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创新+平等(如何创造一个更像星际迷航而非终结者的未来)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加)乔舒亚·甘斯//(澳)安德鲁·利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过去二十年中令人惊叹的技术进步共同造福了社会,并为创新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然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是创新驱动型经济不可避免的成本吗?本书作者论证了追求创新并不意味着放弃平等——恰恰相反,在这本书中,作者概述了社会可以变得更具企业家精神和更加平等的方式。甘斯和利认为,与其押注特定职业的未来,我们应该考虑接受不确定性,并创造保护人们免受不利结果的政策。为此,他们提出了促进创新和平等的政策。如果我们以正确的方式鼓励创新,我们的未来可能更像是《星际迷航》中欢快的科技乌托邦,而不是《终结者》中黑暗的科技反乌托邦。
作者简介
安德鲁·利(Andrew Leigh),2011年度“最优秀澳大利亚经济学家”
哈佛大学博士
澳大利亚财政部前首席顾问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
安德鲁·利,澳大利亚四所国家科学院唯一一位国会议员。2011年,获得“年轻经济学家奖”(该奖项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协会每两年颁发一次,奖励那些40岁以下最杰出的经济学家), 现任澳大利亚影子内阁财务助理。
安德鲁的作品包括《政治的运气》(The Luck of Politics) 《分离》(Disconnected)《遥想澳洲》(Imagining Australia)等,其中《斗士与亿万富翁》(Battlers & Billionaires),不仅被《21世纪资本论》作者托马斯·皮凯蒂极力赞扬,还直接影响了当年的澳大利亚联邦预算。
目录
中文版序
推荐序
致谢
1 进步的代价
不平等的收益
不同的世界
有重大抉择吗?
创造性破坏
不可解的不确定性
政策设想
2 文艺复兴还是黑暗时代?
技术乐观主义者
技术悲观主义者
不确定的前景
3 超能力还是覆灭?
工作乐观主义者
工作悲观主义者
工作不确定性
4 创新是否需要不平等?
回报理论
不确定性的影响
创新需要市场支配力吗?
风险理论
不需要的不平等
5 创新会导致不平等吗?
创业公司会增加不平等吗?
堵点
涓滴?
所有权真是分散的吗?
更清晰的图景
6 鼓励创新
给你的想法上个专利?
你的主意,你做主
过犹不及
无需许可的创新
开放网络
政府作为创新者
遗失的居里夫人们
遗失的伦勃朗大作
鼓励创新的10点思考
7 提供保险
教师:创造其他一切的职业
职业培训
上大学的成本与收益
终生学习
改变自由
独立员工
51%
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
上班就得挣钱
减少不平等的10点思考
结论
序言
张军
《创新+平等》这本书有
一个很长的副标题:“如何
创造一个更像《星际迷航》
而非《终结者》的未来”。
对于科幻迷而言,他们可能
并不熟悉这本书,但却熟悉
《星际迷航》和《终结者》
这两部经典影视作品。大致
讲,《星际迷航》描述了一
个技术创新与平等分享相得
益彰的精彩世界。与之相反
,《终结者》则是一幅末日
景象,人工智能发展到极致
形成了自我意识,而难以与
人类共存,于是发动了毁灭
人类社会的末世大战。这两
个世界,你想要哪个?
本书的标题直白地给出
了答案,当然是“创新与平
等”共存的世界更令人向往
。但现实会这样简单吗?理
论上讲,创新源自经济要素
的创造性配置,从而产生超
出过去水平的先进生产力。
但创新的起点往往就是不平
等。经济学家习惯将创业作
为广义的创新活动。一些人
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更愿
意承受风险,也就会参与创
业活动。可见,创业天然地
需要企业家精神来启动,而
这恰恰反映出风险承受能力
的不平等。并且,创业的结
果又会产生财富的不平等,
这是因为创业成功的概率十
分渺茫。那些失败的创业者
可能赔掉本钱,但成功的企
业家却会获得巨量财富。
技术创新同样伴随不平
等,并且这种不平等受到专
利制度的保护。推动技术创
新需要知识、资本、人力、
管理等要素的巨量投入,形
成研发成本。那么,研发成
本如何收回?一个办法是专
利制度,即国家利用法律和
经济的手段确认发明人对其
发明享有专有权,以保护和
促进技术发明的制度。在专
利保护期内,发明人独享专
利的收益。但是,专利保护
过期后,这项技术就会向全
社会公开和传播,从而避免
对相同技术的重复研究开发
,并且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
的不断发展。
这样看来,消灭不平等
可能反而会抑制创新。并且
,许多经济学研究都表明,
创新会推动经济增长,而通
过经济发展,社会福利总体
上会增加,这又让创新间接
地促进了公平。结果,创新
带来的不平等同样会因创新
推动的社会福利增长而得到
中和。看上去,情况似乎没
有那么糟糕。那么,为什么
还要强调创新与平等需要共
存呢?
