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启生命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舒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成长和死亡的人生回忆录。作者通过回忆童年及亲人的离世的经历,梳理了自己的生命历程,讲述了自己对死亡的思考,对生命、亲情、自我的追问。后因母亲癌末痛苦且孤独的悲惨离世及自己确诊癌症的消息而经受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在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死亡时,作者开始寻找有质量、有尊严的死亡可能。在寻找的路上,她遇见安宁缓和医疗,并成为一名安宁志愿者,内心的哀伤得到疗愈和救赎,因而得以从母亲去世的阴影中走出,并下定决心要用自己所学帮父亲善终,也有勇气直面自己的癌症,重新拥抱生命。 目录 推荐序1 // 01 推荐序2 // 07 推荐序3 // 11 自序 // 13 第一章 我对死亡的认知——从无所畏惧到惊恐无助 1.小孩子起初是不害怕死亡的——死亡是游戏 // 002 2.真正接触死亡是从小动物的死亡开始的 // 003 3.儿时,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类死亡 // 007 4.僵尸与厉鬼的故事,让天不怕地不怕的我谈“死”色变 // 015 5.老董太太死了,我的猫也死了 // 027 6.家庭和社会对死亡的污名化 // 039 第二章 现实中,很多人未能善终 1.姥姥死在医院的走廊里 // 049 2.用机器维持姨父的生命——不肯放手之痛 // 053 3.三姨选择自主控制死亡进程 // 057 第三章 母亲坦然面对癌症,却没逃过痛苦的死亡 1.她的生命她做主 // 062 2.帮妈妈完成心愿 // 065 3.身体逐步衰弱,特别依赖家人 // 075 4.生命末期将至,刺激母亲的求生欲 // 081 5.妈妈的第一次病危通知与生存奇迹 // 082 6.一段美好时光 // 086 7.妈妈身体断崖式恶化 // 088 8.再次病危,被剧痛折磨 // 091 9.来不及告别 // 096 10.什么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悔恨与自责 // 098 11.不想像妈妈那样死 // 101 第四章 我的至暗时刻 1.自责和负罪感 // 104 2.没有让父亲与母亲告别所导致的结果 // 105 3.我们被深埋内心的悲伤击垮 // 108 4.我也得了癌症,以及意外“收获” // 113 5.寻找更好的死亡方式——遇见“海医”安宁 // 121 第五章 生死教育是一场救赎 1.王扬老师的生死教育心理课 // 130 2.与母亲的告别仪式 // 133 第六章 生死教育对我的滋养 1.生死教育课启发我思考生命与死亡 // 138 2.学习芳香心灵呵护,修炼内心 // 140 3.读书、参加各平台的学习 // 146 4.每一位临终患者都是我的老师 // 153 第七章 我的癌症复发了? 1.疫情期间发现异常 // 178 2.自救、住院治疗 // 179 3.去医院复查——被“判”晚期乳腺癌 // 182 4.为死亡做点准备 // 184 第八章 好好爱自己 1.心理层面的滋养——自我疗愈 // 192 2.好好爱自己,给自己灵性关怀 // 211 第九章 用安宁理念送父亲安然离世 1.父亲未完成的心愿 // 224 2.父亲的临终 // 239 第十章 墓地还是大海 // 253 第十一章 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1.修复关系,与家人和解 // 258 2.从爱好中获得滋养与快乐 // 260 后记 // 267 序言 自 序 我是徐舒,曾经是大学教师、服装设计师;而现在 ,我是一名为生命末期患者服务的安宁疗护志愿者。 我成为安宁疗护志愿者,源于母亲肺癌末期,病危 住进ICU,并以极端痛苦无助的方式走向死亡的经历— —那是刻骨铭心的噩梦! 