亲的仔细端详着襁褓中熟睡的儿子,越看越觉得儿子长得像自己,眼睛、鼻子、嘴巴,还有那双大耳。人曰:大耳有福啊。
“嘿嘿!”朱绶光笑出了声,对赵希莲说:“叫尊权吧。此权非彼权。古文语,权者,反于经而合乎道。希望他一生既循章而行,且顺时而变。再则,希望他能尊重自身的权利,更尊重旁人的权利。”
赵希莲看看儿子,再看看丈夫,点头同意了。她知道丈夫每次为子女取名都费了一番心思与文思,说明名字的微言大义、来龙去脉。朱绶光为儿女取名,也像他研究军事学术一样,郑重其事。
定了,老三就叫尊权。赵希莲从丈夫身上看到了儿子将来的模样。她感受到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神秘感应、重复、吻合,因为尊权的长相直承其父。
2
朱尊权的先世隶籍江西,清初迁入湖北襄阳。
对于朱尊权来说,襄阳城里的那幢朱家老宅院是陌生的。很早以前,他曾听朱绶光讲述过襄阳老家的一些事情。而老家是什么样、襄阳如何变化,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因工作出差之便,他亲临其境才找到久盼的答案。
那次是朱尊权第一次回到他的先辈们曾生活过的地方。不远的路途距离,连接的却是差不多60年的等待。他觉得不可思议,但又是事实。他的兄弟姊妹都回来过,唯独他被时间阻隔了这么久。在朱尊权的记忆中,老家并不陌生,他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幅家乡的图画。小时候,听家里人讲起,襄阳的老屋设计考究,建筑坚实,高耸的白墙包裹着一个很大的院落。
只是这一切等朱尊权赶到时,曾经的场景只剩下蛛丝马迹。唯一留存的是一堵厚实的青砖墙垛,孤耸着,仿佛在坚持朱家老屋历经百余年的最后荣华。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朱尊权沿着这堵凹凸的残墙走一阵、想一阵。毕竟这是朱家祖宅。先前的朱家老屋地基上,如今建起了襄樊市人民医院。不久后,连这堵残墙也会变成一缕烟云,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
此前,襄阳老家的亲戚在信中告知了朱尊权这些情况。亲戚们是朱家祖业的继承人,朱尊权也是。他们说,烂船还有几斤钉,何况一个偌大的祖业。希望朱尊权这次利用技术专家的身份,就帮助指导襄樊烟厂工作之便,又被县长、地区专员们敬为座上宾的机会,向地方政府提出拨付些拆迁补助,其中也有朱尊权的一份。
面对从不向他提要求的亲戚们期待的目光,朱尊权确实有些为难,难就难在如何做通亲戚们的工作。这是因为,他自己早就认准了一个理:我没有为家乡做什么,却向政府要拆迁补助,说不过去呀!
了解了朱尊权内心想法的亲戚们,没有一声抱怨,没有一字一句流露出失望,反而受他感染,向政府要补助的念头就此终了。在他们看来,一个对属于自己的家产一分未取、全部分摊给亲戚的人,是持重耿直、不贪不求的。
朱尊权正是这样的人。
3
关于朱家,关于父亲,朱尊权有一些零星的记忆。
P4-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1: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