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情感何为(情感研究的历史理论与视野)(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近年来有关情感方面的研究已成为人文学最重要的研究取向之一。本书是有关情感研究的论文选集。既涵盖了“情动转向”及相关辩论反思,又包括对情感在早期现代中的嬗变转型的讨论。本书涉及18世纪至20世纪现代情感、意识、感官知觉、书写阅读等中西历史与理论,同时也突出后现代和媒介融合情境下情感与媒体、图像、电影、当代社会的关系。坚持理论的历史化、跨学科取向以及人文与科学的关联性,是本书的显著特色。 作者简介 张春田,1981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曾在海德堡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访问研究或短期任教。著有《革命与抒情》《女性解放与现代想象》《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等,编有《“晚清文学”研究读本》《另一种学术史》等,译有《哈哈镜:中国视觉现代性》《章太炎的政治哲学》等。 目录 编者说明 第一部分 “情动转向”基本理论 第1章 情动时刻,或者对生命的见证 马克·B.N.汉森 第2章 情动的效用 迈克尔·哈特(存目) 第3章 情动的自足 布莱恩·马苏米(存目) 第二部分 批评“情动转向” 第4章 情动障碍 威廉·埃金顿 第5章 情动转向:一个批评 鲁斯·莱斯 第三部分 早期近代与情感 第6章 忧心历史里的情感问题 芭芭拉·H.罗森韦恩 第7章 早期现代情感与稀缺经济 丹尼尔·M.格罗斯 第8章 神经、精神与纤维:关于情感的起源 乔治·S.卢梭/170第9章 风,梦,剧场:情境的谱系 林凌瀚 第四部分 情感与现代性 第10章 捍卫人文学:以查尔斯·达尔文之《人和动物的情感表达》(1872年)为例 丹尼尔·M.格罗斯(存目) 第11章 批评的共情:弗农·李的美学及细读的起源 本杰明·摩根 第12章 情感脉冲:怀特海“纯粹情感批判” 史蒂文·沙维罗 第13章 抒情:诺瓦利斯的感官人类学 查德·维尔蒙 第14章 康德及其理性情感 查德·维尔蒙 第15章 情感自由 威廉·雷迪(存目) 第五部分 情感与当代问题 第16章 作为媒质之情动:或论“数字-面部-图像” 马克·B.N.汉森(存目) 第17章 女性主义理论与情感科学 凯瑟琳·鲁兹(存目) 第18章 价值与情动 安东尼·内格里(存目) 第19章 祛魅的矛盾情绪 保拉·维尔诺 第20章 作为情感结构的末世论(断续六章) 李文石 第六部分 20世纪中国的情感问题 第21章 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 裴宜理(存目) 第22章 非理性之魅惑:朱谦之的群众观 肖铁(存目) 第23章 与爱何干 李海燕(存目) 第24章 唯情与理性的辩证——五四的认识论 彭小妍(存目) 第25章 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 王德威(存目) 序言 近年来,“情感”文化及 其表现已成为国际人文学研 究中重要的话题。这从“情 动/情感转 向”(affect/emotion turn) ①的说法中就可以见出端倪 。“情动/情感转向”风靡一 时,影响遍及诸多学科,几 乎成为“语言学转向”之后势 头最盛的学术潮流之一。某 种意义上讲,这个“转向”是 后现代文化研究之一种,直 接受到诸如法国哲学家德勒 兹等人的理论的启发。但如 果往历史深处去看,对“情 感”的重视和勘探应该上溯 至17世纪哲学家斯宾诺莎和 18世纪哲学家休谟。20世 纪60年代以来,情感研究( emotion studies/affect studies)的取向在多个学科 (特别是哲学和文化研究) 中逐渐兴起,理论家以“情 动”(affect)作为主要的理 论概念,从人体的意识和感 官感觉出发,批判近代以来 形成的以原子化的个体身份 为基础的主体性,寻找身体 感官、认知及意识中的可塑 性(plasticity)和液态性 (liquidity),强调前话语 状态的可能性。“情动”概念 与更广义的“情感”分析,已 经显示出其在文本解释和文 化批判上丰富的能动性,同 时也带动了对主体与客体、 个人与社会、理性与道德、 认同与伦理以及现代性的普 遍性与特殊性等一系列理论 问题的再思考。锋芒所及, 不仅挑战了资本主义现代性 条件下理性与情感二分的身 体范式,而且慢慢汇集起一 整套对于情感与主体性、身 体、媒介、文学之间的关系 的新理解,在方法论上也暗 示了“理论之后”的突破。