2016年,我跟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家人病危时送他 们去医院急救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重症病房不允许家 人陪伴。一道门,隔绝了母亲与家人的联系。她的手被 绑在病床上,连翻个身都不可能,空调的风呼呼吹着, 她很冷,也很痛。漫漫长夜,母亲独自忍受着钻心的疼 痛,痛到中风、不能言语。她孤独无助地面对即将到来 的死亡,来不及也没机会跟家人道别。 2016年7月22日凌晨,母亲在ICU孤独离世。 面对母亲受难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深深的无力 感令人崩溃。我久久地想象母亲一个人在漫漫黑夜中孤 独地走向死亡,那是一种仿佛被亲人抛弃的绝望与凄凉 。母亲死得痛苦、孤独、没有尊严,这让我对当初送她 来医院的决定感到深深的悔恨。我陷入自责、悲伤中难 以自拔。 母亲死亡的经历击碎了我“送医院抢救才是孝顺” 的从众认知,现实的体验是:送母亲进ICU等于让她孤 独赴死。我悲凉地问自己:难道我们每个人到生命最后 ,都只能以这样痛苦又无助的方式离开吗?!如果要这 样面对死亡,我宁可不去医院救治! 就在母亲离世半年后,我得了癌症,必须面对自己 的死亡。而我不想像妈妈那样痛苦、孤独地死,也不想 有一天让父亲这样死。那么,还有其他的死法吗? 在寻找的路上,我遇见安宁疗护,并为一己私利, 削尖脑袋成为志愿者。 在海淀医院的安宁病房里,没有以往母亲住院时忍 痛哀号的患者。这里的癌末患者,身体的不适症状得到 控制,精神层面得到专业心理团队的支持,他们本身也 是安宁缓和照护方案的意见参与者。在这里,患者个人 意见被充分尊重——安宁病房的秦主任跟患者常说的一 句话就是:“在这儿您说了算。”在这里,允许家人陪 伴,让患者过有品质的生活:缓解了身体不适的问题, 患者吃得下、睡得着,还可以跟志愿者聊天、下棋、打 牌,享受志愿者洗头、理发、芳香呵护等服务;在这里 ,医护态度和蔼、温暖,他们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着顺 畅的沟通。 安宁团队在每位患者人生谢幕之前的有限时间里, 协助患者寻找生命的意义,为其创造与亲人温暖陪伴、 四道人生(彼此道爱、道谢、道歉、道别)的机会,助 力家属完成患者未竟的心愿。他们努力让每一位患者生 命的落幕,都成为生命成长与生死两相安的升华,让每 个处于生命末期的患者都被珍惜、被呵护、被暖暖的爱 包围和陪伴着。那种感觉就是:他们真幸福啊! 嗯,这就是我要找的地方! 成为志愿者,让我有机会了解、学习、尊重并思考 生命与死亡,探究、接纳、敬畏与臣服,而不再恐惧死 亡。因此,也让我从容地为自己的死亡做好准备,把每 一天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还学习了芳香呵护的技术,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 ,也默默为自己和家人积累经验。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不再让父亲重蹈覆辙,我要用学 到的安宁理念和芳香呵护技能给父亲一个温暖祥和的善 终。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021年4月30日, 父亲在我的陪伴下,安然平静地离世,享年94岁。 看着父亲平静、舒适,甚至称得上惬意的死亡过程 ,我没有悲伤,却有着对父亲的羡慕和小小的成就感。 我羡慕父亲有我这个学了安宁缓和理念的女儿,陪伴他 安全舒适地从此岸到彼岸。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幸可以 像父亲这么安然离去。我感到欣慰,因为我的学习成长 ,才能在父亲离世前心有章法、手有技能,帮助父亲善 终。 死亡,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所避讳,并被污名化的 话题。但死亡却总是如影随形地相伴在侧,一刻也不曾 离开。死亡,一定等于痛苦、孤独、无助、恐惧吗?在 安宁病房的所见,以及亲身用安宁理念帮助父亲善终的 实践,给了我答案:死亡,可以是温暖、安详、有尊严 ,甚至是惬意的。 