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出关中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焕琴
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用散文的笔触,以民间视角展示中华关学思想的文学作品。作品共12万字,分四个篇章:“横渠发端,关中礼成”“关学一脉,渭水长天”“关中书院,仰望少墟”“海峡两岸,泾水英木”,主要围绕关学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捡拾上迄北宋下至民国初年关中思想先贤们在华夏文化史上留下的缤纷落英,透过他们独特的精神地理路线和生命行状,展现他们丰茂广阔的精神繁华,探索关学流脉在关中大地上生生不息,并走出关中,走向世界的自然与精神密码。
书中围绕八位关中先贤,涉及高陵、三原、眉县、长安等四个行政区县,对每一个地域的人文地理、自然风物、社会发展、历史变迁都有生动的描绘与书写,其行走路线清淅,配以手绘地图、照片等,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书中涉及华夏文明的起源,文化遗迹的介绍,文化发展的流脉,关中先贤和关学学人的生平故事,关中地域的自然景观、民俗物产、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的叙写。同时着眼于当下社会现实,与时代同行,关注热点话题,寻找历史与现实交融共生的契合点,在传统文化的浸淫中寻觅治世良方,从而使中国精神、陕西精神,华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得到充分的彰显。
此书秉承“纸上长安”系列图书的一贯风格,语言平实亲切,格调高雅,视野宏阔,立意高远。既有史学的详实,又有文学的细腻、动人的质感,愿此书能为广大读者带来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饕餮盛宴。
作者简介
林焕琴,女,作家,文艺评论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高陵区作协副主席,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评论《沐浴在传统文明的圣光中——刁枭武小说印象》发表在2006年《陕西文化艺术》;《限制性视角叙述下的市井生活魅力——王安忆中篇小说(红光)的叙事策略解读》发表在2010年4月《名作欣赏(上旬刊)》;《复调主题的瑰丽展现——红柯小说(帐篷)主题赏析》发表在2017年2月号《塔城文艺》;《吞吐大荒气势如虹——红柯作品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与杭盖合作,发表在2017年1月号《新文学评论》;著有散文集《风过原野》(西安出版社2()18年1月版)。
目录
序言 横渠风来兮
横渠发端,关中礼成
乡约礼数
太自气象
延州恩遇
云岩新貌
横渠遗风
关学一脉,渭水长天
泾渭分明
奉正大阜
泾野云槐
晨星熹微
渭水秋风
关中书院,仰望少墟
书院门街
翰林清风
太华振衣
关中书院
那些石头
海峡两岸,泾水英木
碑拓“于楷”
河渠志,水竹居
百年树人,渭北名校
古城老桥,清河公园
三原北城,宏道书院
三眼石拱古龙桥
三原老城觅影踪
民治学校斗口巷
于右任故居
后记 中华关学,出关中记
序言
横渠风来兮
横渠,一座小镇,因一
个叫张栽的士子,生生穿越
北宋的烟雨,走进千年以来
华夏历史的每一个重要门庭

想起北宋总让人伤感,
那脆弱的边疆,缥缈的河山
,一种随时的偏安总让人憋
屈。但那又是一个注定被历
史铭记的时代,尽管总有一
种隐隐的动荡,一种隐隐的
忧患,而在这忧患的夹缝中
却走来了苏轼、王安石,走
来了周敦颐,还有《梦溪笔
谈》的沈括,为中国近代社
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
术孕育着饱满的芽根。这是
华夏民族一段独特奇妙的成
长阶段,在这丰厚的家国土
壤里,蕴蓄着这个族群终将
喷发的生存能量。
