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在北京捏面人儿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吴欣还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本书讲述了从宣统元年开始的郎家的百年故事,称得上是一本小人物的大历史。从走街串巷的艺人到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民间艺术家,郎氏面人儿捏的是戏,是民间传说,是老北京街头的人和事。郎家百年起落与老北京的市井风情、城市变迁紧紧相连,这其中很多事情的准确细节已无法还原,但郎家的面人儿、郎家的记忆与冰心、老舍们的笔端或并行或交错,应该可以揉捏出些对郎家、对面人儿、对手艺人、对老北京的印象。京味儿十足的口述史,妙趣横生。
作者简介
吴欣还,从事媒体工作多年,喜欢听长辈讲故事,尤其是老北京的人和事。上书馆听书,曾出版《我为评书生:贾建国连丽如口述自传》,又随郎志丽老师学捏面人儿,写下本书。
目录
开篇:2011年中秋过后的一个晚上
前面的话:一本听来、看来、抄来、揉捏出来的书
01 清末除夕的小双喜
02 镶红旗下的老北京
03 穷小子下街讨生活
04 白塔寺偶遇面人儿摊
05 人杰地灵阜成门
06 深藏不露洋车夫
07 咱们都是手艺人
08 “黄金十年”面人郎
09 少不征南,遇险上海滩
10 日据的北平,活着就是反抗
11 老不扫北,游艺京包线
12 三清观里小手艺人的家
13 承平就是好年头
14 从自杀到归队
15 面人郎献艺在伦敦
16 街头艺人坐进办公室
17 承父业,三妹子学艺
18 冰心与《“面人郎”访问记》
19 新旧大世界
20 手艺之外的事
21 手上的缘分
22 “文革”:人在劫数中
23 1970年代的聚散离合
24 1980年代的消长沉浮
25 平生第一次写论文—论面塑艺术的创新
2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
27 尾声:就想留下点儿东西给后人
后面的话:什么是北京面人郎的黄金时代?
参考书目
附录1 郎绍安、郎志丽大事记
附录2 面人儿小春秋
附录3 面人儿岁时记
附录4 面人郎重要作品名录
附录5 面人郎面塑技法
序言
一本听来、看来、抄来、
揉捏出来的书
如果你是北京人,在你小
时候的记忆里,有面人儿吗

面人儿是什么?用面捏的
小人偶。“小人偶?我只知道
手办和公”,那你是90往后
的人。“孙悟空、猪八戒吧?
一个个用竹签子插着”,70
后、80后可能会这么说,改
革开放后每年春节在地坛办
的庙会上有。棍儿上插的那
种都是大面人儿,知道面人
儿分山东大面人儿和北京面
人儿等很多种吗?见过用面
团捏的成套的戏出儿吗?还
有用面捏的旧京三百六十行
,打糖锣的、剃头的、锔碗
的…、卖茶汤的……这些,对
于50后、60后可能都有些陌
生,即便有人见过,那也定
不是一代人共通的记忆。可
对于20世纪40年代以前出生
的老北京人来说,面人儿,
用面捏出的旧京街头小景可
能勾起的就是他们心底饱含
情意的过往。面人儿已不是
北京人童年的回忆
1900年出生的冰心曾在
1957年11月21日去采访北
京面人郎——郎绍安。看到
那些小面人儿,冰心先生说
:“我所最爱的,还是一小组
一小组的旧北京街头小景,
什么卖糖葫芦的——一个戴
灰呢帽子穿黑色长袍的人,
左臂挎着一个小篮子,上面
插满了各式各样的冰糖葫芦
;剃头的——一个披着白布
的人低头坐在红板凳上,旁
边放着架子和铜盆;卖茶汤
