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扰乱人心思的不是那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而是关于这些事情的看法”,如果能通过行为实践,验证我们的认知,意识到认知歪曲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就有修正功能失调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摆脱抑郁、焦虑、恐惧等负向情绪的机会和可能。 认知行为治疗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治疗模式。其原理具有常识性,操作治疗的架构富有实证性,运用的是标准化、流程化、疗效明确的技术。 本书从具体的认知行为治疗关键点入手,点面结合、抽丝剥茧,从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到具体精神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步步详解,带读者领略认知行为治疗如何应用于临床操作。 作者简介 徐勇,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心理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团体辅导和团体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认知行为治疗工作组委员,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常务理事(认知行为组),卫生部心理治疗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团体治疗和团体过程协会会员及常务理事,国际团体治疗基本标准工作委员会委员,美国团体治疗协会会员及国际关系特殊兴趣团体联合主席。 目录 第一部分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 第1讲 理解认知行为治疗的关键点 直接决定我们感受的是我们赋予事件的意义 精神障碍都有特定的主题 体验到情绪痛苦时,我们接收的信息可能会被歪曲 精神障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来访者处理痛苦的方式往往维持和加重问题 想法、情绪、生理反应、行为、环境是相互联系的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第2讲 认知治疗基本原理 从三个水平的认知来理解精神障碍 区分自动想法和信念 第3讲 行为治疗基本原理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双因素模式 第4讲 认知行为治疗评估 准确和全面的评估是认知行为治疗有效干预的关键 访谈结构 利用五因素模式,将当前的问题具体化 学会使用量表 评估来访者的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 让目标具有“SMART”特征 第5讲 案例概念化 三个水平的案例概念化 进行案例概念化的过程 要在进行案例概念化前优先干预的情况 案例概念化实例 第6讲 心理教育与治疗联盟 心理教育: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和认知行为治疗 治疗联盟:与来访者合作 第7讲 认知行为治疗基本技术和基本过程 基本治疗技术 基本治疗过程 第8讲 对认知行为治疗师的要求 面对来访者时,尽量表现得专业 保持敏感 将焦点放在来访者身上 让来访者知情同意 第二部分 四大心理问题治疗 第9讲 抑郁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抑郁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结构框架 抑郁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型 关于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 第10讲 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焦虑障碍患者的共同特征 健康焦虑及两种相关焦虑障碍 疾病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 健康焦虑的评估 第11讲 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 关于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理论 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评估 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 第12讲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 睡眠的相关知识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评估 改善睡眠的指南 第三部分 实践案例展示 第13讲 督导案例(一)——社交焦虑障碍 案例模拟 思路分析 第14讲 督导案例(二)——抑郁障碍 案例模拟 思路分析 第15讲 督导案例(三)——发现来访者的信念和行 为模式之间的关系 案例模拟 督导过程 第16讲 督导案例(四)——利用五因素模式了解来 访者的心态和问题 案例模拟 督导过程 案例总结 第17讲 督导案例(五)——找到合适的治疗目标 案例模拟 督导过程 案例总结 第18讲 督导案例(六)——和来访者共建治疗联盟 案例报告 案例模拟 督导过程 案例总结 附录1 如何看待认知行为治疗和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 治疗的区别 附录2 自我练习 序言 从误解开始认识认知行 为治疗 我早早就听说过“认知行 为治疗”,并从考试教材里 了解了一些概念。当时我 以为自己懂了,而且以为 懂了就是会了,会了就是 通了。