一千年是漫长的,若要
论起炎黄在这片大陆创下的
基业时,还应从宋再上溯三
千年,这三千年里他们的后
人——中华儿女总是不断在
拓荒、劳作、收获与繁衍中
丰富并建设着这片土地。无
疑,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热
土,也是一片纷争熙攘的丛
林,这肥沃灵性的土地不断
孕育着智慧的子民,他们俯
察天地,通究天人,形成了
黄老学说,仲尼之道,诸子
之思,或放飞情怀于玄远,
心游宇宙;或执着生民之仓
廪,唯物唯实。在这样的土
地之上,山川河流永远蕴蓄
、包孕着让宇宙惊艳的生命
气象。所以当少年张载第一
次在秦岭北麓回眸时,人生
一次短短的休整,开启的竟
是人类精神生命的一个宽阔
明媚的历程。他站在秦岭北
麓,太白山下,横渠原野,
仰天俯地.穷究物理。竞搅
动了寰宇,为华夏夜空安置
了一颗恒星,照亮了华夏近
代社会行走的门径。
张载的青春是不幸的,
未及弱冠,即已成孤,忍失
怙之痛,从涪州出川进陕,
扶枢归祖,备尝艰辛,家资
耗尽,滞留横渠。
横渠的风是温暖的,它
抚慰着少年张载疲惫的身心
,给了他一方仁厚的田园。
他以横渠为宗,让父亲安息
在迷狐岭上,青春的艰辛也
使他迅速成熟。从15岁至
38岁,从腼腆少年到出仕举
子,他荷锄躬耕,俯身大地
,一步一步使自己独特的精
神生命植根华夏大地。
太白山高高屹立在秦岭
之巅,那巨大的山影,绵延
的山峰,苍黛的山色,让横
渠的原野更显出一种辽远与
平坦。这种山川与大地相依
相生的景象,激荡着手持《
易经》《大学》《中庸》《
春秋》的少年张载那颗穷究
天地之心。他没有沉醉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小情小调之中,因为他在
波涌浪翻的太白云雾中窥见
了“太虚”之本,了悟了“宇
宙”之质。
横渠的风是锐利的,它
让张载具备了刺穿混沌的目
光。从“天地运行”至“生灵
轮回”,他看到了“气聚气散
”“万物一一”的世界本原。
然而他更注重脚下的大地—
—他祖先留下的这块充满灵
性的肥沃的热土。他的目光
不是只投向“太虚”高高的玄
远,他知道万物“气聚”成形
的微妙和神奇,生命诞生的
奇妙与珍贵,他要为每一个
生存在大地之上的生命寻觅
一条通往富足和谐的明媚之
途。
横渠的风是和煦的,因
为那座横渠书院,那篇《订
顽》(亦称《西铭》),还有
那篇《砭愚》(亦称《东铭
》),他无意的办学宗旨,
却成就了华夏族群思想宝库
里的两颗珍珠,成为“关学”
的基石。而这一切源于他有
一颗温暖宅厚之心和智慧精
微之思。他想纠一切顽劣,
启一切愚昧,让每一个生命
都能获得一个充实灿烂的人
生。他要把天地赋予他的明
慧回馈于一度也给了他温暖
的乡邻百姓。他持“物可穷
理”之道,做“经世致用”之
事。作一个学者,成为一个
思想家,创立一个学派,对
于张载似乎都不重要,因为
他知道做学问的最终目的应
当是“实用”,尤其要对黎民
苍生有用。他摒弃佛道的虚
妄,倡导“现世”的关怀。他
甚至走出书院,荷锄亲耕,
在横渠的田野上以匹夫之力
进行“社会实践”,以验证“
井田”之优,寻觅“民胞”富
足安康之道。每一个生命的
获得都是自然造化、宇宙精
气的运行聚散之功。无论是
山川风物,抑或是蝼蚁生灵
,更遑论“人”矣!这是华夏
文明中最朴实、最深刻的“
生命平等”思想。唯其平等
,先生才说:凡天下疲癃、
残疾、惸(qiong)独、鳏寡
,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
也。唯其平等,先生才“穷
究物理”以馈兄弟之恩,以
担乡邻之责,以报天地运化
之功。既然生命是自然赋予
,无论你是优异的基因,还
是不幸携带瑕疵的基因,这
生命都无任何理由妄自尊大
,或妄自菲薄。这生命都应
竭尽全力回馈自然造化之恩
。而回馈之途亦唯有以“经
世致用”之心,不惜殚精竭
虑!毋庸置疑,张载做到了

一千年后的今天,当我
从遥远的渭北赶来,来到高
高的太白山下,走进庄严肃
穆的横渠书院,读《西铭》
,品《东铭》,我仍能感到
先生那谆谆之语,拳拳之心
所散发的入世温暖。我看到
了一个真正的学者的一颗满
怀悲悯为生民殚精竭虑之心
。正是这穿越岁月风雨的温
暖和悲悯,让我们的华夏族
群披荆斩棘,相扶相携走到
今天。
谁说中国知识分子没有
独立思考精神,请看横渠张
载!
