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晚清新闻思想研究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徐新平 |
出版社 | 学习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近代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代一代新闻人用开山辟路、以启山林的探索精神,不断思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总结实践中的办报经验,积累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新闻理论成果。虽然不同报人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个人经历、文化修养和政治主张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思想观点,但是,他们也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和思想主张。作者对晚清时期的新闻思想进行了历史梳理,并对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主要思想进行了详细阐述,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科学性。 作者简介 徐新平,男,湖南祁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曾从事新闻记者和图书编辑出版工作10年。1998年开始从事新闻与传播学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闻伦理思想的演进”、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晚清时期新闻思想研究”。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闻伦理学研究”“中国现代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主持子项目“民国时期新闻学研究”;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80年新闻思想研究”和教育部“马工程”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撰写工作。已出版《新闻伦理学新论》《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中国新闻伦理思想的演进》《新闻与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等著作和教材,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目录 绪论 一、晚清新闻思想研究的对象 二、晚清新闻思想研究的意义 (一)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新闻理论成果丰富新闻理论知识 (二)提高理论思维品质和思考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实现思想和理论的超越创新 三、晚清新闻思想研究的内容 第一章 翻译洋报探访夷情 ——林则徐、魏源的译报活动及其思想 一、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及其对报纸的认识 二、魏源对林则徐译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章 设新闻馆“以资治术” ——洪仁玕对新闻事业的认识与设想 一、洪仁玕和他的《资政新篇》 二、洪仁玕新闻思想及其意义 (一)对报纸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二)关于报纸和报人的要求 (三)洪仁玕新闻思想的意义 第三章 日报立言强中攘外 ——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新闻思想 一、王韬生平及其办报经历 二、广见闻、求通变的报纸功能观 (一)广见闻 (二)通上下 (三)通内外 (四)辅教化之不及 三、论时事、抒胸臆的报刊政论观 (一)“论时事”是报刊言论最基本的特点 (二)“自抒胸臆”是报刊文章遵循的宗旨 (三)质直朴素是报刊文章应具有的文风 四、有道德、通古今的新闻人才观 (一)报人要具备优良的品德 (二)报人应是具备高材博识的“通才” 第四章 “宏日报以广言路” ——何启、胡礼垣新闻思想 一、何启、胡礼垣及《新政论议》 二、“宏日报以广言路”的新闻思想 (一)日报的最大好处是“长人之见闻”“生人之思虑” (二)对政府压制新闻事业的抨击和对新闻自由的呼唤 (三)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提倡与期望 …… 第五章 “国之利器不可假人” 第六章 报纸是政府推行改革的工具 第七章 办报“尤以通外情为要务” 第八章 “中国宜设洋文报馆” 第九章 视报纸为“民史”“国口” 第十章 假发言论之权,以尽己之天职 第十一章 “报馆有益于国事” 第十二章 新闻自由与记者的责任 第十三章 以大公之心,发折中之论 第十四章 宣传主义 启牖文明 第十五章 “匡国政而为史官所取材” 第十六章 白话报为文明普及之本 序言 一、晚清新闻思想研究 的对象 界定和明确研究对象是 任何学科赖以成立的基础 。晚清新闻思想研究也同 样如此。为了说明这个问 题,还得从什么是“思想史” 谈起。 在我国,“思想史”作为 一个学科,是五四运动以 后随着西学东渐而逐步建 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最 早以“思想史”命名的著作, 是梁启超1923年为北京政 法专门学校和东南大学学 生讲授的《先秦政治思想 史》。