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路上(精)/名家散文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一鸣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那些人、那些年、那些地、那些事。那些人主要记述的是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一些人,这些人留下的深刻记忆一一记录 。这些散文反映了作者的生活阅历、文学理念、价值追求,历历往事和生活的美好记忆都烙印在散文中。同时又从成长、理想、故乡等角度照亮人生的荒芜。用文字倾诉了生活的五味杂陈、喜怒哀乐。 作者简介 李一鸣,1965年11月生于山东博兴,文学博士,文学评论家、作家,教授,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多次担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各级报刊发表散文作品和文学评论700余篇,出版《中国现代游记散文整体性研究》《批评作为一种生活》等7部著作,作品入选数十种重要选集,获山东省首届十佳散文家称号,获冰心散文奖散文理论奖等奖项。 目录 第一辑 那些人 远眺华不注 忆江南·过无锡 遇见 每逢暮雨倍思卿 彭山访故人记 当文学遇到酒 岳父的眼神 雅洁的情怀 黄河口追忆 话说那个卷发同学 一个人的创业史 第二辑 那些年 在路上 串杨叶 婚期 岂止一个四季 产房门前 我为儿子取名字 上学路上 我的理发馆 四十之惑 鸽子,鸽子 走向远山 桂子山的岁月满溢清芬 第三辑 那些地 野地漫步听黄昏 听听那街声 神意于人间的见证 夜宿淮安 万山的行板 鸣世章丘 蟋蟀 石林峡散赋 又见天鹅 第四辑 那些事 心中的园子 生命在鲁院 金声玉振寥亮人心 一朵雨中的笑莲 一个与万千 一个人和一座湖 从逐水而居到逐水而思 品文论人的典雅抒发 面对大地的心灵倾诉 哲学意蕴与人文情怀 序言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 地、那些事…… 写下这些具有回溯感的 语词,心中顿时生发出“鬓 已星星也”的喟叹。 三十六年前,那个短发 寸头、意气风发的大学生, 还未踏上社会,人生之路就 突遭变故,原已确定留校的 他,第二天将不得不服从命 运的安排,告别校园,回归 故土。空怀一腔四海志,那 天下午他心情黯淡,神不守 舍地走出校门,恍恍惚惚地 乘上一辆刚刚到站的公交车 ,上了车,竟不知去往何处 ,一片茫然中看线路图,突 然想到“八一立交桥”站附近 的《当代小说》杂志社。一 个月前投去的一组散文稿件 怎样了?于是决定去探探。 那是一九八○年代,文学的 一个黄金时代,一家刊物每 天收到的稿件能装好几麻袋 ,他那几千个密密麻麻稚拙 的字在如山的来稿中,无异 于不起眼的一群小蚂蚁,谁 会注意到呢。推开编辑部那 扇淡黄色的门,他突然觉出 了唐突,进而感到忐忑和虚 弱。他硬着头皮,嗫嗫嚅嚅 ,向门口左边第一张桌子后 一位编辑张开了口:“老师 ,我是山师……”一张戴着 眼镜的脸从高高的纸堆深处 亮出来。 多年后,回想起当时的 情景,他还会怦然心动。“ 眼镜”编辑听了他的自我介 绍和作品题目,一下子站起 来,向他伸出手:“太好了 !我正要找你!”“眼镜”把 他领到编辑部的阳台上,轻 轻合上门,转过身来朗声说 道:“你的散文写得好!三 篇作品我都看了,很有味道 !”那时,一缕夕阳从西窗 射进来,“眼镜”头上几根纯 白的发从满头黑发中独立出 来,直直翘着,在光尘里散 发出剔透的银光。他的心脏 怦怦直跳,有点气喘,脸开 始发烧,不知说什么好,咽 了一口唾沫,话脱口而出, 却是:“老师,哪一篇能发 表?”“眼镜”哈哈大笑了两 声,拍了拍他肩膀,说:“ 三篇都发!” 从此,“眼镜”,他的散 文处女作的编辑,《当代小 说》“诗与散文”副刊的编辑 部主任,后来又成为杂志副 主编、主编的傅树生,成为 他写作的引路人。那天,当 他像做梦一样飘下杂志社所 在的大楼,挤上公交车的一 瞬间,他的心一下子落定了 ,在嘈杂喧腾的车厢里,心 中却有说不出的安宁和淡定 。 “我的人留不到济南,我 的名字会在济南流传!” 当他坐着回返老家的长 途汽车驶出济南市界的时候 ,一个声音在心里呐喊。 各位看官,原谅这青春 的狂言吧,谁没有年轻的时 候呢。