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但在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同时期不同方向的考古学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所及,东达淮河中下游的鲁皖苏一带,西抵渭河流域的陇东地区,南下到澧水流域的洞庭湖地区,北上到河北洺河流域的武安地区。裴李岗文化的对外影响是中原地区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大范围的扩张过程,为中原地区文化的发展强盛奠定了基础,可称为中国文明的奠基。
本书对裴李岗文化的时空框架和谱系提出了系统的创新性见解。适合考古、文物工作者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裴李岗文化--中国文明的奠基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蔡金英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但在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同时期不同方向的考古学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所及,东达淮河中下游的鲁皖苏一带,西抵渭河流域的陇东地区,南下到澧水流域的洞庭湖地区,北上到河北洺河流域的武安地区。裴李岗文化的对外影响是中原地区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大范围的扩张过程,为中原地区文化的发展强盛奠定了基础,可称为中国文明的奠基。 本书对裴李岗文化的时空框架和谱系提出了系统的创新性见解。适合考古、文物工作者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蔡金英,女,1984年6月生,河南通许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从2004年开始多次参加田野调查、发掘和室内整理工作,已完成多篇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论文,出版《三峡古代聚落形态研究》等。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章 典型遗存分析 第一节 舞阳贾湖 一、贾湖墓地 二、贾湖居址 第二节 新郑裴李岗 第三节 裴李岗文化的内涵 第二章 其他遗存分析 第一节 墓地的分期 一、新郑沙窝李 二、长葛石固 三、郏县水泉 四、密县莪沟北岗 五、小结 第二节 居址的分期 一、新郑唐户 二、长葛石固 三、郏县水泉 四、新郑沙窝李 五、密县莪沟北岗 六、巩义瓦窑嘴 七、其他居址 八、小结 第三章 分期与年代 第一节 分期 一、墓地与居址的遗存对应 二、裴李岗文化的分期 第二节 年代 第四章 谱系研究 第一节 裴李岗文化的形成 一、贾湖文化的发展 二、磁山文化的南下 第二节 裴李岗文化的发展 一、裴李岗文化一期向二期的转变 二、裴李岗文化向北的扩张 三、裴李岗文化向南的渗透 四、裴李岗文化向东的发展 五、裴李岗文化向西北的经营 第三节 裴李岗文化的衰退转变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余西云 蔡金英是我指导的第一 个博士研究生,她从本科阶 段就跟我下田野,去过三峡 ,帮助整理过郑州西山的考 古资料;读博士期间,还协 助主持淅川马岭的发掘项目 ,完成了《三峡古代聚落形 态研究》一书,获得武汉大 学科研创新奖。她是一个热 心肠,这些年帮助照顾过很 多老师同学,大家都很感谢 她。 我在写博士论文《西阴 文化:中国文明的滥觞》时 ,注意到西阴文化分布在黄 土高原,范围很大,对周边 广大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晚期发生一系列深刻的 社会变化,成为中国文明的 滥觞。在此之前,中原地区 的裴李岗文化,分布范围比 较大,影响面也很广,应该 是代表了中国早期历史的又 一个阶段。我希望蔡金英能 够研究裴李岗文化,对这个 阶段中国境内的文化有一个 全面深入的理解。因为她是 河南人,对河南新石器时代 的考古材料也有所接触,就 为她确定了《裴李岗文化研 究》这个题目。 到目前为止,我指导的 考古学博士论文,一般都是 以一种考古学文化为研究对 象,先对每个遗址的遗存进 行全面的排队、分期,然后 进行分区,搭建起来文化的 时空框架。在这个基础上, 再往两个方向发展:要么是 侧重历时性的文化谱系研究 ,要么是侧重共时性的社会 研究。蔡金英的博士论文在 这两个方面都做了一些工作 。 文化谱系研究往往与文 化区系研究混为一谈,其实 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从大 量的研究实例来看,两者的 差别还是很大的。文化区系 研究更多地揭示静态的文化 变迁过程,通过文化因素分 析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 ,而文化谱系研究则在于揭 示不同文化之间具体的互动 过程,揭示文化的动态变迁 过程。研究裴李岗文化的谱 系,就需要把周边地区同时 期甚至早晚的遗存都要分析 一下,在文化期的时间刻度 上考察文化是如何具体互动 的,这样工作量就成倍增加 了。目前绝大部分的博士学 位论文都只是基于区系研究 进行文化因素分析,揭示的 只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 的联系,是可以理解的。蔡 金英做了文化谱系研究的努 力,不能说非常深入和完美 ,但已经能够让我们对裴李 岗时代的文化互动有了比较 清晰的了解,看到了裴李岗 文化的动态变迁过程。 她的博士论文观察到了 裴李岗文化的陶壶分为圆肩 和折肩两大类,这样的两类 壶分别出土在不同墓葬中。 如果说这些陶壶本身是一种 身份符号,这两类壶就代表 了几乎每个装李岗文化聚落 中都有两类人存在。这两类 人是什么关系呢?她没有来 得及做深入全面的论证。她 的博士论文修改多年,申请 到了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需要尽快出版结项。我建 议她暂缓发表聚落形态研究 的内容,待深入考虑、系统 论证之后再说。 考古人才培养,本科阶 段主要过田野考古关,需要 掌握田野考古的流程,尽可 能掌握每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研究生阶段尽可能参加考 古项目的整理和报告编写。 没有参加过资料整理,就很 难理解田野考古调查、勘探 、发掘阶段的各项要求;没 有编写过考古报告,就很难 理解发掘与整理阶段的各项 要求。只有经历了完整的田 野考古训练,才能知其然, 也能知其所以然,才能读懂 考古报告。 田野考古是获取一手考 古资料的方法。如果需要做 研究、写论文,只有一手资 料是不够的,还得借助二手 资料。二手资料主要指其他 人发表的考古报告。考古报 告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专业 人员要读懂读通一本考古发 掘报告,需要按单位做卡片 ,也就是尽可能回到报告编 写者面对的资料情况,再来 分析、研究,排队、分期。 这些工作,既验证原报告的 资料处理是否准确到位,也 是重新发现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研究者建构自己的 时空框架,打造一把趁手的 尺子,也就有了学术判断能 力。考古学术研究中的批判 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就是 在这样的做卡片、排卡片的 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 果我们无条件接受每本报告 的分期和年代判断,自然也 就很容易接受了报告编写者 的认识,就只能陈陈相因, 做一些综述性的研究,产生 一些修修补补的认识。 考古遗存是一个符号体 系,要把这个符号体系转化 为学术语言或者日常语言, 还需要借助阐释。考古学的 阐释方法很多,与文献和人 类学资料进行类比是常见的 路径,所以研究生还需要了 解和掌握一些文献和人类学 的知识。但我并不认为考古 学者就要成为文献史家或者 人类学家,术业有专攻,我 们更多是利用他们已有的研 究成果。 考古学发展很快,除了 技术、方法、理论等方面, 资料日新月异,课题与时俱 进,研究生培养也应该因时 而变。但田野考古中层位学 和类型学的训练,是学科的 基础;时空框架的建构也是 考古研究的基础。与各种新 兴的考古学分支比起来,这 部分研究,似乎找不到一个 合适的名称,或许这一部分 就是“考古学研究”,是考古 学的基础与核心,是考古学 的特色与传统。这些研究可 能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不 时髦,但不会因时间的变迁 而变得无学术意义,应该有 人坚守,至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