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人的大局观(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穆涛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读史札记,共有五个专辑,分别为“中国历史的学名叫春秋”“腹有诗书气自华:关于《诗经》和《尚书》”“册命之辞:中国古代官员的任职谈话”“在制衡与失衡之间: 《汉书》认识笔记”“黄帝给我们带来的”,以《诗经》《尚书》《史记》《礼记》《汉书》《春秋》等典籍为底本,对照当今,对传统、文化常识等给出鞭辟入里又幽默风趣的阐释,对深植于中国人内里的文化气质予以全方面展现,并结合一些社会问题,点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穆涛,《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散文专委会委员。作品《先前的风气》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和2014年中国好书。201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目录
中国历史的学名叫春秋
从发现时间开始:一根由神奇到神圣的棍子
四象与西水坡遗址中的龙虎图
春天的核心内存
秋天的两种指向
春夏秋冬四个字的背后
春天是怎么落下帷幕的
季节转换的典礼
冬至这一天
端午节,自汉代开启的国家防疫日
二十四节气是有警惕心的
汉代小学的天文课
中国历史的学名叫春秋
腹有诗书气自华:关于《诗经》和《尚书》
旧文献里的种子,以及优质土壤
史和诗,被一双巨人之手掌握之后
《尚书》与《诗经》的一场风云际会
册命之辞:中国古代官员的任职谈话
中国官制的起和伏
《周官》的制度设计
太仆正与大司徒
《冏命》:领导身边工作人员训诫书
命官之德:尔身克正,罔敢弗正
周穆王的敬畏心
在制衡与失衡之间: 《汉书》认识笔记
九个细节
汉代的“一国两治”
老政治的痛点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路
刘邦发现文化的亮光之后
没有禁书的时代
黄帝给我们带来的
当规矩和文明沦落之后
反粒子
子不语
墙里秋千墙外道
写文章要说人话
当说真话需要陈述动机的时候
黄帝给我们带来的
跋:作家写作,判断力是第一位的
序言
作为汉人的穆涛
李敬泽
穆涛,汉人也。
穆涛本籍河北廊坊,中
岁移居今之西安汉之长安
,是被贾平凹挖去,办一
份叫《美文》的杂志。汉
字之好,叩其本义,神气
活现,比如这个“挖”字:一
个老农,盯住邻家一棵苗
,看来看去,心想是个好
苗,于是抄一柄小锄,连
根带土挖了去,种到了自
家院里。
从此穆涛办《美文》,
搞“大散文”,文章风云,大
就是美。很快,此人陕西
话说得好了,陕西的人与
物了然于心,一个河北人
幽州人,不远千里来到长
安,在陕西如鱼得水、游
刃有余,端的好本事。
我与穆涛相交二十多年
,早年间彼此都还不老,
此人颇有些任诞疏狂,有
五陵少年气,有乡间名士
风。这些年来,穆涛发愤
读书,日渐厚了,重了,
望之俨然了,渐渐有了先
生气象。穆涛读书与我不
同,我是无事乱翻书,天
上地下四面八方,而远远
地看穆涛读书,看来看去
看出了此人沉着有大志,
人家走的是韩愈的路子。
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以
道统为己任,“非三代两汉
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
不敢存”。穆涛呢,后一句
估计他暂时不敢想,前一
句他真是照着做,这些年
所读皆是先秦两汉之书,
所写也都是先秦两汉之事

汉人穆涛,就是由此而
来。汉人说的不是汉族人
,说的是,穆涛此人给自
己找一个位置,要做汉朝
人,做一个汉代儒生。韩
愈复古原道,要从文明的
根源解决问题,越古越好
,上追夏商周三代,最终
不得不落实到两汉,因为
,三代之学其实都是经过
汉学整理定型,不经两汉
便近不得三代。穆涛心气
高傲,为自己找一处生命
、知识、文章的根底,取
法乎上,从河北跑到陕西
,扎下根来,或许就是为
了定位两汉。
两汉莽莽苍苍,雄浑朴
茂,上总三代,下开万流
。站在两汉的位置上,上
看下看,左看右看,看山
看水看人看岁月,看历史
看文化看社会看人心,所
见未必深微——汉家本来不
以深微取胜,不是九曲十
八弯,不是螺蛳壳里做道
场,大汉是长风万里,纵
横天下。以汉为位置,好
处就在大,观其大,取其
大,于是有了这本《中国
人的大局观》。
此书从三代说起,从时
间和天象说起,一本书从
头说到尾,就是站在汉学
立场,谈中国文明与文化
的天、地、人。所谓大局
,说到底就是这个天地人
的格局。三代肇造,汉代
大成,绵延至今,千变万
化,但中华文明的大局仍
是那个大局。所以,一个
中国人,立起这个大局观
,便是行于世间的安然坦
然。
有老友名穆涛,穿越到
汉,见过刘安、董仲舒、
司马迁、刘歆,气喘吁吁
穿越回来,怀里掏出一部
书命我作序。汉人之书不
敢不观,观了壮胆说几句

谨以为序。
2022年7月6日凌晨