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 记得那天下午的所有细节, 常常惊异于偶然的一个念头 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人 生固然总体来看是一个必然 的轨迹,但那必然又寓于许 多个偶然之中。那天,如果 ,如果没因偶起的念头去《 当代小说》编辑部,或许我 就从此沉落凡尘,与文学无 缘。 至今,我依然钟爱着散 文,滨州、烟台、京华,不 管工作如何忙累,生活多么 繁杂,我还会拿起笔、摊开 纸,或是打开电脑、手机, 在飞机上、在高铁上,甚至 在饭桌上,捕捉脑际的一个 闪念、情感的一次冲动、突 然的一种悟觉,记录下对自 然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 对世界的体察。只有面对内 心,让笔管与血管相接,使 情感从眉头落到笔头,把感 念从心上流到纸上,这才感 到充实。我曾说过,文学是 我的存在方式,我的命。这 在别人听来,或许矫情;自 己的才情、智慧,与之似乎 也不配。但信念和目标,谁 说没有距离?这距离甚至有 一生那么长。 这些年,我拉拉杂杂写 了几百篇作品,但一直懒于 梳理,总觉没有几篇满意的 ,更缺乏集中起来“示众”的 信心。“示众”有时就是“审 丑”的代名词,故而就任其 散落在那里。感谢王燕女士 ,如果没有她的恳切鼓励, 也就没有这本小书的诞生。 《在路上》,是我一篇 散文的标题。王燕女士建议 以此作为书名,一个点拨, 唤醒了我。“在路上”,何尝 不是走在大地上的一代又一 代青年甚至人类的一种精神 意向?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 “在路上”的征途,充满艰辛 ,也充满希望,充满愿景。 为了寻求真理,他们艰难远 行。为国为民的理想,使他 们心中充盈无畏的使命和庄 严的责任;求学求变的目标 ,使他们的步伐轻快而坚定 。告别封闭的乡村,扑向开 放的大城;摆脱保守的枷锁 ,跃上自由的天地;挥别贫 瘠的生活,奔向富足的梦想 ……这一切皆令人心旌摇荡 。但是,当初,他们或许没 有意识到,这条路途也是精 神的“逆旅”、人生的“苦旅” 。外边的世界,有温暖,也 有冷漠;通往未来的路,有 坦途,更有沟壑。他们常常 陷入精神的困顿、思想的困 惑、生活的困窘、理想的困 境。喜与哀、乐与忧、欢与 悲、合与离……万千情绪, 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 挫折与奋起、迷惘与求索… …几多经历。这一切,一经 投入诗与思的熔炉,便有了 结晶为文学美玉的可能。 选入这部文集的作品, 大致是“在路上”的三条线。 第一条是成长线,既有我从 读小学、初中、高中,到读 大学、读博士的求学之路, 也有从恋爱、结婚、生子到 送子上学的生活之旅。第二 条是社会线,叙写曾经走过 的地、遇到 导语 李一鸣的散文作品,深深植根于生命沃土,作品温暖又笃定,至细至微地描写人生的命运和心理的悸动,以生动的随笔,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作品疏朗自然,没有阅读的障碍,读来有人生的共鸣。对于初学写作的人,阅读此书会有很大启发。 精彩页 远眺华不注 济南北,历城界,黄河南,一山奇崛,名日华不注。 尽管我在济南度过几年大学时光,很惭愧,对华不注知之甚晚。甚至在毕业那年听孔孚老师讲课之前,未之闻也。 那天下午,师大中文系名家讲堂开讲,讲座人:孔孚。 正是夏天,阳光透过悬窗,满室可见光中的细尘。先生仙风道骨,左手挥写板书如行云流水,右袖空空如也,那份洒脱与从容,至今铭怀。 那次讲座中,先生用曲阜乡音吟诵了他的几首诗,深远渺然。其中最得意的一首是《飞雪中远眺华不注》: 它是孤独的 在铅色的穹庐之下 几十亿年 仍是一个骨朵 雪落着 看! 它在使劲开 华不注,山名取自《诗经·小雅·棠棣》,诗曰:“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华”同“花”,“鄂不”即“萼跗”,亦即花蒂。山名“华不注”,俗名花骨朵。 多年以来,每每忆起那首短诗,就为先生的诗意奇思讶然,宏旷的时间,苍远的空间,尽在寥寥数笔之间。铅色穹庐大雪纷落的背景中,华不注山就像一个含苞的花骨朵,它在使劲开。巨大的动感与画面感扑面而来,逶迤跌宕。华不注,一个天地问经年的花骨朵,第一次开放在心神之内。