安宁理念与生死教育培训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将我 从深陷负罪感、悲伤得不能自已的状态中救赎,让我得 以重新拥抱生命,活成一个全新的自己。我成为一个心 态平和、从容祥和的人;成为一个懂得爱自己、欣赏自 己的人;成为一个更加包容、尊重他人的人;成为一个 更善于发现世界美好的人;成为对死亡充满敬畏和好奇 的人;成为可以给临终患者温暖关爱与生命陪伴的人。 死亡如出生一样,本应是人生最神圣的时刻。谁不 希望自己可以如好好出生一样,好好地死去呢?有人说 ,帮助一个人好好地离世,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善意 之一。我很幸运,也很感恩能够有缘成为安宁疗护志愿 者,让我自己和家人都从中受益。 2021年7月,应协和安宁缓和医疗学科带头人宁晓 红老师之邀,我在协和安宁缓和平台为安宁缓和医疗的 医护、学生、志愿者分享我的生命故事——用安宁理念 送父亲善终。 陆晓娅老师听过之后联系我,建议我把这些内容写 导语 作者于暮年回望人生,追问生死、亲情与自我,在一次次离别中展开一场关于疗愈与成长的生命之旅,最终在生死教育中获得救赎——死亡可以是不痛苦的、死亡也可以如此安宁祥和!她以亲身经历探索人生落幕的新可能,在努力帮助父亲善终的过程中也渐渐有勇气直面自己的癌症,重新拥抱生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当下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大众对于老年、死亡等话题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开始思考如何寻求有质量的临终生活,安宁疗护的种种可能性和实践方法等问题也引发越来越多的讨论,这本书以个人化视角深入生死教育这一话题,涵盖临终关怀、舒缓医疗等安宁疗护的各个方面,文字质朴,真实且富有生机和力量,给读者带来对于生命与死亡的反思与启迪,给所有想要寻求温暖善终的人一种新的希望。 后记 后 记 一路走来,回望我生命迅猛的成长,是在成为安宁 志愿者之后才开启的。 因未知真假的癌症复发,要开始面对自己的死亡, 这个过程加速了我的自我成长。于是才有如今的:跟自 己和解、跟父母和解、跟家人和解、跟死亡和解,才有 平和淡然的心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最后,我最想说的是:感恩遇见。 感恩遇见海淀医院安宁团队秦苑主任: 因为遇见您,我才有机会成为安宁缓和志愿者,才 让我懂得:要好好爱自己,才有能力爱他人;人活成什 么样,就会死成什么样;每位患者都是我们的老师,生 命影响生命,生命教导生命。感恩您在我“用安宁理念 帮助父亲善终”的过程中所给予的具体指导与提示;感 恩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包容与鼓励,让我有机会在安宁志 愿者这个角色中尽情发挥自己的能量,成长为一个更加 快乐、更加自信的自己。 感恩遇见海淀医院安宁团队及培训平台: 我在这里接受王扬老师的心理指导,这使我从悲伤 与负罪感中解放出来。我在这里接受了生死教育,这令 我明白:死亡逃无可逃,不如臣服、和解、坦然面对; 我在这里接受了芳香心灵呵护讲师培训,让我学会用芳 香心灵呵护的技术服务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人员和其他 很多人,并由此开启自我内心的修炼、个人灵性的成长 。感恩海淀医院培训平台的所有老师,是你们的授课和 分享启发了我、丰富了我的认知。这些认知帮助我做出 人生的改变。 感恩遇见我服务过的所有患者: 每一位临近生命尽头的患者都是我的老师。我由你 们的故事思考生死,让我懂得珍惜当下,更懂得敬畏生 命、敬畏自然,愿做善良有爱的人。是你们给我机会, 让我能在你们人生的尽头用陪伴与爱抚给予温暖与力量 ,助你们冲破黑暗,开启新的旅程;是你们让我懂得, 做临终关怀志愿者是一件让世界更美好的事情,也令我 的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我们共同让死亡变得不再孤独 且有温度。 