问题在于,伴随创新而
来的还有市场垄断和负面外
部性,这会导致更大的不公
平。谈到这个问题,我想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
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奥
利弗·哈特(Oliver Hart)教授
2018年在复旦大学经济学
院的演讲。我很荣幸地主持
了这场演讲,并在演讲结束
后与哈特教授对话。哈特教
授在演讲中指出,美国资本
主义制度下,创新和创业活
动是利润最大化导向的。然
而,股东并不只关注公司的
盈利能力,他们也关心公司
的决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哈特教授强调,应当通过改
变公司治理的方式来改变公
司目标。也就是说,公司治
理当中应当把目标转为股东
的福利,而非公司的市场价
值。这样一来,股东在决策
时就会将不平等问题纳入整
体福利的考量当中,进而实
现公司行为负面外部性的内
部化。简言之,哈特教授支
持通过改革公司内部治理模
式来实现股东福利最大化,
这当然也会促进社会公平。
不同于哈特教授的思路
,本书的方案是变革国家的
创新环境、劳动环境和社会
福利体系。作者提出,应增
强技术对劳动岗位、劳动收
入的包容性。随着技术进步
,人工岗位应当更多,工作
环境应当更人性化,工作流
动应该得到保护,劳动收入
应当分享技术进步的红利。
另外,作者还提出,应当提
高人力资本的积累,增强人
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适应性
,这需要义务教育、高等教
育、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
并通过互联网慕课提高优质
教育资源的普及度。最后,
作者认为,所得税退税应当
向低收入家庭更多倾斜,在
社会福利、税收和就业方面
,应当更加重视性别平等。
虽然本书的分析和方案
是基于美国来提出的,但本
书仍然对中国制定包容性的
创新政策和社会政策具有启
示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
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更是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实现现代化同样需要
在创新与平等中实现均衡的
高质量发展,这就是我们所
说的共同富裕。针对共同富
裕问题,我在2021年曾接
受澎湃新闻的专访。我提出
,应通过高质量发展持续做
大经济蛋糕。同时在政策上
,应鼓励那些有助于扩大中
等收入群体规模的经济活动
。并且,要创造出更多的机
会让大多数劳动力能在正规
部门就业,收入和福利有保
障,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这
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
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渠道

随着本书娓娓道来,相
信读者将与我一样对创新与
平等共存的那个世界逐渐充
满信心。无论是各行各业的
劳动者,还是专家学者,甚
至决策者,我们都生活在创
新驱动增长的大时代中。本
书的分析再一次有力地强调
,长期可持续的创新和经济
增长需要平等的社会来支撑
。更重要的是,本书指出了
创新与平等实现共存的理论
基础和实现方略,这本身就
是通过一场理论的创新促进
了知识的平等。
本书的两位作者分别是
加拿大
导语
创新不必以牺牲平等为代价,我们既能够获得更大的蛋糕,也能够更为公平地分好蛋糕。
打破“赢家通吃”困局,实现创新与平等均衡的高质量发展,塑造决策者、创业者、全社会的共赢之路。
本书提供了一种智慧,帮助我们理清眼前这个世界的轮廓,也告诉我们如何塑造这个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虽然创新是驱动生产力
的关键,但是只有当政府推
行旨在“促进创新和平等”的
政策时,生活水平的普遍提
高才能实现。
——《卫报》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
模巨大的现代化,更是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
国实现现代化同样需要在创
新与平等中实现均衡的高质
量发展,这就是共同富裕。
本书对中国制定包容性的创
新政策和社会政策具有启示
意义。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
学院院长
市场经济的核心优势是
创新能力。但今天,不平等
正在制造分裂,危及我们的
未来。一些人说,这些不平
等是创新型社会的必然结果
。甘斯与利批判了这个观点
,向我们证明,塑造一个使
我们享有更多创新和更多平
等的社会是完全有可能的。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