而先生赋予此山“孤独”的蕴意、“使劲开”的意象,或正于隐秘间道出华不注的精神指向。 记得刘大櫆曾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这样的简,无疑是一种诗文之化境,而孔孚先生的华不注诗,不正是深得此简之妙处?那是简约之丰腴、至简之尽境。 是的,那山是孤独的。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它曾不吝赞美:“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可以想见,在华北平原的广阔旷野中,视野所及,一马平川。蓦地,视线被一崭绝孤峙的存在所挡,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如一支青椒向天,似一颗虎牙凌霄,若一弯翠黛蹙聚,这才引得年轻的地理学家惊叹赞美,诉诸笔端。 那年,李太白器宇轩昂,飘然而至齐鲁,别后留下名篇《昔我游齐都》:“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诗仙酣游山东一回,华不注怎样的场景激起了诗人的浪漫诗思?骑白鹿,挟青龙,够奇幻,够威风。 李太白的神思自是苍龙人穹无从追证,留下的华不注诗却因而有了仙意奇思。被赋予灵魂的华不注不仅化入诗词经典,而且进入了名画宝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打开卷幅,但见画面一片辽阔的绚烂:树木繁盛,房舍掩映,河流蜿蜒,渔舟往复。在远处,再远处,更高处,有两山遥相对应,左山方圆,右峰高耸,分外醒目。整幅画作为金黄色笼盖,景物则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用笔则书画相长、枯润相契。细品此画,洋溢着高逸名士之风,散逸文人之气,好山好水、半渔半樵的隐逸之心呼之欲出。 画中之山是何方名山?且看赵孟烦的题跋: “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日鹊华秋色云。” 原来赵孟颊仕元后,曾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三年有余。跋中齐州即济南历城也。他罢官回到故乡浙江湖州后,欣逢祖籍济南的老友、词人周密(字公谨),禁不住向他叙说济南山水之奇。而周密一生并未到过济南,却对祖籍充满深情,竟自号为华不注山人,足见其情志。赵孟烦的介绍更加激起周密对故里的向往,敦请赵孟頫作画一抒心怀,于是便有了这幅名画的诞生。画中左山是鹊山,右手那座平地而起、奇绝峻拔者,即华不注。“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想来华不注不仅入画,而且伴着历城三年多的记忆,也常常人赵孟頫的梦吧。 去年夏天,因一机缘回到济南。 车过历城,得以于多年后远眺华不注。浩浩平原之上,华不注峰孤峻秀,一派昂然大气。据考证,汉代中期,黄河改道由利津一带人海,造成支流灌注,济水泛滥,华不注周围形成湖泊。至唐称莲水湖,其时稻溪回还,芦荡轻摇,水村渔舍,仿若江南,远望华不注,恰如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枝荷花。到了金代,元好问曾到济南一咏华不注:“华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可见山湖相映之美。元中期,王恽客居济南,留给后世一篇《游华不注记》,文中描绘了华不注一带的山水盛景。至明朝,亢思谦写《续游华不注峰记》时,欲抵山下已须舍舟而乘车。到了清代,全祖望游华不注,周围已是莽然田舍。后康有为来登华不注,大赞“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但华不注周围早已不复昔日山光水色,“含笑凌倒景”的情景只能在古诗中寻找! 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 华不注是“忠文化”的见证者。《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齐晋两国交战,齐顷公亲率大军在“鞍”与晋军决战。齐顷公自信满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