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世界的很多角落,都在以其特有的人与人文,传播着千百年来沉淀的智慧与气质,从佛罗伦萨的浩瀚艺术到加德满都的民间节庆,从雅典的哲学家辩论空间到硅谷的企业家创新空间,从莱蒙湖的灵韵到胡志明市的奥黛,从意大利美食科学大学校园到澳门安德鲁蛋挞店,从亚马孙雨林中粉红色海豚与人的互动到尼泊尔道路上行人对黄牛的礼让……许许多多世界美景的背后是人类文化的丰富与伟大。 “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是清华大学通识荣誉课程,旨在带领同学们探访这个世界的人与人文。本书是一本教学礼记,阅读时宛如与清华师生在旅途中讨论学习;本书又是一本学人美文,阅读时好似与清华教授隔空对话思考人生与世界。 作者简介 胡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文学硕士、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理论、文化研究。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央企业媒体联盟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清华校友总会文创专业委员会会长。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家软科学计划课题、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课题、文化部课题若干。发表论文近百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主要著作有:《新闻理论经典著作选读》《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新闻与舆论》《趋势——以自主创新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水木烙印》(随笔集),另有译著若干。 目录 欧罗巴 翡冷翠的人与人文 哲学、神话与文明 希伯来语的重生 莱蒙湖的灵晕 “遇见”马克思 乌培河谷的恩格斯 巴黎的革命者 见证 意大利的美食学问 涅瓦河上的烟花 亚美利加 樱桃树的记忆 下一个新想法 亚马孙的粉红海豚 阿非利加 罗本岛的风 走进东非看中国 亚细亚 阿联酋的独特与奇妙 午夜中的设拉子 奥黛、咖啡与胡伯伯 神牛节的快乐 沉思与造梦 泡菜的讲究 蛋挞与老屋 文创的生活 后记 序言 旅行、大旅行与深旅行 2022年4月,国务院新闻 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 国青年》白皮书,其中提到 ,“青年走出去看世界的需 求得到更好满足,逐渐从‘ 只在家门口转转’转变为‘哪 里都能去逛逛’,见识阅历 更加广博”。这的确是一个 极大极好的变化,不仅展示 了当代中国青年不同于之前 时代青年的成长环境,而且 从青年视角看到了一个日益 融入世界的中国。 旅行之于当代中国青年 来说,已经成为基本的生活 方式、休闲方式,即便是国 际旅行也是愈发司空见惯。 与父辈们的国际旅行往往采 用团体游不同,当代中国青 年更愿意以自由行的方式出 行,这得益于青年们的语言 能力、国际视野与个性追求 ,无疑是一种积极的进步。 然而有趣的是,当越来越多 的青年们走出国门自由旅行 后,所谓“小众旅行”又渐渐 变成了“大众行为”,具体来 看,到国外特别是欧洲看到 的往往就是教堂、广场、博 物馆,做的事情往往就是品 美食、拍美照、发朋友圈。 久而久之,大家似乎也觉得 缺了些什么。 或许是因为看到的东西 太重复了;或许是因为能做 的事情太有限了;或许是因 为再美的景致、再美的建筑 如果没有故事也缺乏能打动 人心的触点;一言以蔽之, 仅仅“游逛”的旅行缺了与不 同旅行对象、不同历史人文 的“对话”,总觉得缺了些能 长久留存的“味道”。人们常 说,旅行是移动的阅读。延 伸来想,有收获的旅行一定 要有“阅读感”。有质量的阅 读型旅行既要有感官映射与 情感激发,又要有理性介入 ,有人的交流与思想的触动 。 18世纪的英国曾出现一 种专以游学为目的的旅行模 式,史称“大旅行”(grand tour)。家境富裕的贵族和 士绅子弟从牛津或剑桥大学 毕业之际,通常要赴欧陆周 游一番,一来亲身体验西方 古典文化和文艺复兴文化发 祥地的魅力,学习语言、艺 术、建筑、地理,二来与欧 陆的上流社会往来交际,学 习优雅言行、高贵举止。这 一习俗延续了一百多年。 从“大旅行”的目的及目 的地来看,一方面,学习礼 仪、品味等举止修养,这以 巴黎为代表的法国之旅为重 点;另一方面,学习艺术审 美、人文主义等思想精神, 这以罗马、佛罗伦萨、博洛 尼亚为代表的意大利之旅为 重点。从“大旅行”的实施来 看,其最大特点是这些青年 人在旅行地往往会停留较长 时间,与当地人有深度交往 ,了解学习其文化。从“大 旅行”的效果来看,其影响 了百余年英国青年人特别是 上层青年的成长,并进而影 响了整个英国社会的气质风 尚,更有意义的是,游学作 为一种教育方式在当代西方 教育中依然普遍运用。 我曾访问过意大利一所 专门研究美食的大学,据校 长介绍,在学校不到两年的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 生有三次为期一周的学习旅 行的机会,可以到世界各地 去考察,其目的是让学生通 过切身体会,从口味、营养 、成分、文化等多方面掌握 不同美食的内涵与特征。这 些年来,学生们去过五十多 个国家旅行,而旅行需要的 学术支持和后勤保障都由学 校安排,指导教师也会全程 陪同。我曾给国内很多青年 人介绍过这所学校的这种培 养模式,无不引起即时艳羡 ,希望参与者不在少数。 阅读型国际旅行给参与 者带来的收获是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的。通过直接与不 同的人与人文接触,可以直 观地了解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看到与自身不同的“另一 种存在”,“见”得多了,自 然“识”得深了,在此过程中 会逐渐思考人类的源起、构 成与未来,思考人文主义的 精神与可贵。 人文主义是一个历史文 化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体现了对神权的反抗,呼唤 人性的解放,以达·芬奇、 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 为代表的艺术家们都以自身 的才华展示着人体的美;在 工业革命时期,人文主义体 现了对技术主义、机器主义 、工具主义的反抗,呼唤对 德性的重视,许多教育家对 大学教育的反思和对通识教 育的坚持,都在追求对“人” 的塑造而不是“物”的制造。 尽管这些人文主义的内涵不 同,但都强调向古代经典学 习,其实质都是人本主义, 强调以人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的理念。 15、16世纪之交是欧洲 成为世界中心的时代,迪亚 斯发现好望角、哥伦布发现 美洲、达伽马发现印度、卡 布拉尔发现巴西、麦哲伦完 成环球旅行,还有哥白尼发 现了太阳的中心地位,这些 发现改变了世界的空间和时 间尺度,也改变了世界的格 局。如果说这些人改变了人 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有 一位欧洲人,却改变了人类 的精神世界,尽管他的名字 在后世不是那样显赫,他的 思想在科学主义与实力主义 盛行的时代里更是显得不合 时宜,但他的名字——伊拉 斯谟,值得我们记住。 伊拉斯谟1469年出生于 鹿特丹,集诗人、语言学家 、神学家、教育家于一身, 被誉为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 人文主义者。奥地利作家茨 威格专门为他写了传记,认 为“他是第一个有世界主义 意识的欧洲人,他从不认同 这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