国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
促进创新和减少不平等
是现代经济的两大基本挑战
。这本书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和实用的政策建议,是经济
学家、决策者,也是每个人
的必读之书。
——克里斯蒂娜·罗默,
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
精彩页
1 进步的代价
今天的美国比以前更加不平等,同时技术上也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加发达。前1%最富有的人增加着自己占全世界财富的比重,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进步驱动着新突破,包括人脸识别、翻译和抽象策略博弈。收入差距在高学历工人和低技能工人之间不断拉大,与此同时,CRISPR技术让科学家能编辑基因组。
对机器人设计师、数据分析师和医学研究者而言,这可是最好的时代。用技术企业家杰瑞·卡普兰(Jerry Kaplan)的话讲,他们拥有一个《星际迷航》那样的未来——在那个世界,技术收益得以广泛分享。对没技术、没资产和没工作的人,这估计是最坏的时代。他们的未来看上去像《终结者》里的反乌托邦;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觉醒后判断,它不再需要人类了。
有些人认为,不平等的是我们为创新而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们说,我们不可能所有人都成为亿万富豪。他们断言,如果我们试图通过上调最高税率让社会更平等,这会妨碍冒险和创新。如果我们势必在增加产出和公平分配之间作出选择,他们的结论是我们应该选择增长,而非平等。
我们相信这种取舍是一个伪命题。也许我们不可能所有人都成为亿万富豪,但也没有理由为不平等加剧和阶层流动性下降去弹冠相庆。本书的核心论点正是,还有许多方法让社会能够同时推动创新和平等。这意味着,我们既能把蛋糕做大,也能更公平地分享。实际上,当我们忽视这些想法时,我们也就错过了让社会更具企业家精神,同时也更加平等的机会。
不平等的收益
在过去一代美国人中,各种各样的差距在劳动市场中显现。半个世纪之前,一个高中生工作1.5小时,能挣到一个大学生工作1小时所挣到的工资。现在,一个高中生必须工作2小时,才能挣到一个大学生工作1小时所挣到的工资。职业间的工资差距也在拉大。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25年中,清洁工和保安员获得的工资涨幅只有全部雇员平均工资涨幅的十分之一。
虽然底层收入在衰退,但是顶层收入在加速增长。按今天的美元来计算,美国大公司首席执行官在20世纪60年代平均可以挣到90万美元左右——这包括工资、津贴、股票期权和绩效奖金。现在,他们能挣到1890万美元了。换言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工人平均工作20年,尚能让自己的总收入追上首席执行官一年的收入。现在,工人必须工作到天方夜谭的312年,才能让自己的总收入达到老板的年薪水平。
有些人已经完全失业了。劳动经济学家将25岁到54岁的人称为“黄金年龄”。在这个群体中,美国男性就业率于20世纪60年代曾达到94%。2010年以来,这个数字平均只有83%。即便正值黄金年龄的美国女性,她们的劳动参与率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飙升,但她们在最近10年的就业率也低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头10年的水平。
美国经济根本就没有造福太多人。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只是略微高于1999年的水平。美国男性全职岗位工资低于1973年的水平。将收入水平由低到高排序,那么自1989年以来,第10百分位数家庭几乎没有改善,而第90百分位数家庭的收入几乎增加了三分之一。在美国,贫困率随着商业和政治周期而波动,目前与1969年持平。儿童贫困率则与1966年持平。
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讲。总的来看,全职工作的美国男性自从电影《美国风情画》问世的1973年后实际上就没有涨过工资,并且典型美国家庭的实际收入大概也就是电影《黑客帝国》上映的1999年时的水平。美国儿童贫困率现在跟甲壳虫乐队巡演的20世纪60年代时一样糟糕。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美国全社会收入垫底的十分之一家庭在收入上几乎没超出麦当娜发布歌曲“Like a Prayer”的1989年时的水平。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3: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