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汉水的身世》是一本融合自然、历史、社会、人文与现实的非虚构力作,写出汉水作为一条古老江河的时代感和生命感,关注它自身和它的子民、环境、历史与现实。 全书分五章:第一章南水北调的宏图,以作者与母亲河的感情为出发点,揭示汉水的身世变迁和她在南水北调背景下的承担与命运,点明她对于中国的意义;第二章移民的望乡,看见汉水移民的牺牲付出与生活现实;第三章航道的兴衰,写汉江的航运史,包括沿江水手、纤夫、帆船、码头、商号的变迁,在历史上漕运的地位、与水坝的关联,以及“黄金水道”的未来;第四章“鱼与渔”的惆怅,以长江汉江十年禁渔为背景,谱写献给汉水鱼类和渔民的篇章;第五章河流的清浊,再现河水环保的不易与波澜……五个维度,书写汉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全书细致地讲述了汉水的前世今生及其“子民”的生命历程,配以作者拍摄的纪实图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母亲河的深沉的爱与忧,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深切的时代历史责任感以及浓厚的环保意识。 作者简介 袁凌,1973年生于陕西平利。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知名记者,曾发表有影响力的调查和特稿报道多篇,代表作《走出马三家》和《守夜人高华》获得2012、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暨南方传媒研究两届年度致敬。《南方周末》和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在《小说界》《作家》《天涯》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十万字。出版《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从出生地开始》等书。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新浪2014年度好书榜、在场主义散文单篇奖入围。 目录 序 罗新 引言 稀缺的血液 迁徙与回流 黄金水道的反光 鱼的记忆 母亲的清白 序言 罗新 我平生亲近过的大江大 河只有汉水。初三的寒假, 我从随州到光化县老河口镇 看望姑妈,姑妈把我留下读 初三下学期。老河口是汉水 历史上最著名的码头之一, 所谓“天下十八口,数了汉 口数河口”。在街上随便走 走就到了江边,浩瀚宽阔、 澄澈碧净的汉水静静南流。 就这样,江河第一次刻进我 的记忆(幼年在长江上坐过 轮船,可是不记得了),刻 得如此之深,那时的我是怎 么也想不到的。在老河口我 读的是四小,一所戴帽中学 ,虽然只读了半年,却结交 了不少好朋友,留下许多美 好温暖的记忆,所有记忆的 背景都是静谧无声又浩浩荡 荡的汉水。 高中也没有离开汉水。 我从老河口四小初中毕业, 升入襄阳四中(那时叫襄阳 地区中学)读高中,而襄阳 是汉水上一座更有名的城市 。在襄阳的两年间,记不得 有多少次我一个人坐在临汉 门瓮城外光滑如镜的大石板 上,看脚下汉水东流,看对 岸的樊城楼宇林立,徒劳地 努力着,试图把眼前所见与 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联系起来。襄 阳的汉水依然宽阔,但是水 的颜色有了不同,远不如老 河口段那么清亮,那么鲜明 。在不到一百公里的流程内 ,两岸工农业消耗了大量干 净的汉江水,又回馈以巨量 的排污,造成水质明显下降 。可想而知,一路向南向东 ,滋养江汉平原的同时,汉 水会失去什么,又会被强行 塞进什么。 然而汉水毕竟是汉水, 直到涌进浊黄混沌的长江。 大学毕业后我到武汉工作了 四年,常常在往返于汉阳门 与江汉关之间的渡轮上,看 青绿色的汉水如何挣扎着抗 拒长江的吞噬,据说这一缕 清流会绵延数公里之远。在 这个意义上,南岸嘴是武汉 三镇最有诗意的地方,你可 以感同身受地见证美丽汉水 的亡殁。不过,如果你见过 老河口的汉水,襄阳的汉水 ,你会质疑南岸嘴的汉水河 道何以如此狭窄。不止河道 狭窄,流量也颇有不如。自 然地理的规则在这里被反转 了,河流不见得会越走越大 ,千里奔波的汉水沿路献血 纳污,最后遇到一条走了更 长的路、收纳了更多污浊的 长江,其命运也就不问可知 了。 汉水是我唯一泅渡过的 大河,我唯一爱过、至今仍 然深爱的大河。我记得上大 学第一次坐火车去北京,夜 里过黄河,月光下看水波粼 粼,我倒吸一口凉气,不敢 相信大名鼎鼎的黄河竟然那 么窄小,远远比不上我老河 口的汉江。那还是在夜里, 看不见水的色彩。这一比较 强化了我对汉水的想念,使 我下决心要为汉水写点什么 。惭愧的是,我从未兑现这 一承诺。齿摇发尽之际,还 没能做自己心心念念想做的 ,总是人生一大憾事。然而 ,有时候你会觉得幸运,因 为,天上掉馅饼一般,有人 做了,做的甚至比你梦想的 还要好。我读袁凌《汉水的 身世》,就忽然间有了一种 不再遗憾的满足感。 这正是我想写却写不出 的那种书。 导语 中国最优秀的非虚构作家之一袁凌历时八年的重磅力作;这一次,袁凌写他的母亲河汉水,写河流的历史与时代,也写大河子民的生息歌哭。 