谁言中国知识分子没有
现世担当精神,请看横渠张
载!
张载以无上的勇
导语
本书以游记寻觅为线索,以生活环境为细节烘托,以人物思想光华为联想点,以当今文化庸俗化为忧思点,以重建文化圣殿为使命,以散文笔法书写关中大地上的精神繁华及对华夏人格塑造的影响,围绕关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捡拾上至北宋下至民国初年关中思想先贤们在华夏文化史上留下的缤纷落英,透过其独特的精神地理路线和生命行状,探索以关学流脉为主的关中文化精神生生不息,走出关中,走向世界的密码。
后记
中华关学,出关中记
《出关中记》终于画上
了句号。我走出房门,站在
我的小院中间,来了一个长
长的“双手托天理三焦”(八
段锦第一式)。我扬起头,
成串成串的葡萄在那纵横缠
绕的葡萄架上,布满了我小
院的天空,葡萄架外,蓝天
高远,白云悠闲,骄阳似火
,一派安然。
从2018年12月1日写出第
一个字,至2020年7月20日
写完最后一个字,这本书的
写作花费了我整整一年半的
时间。
我喜欢汉字,喜欢汉字
的线条感、形象感、节律感
和淡淡的诗意;我很自豪,
我拥有这样的母语,为此我
也喜欢上了写作;我用这美
丽的文字写自己的心事,从
少女时代的秘密至人到中年
的柴米;我的世界因美丽汉
字的庇护,一直自在悠然,
诗情画意。
2018年年底,我写了一
篇散文《渭水长天》,写的
是关于我的家乡高陵的人文
历史方面的内容。那依然是
一次偶然的随性之作,起因
是中国人都熟悉的一个成语
“泾渭分明”,它既是高陵的
一个自然胜景,又是汉语言
中一个独具人文内涵的词汇
。但随着对它的自然与人文
内涵的深入挖掘,我突然发
现这个小小的成语竞有着和
华夏文明等长的发达根系,
而就在这发达的根系里,我
眼中一直寻常的家乡突然变
得不寻常起来,那路边的老
白杨,渠岸上的老柳树,县
城背街的石板路,都仿佛一
下子有了灵性,正款款向我
诉说着沧桑的往昔。在这诉
说中,一个丰茂的、繁盛的
家乡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篇
文章在网络上一经露面,竞
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熟悉的
人,陌生的人都纷纷留言,
溢美之词使我窃喜又不安。
原以为当下的人们早已被物
质的追逐与丰富笼进“岁月
静好”的虚幻中“乐不思蜀”
了,即便是喜欢阅读的那些
“稀有物种”又都口味多元而
且挑剔,然而我错了,他们
的家国情怀一直都在,他们
的历史激情一直都有,只是
没有遇上点燃的火石而已。
西安出版社李亚利老师
鼓励我以此笔法,围绕“关
中书院”选题写作,西北大
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魏冬教
授在读了这篇文章后大加赞
誉,鼓励让我围绕“关学”选
题写作。有一个叫崔延洁的
诵读爱好者,还将我这篇文
章精心录制成“诵读音频”作
品发布在网络上流传。说实
在的,写作于我而言一直是
“君子”一样的朋友,长久以
来,我和她总是“淡淡”地交
往着,或者说她只是我那隐
秘的“小情小调”的倾听者和
知情人,对宏大主题的把握
与表达,我一直敬而远之,
不敢问津,这篇文章的写作
绝对是个偶然。
然而,事情开始有些变
化了,这均缘于伟大的互联
网,让我获得那么多的温暖
人心的鼓舞和激励。慢慢地