在此之前,我国的 思想史研究,往往包含在 经学史和学案史之中,如 明清之际黄宗羲的《明儒 学案》、晚清皮锡瑞的《 经学历史》等。新中国成 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的思想史研究进 入繁华竞逐的新时代,不 仅出版了多种综合性思想 史著作,如中国思想史、 西方思想史等,而且出版 了大量专门思想史和断代 思想史著作,如政治思想 史、经济思想史、法律思 想史、宗教思想史、教育 思想史、伦理思想史、先 秦思想史、晚清思想史等 。但是,对什么是“思想史” 这个基本问题,迄今为止 ,学术界依然众说纷纭, 没有一致的认识。 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 人想把“思想史”确立为与哲 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等 比肩而立的独立学科,并 试图论证思想史研究对象 的特殊性和学科成立的合 理性,以划清与其他学科 的界限。然而,从已出版 的中外思想史著作的实际 情况看,除专门的思想史 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外 ,凡以“思想史”命名的著作 ,其研究者们在研究的过 程中并没有执行统一的标 准。如胡适把自己的《中 国哲学史大纲》改名为《 中国古代思想史》。侯外 庐主编的《中国思想史纲 》,“是综合了哲学思想和 社会政治思想在一起编著 的,由于比较侧重哲学思 想的论述,因此1963年冬 曾以《中国哲学简史》的 书名,出版过本书的上下 册”①。经过修订增补后, 该书又以《中国思想史纲 》的书名出版。又如章士 嵘编的《西方思想史》“把 学说史和理论史作为思想 史中主要的东西来研究”② 。在内容上,包括了社会 思想、政治思想、法律思 想、伦理思想和经济思想 等。有人认为,冯友兰先 生的中国哲学史名著《中 国哲学史新编》,其内容 和研究方法实际上更像是 思想史;而钱穆的《中国 思想史》,从内容上看, 实际是中国哲学史。 西方的思想史著作在研 究对象上也是互不相同的 。例如,英国的梅尔茨的 《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史》③ 与查理德·塔纳斯的《西方 思想史》④各自的研究对象 和重点就有一定的差异。 这些现象说明,在思想史 研究对象的问题上,从来 就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 国学术事业的繁荣和思想 史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 思想史”的“元”问题进行了 重新审视和探讨。讨论的 目的,就是明确思想史研 究的对象,从而确立“思想 史”独立的学科地位。王锟 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 》第4辑发表的《寻求“精英 思想”与“民众观念”的统一 ——对中国思想史的一些思 考》一文中认为:“中国思 想史就是理论化了的中国 社会观念的历史,它介于 中国哲学史与中国社会史 之间。中国思想史的研究 不同于中国哲学史,因为 中国哲学专指中国古代传 统哲学对宇宙、心性问题 的理论化思考及相关的概 念范畴体系,它是纯正化 的‘非实用’的思想形态。它 常常指向人的理想与价值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中 国思想史也不同于中国学 术史,因为中国学术史研 究传统的各种学术领域, 如经学、术数、文字训诂 、考证、小学、科学等许 多方面。中国思想史也不 同于中国文化史,因为中 国文化史的研究范围极广 ,除了上述所列的思想和 学术外,还包括民俗、宗 教和文物制度等方面。当 然,古代的学术没有现在 严格的学科分际,所以在 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与中 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的 内容交叉和成果吸收是不 可避免的。” 就是说,相对于以“纯正 化的‘非实用’的思想形态”为 研究对象的哲学史来说, 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应更 侧重于人们对现实世界中 各种实际问题的认识与思 考。郑大华在《晚清思想 史》绪论中说:“中国近代 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就是 各个不同时期的人们围绕 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究竟 提出了哪些思想、观念和 主张,这些思想、观念和 主张提出后对社会产生过 哪些影响,以及是通过什 么样的途径对社会产生影 响的,并总结其经验和教 训,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 西。”①就具体内容而言, 《晚清思想史》中所阐述 的“洋务思潮”“维新变法思 潮”“民主革命思潮”“君主立 宪思潮”等,其实就是晚清 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 清末“新政”之后,为了 适应时局变化和大众阅读 的需要,白话报在大江南 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 1897年到1911年短短10余 年时间里,国人创办的白 话报刊总数达270种。当时 的文言报和白话报、官报 和民报相伴相生、同台竞 技,给中国报坛带来了繁 花竞放的新景观。许多白 话文倡导者和白话报人, 从语言发展的趋势和报纸 宣传的效果出发,积极提 倡和创办白话报,在实践 中总结了白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