的;卖沙锅的;吹糖人的;
无不惟妙惟肖!其中最使我
动心的,是一件‘打糖锣的’,
是我童年最喜欢最熟悉的东
西,我想也是面人郎自己最
深刻的童年回忆吧,因为这
一件做得特别精巧细致:一
副带篷儿的挑子,上面挂着
几只大拇指头大小的风筝;
旁边挂着几只黄豆大小的花
脸面具,几只绿豆大小的空
钟;里面格子上摆着一行一
行的半个米粒大小的小白鸭
子,框盒里放着小米大小的
糖球……凡是小孩子所想望
的玩的吃的,真是应有尽有
了!我真是不知他是怎么捏
的,会捏得这么小,这么可
爱!这都是面人郎小时候最
熟悉的北京街头巷尾的一切
,也是我自己童年所熟悉的
一切,当我重新看见这些形
象的时候,心头涌起的却是
甜柔与辛酸杂揉的味道……”
这是冰心《“面人郎”访问
记》里的一段话,出自人民
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的冰心
文集《小桔灯》。文章曾被
收进中学课本,1980年代的
中学生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
都学过,但当年读课文时,
我不记得自己体会过年近花
甲的冰心先生遇到小面人儿
时那种“甜柔与辛酸杂揉的味
道”。2019年,在郎家,我
亲眼见到那些用面团捏成的
文章中描绘的街头小景,我
看到了手艺的精湛,却仍没
感到“甜柔与辛酸”,只隐约
觉得那里面一定有故事,一
些从来不在我们这代人记忆
当中的、正在消失或已经消
失的故事。揉捏进面人的一
段光阴
2011年秋天,我第一次
走进郎家,和郎志丽老师学
习捏面人儿。断断续续一两
年,又放下了。2019年元旦
刚过,我又来到郎家,打开
笔记本,摆好录音笔,决定
开始认真听听关于怹、怹父
亲和面人儿的故事……郎老
师话不多,这么多年,听老
太太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不着急,慢慢来”。屋子里不
时响起蝈蝈的叫声,那是老
北京才养的秋虫……想起最
近读到的一句话“入门并不难
,难耐的是光阴”。
这句话出自《知日》杂志
“不朽的匠人”那期,采访盐
野米松,盐野历经40年记录
过2000多位日本手艺人。“
每一位成为匠人的手工艺人
最初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他
们中的很多人的学历或许只
有小学或初中毕业,然后就
跟着师傅开始学习手艺。入
门并不难,难耐的是光阴。
没有习艺之人会去博览群书
,因为技艺靠的是经年累月
的磨砺。”这也是郎氏父女从
艺经历的高度概括,可见,
手艺人中外相通。
盐野说“技艺的成熟要花
费很长时间”,面人郎的技艺
到今天已有百年,时间增长
了技艺,同时也沉淀了记忆
,日复一日,技艺磨砺出作
品,作品也是一段被固化的
记忆。郎氏面人儿里,揉捏
进了一段特有光阴,所以冰
心们看了会五味杂陈,而我
们却体会不到。2008年,北
京面人郎,被列为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留下的
、传承的是捏面人儿的技艺
,更是早已被捏进面人儿里
的记忆。
记忆是多么的不同
讲老北京的面人儿,其实
就是在解锁被封存的一段光
阴。但同一段光阴,记忆又
因人不同。写《侠隐》的张
北海说1930年代(北伐之后
、抗战之前)的北平是金粉
十年,但同时也说老舍笔下
的祥子若没死,必不会同意
这种说法。他们住的是同一
个北平吗?不是同一个北平
吗?张恨水说“人生一世,总
有一个比较好些的日子,这
个日子就叫作‘黄金时代’”,
那面人郎的黄金时代是什么
?写过面人郎的冰心又会怎
么看?