感恩遇见芳香心灵呵护指导老师赖大叔: 感谢您那么耐心地把当初那个对于灵性关怀一窍不 通的我,培养成一个可以胜任工作,甚至可以成为领队 的芳香心灵呵护志愿者;感谢您指导我们修炼自己的平 和、接纳与包容之心,服务他人,滋养自身;特别感谢 您带领我们步入灵性成长的大门,这对我不再恐惧死亡 ,把死亡看作生命的一段新旅程,甚至对死亡产生好奇 、崇敬之心有莫大的帮助。 感恩遇见北京协和安宁缓和医疗学科带头人宁晓红 老师: 感谢您在“安宁缓和进社区”方面的引领。您推荐 阅读的《好好告别》这本书,对我了解死亡给予了很大 帮助,并在运用安宁理念帮助父亲善终的过程中起到了 指导性作用。更感谢您对我在送父亲善终的全程中应用 安宁理念的认可,并推荐我在协和的学习平台分享我的 实践。 感恩遇见协和安宁志愿者培训师成佳奇老师: 感谢您给予我的学习机会与引领。那一次的安宁病 房个案观摩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对安宁缓和志愿者这 个角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感恩遇见陆哓娅老师: 您听了一次我的分享,便推荐并鼓励我把我的经历 写出来,分享给更多人,为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安宁并从 中受益。如今,曾经很不自信、从未动笔写作过的我, 终于下定决心写作,我很开心。没有您的鼓励,就没有 这本书的问世。 感恩遇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刘汝怡编辑: 是您的耐心倾听、对挖掘我人生故事的浓浓兴趣与 鼓励,给予从未想过写作的我以信心。您既给了我足够 多的时间和空间,也给我了写作的建议。我们初次见面 就有那么多信任与理解,交谈得如此丰富和深入;我们 一起探讨、修订书稿的时光非常快乐。 还要感恩母亲用她惨痛的死亡,逼我觉醒。在追寻 如何让自己的死亡不那么痛苦的路上,遇见安宁缓和、 遇见芳香心灵呵护、遇见这么多老师、朋友,让我得以 成长,并与自己、与死亡和解。 感恩父亲给我机会,让我在您身上践行安宁缓和与 芳香心灵呵护的理念与技术。我们相互配合,共同使您 平安、祥和、从容地从这个世界去到彼岸空间。 感恩遇见癌症,让我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思考自 己的死亡和生命的意义,开始这几年如饥似渴的学习和 成长。 感恩遇见这一切,让我重新拥抱了生命! 徐舒 2022年9月19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推荐序1 成长乃脱困之道 陆晓娅 生命教育的探索者,安宁疗护志愿者 人的一生,哪怕没有碰到重大的、破坏性的大 事件,如战争、严重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等,也 有可能在某一时刻陷入生命的困境,陷入一种极为 不适、痛苦的黑暗中,失去生活热情却找不到挣脱 出来的力量和方向。 这些生命的困境,有些与社会环境有关,有些 与个体生命历程中的创伤或挑战有关,更多时候, 是社会因素与个体因素交织,伦理困境与心理困境 叠加,认知限制与情感冲突混合的结果,犹如重重 黑雾。 徐舒就在人到中年之时,因为母亲去世,陷入 生命的困境,进入人生的至暗时刻。 在妈妈生病期间,她不仅尽心尽力、几乎全天 候地照顾妈妈,还帮助妈妈实现了很多心愿,比如 :拍四世同堂的全家福、带妈妈回老家、安排妈妈 和最爱的学生聚会……而当妈妈出现吞咽障碍、营 养不良、骨转移疼痛等症状时,她抱着对医疗能够 减轻痛苦的期待,呼叫120送妈妈进了医院。令她想 不到的是,妈妈被送进ICU后,非但没有减轻痛苦, 反而经受了许多痛苦,最终在ICU孤独离世。徐舒认 为是自己决策失误才导致妈妈在孤独中忍痛等死, 深深的自责、无力与无助,令她悲伤到绝望——她 不想说话、消极低沉、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出门 做什么,甚至想让自己在大街上被车撞死,好去陪 着妈妈,给她赎罪。 那时候的徐舒并不知道,她的困境,也是如今 大众普遍的困境:许多人相信医学即便不能起死回 生,也能减轻人的痛苦;相信将亲人送到医院,尽 可能地挽救和延长其生命,才是作为子女应尽的孝 道。这几乎是我们的本能反应,背负着尽孝的责任 ,我们也不知道,面对亲人即将离世,还有什么选 择。 “善终”本是我们中国人最朴素的愿望之一, 但除非像徐舒那样亲历,否则很难事先就了解在医 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善终”竟然变成了一个 难题——不是人活得不够长,而是“死”的过程很 艰难! “死亡”从什么时候开始与“医院”紧密相连 ?不论是百岁老人,还是已经“病入膏肓”、无法 治愈的患者,在临终前都可能需要在诸多检测设备 、药物和营养的加持下延长生命,甚至可长达几年 。但被延长的,究竟是有质量的生命,还是痛苦挣 扎的无效生命?那些人被束缚在病床上,既要忍受 病痛,还要忍受治疗所带来的痛苦。这被延长了的 “生命”已经失去了“生活”。他们不能自主进食 享受“口福”,不能自己挠痒痒,更不能表达自己 的喜怒哀乐。与此同时,他们还会失去亲人的陪伴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最需要感受温暖、支持和 爱的时刻,没有亲人握住他们的手、与他们道别— —这就是今天最常见的临终景象,学者们称之为“ 医学化的死亡”或“技术化的死亡”。 此外,工业化、都市化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越 来越“疏远”死亡。昔日乡村老人早早为自己备好 寿衣寿材的景象不见了,在家中离世的习俗也难以 维持。在应接不暇的日常中,陪伴本就稀有,更别 提能够好好道别的时间和空间了;对于死亡的避讳 ,使人不敢、不能及时地讨论临终和身后事,最终 留下悔恨、遗憾和解不开的心结…… 徐舒就这样和年迈的爸爸一起,在妈妈离世后 陷入了抑郁。五年里,爸爸每天深夜都会起来找老 伴,未曾告别让他无法接受妻子已经离去的事实。 这凄凉哀恸的场景,让我深受触动,泪水婆娑。 对他们而言,亲人离世后,生命变成了一条幽 暗的隧道,前面看不到亮光,后面又出现了新的困 厄:徐舒得了乳腺癌。 夜深人静时,她想:如果我不想像妈妈那样孤 独痛苦地死,我还能怎么死? 幸而一束光出现了。 徐舒在朋友圈看到了北京海淀医院建立安宁病 房的消息,看到了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关于填写 生前预嘱的宣传。她填写了生前预嘱,报名参加了 安宁疗护志愿者的培训,由此走进了安宁病房。 为了给自己找到告别世界的好地方,徐舒踏上 了学习安宁疗护理念、参与病房服务的道路,恐怕 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她踏上了一条成长之路。 在为志愿者开设的生死教育心理课上,她第一 次讲出妈妈在痛苦孤独中离世带给她的悔恨和伤痛 ,并且在老师帮助下,通过仪式化的过程,对着妈 妈的照片,与妈妈道爱、道谢、道歉和道别,也与 自己和解。 在安宁病房服务现场,医生告诉她,每个生命 末期的患者都是我们的老师。她开始思考生命与死 亡的意义,开始学着共情他人,也学着觉察自我; 学着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也学着“没有分别心” 地接纳他们;学着用温柔的方法表达关心、给予支 持,也学着让自己放松与平和…… 这些生命的功课,原本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 中学习的,但对徐舒来说,遇到安宁疗护,才让她 打开这扇神奇的大门。她不仅学到了安宁的理念, 学到了服务的技巧,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走出阴霾 ,开始蜕变与重生:乳腺癌复发,她坦然面对;过 往人生中的委屈、怨恨,她一个个放下;她开始欣 赏自己、鼓励自己、爱自己,并且决定只做 精彩页 |第一章|(节选) 我对死亡的认知——从无所畏惧到惊恐无助 小孩子起初是不害怕死亡的——死亡是游戏 我的儿童时代还没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我家只有哥哥和我两个孩子都算是少的。我们住在东北师范大学教工宿舍区八大宿舍之三舍的103和107两间大约十平方米的房间里。八大宿舍矗立在方花岗岩铺成的自由大路两侧,是伪满洲国留下的建筑。 那时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全民认知:革命工作第一位。 孩子基本都是散养。