导语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我们都知晓,可我们的文化为什么博大,为什么能延续几千年并将继续延续下去,我们的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到底有多大有多深,我们的婚丧嫁娶,我们的生老病死,我们的顽强不屈,等等。本书就在告诉我们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甚至于有些人而言,直接便能了悟了。穆涛是有大勇气、有担当的写作者、读书人,他选择了一件不好做但一定要有人去做的事情,深耕于典籍,孜孜矻矻于思考与创作,让黯淡了的、隐身了的传统的文化、常识,如中国人的时间观与历史观、二十四节气、伏羲文王八卦、二十八星宿、天之四灵等等,与大众见面的同时,告诉我们承续中国文化传统,汲取典籍中的智慧重要,认知典籍之所为典籍的方法,包括典籍所置根的历史土壤,以及人文生态同样重要。
后记
作家写作,判断力是第
一位的
《生活周刊》:您是河
北廊坊人,请您用文学的
方式介绍一下您的家乡吧

穆涛:廊坊地方不大,
却是北京与天津之间的一
片厚土。我在家乡长到十
七岁,就出去读书了。我
对小时候的突出记忆就是
吃不饱。二十世纪六七十
年代,整个中国都穷困着
,廊坊也不例外。后来,
随着对廊坊历史的不断认
知,对家乡的厚实越来越
敬重了。廊坊在汉代之前
属燕国,1993年我到《美
文》工作后,朋友开玩笑
,说荆轲来刺秦王了。我
也开玩笑说,秦始皇生在
河北邯郸,燕赵人对他以
残暴的方式治国很不满意
,荆轲是来清理门户的。
荆轲自不量力,鸡蛋碰石
头,但有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情怀。“燕赵古称多感慨
悲歌之士”,韩愈的这句话
,是基于唐朝时候的怀古
判断,但这也只是一个侧
面。燕地有反抗者,但更
多的是建设者,北宋时的
大宰相吕端就是一个代表
。吕端是廊坊安次区人,“
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
谑,意豁如也”。毛泽东主
席肯定叶剑英元帅,用的
就是吕端的例子,“我曾送
给叶剑英同志两句话:诸
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
不糊涂”。
《生活周刊》:您是贾
平凹老师从河北“挖”到西安
的,能讲一讲前后的故事
吗?
穆涛:不是“挖”,准确
地讲是“投奔”。
1983年我参加工作,开
始时做中学老师。那时候
文学热,但我最大的愿望
不是当作家,是当编辑。
先在承德《热河》杂志,
再在河北文联的《长城》
杂志,中间还在《文论报
》待过。这一阶段是我认
识到编辑工作重要的开始
。当年有很多高水平的编
辑帮助过我,张峻、宋木
林、艾东、赵玉彬、裴亚
红、杨松霖、封秋昌、老
城、鲁守平等。我在《长
城》是小说编辑,编发过
孙犁、汪曾祺、柯岩、贾
平凹等多位作家的作品。
编发贾平凹的小说给我
带来了人生的改变,这也
真是命里的缘分。当时《
长城》的主编是艾东兄,
他一直重视我,也关心我
。一天,他找到我,说:“
给你一个重要任务,去西
安约贾平凹的小说。他好
几年没给《长城》作品了
,你要想办法约到。”去西
安之前,我找来能找到的
他的小说和散文,认真做
功课,细致读,还做了笔
记。这些笔记之后整理出
三个评论文章,在河北的
报纸和杂志发表了。
那一次在西安待了七天
,见贾平凹五次。
第一次是在他家里,记
得是在晚上。当时人多,
赶上《当代》的洪清波兄
也去约稿。大家都说客气
话,告辞时我说,如果您
有时间,我说一点对您作
品的看法。他说好,明天
下午你来。第二天,我按
约定的时间到他家里,就
我们两人。我带着笔记本
,认真说了我对他小说和
散文的认识,既说感动之
处,也说不同意见。特别
说到《商州三录》对散文
写作局面的开风气之功。
我们聊得很投入,他也说
了很多对我启发很大的创
作感想。快6点了,见他还
没有留客吃饭的意思,我
就告辞了。
什么是写作者的“文艺腔
”呢?我再举一个例子,比
如跳高比赛,跳过了两米
六,就是世界冠军。如果
横杆只是一米的高度,却
不停地变化跳跃的姿势,
背跃式,俯卧式,滚杆式
,这不是体育竞技,是体
操表演。
小说《儒林外史》里有
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
十年河西”,这是对中国社
会趋势之变的判断。《儒
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
清朝康熙、雍正年间人,
用他的这句话验证20世纪
的一百年,从1919年到
1949年是三十年,1949年
到1979年是三十年,这两
个三十年之间的变化,都
是社会结构大转型的剧变
。具备这样思考力和判断
力的作家,注定是与历史
同在的。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一本书说散文也是散
文,说杂文也是杂文,在
我心目中,它是散文的一
种,从我个人来讲,我欣
赏这一种。穆涛的这些文
章里面有他的观念,有他
的智慧,同时也有对具体
问题的思考。一般人认为
穆涛是个编辑,除了是一
个编辑,同时他也是一个
特别优秀的作家。
贾平凹 著名作家,陕西
省作家协会主席
《中国人的大局观》从
三代说起,从时间和天象
说起,一本书从头说到尾
就是站在汉学立场,谈中
国文明与文化的天、地、
人。所谓大局,说到底就
是这个天地人的格局。三
代肇造,汉代大成,绵延
至今,干变万化,但中华
文明的大局仍是那个大局
。所以,一个中国人,立
起这个太局观,便是行于
世间的安然坦然。