经过时间,记忆会自动筛
选甚至重组,会出现偏差,
而且同样的情境对于不同的
人,当时的感受可能本就不
同。曾经久居北京的作家老
向和林语堂都曾把北平比成
一棵千年的老树,把百多万
市民比成一个个的蚀木虫儿
。虫儿生活在树荫下面、树
叶上面、树枝里面,即使树
被掏空了,但每个小虫儿尝
到的也只是机会所赋予它的
某一枝
导语
一本听来、看来、抄来、揉捏出来的书。一字一句剑术面人郎的过往。听,郎家的口述;看,看手艺的一招一式,看留下的那些面人儿;抄,从前关于面人郎的文字材料,与面人郎同时代人笔下的相关人事情景。郎绍安,每天早上下街背着面人儿箱子走在阜成门内大街上,会和祥子们擦肩而过吗?老舍说这条街是北平最美,一街看尽七百年,这美里也包括一个捏面人儿的手艺人吧。到了晚上,这个手艺人往家走,必会经过两株枣树,那是鲁迅在《秋夜》里写过的枣树。
后记
什么是北京面人郎的黄金
时代?
在本书一开始“前面的话”
里曾打了个比方:“无论是手
艺人还是作家艺术家,都是
曾经的老北京这棵大树上的
虫儿,树供养着虫儿,虫儿
也改变着树。让大树上多一
个小虫说说话,认真记下来
,不求清晰,但求贴切,可
以回放出一点点被揉捏进面
人儿的旧光阴。”
从深秋到隆冬,郎家不时
响起蝈蝈的鸣叫。郎绍安、
郎志丽两代面人郎都曾捏过
《玉米蝈蝈》,金黄的老玉
米上趴着一只老北京人喜欢
的铁蝈蝈,蓝头绿身,肚鼓
膀子宽,触须、挠钩、爪花
分明,尤其是一对薄薄的翅
膀,轻轻碰在一起,仿佛鸣
声就响在耳边。在郎家聊着
往事,听着虫鸣,正是——
络纬啼残,凉秋已到,豆棚
瓜架,声声慢诉………
什么是北京面人郎的黄金
时代?
回望旧光阴,看郎家,看
京城手艺人,看北京城的变
迁起落,再次想起书中反复
提起的一个问题:什么是郎
家、郎氏面人儿、老北京街
头手艺人的“黄金时代”?
从第一代面人郎郎绍安开
始学手艺,到今天已走过
100年,张恨水在《小月旦
》说人生一世,总有一个比
较好的日子,这个日子就叫
作黄金时代。照这个定义面
人郎的“黄金时代”,是1920
年代?十几岁的郎绍安在白
塔寺庙会上爱上捏面人儿,
和师傅饿着肚子学手艺;是
1930、1940年代?背着箱
子大马扎儿,走街串巷,胡
同口庙会里卖面人儿,捏得
要好,手又要快,从民间传
说到戏出儿故事,从街头小
景到花鸟鱼虫,什么好卖捏
什么,面人郎扬名厂甸,但
也一天卖不出去一天没饭吃
;是1950、1960年代?因
为朱德的一句话,民间老艺
人坐进了办公室,面人儿进
了美术服务部的玻璃柜台,
手艺展示在报刊上乃至英国
的展览会上,郎志丽进了研
究所,踏踏实实跟父亲学手
艺,从老师傅到小学徒,全
都挣工资,再也不用发生计
的愁:是1970年代末、
1980年代初?郎绍安从“文
革”中拉煤球、挖防空洞,到
平反后又凭记忆创作早已消
失的老北京三百六十行;是
1980年代到1990年代?郎
志丽频繁出国做面塑表演,
还是2008年前后?面人郎进
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什么是最好的年代,什么
是最坏的年代,什么是面人
郎的黄金年代,看了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2009年3月10日,北京工
美行业协会、北京民间文艺
家协会、北京玩具协会联合
下发《关于授予张同禄等二
十三位同志以姓氏命名的艺
术流派誉名的决定》:决定
面人郎(郎志丽),还有张
氏景泰蓝(张同禄)、葡萄
常(常弘、常燕)、风筝哈
(哈亦琦)、脸谱双(双起
翔)等都可以用姓氏命名了
。前文说过:“手艺人,把你
从事的行当后面加上姓,比
如泥人张、风筝哈、葡萄常
,那不是随便叫的,那是响
当当的名号,手艺得好,按
冯骥才的话说就是‘手艺人靠
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
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
吃素,发蔫,靠边呆着’。”
打80年前,郎绍安去青岛第
一次靠面人儿闯江湖,又回
北京扬名厂甸,北京三百六
十行里,手艺人的江湖中就
开始有了面人郎这一号。如
今,多个协会组织联合下发
了文件正式命名了面人郎、
葡萄常、风筝哈……可如果
再问一次本书一开始就问的
那个问题——如果你是北京
人,在你小时候的记忆里,
有面人儿吗?你的答案是?