大人孩子各忙各的。孩子们上学放学都成群结伴而行,没有家长接送。放学后孩子们找合得来的一起疯玩儿:男孩子模仿江湖或战争打打杀杀、弹琉琉1、扇啪唧2、去一些地方猎奇;女孩子跳皮筋、扔口袋3、过家家…… 孩子们对生活的模仿丰富多彩——其中也包括死亡。死亡发丧,我们小时候见到过摔盆儿、打幡儿、吹喇叭、哭丧,很是热闹。对他人的死亡,孩子们感受不到悲伤与恐惧,而更多是好奇、看热闹,甚至模仿。 我们玩装死,还比谁能装得一动不动,更像个死人。“死人”脸上盖一张旧报纸,其他孩子在旁边呜呜哇哇地“哭丧”。一般都是大孩子指挥小孩子“哭丧”,把小朋友指挥得团团转,玩儿得不亦乐乎。 如果被大人们看到,我们就会被吼骂着一哄而散,或被踢着屁股滚回家。大人们越忌讳的事,孩子就越跃跃欲试,越想偷偷干,只要家长看不见,就继续嗨。 在电影和小人书里,被杀的人如果还喘着气,就会被补刀或补枪,相反,能一动不动屏住呼吸的就能侥幸活下来。聪明的孩子们就商量着:假如再遇到战争,如果能屏住呼吸保持不动,是不是就有机会在杀戮中活下来。 于是,我们便尝试练习屏息——尽可能看不出胸部起伏地悄悄换气。而我每次练习时都会感觉嗓子发痒、想咳嗽,伙伴们嘲笑我肯定会被补枪!我一边想象自己可能遭遇补枪的疼痛,一边嫌弃自己一屏息就咳嗽,这一场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以至于长大后遇到紧急情况时,我还会下意识地控制呼吸,努力忍住咳嗽。 真正接触死亡是从小动物的死亡开始的 我小时候养过一些小动物,最初是一只小麻雀。 男孩子们淘气掏鸟窝,鸟妈弃窝逃走,留下毛还没长全的小麻雀。淘气的孩子把其中还活着的一只给了我,说看看能不能养活它。 爸爸用冰糕棍削了一个小小的竹片饭勺,将小米泡在水里,让我喂养它。我一勺一勺喂它长大,等到它羽毛丰满时,我带它出门,向上扔它,练习飞行。慢慢地它会飞了,飞累了就落在我肩上。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在我左右;无论我怎样,都有一个不嫌弃我的伙伴陪伴着我。那段时光很美好,我洋溢着小幸福、小得意。 同学的哥哥养了一只花猫,他想让花猫长长见识,看看猫见了麻雀会怎样,还骗我说他家的花猫是个“美女”,不凶。 我不同意! 有一天我在院子里的石桌上撒小米跟麻雀玩儿,他偷偷抱来他家的猫。他没按住,那猫突然扑过来就咬,我的小麻雀死了。我撕心裂肺地号啕大哭,他也吓傻了。 这是在我小小的人生里,第一次体会到无力回天和痛彻心扉的感觉——那是一种绝望。我是它的一切,它是我呵护的宝贝,我却眼睁睁地看着它在我手里死去!我知道哭也救不活它,但我太伤心,哭得几乎缺氧,快要背过气。 爸爸下班回来听闻此事也觉得很惋惜。他说:“麻雀已经死了,我们把它埋葬了吧,让它安息。”我家住一楼,窗外有个小院子,我找了个小纸盒,又用报纸给麻雀做了枕头、盖了被子;爸爸带我给小麻雀挖坑下葬,还堆了小小的坟头,立了一支冰糕棍,无字。 我经常在小麻雀的坟边悄悄落泪,觉得自己没保护好它,常常想到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面对花猫的血盆大口该有多么恐惧。我恨那只花猫,恨同学的哥哥。 同学的哥哥因为这件事被他父亲暴打一顿,还被拎过来赔礼道歉。 我难以原谅他,哭得泪流满面。他看我这么伤心,非要把他心爱的美女花猫送给我。我不要,我恨它。同学哥哥说这只猫有小宝宝了,让我先养着,等生完小宝宝,就把猫宝宝都给我,等大猫养好小宝宝再回家,用一窝小猫补偿我。 于是这只黑白黄红花色的美女猫就成了我的临时宠物,我们彼此的关系冷冷的。她有一双非常漂亮的大眼睛,真的很美,像现在的布偶猫,但花色更好看。她经常跑回同学哥哥家,又被送回我家,慢慢地就在我家住下了。 她生了一窝小猫,共五只。但我不会养猫,过早喂它们吃肉,撑死了两只,伤心地埋了。 有一天,她外出被几个男孩子追,弹弓打瞎了她的一只眼睛,她回来后默默走到床底下,趴下就没再起来。我又一次伤心落泪,院子里又多了一座坟墓。 美女猫妈妈死了之后,三只小奶猫没了依靠。爸爸给我做了猫咪小奶瓶——在青霉素空药瓶的胶盖中间打个孔,再用自行车的气门芯胶管插进瓶子;我又用妈妈给我和哥哥买的一瓶鲜牛奶作为小猫咪的口粮。除了给小猫咪喂奶,我还要帮它们擦眼屎、擦嘴巴,忙得不亦乐乎。小猫长大能吃点肉汤拌饭了,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