李敬泽 著名文学评论家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写历史,一定是写问题
,穆涛这本书中的文字,
不是闲来无事乱读书,然
后涂鸦,而是在寻找一些
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中国
成了中国;为什么中国能
历经几千年而其命维新;
为什么老大之中国又永是
少年之中国;为什么政治
大一统的中国,又能有那
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为
什么朝廷意志那么独断的
古代中国,又有那么多自
由的甚至反叛的文学;为
什么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
有那么多僵化、严厉的教
条,而中国人的自然观又
如此生动活泼,中国人的
日常生活又有那么多的美

鲍鹏山 著名学者,上海
开放大学教授
精彩页
从发现时间开始:一根由神奇到神圣的棍子
我们中国最原始的计时工具,是一根棍子,学名叫“表”。棍子被垂直竖立在地面上,立竿见影,“光阴”被捕捉到了。
“光阴”这个词的本义是光的影子,先民们通过观测计量影子的位移,把“时”区分出“间隔”,“时间”的概念产生了。大自然中的时,本来是无间的,一切都那么混混汩汩存在着。“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淮南子·俶真训》)这根棍子立在地面之后,人们的生活轨迹清晰起来,有了时间,也开始有了历史。
对“时间”的发现,是人类认知天地最重要的突破口,是由动物到人的最华丽转身。先民们用智慧把自己从普通动物中完全剥离出来。据科学史家判断,这个时期是公元前6500年的伏羲时代。我们今天手上戴的,墙上挂的,地上摆设的,叫表,钟表,它们的祖先就是那根棍子。有序跳动的秒针,就是对光影位移的生动临摹。
光阴是被一寸一寸捕捉到的,这个过程,既缓慢又漫长。
先民们观测太阳,也观测月亮。太阳出没和月亮盈亏是捕捉“时间”的两个基本点,并由此发现了天地运行的轮回规律,日、月、季、年这些概念逐一被获取到。昼夜交替为“一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
四季的发现与定位要晚一千多年,已到了神农氏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前后。神农氏与炎帝一脉相承,之后是黄帝,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中国人的大历史由此开启。“乃至神农,黄帝,剖判大宗,窍领天地。”(《淮南子·俶真训》)首先被认识到的是春秋两个季节。这一时期,火已经被广泛使用,并且辨识出一些草药,初步认识到食用植物和药用植物的区别。农耕生产是这一阶段最时尚的生活方式,春种秋收,把农作物的果实带回家里,烹调出“家常饭”,告别“打野食”的日子,进入“想吃什么种植什么”的新常态,人们开始尝试着主宰自己的命运。
在对日月运行的细致观测中,人们锁定了春分和秋分,它们是指太阳投在地面的光影长度相同,白天和黑夜均分,先民把这种情况叫“日夜分”。接下来,又锁定了冬至和夏至,“至”,不是来到的意思,而是达到极点。冬至,投在地面的光影最长;夏至,投在地面的光影最短。对春夏秋冬四个节点的认定,是在神农氏时代完成的,而对四个季节变化规律的整体认知,已到了尧时代,约公元前2100年前后。这一时期,观测天象,以及计时的工具都有了科学的进步和提升,并且成立了观测天象的专职机构,任命重臣担任主官,“乃命羲和(羲与和是两大氏族首领),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两分两至”的最早命名,记载在《尚书·尧典》中,春分称“日中”,秋分称“宵中”,夏至称“日永”,冬至称“日短”。“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
春夏秋冬,再加上天和地,被先民称为“六度”,最初的标准和原则形成了,“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淮南子·时则训》)。中国的历史,后来以“春秋”为别名,不仅因为孔子著的那部史书(在东周时代,诸侯国的国史,多以“春秋”为名,墨子说过一句话,“吾见百国《春秋》”),还在于先民传习下来的对“春秋”两季的认知理念:春为规,秋为矩,历史是给人世间树立规矩的。
“年”和“岁”概念的形成也在尧时代,“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年,谷熟也”(《说文解字》),谷物从种植收获的一个寒来暑往周期为“一年”;“岁”是天文学的概念,一个节气到下一年这个节气为“一岁”。《尚书·尧典》中记载的“岁”,“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一岁“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旬是计算日期的概念,古人以天干地支计时日,天干甲日到癸日的十天时间为一旬。《尚书·尧典》中记载的三百六十六天为一岁,这个时间是经过缜密计算的。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2: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