面人儿与手办,谁是“更高明
的老师”
记得有一回去郎家,看见
郎老太太在修一个吃麦当劳
套餐赠送的小玩偶,她说:“
这种事儿太多了,家里孩子
喜欢外面这些个小玩意儿,
攒着,要玩儿的哪儿坏了就
找我来,我就给粘粘弄弄,
要缺胳膊腿儿了,拿面做一
个,跟好的一样,看不出来
。别的不会,咱们不是干这
个的吗,顺手儿。”
看郎家那个放满面人儿的
大柜子里,关公旁边站着一
排美国《花生漫画》里的史
努比,穿肚兜儿抱鲤鱼的中
国娃娃旁边游着迪士尼《海
底总动员》里的小尼莫……
一件件面塑因为地方太小,
只好挤在一处,比关公战秦
琼还远十万八千里。看得出
,郎老太太前些年也试的生
命历史……一代代人创造了
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
留在了城市中。”如果城面目
全非,那人是否也会失忆,
就像郎老太太那样,有点找
不到原来的家了……雪可赏
乎?亦可吊乎?
又一次从西直门外郎家出
来,奔城里走,就是奔二环
路西直门走,必然要经过高
梁桥,这里有700年前刘伯
温刚建北京城时的典故——
高亮赶水,高亮追上了龙王
讨回了北京城的水,却因为
一回头,被大水吞没。也许
时过境迁,往事真的不可回
头再来。又一次想起老北京
那副对联儿:
自街东望街西,恍若无,
恍若见,
由城南往城北,朝而出,
暮而归。
本书回望了面人郎的100
年,在“前面的话”里笔者说
过这是本“揉捏”出来的书,
汪曾祺曾把写作比作揉面,“
水和面粉本来是不相干的,
多揉揉,水和面的分子就发
生了变化,写作也是这样”,
但愿本书也能做到一二。又
想起郎志丽家从粗到细的磨
刀石和大大小小
精彩页
01 清末除夕的小双喜
旧京有歌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白面不搀你,见到父
母道新禧。
宣统元年年三十儿
街上,祭神的花炮逐渐多起来。胡同里,每家都在剁饺子馅,响成一片。赶到花炮与剁饺子馅的声响汇合起来,就有如万马奔腾,狂潮怒吼……
父亲独自包着素馅的饺子。他相当紧张。除夕要包素馅饺子是我家的传统,既为供佛,也省猪肉。供佛的作品必须精巧,要个儿娇小,而且在边缘上捏出花儿来,美观而结实——把饺子煮破了是不吉祥的。他越紧张,饺子越不听话,有的形似小船,有的像小老鼠,有的不管多么用力也还张着嘴。除了技术不高,这恐怕也与“心不在焉”有点关系。
这是老舍在《正红旗下》里写的清朝末年北京城的一个除夕。郎绍安就生在这样一个除夕。清宣统元年,己酉年大年三十,北京,阜成门里,喜鹊胡同…,郎家,郎成泰,这个三十七岁的男子,三个孩子的父亲也在独自包饺子吧,他心里也很紧张,因为妻子乌氏马上又要临盆了。
我是前清宣统元年生的,农历己酉大年三十,照推算该是1909年1月21日,降生地点在北京西城锦什坊街大喜鹊胡同。我是属鸡的,生日极小,按旧历我出生的第二天就是庚戌狗年,我一生下来第二天虚岁已经是两岁了。因为是大年三十之夜,喜从天降,全家皆大欢喜,祖母给我取名叫“双喜”。我的父亲名叫郎成泰,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母亲乌氏,三十四岁的时候生的我。父亲与母亲共生了五个孩子,我上边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边有一个弟弟。…
——郎绍安
入夜,花炮声、剁饺子馅儿声里终于传出了婴儿的哭声,在家家户户一手白面的时候,一个叫双喜的男孩儿出生了。也许他注定与面有缘。
生在根节儿上
