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质量简史(精)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林雪萍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制造业发展为背景,采用时间轴的方式,重点阐述百年以来质量理念的变迁路径,展现了质量管理形成科学体系并逐渐成为全民关注焦点的过程。本书参考了多部质量理论的经典著作,介绍了多位质量管理专家及其理论内容,并结合作者积累的产业观察经验与典型案例,对质量管理提出见解。随着质量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本书既是一本科普性读物,满足广大读者的关注,也是对企业家发出的友善呼吁,为中国质量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林雪萍,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南山工业书院发起人。从事全球产业观察与企业技术战略研究,长期跟踪全球先进制造、制造创新模式和数字化转型。已编著《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解读》《智能制造术语解读》《工业互联网创新之路》等图书,并在《哈佛商业评论》《瞭望周刊》发表多篇文章。主持深耕智能制造的微信公众号“知识自动化”和面向工业观察的微博头条“南山林雪萍”。 目录 序 第一章 发现遥远的记忆 (1920年前) 第一节 物勒工名:工匠精神的背面 第二节 工业革命不能只靠“瓦特” 第三节 互换性和可靠性的百年基因 第四节 耻辱标签的背后 第五节 德国质量的两大旋律 第六节 用国王的胳膊来计量 第二章 寻找制造的基石(1920-1949年) 第一节 女士品茶,无所事事的游戏 第二节 孕育质量之花的沃土 第三节 两大源头,百年流派 第四节 汽车创造了阶层 第五节 枯燥是数学家的神曲 第三章 转动国家的轮盘(1951-1979年) 第一节 “西方三贤士”的礼物 第二节 两个美国人的想法 第三节 被低估的本土派 第四节 螺旋上升的扶手与阶梯 第五节 学术与产业的觥筹交错 第六节 离不开的制造系统 第七节 德国制造界的沉默 第八节 中国“三个三”的理论 第四章 聆听大师的神话(1980-1989年) 第一节 日本引发的恐慌 第二节 石川馨的“十八般武器” 第三节 “戴明十四点” 第四节 田口设计让关口前移 第五节 像蜜蜂一样勤劳的德国马辛 第六节 堪称“印象派”的狩野纪昭 第七节 费根鲍姆让总统注意到了质量 第八节 朱兰构建了庄严的秩序 第九节 克劳士比说“质量是免费的” 第十节 用改善覆盖一切 第十一节 美国实施了六西格玛和2毫米工程 第十二节 中国的全面耕耘 第五章 走向全球化的企业家(1990-1999年) 第一节 全球化,开始啦 第二节 给个定义可真难 第三节 不同人的视角 第四节 质量与战略 第五节 人人都爱六西格玛 第六节 质量印象不匹配 第七节 认证体系走向巅峰 第八节 软件的战场 第九节 日本灯泡和弹簧 第十节 沉默的欧洲 第十一节 中国的热点 第六章 掀起超级工厂浪潮(2000-2014年) 第一节 中国制造担当主角 第二节 更有力的质量十字扳手 第三节 国家质量奖 第四节 退化清零的本性 第五节 证书的烦恼 第六节 安全事故 第七节 好制造必有严质量 第八节 等待新的理论明星 第七章 开启新质量思维(2015年后) 第一节 制造形态何处去 第二节 质量是条洄游的鱼 第三节 从敏捷开发到敏捷质量 第四节 早鸟质量 第五节 产品孤儿 第六节 数字化质量 第七节 百年质量天空 质量简史大事记 后记 序言 这本书的诞生纯粹是意 外。在笔者为探究企业质 量创新战略而撰写《新质 量思维》一书,四处寻找 质量理论的线索之时,这 本书的内容先行从脑海中 跳出跃然纸上。 阅读各种质量理论的书 ,是一件快事。就像阳春 三月乘高铁南下,两边风 景刷刷飞过,让人心情愉 快。那些影响深远的质量 大师们各有风格,且听他 们娓娓道来。其中既有朱 兰严谨壮观的《朱兰质量 手册》、克劳士比诙谐易 懂的质量语言,也有戴明 直逼人心的质量理念,还 有费根鲍姆的“全面质量管 理”、石川馨的“十八般武器 ”和“质量圈”,以及刘源张 诙谐直率的观察。就像是 看一部历史剧,英雄豪杰 们依次登场,各有独到的 见解和领悟。随时读来, 随时痛快。 大师们的质量理论往往 都是自成体系的,就像一 座一座山峰,各自肃穆巍 然,一入即为洞天,别无 他念。但有时候也难免会 觉得不过瘾:如果把它们 都放在一起,相互之间呈 现何种关系?如果再把这 些理论穿插在制造变迁的 洪流中,又会是何种景象 ? 