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套书分为上下两册。 上册进一步发展了《理与人》中的理由理论,对理由的主观主义展开了更详尽的反驳,为理由的客观主义提供了更有力的辩护。帕菲特基于其理由理论,试图重勘道德哲学的版图,打破“后果主义者与义务论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分歧”这一公认的假定,重构并且发展出他认为更好的康德式义务论与斯坎伦契约论,然后表明重构之后的三种理论之间有着惊人的趋同性,可以说是从不同的侧面攀登同一座山峰,从而获得规范伦理学的“三重理论”。 下册主要包括沃尔芙、伍德、赫尔曼和斯坎伦的四篇批判性论文与帕菲特的回应。四位评论者从不同方面讨论一个问题:帕菲特试图证实会趋同的各种道德观点,在何种程度上是其常见观点的真实版本。沃尔芙认为帕菲特的康德式版本限制了自主性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性。伍德认为帕菲特的思想试验论证是无效的。赫尔曼认为康德主义与后果主义在方法论上有着深刻的“不匹配”,试图组合它们必然会扭曲康德自己的论说。斯坎伦认为帕菲特对其理论的重构错失了某些重要的成分。帕菲特对批评做出了详尽的回应,其总体精神是他不需要执着于三种理论的原意,而是要找到三种理论的最佳版本。 作者简介 德里克·帕菲特(DerekParfit),牛津大学万灵学院高级研究员,纽约大学、哈佛大学、罗格斯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成员。他的另一部著作《理与人》(Reasons and Persons)是近几十年最有影响力的哲学著作之一。 目录 上册 导论 序言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理由 第一章 规范性概念 第1节 规范性理由 第2节 涉及理由的善性 第二章 客观理论 第3节 两类理论 第4节 回应理由 第5节 状态给予的理由 第6节 享乐式理由 第7节 不理性的偏好 第三章 主观理论 第8节 理由的主观主义 第9节 为什么人们接受主观理论? 第10节 分析性主观主义 第11节 痛苦论证 第四章 进一步的论证 第12节 全部或全不论证 第13节 不融贯论证 第14节 理由、动机和福祉 第15节 支持主观主义的论证 第五章 合理性 第16节 实践合理性与认知合理性 第17节 关于理由的信念 第18节 关于合理性的其他观点 第六章 道德 第19节 西季威克的二元论 第20节 最深刻的问题 第七章 道德概念 第21节 不知情或错误信念下的行动 第22节 其他类型的不当性 …… 第二部分 原则 第三部分 理论 下册 第四部分 评论 第五部分 回应 序言 既然本书有内容提要, 我在此就不谈内容。本书 篇幅很长,其中包含几本 小书。书的第三部分没有 任何重要的东西依赖于第 二部分,因此你可以只看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你 如果主要对伦理学感兴趣 ,那么就可以只看第六至 第十七章。如果你的兴趣 主要在于理由、合理性和 元伦理学,那么你可以只 看第一和第六这两个部分 。 在说明如何写作其伟大 而乏味的《伦理学方法》 (The Methods of Ethics) 时,西季威克谈到他有两 位“导师”:密尔与康德。我 的两位导师则是西季威克 与康德。 康德是自古希腊以来最 伟大的道德哲学家。而我 相信,西季威克的《伦理 学方法》则是迄今为止写 得最好的伦理学著作。有 些著作的成就更伟大,如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 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 理学》,但西季威克著作 中重要且为真的主张最多 。西季威克尽管没有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和 康德等人伟大,但能够写 出更好的著作。这一点并 不令人惊讶,因为他生活 于较为靠后的年代。生活 在荷马和莎士比亚时代之 后的诗人或剧作家,并没 有任何相对于前者的优势 ;但哲学不一样,哲学会 进步,因而生活在后期的 哲学家是有优势的。 无论西季威克还是康德 ,都有弱点和不足。例如 ,西季威克有时非常无趣 ,康德有时则会让人发疯 。承认这些弱点,说明为 什么我们不该对这些弱点 感到失望或被其阻碍,我 希望这样可以说服一些人 ,让他们去读或重读西季 威克的《伦理学方法》以 及康德的一些书。 就做对比而言,康德与 西季威克是绝配。例如, 康德在讨论自己的成就时 写道: ……批判哲学必定非常确 信:它会不可抗拒地趋向 于既满足理性的理论目的 ,也满足理性的道德(即 实践)目的,永远无须做 出观点上的改变、有所动 摇或重构为另一种形式。“ 批判”的体系立基于完全稳 固的根基之上,且是一劳 永逸确立的;它会证明: 对于人类在一切未来时代 的最高贵目的来说,它都 是必不可少的。 西季威克写道: 这本书没有解决任何问 题,但可能会帮助一两个 人澄清思想,一点点而已 。 康德极具原创性,提出 了某些崇高的主张,既让 人紧张又让人激动。西季 威克知道自己缺乏这些品 质,他对一个朋友写道:“ 我喜欢自我批评”,对此做 了如下表述: 优点:总是考虑周到, 常常是精致的;一般是明 智且不偏不倚的;从正确 的视角(points of view)来 处理问题。 我也要感谢在写作本书 的这么多年间,万灵学院 的讲座教席给我提供的诸 多优待。我还感谢唐纳基 金支持我把讲座扩展成第 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我既 要感谢写了本书第四部分 的各位评论者,还要感谢 谢弗勒的编辑工作。最后 我要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 的彼得·莫姆契洛夫(Peter Momtchiloff),这么多年 来他给了我很多合理的建 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