现在想想,我那时 哪来的这些夸大自我的“自 由联想”?真是太滑稽了。 我曾经对“认知行为治疗 ”有太多的误解和偏见了, 我的机构“PYS心里程心理 培训中心”在2017年开设的 徐勇老师的认知行为治疗 课程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 。徐勇老师深入浅出的讲 解和现场演示,让大家的 学习效果倍增。经过五年 打磨,现在呈现的这本书 更利于我们反复学习。 我想先从我的那些误解 开始说起,帮助大家初步 认识认知 行为治疗。 误解一:认知行为治疗 是一种积极思维 我们可能都听到过这样 的话:“你不要担心,这不 是你的错,是他/她的问题 ,你会找到更好的人。”这 是认知行为治疗的方式吗 ?不是!这只是一种积极 的想法,但积极的想法不 一定能带来积极的情绪。 如果认知行为治疗只能让 人保持阳光,那么治疗结 果可能会很糟糕。 认真学习后,我们就会 知道,认知行为治疗的过 程是通过分析来访者赋予 事件的独特含义建立起来 的。治疗师需要探索来访 者的观点是否有可替代性 ,用实践的方式帮助来访 者形成有效的新想法和新 信念。 误解二:认知行为治疗 师对来访者的过去完全不 感兴趣 认知行为治疗确实是一 种与过去无关的问题解决 方式,但这并不代表认知 行为治疗师对来访者的过 去不感兴趣。我们的许多 固有观点、信念都来自过 去,有时候,了解来访者 的不合理信念背后的经历 ,才能帮助来访者放弃或 转变这些信念。 治疗师故意将来访者引 向过去的记忆不是为了让 来访者停留在过去,而是 为了让来访者对比现在和 过去,帮助来访者把过去 的消极事件和当下对那些 事件的想法及随之出现的 行为联系起来,认识现在 更真实的自己,以便展开 进一步的治疗。 误解三:进行认知行为 治疗时,只谈论想法,不 谈论情绪、感受 来访者去找治疗师往往 是因为受到情绪上的困扰 ,他们那些悲伤的、痛苦 的、焦虑的、恐惧的情绪 是需要被看到,被触及的 。治疗师看到想法是如何 触发情绪,如何导致糟糕 结果的,才有可能真正帮 助来访者。有时候,治疗 师还会激活来访者的情绪 ,引导来访者重新将认知 和情绪关联起来,以获得 更好的治疗效果。 观察和记录情绪的变化 在认知行为治疗实践中非 常重要。判断认知行为治 疗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就 是看来访者伤心、害怕等 消极情绪是否减少,积极 的情绪是否增加。 误解四:认知行为治疗 只是一种简易技术,不能 深入地解决问题 一般情况下,认知行为 治疗是有时间限制的,且 不过多追溯来访者的童年 经历,一些人因此认为, 认知行为治疗不能深入地 解决问题。但其实治疗的 介入程度应该和来访者的 问题相匹配。对有些来访 者来说,只消除或减少症 状就已经足够了,并不需 要进行深入治疗。不少所 谓的深入治疗,只是一些 心理治疗师的一厢情愿。 认知行为治疗师需要根 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将 来访者的问题概念化。这 是认知行为治疗过程中非 常重要的操作步骤。没有 案例概念化的过程,治疗 就会变成技术的叠加,达 不到预想的治疗效果。 消除了这些误解,你是 否觉得认知行为治疗和自 己原本想的不同?如果你 还有其他疑惑,带着它们 去读本书是最好的。 本书的前8讲涵盖了基础 理论,评估、案例概念化 的方法等,第9讲至第12讲 分别介绍了抑郁障碍、焦 虑障碍、强迫症、失眠等 四种常见心理问题的认知 行为治疗方式,最后6讲通 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案例 表述出来,并展现了案例 的分析和督导过程。 徐勇老师的多年教学经 验和案例累积使他可以将 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使本书摒弃晦涩难懂, 易学易用。其中的很多文 字看起来不那么显眼,但 值得细细品味,可以帮助 认知行为治疗的爱好者、 学习者、从业者更通畅地 进入认知行为治疗的大门 并游刃有余地掌握这种治 疗方法。 邀请你加入学习和使用 认知行为治疗的队伍,为 更多来访者提供专业认知 行为治疗服务。 刘冠宇 心理咨询师 PSY心里程心理培训中 心创办人 CNPT儿童游戏治疗培训 中心创办人 导语 “扰乱人心思的不是那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而是关于这些事情的看法”,如果能通过行为实践,验证我们的认知,意识到认知歪曲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就有修正功能失调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摆脱抑郁、焦虑、恐惧等负向情绪的机会和可能。 认知行为治疗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治疗模式。其原理具有常识性,操作治疗的架构富有实证性,运用的是标准化、流程化、疗效明确的技术。 本书从具体的认知行为治疗关键点入手,点面结合、抽丝剥茧,从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到具体精神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步步详解,带读者领略认知行为治疗如何应用于临床操作。 精彩页 第一部分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 第1讲 理解认知行为治疗的关键点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的整合。 行为治疗出现得比较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前,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到了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行为治疗发展起来,逐渐变得流行。 认知治疗则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兴起的。它的基础理论包括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也包括阿伦·贝克的认知理论。 