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包括中医消化病学概念与研究范畴、中医消化病学发展源流、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与诊断、治则治法、中医消化病的常用方药、中医消化病的用药规律及配伍特点、中医消化病的预防护理。各论分为病证篇和疾病篇两部分,其中病证篇包含中医脾胃肝胆系统疾病、中医血证疾病两章,疾病篇包含功能性胃肠病、口腔与食管疾病、胃部疾病、胆道疾病、胰腺疾病、肝脏疾病、肠道疾病、出血性疾病。各论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在病种的选择方面,我们力求做到选取临床常见病及中医治疗有特色的疾病。在具体的病种编写内容方面,考虑消化系统疾病自身的多发性特点,我们除了强调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治疗外,还本着发扬中医“药食同源”文化、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纳入了中成药、单方验方、药膳疗法等内容,以期防病于日常生活之中,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减轻医保负担。为了更好地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各论部分的病种均有名医经验内容,分为学术观点和经典医案两部分,努力再现老中医们的临证过程,以期培养后继者的中医临床思维技能,提高临床诊治能力。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中医消化病学概念与研究范畴 第一节 概念 第二节 研究范畴 第二章 中医消化病学发展源流 第一节 萌芽期 第二节 发展期 第三节 形成期 第四节 中医消化病学的现代研究与学科发展 第三章 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 中医对消化器官解剖结构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脾胃的生理特点 第三节 中医肝胆的生理特性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常见致病因素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五章 诊法、辨证 第一节 诊法要点 第二节 辨证概要 第六章 治则治法 第一节 基本治则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第三节 其他治法 第七章 中医消化病的常用方药 第一节 中医消化病的常用方剂 第二节 中医消化病的常用中成药 第八章 中医消化病的用药规律及配伍特点 第一节 补泻兼施 第二节 寒温并用 第三节 气血并调 第四节 升降同调 第五节 润燥相济 第六节 消补兼施 第七节 表里双解 第八节 肝脾同调 第九章 中医消化病的预防护理 第一节 防护原则 第二节 防护方法 各论 第一章 中医脾胃肝胆系统疾病 第一节 口疮(口糜) 第二节 口腔异味 第三节 吐酸 第四节 嘈杂 第五节 暖气 第六节 噎膈 第七节 反胃 第八节 呕吐 第九节 呃逆 第十节 纳呆 第十一节 胃脘痛 第十二节 胃痞 第十三节 胃缓 第十四节 胁痛 第十五节 黄疸 第十六节 胆胀 第十七节 积聚 第十八节 鼓胀 第十九节 肝着 第二十节 梅核气 第二十一节 腹痛 第二十二节 腹胀 第二十三节 泄泻 第二十四节 痢疾 第二十五节 便秘 第二章 中医血证疾病 第一节 吐血 第二节 便血 第三章 功能性胃肠病 第一节 功能性胸痛 第二节 功能性烧心 第三节 癔球症 第四节 功能性吞咽困难 第五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六节 肠易激综合征 第七节 功能性便秘 第八节 功能性腹泻 第九节 功能性腹胀 第十节 大便失禁 第十一节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第十二节 功能性排便障碍 第四章 口腔与食管疾病 第一节 口腔异味 第二节 贲门失弛缓症 第三节 食管裂孔疝 第四节 胃食管反流病 第五章 胃部疾病 第一节 急性胃炎 第二节 慢性胃炎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 第四节 幽门螺杆菌感染 第六章 胆道疾病 第一节 胆石症 第二节 急性胆囊炎 第三节 慢性胆囊炎 第七章 胰腺疾病 第一节 急性胰腺炎 第二节 慢性胰腺炎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第八章 肝脏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第二节 药物性肝病 第三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第四节 酒精性肝病 第五节 自身免疫性肝炎 第六节 肝硬化 第七节 慢加急性肝衰竭 第八节 肝性脑病 第九章 肠道疾病 第一节 克罗恩病 第二节 溃疡性结肠炎 第三节 肠结核 第四节 吸收不良综合征 第五节 短肠综合征 第六节 放射性肠炎 第七节 肠梗阻 第八节 缺血性肠炎 第九节 伪膜性结肠炎 第十节 急性肠炎 第十一节 细菌性痢疾 第十二节 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性胃肠道疾病 第十章 出血性疾病 第一节 上消化道出血 第二节 下消化道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