双喜就是后来的面人郎——郎绍安,从小他就牢牢地记得自己属鸡,第二天是狗年,生日是年三十。但在晚年的回忆中,他却把公历生日推算错了——己酉年鸡年虽约等于公历的1909年,但大年三十那天却是在1910年2月9日,而不是他算的1909年1月21日。这个错误也许恰好说明,郎双喜确实生在了中国转折的裉节儿(关键点)上。
中国用公历纪年是1912年1月1日以后的事,宣统元年那个己酉年,按公历说是1909年1月22日到1910年2月9日。郎绍安出生时,1910年,中国还是大清国,纪年还用皇上的年号,用的还是阴历(农历),月份牌上还是天干地支,但转过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再过一年,1912年就是中华民国元年。276年的大清国亡了,用了几千年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也改成以耶稣出生为元年的公元多少年了。
这是后话,庚戌年大年初二,郎成泰和乌氏还沉浸在生子与过年的双重喜悦之中。老北京有句民谚: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据说初二是财神爷生日,所以要吃面。大家都在吃面的时候,出生才三天虚岁已两岁的小双喜应该洗三了。
旧时有洗三的习俗,就是出生第三天要办个给婴儿洗澡祈福的仪式,还要边洗边说:“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郎双喜经没经过洗三已不可考,但吉祥话儿里做王侯当知州的说辞肯定是没灵验,因为出大事了。
出大事了
打郎双喜出生后不到两年间,京城连出了两起刺杀王爷贵族的大l事,都离郎家住的地方不远。
其一,在双喜出生一月余。1910年3月(清宣统二年庚戌年二月),汪精卫谋炸摄政王载沣于什刹海,事败。此事当时影响甚大,尽人皆知,无需赘述。其二,在双喜将满两岁。1912年1月26日(辛亥年腊月二十八),同盟会成员彭家珍炸宗室良弼于西四牌楼北大街红罗厂,事成,彭、良俱亡。此时的郎家已搬至西四牌楼西北边的纱络胡同,距事发地良弼府不足两里。彭家珍死后第16天,1912年2月11日,什刹海边醇亲王府里,那个没被汪精卫刺杀成的载沣,在家轰走了还要闹事顽抗的所谓“八旗志士”,也算促成了政权的和平交接。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退位诏书,60万旗人算正式成了北京市民。
大清国亡了,两千年的帝制结束了,对国家、对个人,这都是翻天覆地,对旗人更是。有多翻天覆地,远的不说,郎家有个“贵族邻居”顺承王,从郎双喜出生地大喜鹊胡同往东,过华嘉寺,不过几百米,锦什坊街东侧就是顺承王府。早年北京这一带的小孩都会说一段顺口溜:“锦什坊街怎么那么长,里头住着穷顺王,王爷的衣裤和合当,王爷的膳房福庆堂。”这说的是雍正年问的事,因为这家王爷吃了败仗被罚了银钱,过了一阵儿苦日子,后来又缓过来了,枉自担了个穷名声。不成想一到民国,“穷顺王”算彻底落了实,没了朝廷的俸银,王爷马上断了生计,民国初年,王府的房产契据被抵押给了东交民巷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拿贷款过活。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曾擒明将、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