这个时候才发现,还真 是缺少能将各种质量理论 串联起来的一本书。而且 ,质量不是“独行侠”,它是 一直伴随在制造身边的“带 剑侍卫”。换言之,谈论任 何一种质量理论的诞生, 其实都无法脱离当时的制 造形态。而质量理论,也 需要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 ,反复迭代和更新。这也 是为什么《朱兰质量手册 》作为质量界最具进化精 神的图书,已经出版了第 七版。 在工业发展的历史上, 没有一个工业主题能够像 质量主题这样令人着迷。 质量具有典型的两面性, 既有工程科学综合性的实 践特征,又有管理理念多 元化的艺术气质。前者让 制造工程师孜孜不倦寻求 最好的质量境界,后者则 让企业家乐于探索,进而 带动整个组织参与质量世 界。 从克劳士比惊世骇俗的 《质量免费》一书开始, 质量变成了一门明确的金 钱语言。但对于这样一门 语言的使用,各个企业展 开的方式并不相同:有的 管理者将质量看成是一种 投入,有的管理者将质量 看成是一种减少亏损的方 法,还有的管理者则把它 看成是一门创新的战略— —通过创新质量方式,使 得质量具有捕获客户满意 度的魅力。可以说,同样 是“质量战略”,有的企业让 它变成了防守的艺术,少 数企业则让它变成进攻的 工具。 本书制造为背景,描述 了现代质量理念的变迁, 从而试图回答:在看上去 简单的质量面纱背后,为 何会呈现出如此多样化的 面孔?这也是一次试图看 穿质量“变戏法”的实验性尝 试。本书并不打算描述质 量理论本身——这样的书 可以找到很多,也无意去 评价质量理论之间的优劣 ——这样做往往是极不明 智的。作为一本“简史”,本 书希望激发读者对于质量 的兴趣,注意到质量与制 造之间那密不可分的纽带 关系,理解质量管理其实 事关你我他、事关每一个 人。 本书勾勒了一条质量理 念与社会背景交织发展的 时间轴。1920年前后,泰 勒科学管理理论成为现代 大工业生产一个至关重要 的序曲,梅奥人本主义理 论与其分立。而就在那个 时候,德国制造在老牌工 业帝国的眼皮子底下开始 崛起。质量,就是在这种 状态中冉冉升腾出来的。 从1920年到1949年,是 曲高和寡的数学学科在车 间锐意进取的三十年。数 学科学就像探照灯一样, 照亮了车间的每一个角落 。统计科学与制造工程的 结合,让质量缺陷暴露在 数学精确计算的世界之中 。在这一时期,美国作为 全球制造大国形成了军工 复合体的工业体制,对质 量理念发展有重要影响。 1950年到1979年,“质 量明星”无疑是日本和德国 。日本凭借质量崛起,再 次展现了质量所拥有的宏 大力量。与此同时,德国 工业设计正在以另外一种 方式,形成了德国特有的 质量特色。二战后日本和 德国的制造业几乎都是在 废墟上快速崛起,这让人 们意识到高超的制造能力 似乎并不借助于物质基础 。在追求卓越质量的生产 过程中,人们对于质量理 念的执着,足以弥补物质 基础的缺乏。 在指导制造现场进步的 过程中,很多质量研究者 的个人想法起到了意想不 到的杠杆作用。质量就像 一部舞台剧,需要明星效 应来激活。质量意识其实 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只有 在感受到共鸣的时候,它 们才会被激发出来。1980 年到1989年,涌现出了一 批质量大师的辉煌成就, 见证了那个质量群星闪耀 的时代。有了质量大师的 理论,使得工厂枯燥的计 算方式变得生动起来。更 为重要的是,企业家们听 到了多样有趣的关于质量 的争议,也纷纷加入质量 讨论和实践的序列,这让 质量最终成为企业全员参 与的话题。 质量还有更大的溢出效 应。如果说制造是严谨单 调的流程,那么质量就是 冰冷乏味的数据。那些走 进工厂仔细观察的理论研 究者们,则以敏锐的视角 、热情的赞颂和活泼的语 言,使得质量的主题走出 车间,成为一个社会话题 ,广泛地激发了人们的情 绪和好奇心。机器的轰鸣 成为一首吸引人们广泛传 播的旋律,工厂里的制造 者不再是“孤单” 导语 质量与制造的关系,就是一部工业历史的舞台剧。 质量是制造之本、强国之路,也是工业制造与人类文明交织发展的印记。在每个质量神话的背后,则是科学实践与管理艺术的无数次碰撞。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也是时代发展浪潮的重要动力。 在制造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质量理念也随之变迁,并展现了它的多样姿态与精彩奥秘。 本书立足于不同时代特征,梳理经典质量理论,穿插对质量管理、计量体系、企业生产等现代工业主题的阐发,是质量领域少有的中文原创著作。 作者林雪萍具有多年产业观察经验,通过丰富的案例与生动的意象展开论述,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