“ 情感研究”不仅作为领域和 对象,更作为视野和方法, 对传统人文研究产生了广泛 的刺激;并且通过与认知、 心理和神经等研究相连接, 正在召唤一种“新文科”的可 能样态。 比如,在历史学界, 2012年12月《美国历史评 论》(AmericanHistorical Review)邀请了几位历史 学家,组织了一场有关“历 史学情感研究”(The Historical Study of Emotions)的学术对谈,提 出历史学界存在“情感转向” 。事实上,历史学中对于情 感研究的重视,可以追溯到 法国年鉴学派吕西安·费弗 尔(Lucien Febvre)在20 世纪40年代关于历史研究的 看法。1985年,两名历史 学家,彼得·斯特恩斯 (Peter Stearns)和卡罗尔 ·斯特恩斯(Carol Stearns ),甚至宣称一个名为“情 感学”(emotionology)的 历史研究新学科的诞生。福 柯的疯癫史研究在某种意义 上也属于这个范畴。这些研 究多涉及历史发展的心理学 因素、情感表达与社会价值 规范、家庭及其他社会单元 与个体规训等,也与德国社 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 (Norbert Elias)提出的“文 明的进程”范式相关。 又如,“情动”的过程性 与扩展性等问题,也成为一 些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的重 要思路。不同学者通过把情 感与各自关心的议题相结合 ,发展出了很多新颖而有影 响力的论述。弗朗茨·法农 (Frantz Fanon)在《黑皮 肤,白面具》中重点讨论殖 民者与被殖民者的情绪与心 理反应,对自卑、妒恨等情 感的分析,突破了原先对殖 民结构的政治解释,也启发 了此后的后殖民探索。雷蒙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所贡献的概念“情 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在文化研究领域 影响深远。他提出:“[情感 结构]同结构所暗示的一样 严密和明确,然而,它在我 们的活动最微妙和最不明确 的部分中运作。在某种意义 上,这种情感结构是一个时 期的文化。”它一方面推动 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情 感和心理领域的介入,另一 方面更深刻地解释了感知领 域的变动对于社会转型和意 识形态建构的重要性。威廉 斯从19世纪40年代英国作 家的作品中解读出“一代人 思想与感受的形成”,特别 突出了个人情感与身体经验 对于思想的形塑作用;在此 基础上,他把文化界定为“ 一种整全的生活方式”。对 意识与关系中感情元素的重 视,突破了早前西方思想史 中“感觉”与“思想”长期的二 元对立。“思想作为感受, 以及感受作为思想”的理解 方式在文学解读和思想史分 析中尤其有重要意义,甚至 影响到法学和政治学。玛莎 ·纳斯鲍姆(Martha Nussbaum)在《诗性正义 :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 Poetic Justice: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Public Life )中就特别强调了文学想象 所催生的“同情”感对于一种 超越功利主义的公共生活的 意义。多米尼克·莫伊西 (Dominique Moisi)的《 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 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 们的世界》(The Geopolitics of Emotion:How Cultures of Fear; Humiliation, and Hope are Reshaping the World)则 把“文明的地图”的生成一定 程度归因于“情感的地图”。 而像布莱恩·马苏米(Brian Massumi)在《虚拟的寓言 :运动,情感,感觉》 (Parables for the Virtual:Movement, Affect,Sensation)中那样 ,从运动与感觉的关联出发 ,引出“自然文化连续统一 体”的认识,更是为“表演” 的意涵开拓了新的向度。 …… 第五部分,情感与当代 问题。这部分讨论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