汉水哺育了中国上亿子民,包括6000万北方人。到今天,北京市民打开厨房水龙头,每一滴水中都有70%来自汉江,而在天津则是全部。关注汉江的命运,也是关注我们自身的命运。 融合行走、自然文学、社会调查、历史写作,揭示汉水与“汉水人”的身世变迁与时代命运;一条古老江河的生命,与她的子民、环境、历史血脉相连,与一个国家的发展命运息息相关。 南水北调的宏图,移民的望乡,航道的兴衰,“鱼与渔”的惆怅,河流的清浊……五个维度,书写汉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呈现一条古老河流的生命感。 历经八年,爬梳多地文献,走访各方人员,百余张亲摄珍贵照片,写就深情的汉水之传。 面对时代的变化,袁凌的写作呈现出中国底层被遮蔽的复杂命运,并努力唤起他们的个人尊严。 精彩页 “能够蹚水走到对岸去。”2014年7月下旬,湖北潜江渔种场的退休工程师徐术堂有些不认识眼前的汉江了:一向宽阔的江面萎缩成了小河沟,满河是担桶提水吃的泽口镇居民。家住三楼遭遇断水的徐术堂,也在提水的人群当中。 这次水荒事件的背景,是2014年7月丹江口水库再次下闸蓄水,为年底的南水北调通水做准备。正值干旱,汉江大大缩减的下泄水量,又为渴极的沿江城市和江汉平原的灌溉用掉,到达潜江已所剩无几,俗称“水袋子”的潜江成了瘪袋子。位于泽口镇的潜江市饮用取水口泵头暴露出了水面,全城停水。一同告急的城市,还包括襄阳、钟祥、宜城、荆门、武汉等地,其中宜城一年内三次全城停水,最长一次达到整两天;襄阳沿江有23座水厂、142座泵站、1680眼机井无法正常取水;沙洋县考虑放弃汉江取水,转而在“引江济汉”干渠中取用长江水。 北方缺水长期紧迫,以致华北平原地下形成了超级“漏斗”。而汉江处于偏枯年份,下游嗷嗷待哺,丹江口水库从2013年开始的蓄水几次归于失败,为实现早日调水,不得不在遭遇干旱的夏季再次强行蓄积,加剧了下游的干渴。在南水北调的大背景下,汉江,一条原本并不显眼的河流,每滴水都变得如此珍贵和稀缺,如同血液。 “不发达”优势 同样是在这个干枯的夏季,我从武汉溯汉江而上,一路来到源头汉中宁强县烈金坝汉王沟口,也就是史籍所称的嶓冢山下。 作为生长在汉水流域的我,这是多年来对“母亲河”的一份夙愿,但比起想象中的不凡气势,眼前的河谷和山沟显得有些平淡无奇。比起细小如束的山溪,这里最显眼的是一株千年古桂,枝条纷披,气象蓊郁,号称大禹治水时亲手栽种。这样的禹王遗迹,在汉水沿线非止一处,譬如旬阳县蜀河段的汉江边即有一处禹穴,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的住处,并有传言为大禹手植的皂角树。但治水遗迹在此地更显说服力,来源于《尚书·禹贡》对于大禹事迹的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顺沟口往上走,从高架桥下穿越京昆铁路线,溪流的坡度越来越陡,水量也很小,看起来有了接近源头的意思。想到这就是三千里汉水的起源,有些不敢相信是真的。走完人家田地,一直到接近山顶的地方,溪水在丛林中消失了,再往上现出一个洞壑,看起来是泉水滴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洞壑下面生长着钟乳石,因形似牛头,遍身青苔漫滋,得名“石牛洞”。牛头上方的洞顶有泉水汇聚,断续滴下,千万年来在牛头上形成了一个光润的石窝,能够容下一捧水。我疑心这几滴水究竟是否算得上一条大江的源头,却在石壁上看到了红漆的“古汉源”三个大字。 我伸出手掌接一捧水喝,却觉得不够虔敬。面对世上的水,我是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手如此肮脏,洗很多遍仍不干净。只能放弃双手,仰头,以口直接承受滴下的泉源。 但即使是在这泉源的旁边,已经有了敬神的人们遗留的鞭炮碎屑和纸灰红布,更有旅游探访者随手丢下的方便食品袋子和矿泉水瓶。 头顶的“古汉源”三个字,透出了近年有关汉水源头的争议。虽然古籍明白称汉水出自眼前的嶓冢山,但现实中汉水上游一分为三的支流中,南线玉带河的水量最丰,北线沮水的流程最长,即使以漾水为正源,也并非到汉王沟结束,而是发源于更西南与嘉陵江的分水岭。《辞海》以沮水为汉水正宗,近年来宁强县则出于旅游等多方考虑,将流经县城的玉带河定为正源,还将县城改名为汉源镇。而在2017年,还传出了宝鸡市认为汉水发源于太白县咀头镇从而正源是褒河的声音,理由是褒河的长度比其他三条支流都要长出很多。 近年来关于汉水源头的争议,反映的是随着南水北调而来的汉水在中国地位的上升,而在历史中汉水对于中国文明的意义,也再次被发掘出来。汉水古亦称沔水,但在《尚书》《诗经》中皆称汉,秦亡后刘邦于汉中兴起,一统天下,即以汉为国名,由于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到汉代才真正建成,汉也就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称谓,衍生出汉族、汉字、汉服等词汇。但作为这一切起源的汉水,却渐渐在历史中湮没,地位远远不如作为“母亲河”的长江黄河,连它的真正源头也成了不解之谜。北魏郦道元撰写《水经注》期间,已经对古籍记载与现状间的龃龉之处大为迷惑。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