阿伦·贝克的认知理论是认知行为治疗更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其经典性不言而喻。认知行为治疗其实并不是一种治疗技术或方法,而是一个范畴。在这个范畴中,有很多不同流派的治疗模式,比如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近年来发展得比较快的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治疗,以及图式治疗、接纳和承诺治疗等。我们在这本书中介绍的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基于阿伦·贝克认知理论的治疗模式。 每一种心理治疗模式几乎都有自己的理论,能够解释我们 所谓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病理性的心理状态。认知行为治疗也可以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各种各样的精神障碍,被广泛用于治疗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进食障碍, 以及更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 直接决定我们感受的是我们赋予事件的意义 你认为什么直接决定了你的感受?当你发现你身边的某个人,比如你的同事或朋友情绪不好时,你有没有想过他为什么会情绪不好? 我相信有人会说,这个人可能碰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换句话说,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我们的情绪、感受,只由事件决定——某个人不开心,是因为他碰到了让他不开心的事情; 某个人开心,就说明他碰到了让他开心的事情。 但是,仔细研究后我们就会发现,直接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我们可以轻易举出很多例子来表明,不同的人遇见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 班级里有两名学生都在某次考试中得了 60 分,但这两名学生对 60 分的情绪反应完全不一样。有一名学生非常难过, 另一名学生则很开心。 事件是一样的,他们对事件的反应不同是因为 60 分对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问题又来了,事件对不同个体的意义来自哪里?来自当事人的赋予。 我们感受的不仅是事件本身,还有我们赋予事件的意义。对因为得 60 分而难过的学生来说,得 60 分意味着失败,是非常糟糕的。他或许还会想到因为这件事,他可能拿不到奖学金, 老师不再信任他,家长会批评他,等等。而对另一名学生来说, 得 60 分意味着成功,他本来担心会不及格。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两个男孩分别邀请自己喜欢的女孩周六一起吃饭,两个女孩都以周六有安排为由委婉拒绝。一个男孩只是有一些沮丧, 反思是不是自己提出邀请的时机不成熟,或者缺少一些沟通技巧等,而另一个男孩想的则是“大概没有女孩会喜欢我”,情绪非常低落。 相信大家已经能够看出,是他们赋予一个被拒绝事件的不同意义让他们呈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 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和环境相互作用,碰到各种各样的事件, 但作为人,我们不是环境的被动接受者,我们每天都在主动建构现实,不断地赋予事件意义。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认知行为治疗师不能忽略对来访者生活中一些事件的了解,因为经历会影响人的性格,以及人对事件的主观构建。但 是,仅了解事件显然是不够的。来访者情绪低落并不是事件本身直接决定的,所以治疗师需要仔细了解来访者赋予事件的意义。比如一个来访者因为失去工作而焦虑,治疗师就需要问来访者失去工作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尽管失业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不愉快的事情,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每个人对失业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治疗师问来访者:“我知道你失去了工作,我注意到你很难受,我想进一步了解,失业对你意味着什么?”来访者可能会说:“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我连这个工作都做不好,我真是个没用的人。” 这样的看法直接决定了来访者的情绪。所以找到了影响来访者的事件,不等于能理解来访者情绪痛苦、出现精神障碍的原因。 以不同的视角看事物,才可能全面了解事物。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往往过分僵硬或过分极端。 精神障碍都有特定的主题 阿伦·贝克曾提出“个人领域”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就对考试成绩很在意,考 试成绩不好会让他很难过,甚至痛不欲生。有的人不在乎考试成绩,而在乎在关系里是否能得到别人的注意和认可。 个人领域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精神障碍。比如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主要问题是担心自己在某些特定场合甚至在所有场合里表现拙劣,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被讥笑,被看不起;疾病焦虑障碍患者总会忧心自己会不会患上很严重的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等;有惊恐障碍 a 的患者总对自己身体上的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