,我的心竞开始蠢蠢欲动了
。我的笔仿佛一头好奇的小
鹿,试探性地触碰着那遥远
而沉重、隐秘而有力的家国
历史,并由我的家乡高陵开
始向我的四面——关中大地
蔓延。
起初我的写作心态依然
是淡泊的,叙述情绪保持客
观和“零度”。然而,随着对
关中人文史料的大量阅读,
随着我的脚步在关中大地上
的行走寻觅,一个绵长厚重
、繁华胜极的人文大关中铺
展于我的眼前,我看到:
眉县横渠的青年张载,
奔赴沙场立志报国的热血;
高陵吕柟,三起三落不改其
志的浩气;长安秀才冯从吾
,不畏强权的骨气;三原于
右任,“以颈血换太平”的胆
气。他们曾经那么遥远,那
么模糊,甚至不真实,此刻
却变得如此真切。我也曾让
我的学生背诵:“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民,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
那时其实只是囫囵吞枣,不
求甚解。而正是这次写作,
让我突然感觉到我的关中是
如此厚重、雍容、温暖、高
韬而淳朴!那些逝去的先贤
,他们的理想、愿望,甚至
曾经的怨愤,就飘散在周围
的空气中,我从来没有像此
刻这样贪婪地呼吸着。
这些先贤们用自己的智
慧、人格与生命,蹬过地狱
的熔岩,但心中永远奔涌着
人间的溪流。他们一直在前
面为我们披荆斩棘。渐渐地
,一种强烈的言说的使命感
从我心底升起。我曾经认为
历史是一种虚无,而此刻我
却清晰地触摸到它真切的质
地。我摸过张载的“手植柏”
,它的苍老与遒劲,粗糙与
细腻,至今仍留在我的掌心
;我仰望过于右任家中沧桑
葱茏的老槐树,它的高大与
伟岸,至今留在我的脑际。
这些伟大的先贤曾和我一样
住关中厦房,吃裤带宽面,
喝泾渭河水,说秦地土腔,
看秦腔大戏,沐浴过这四季
分明的土地上明媚的阳光,
他们是历史,但更是现实。
他们用智慧,用心力,用热
情,用慈悲,为这片土地撒
下了满蓄着耿直、勇敢、坚
韧而忘我基因的种子,让这
片土地千年以降生机勃勃,
春意盎然。他们是这片土地
苦行的圣徒,他们以热血与
坚韧,智慧与拼搏,奋斗与
牺牲,书写着一出出“感天
地,泣鬼神”的“出关中记”
。是的,他们是追赶太阳的
夸父,是让自己的一颗心燃
烧成火举的丹柯,是奋力补
天的女娲。因了他们的存在
,这片土地走出了精神的暗
夜,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关中,因南之武关,北
之萧关,东之潼关,
精彩页
乡约礼数
小时候,村里一有老人去世总少不了西村的张爷。他是我们这儿方圆有名的红白喜事“大总管”。张爷大高个,络腮胡,喜穿一件黑色对襟盘扣衫,走路很急,尤其说话一字一板,声音很大。那时村里的孩子真多,常常东一伙,西一伙,南一群,北一群,正是“七八岁,讨人嫌”的年龄,时常闹得村里要么鸡飞狗跳,要么“鬼哭狼嚎”。每逢哪家过事,无论红白喜事都会让我们兴奋得仿佛过节一般,在过事人家的屋里屋外到处乱窜。但只要张爷一出现,我们立马就会“作鸟兽散”。他那么高,那么严肃,声音又那么大,连我们村最胆大的三娃都怕他呢!这时所有的人都听张爷的,他俨然一个指挥官,而主人就像他的属下一般言听计从。
