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从古代诗集典故出发,定位本草的解析、吟诵以及常见本草相关的经典诗作,与中草药背后妙趣横生的故事结合,选择了七十余种有价值的本草,并配备精美的插图,阐述本草的中西医价值、食用价值、食用方法以及食用禁忌。本书将带领读者认识本草植物、鉴别本草、欣赏植物,满怀诗韵且古今皆含,不仅能使读者陶冶情怀,还能传播实用本草知识。 目录 第一章 先秦诗词话本草 天花粉 凤仙花 芦根 第二章 唐代诗词话本草 丁香 莲子 枇杷叶 旋覆花 枸杞子 槐花 青黛 青蒿 灵芝 茉莉 石膏 栀子 蒺藜 白芷 石菖蒲 蝉蜕 蚕沙 第三章 宋代诗词话本草 荧实 月季花 蟾酥 合欢皮 荷叶 鹿茸 白芍 槟榔 菊花 白术 半夏 薄荷 冬瓜皮 葛根 紫草 人参 黄柏 蒲公英 山楂 山药 红景天 薏苡仁 黄芪 石解 凌霄花 苍耳子 桑叶 第四章 元明诗词话本草 梅花 白头翁 茯苓 阿胶 益母草 连翘 玫瑰花 第五章 清代诗词话本草 荆芥 木瓜 木香 地黄 茵陈 荜茇 柴胡 藿香 升麻 龙胆草 牛蒡子 天麻 黄连 牡丹皮 玄参 延胡索 第六章 近现代诗词话本草 女贞子 淡竹叶 第七章 佚名诗词话本草 黄芩 浮萍 参考资料 序言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 的瑰宝,它不仅一直保障着 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也时 刻熏陶着中华民族。从《诗 经》开始,历代的文人学士 便将中医药文化嵌人到自己 的诗词创作中,让中医学与 诗词融合出“诗医相通、医 词相合”的。“诗人笔下玲珑 语,原是医家救世方”,中 医药和古典诗词历经千来的 相互渗透与融合,共同成为 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诗经》《楚辞》到 唐诗宋词,我国历代中药诗 词佳作林、蔚为大观。诗人 将中药药名或其双关、或其 谐音等融人诗词之中,来表 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令枯燥 的草药名也给人以闲情逸致 与美的享受,平添诸多令人 赞叹的诗意与词境。如宋代 辛弃疾所著《定风波·用药 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 马 善医》:“山路风来草木香 。雨馀凉意到胡床。泉石膏 肓吾已甚,多病,堤防风月 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 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 。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 只甘松竹共凄凉。”因马荀 仲擅医术,故辛弃疾将药名 写入词中以邀他共游。其中 木香、雨馀凉(禹馀粮)、 石膏、防风、常山、知(栀 )子、海早(藻)、甘松等 均为药名,嵌入词中,却全 不露痕迹。 中草药多给人“良药苦口 ”的印象,本书便想带领读 者重新走近中草药,去领略 中医药本草中的诗情与画意 。本书以诗词开篇,通过优 美的诗句与妙趣横生的小故 事,让中药本草也展现了更 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返璞归 真的精神内涵。世间草木皆 美,生活充满“诗情”,从诗 词典故中重新去品味中药, 便觉药味虽苦,而意深远。 此外,本书中每一味中药本 们都用心绘制了淡雅写实的 画作,将其草本形态与入药 时饮片形态同幅对照,画风 清新唯美,也更为直观生动 地展现了中药本草的“画意” 之美。 本书除了彰显中药本草 古老而诗意的魅力外,同时 也介绍了传统中药的现代药 理学认识、希望读者在聆听 旧时诗句之时,也能了解到 今时中药本草的前沿应用, 仿置身于古今的碰撞间,品 味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传 承与曼妙结合。 本书编撰历时数年之久 ,编委会成员们苦心孤诣, 翻阅了大量本草文献和书籍 、历经多位专家指导、完善 ,才终定稿有所不全,力有 所不任,才有所不足,祈读 者朋友大加指正、则幸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