我曾目睹张爷把我们村一户人家的儿子骂得狗血喷头,一声不吭。原来这家儿子虐待母亲,母亲去世后,娘家舅不愿给这个外甥“披红”,“大总管”张爷让跪在灵前的儿子给他的母亲检讨。那年我也就六岁,正在那些帮忙的人群里钻来钻去地玩闹,只听见“妈呀一一”一声,我一下子被吓得停下脚步,那是一声如牛吼一般的号哭。原本丧事是哭声不断的,不过那一般都是女孝子的事。女儿啦,侄女啦,外甥女啦,如泣如诉,嘤嘤哭泣。男孝子一般只披麻戴孝,跑前跑后,迎饭送亲。但男人一旦哭起来,那短促、低沉的声道与悲泣一经混合,发出来的声音是很骇人的。那个儿子边哭边磕头,村里人站在门外看着,听着,说着。那情景很长时间在我眼前挥之不去。同样挥之不去的还有张爷那张“静平社”脸(关中方言,指表情严肃、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
村里人很敬重张爷,我父亲总说,那是一个最懂“礼数”的人。只是那时小小的我还不知“礼数”为何物,整日里和村里的孩子们疯玩,常常弄得自己一身土,一身泥,或一身麦草屑,我们成群结伙去偷生产队的豌豆,或打群架。我的母亲虽然很忙,但对我们姊妹从未放松管教,而生性顽皮的我便常常遭遇棍棒教育。实在不听话时,她就会说:“再不听话,就叫张爷来。”那个岁月,张爷的“礼数”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对我们小孩一念就灵。
我就这样在“礼数”的训诫中长大了,工作了。虽生活维艰,但母慈子孝,睦邻友好,同事相携,乐于助人,一切平安,岁月静好。我知道,那都是因为我也成了一个懂“礼数”的人了。我享受着它带来的美好,感恩着它的赐予。它像一艘无形的“方舟”,在你人生的每次“洪水”期,载你安全上岸,使你身心安宁。甚至在我的眼里,这一切自然得如同饿了吃饭,渴了喝水一般,与生俱来,理所当然。
直到读到《白鹿原》,那个满腹经纶的朱先生,那个腰板挺直的白嘉轩,那个由“土匪”蜕变成好人的黑娃,那个人人背“乡约”的白鹿土塬,忠实先生的笔如雪亮的犁铧深深地犁开了我精神的大地,引起了我前所未有的精神震荡。我突然领悟到活人的艰难,做人的艰难。我也突然意识到我那“岁月静好”的背后,其实一直是险象丛生,只是因为在我的身边一直有一个“白嘉轩”在为我们的人生披荆斩棘而已。我也忽然意识到,在渭北,在关中,在华夏大地上的每个村落,似乎都有一个类似白嘉轩这样的人呢,比如我们村的张爷。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又发现白嘉轩并不是我最佩服的人物,我更钦佩敬仰的是朱先生和他那部“白鹿乡约”,正是这部“乡约”才使“白鹿原”民风淳朴,祥和宁静。我开始关注有关“乡约”的话题,开始研究“乡约”的历史了。这时,我才知道了“蓝田吕氏”,知道了《吕氏乡约》,才知道张爷、白嘉轩他们的精神源头。随着关注的深入,另一个人物渐渐浮现,而他才是这一切更原初、更丰饶、更饱满、更灿烂而宏大的源头滥觞。
他就是张载。
我是在21世纪的第十三个年头才知道他的大名,这让我既惭愧又欣喜。惭愧的是自己对历史的寡陋与肤浅;欣喜的是我一直生活在先生思想滋润的关中大地,我成长的每一步几乎都有先生的佑护。我将先生的“横渠四句”抄在我的日记本上,我背诵《西铭》,牢记《东铭》,研习《正蒙》,成为先生一千年后的一个虔诚的学生。2020年是先生诞辰一千周年,我以拙笔为文,想成为先生思想的又一个言说者。
P5-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0: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