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14万中国男性被征召前往英国和法国担任战线劳工,这便是历史上的“中国劳工旅”。他们在战场上负责搬运货物、挖掘战壕、维修机器等工作,做着最苦最累的差事,更有人遭到敌军袭击,命丧异乡。 正由于中国劳工旅的存在,为英法军队前线作战提供了缓冲和帮助,而战争结束后,因为种种原因,沉默的他们却成了被历史遗忘的对象。 近百年后的2014年,62岁的英国音乐家克莱夫·哈维从一位战争史研究学家那里听说了中国劳工旅的故事,他注意到,当时整个欧洲有将近60000座关于“一战”的纪念碑,却没有一个提到中国人。深受触动的哈维决定为这群被遗忘的中国人写一部历史小说,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这便是本书《杨的战争》诞生的由来。 《杨的战争》以来自中国山东的男人“杨”为故事主线,讲述了遭逢历史流转和命运操弄的普通人在异乡的悲欢离合…… 作者简介 克莱夫·哈维 英国音乐人、作曲家,曾与BBC合作出版音乐专辑《毕加索的画像》。 《杨的战争》是他历时两年创作的第一本书,他还为本书创作了配乐主题曲,以表达对中国劳工旅的谢意与纪念。 目录 序言 第一章:1970年,巴黎第十三区 第二章:山东 第三章:背叛——1917年1月末 第四章:单程票 第五章:通往地狱的路 第六章:到达 第七章:盛儿 第八章:麦格丽 第九章:搅局的人 第十章:康布雷的英雄——杨 第十一章:心碎 第十二章:消失的与消逝的 后记:作者最后的话 序言 巴黎,1917年底 皮埃尔和弗朗索瓦对自 己的杰作感到非常自豪, 它能成为一座里程碑,不 仅是由于画作本身,更是 由于他们二人组织并凝聚 了二十位艺术家共同完成 了这幅纪念“一战”协约国军 队的作品。 这些艺术家有各不相同 的价值观、想法和行事方 式,但他们都是为了这项 商业活动被精挑细选出来 的,他们也都明白,并且 十分清楚,自己在这样的 年纪、在痛苦压抑的战争 的最后几年,能接到如此 光荣的任务是何等幸运! 无论如何,现在都能有个 圆满的结局了。 当皮埃尔和弗朗索瓦第 一次想出规模这么浩大的 工程时,还是挺害怕的。“ 战争万神殿”的名字如雷贯 耳,谁也没料到自己会为 如此高尚的作品掌舵,他 们只是声誉卓著的学院派 艺术家,尚不能与米开朗 琪罗之尊名相符。和团队 成员一样,他们奋斗的黄 金年龄已然远去,所以这 是一次可以让高龄的非战 斗人员尽其所能为战争服 务的绝佳机会。 两位艺术家从一开始就 知道这只是一场政治游戏 ,为的是炫耀法国的民族 自豪感,但他们不能让这 种想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由于被委任了国家最大 的宣传项目,作为精挑细 选出来的建筑师,他们感 到十分荣幸,正是这种崇 高的使命感推动着他们向 前走。无论如何,决不能 被挑战吓跑,现在当然不 能。因为据说最可怕的是 ,他们将要把极富震撼力 的作品布局在一块有足球 场大小的指定区域内,然 后小心翼翼地将其分块, 并指派给二十位艺术家组 成的强大团队,让各人负 责不同的区块。分派任务 并不容易,而想要控制每 一笔,那是不可能的。 皮埃尔和弗朗索瓦经常 近乎偏执地嘱咐他们的团 队,肖像一定要真人大小 ,这样才能与协约国军队 英雄们荣耀的名字相称, 也好得到每个人的认可。 虽然或许只有历史才能评 判结果,但就目前而言, 艰巨责任中的决策权正落 在他们二人的肩头。这确 实是一项极难的使命。你 顾得上画面这一端,就可 能会忽略画面另一端,它 简直太庞大了,所以每当 他们信心动摇时,就会互 相安慰,彼此提醒要实现 的共同目标。从一开始, 指令就很明确:只要让法 国牢牢地居于中心位置, 领导们应该就不会有意见 。然而,能否取悦法国的 盟友就不好掌握了。 “弗朗索瓦,咱们怎样才 能把这幅画完好无损地保 存下来?”皮埃尔用法语问 他的同事,他坦言道,“说 实话,好几次我都想扔掉 所有东西,直接走人!”他 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压力。 弗朗索瓦同意地点了点 头,他把手臂放在同事肩 膀上安慰他…… “……快结束了,哥们儿 ,差不多完成了。” 真的差不多了吗?就在 那一刻,灭顶之灾突然向 他们扑面袭来,他们忘记 画上美国人了! “我的天!”皮埃尔喊道 ,“赶紧过来!弗朗索瓦, 赶紧……”他命令道。 他恐慌得简直不敢接受 这显而易见的可怕事实。 “完蛋了,皮埃尔……是 啊……我们怎么能忘记画美 国人?”弗朗索瓦难以置信 地喘着气。这简直是最严 重的错误。 其实他们漏掉美国人的 原因很简单。美国在1917 年4月才参战,当时“万神 殿”的创意已经相当成熟, 没有人想过要重新检查一 下设计,也没有官方人员 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这 一历史题材上,已经根据 不断变化并进入尾声的恐 怖战局进行过很多细微的 改动了。 弗朗索瓦和皮埃尔没有 期待能瞒过其他艺术家, 因为这件事太大了,需要 调集所有人的力量。但他 们俩都清楚,一旦这么大 的疏忽让外人知道,就会 引发一场风暴。美国人是 多么重要的盟友,可不能 在画面公之于众时得罪他 们,所以必须要改,但是 怎么改呢? 这两位饱受折磨的艺术 家铺开每张画布,在上面 开始寻找解决办法。只要 找到哪怕一处“空隙”能用来 纪念美国人,自己或许就 有救了。但是无论怎么找 都找不到,之前的设计太 紧凑了,每一个关键位置 都被用上,而且他们需要 一大块空间,必须是明显 的好位置才行,但作品都 已经快完成了。 两人痛苦地沉默着,过 了许久,就在濒临绝望之 时,弗朗索瓦深吸了一口 气,清了清干涩的喉咙, 向皮埃尔宣告,“只有一个 办法。” 他的语气流露出无可奈 何的听天由命之感,皮埃 尔顺着同事目光凝视的方 向望去,他立刻同意了。 “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了 ,弗朗索瓦……这是唯一的 办法——必须去掉中国人 !”他胜利地宣布,语气中 透着一丝自嘲。 于是二人把团队召集到 一起,开始了一项要求绝 对保密的任务,将中国劳 工旅[中国劳工旅,是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隶属英 国军队的一支中国劳工部 队,但该名称也泛指“一战” 时欧洲西线战场为协约国 出力的所有中国劳工。该 部队主要负责为搬运货物 、挖掘战壕等作业提供劳 力。]从画中除去,为胜 利的美国军队让路。 就这样,在有记载的“一 战”历史上,发生了最臭名 昭著且极具象征意义的“掩 盖”事件。约十四万名英勇 献身的中国劳工旅非战斗 人员对这场战争产生重大 影响的任 导语 第一部由英国人撰写的讲述中国劳工旅传奇故事的震撼之作! “中国劳工旅”指的是在“一战”期间,被当时北洋政府和英法政府征召前往英国和法国后线战场工作的中国劳工团,多为中国北方贫困男性。 在炮火连天的欧洲战场,他们做着最苦最累的差事:搬运货物、挖掘战壕,甚至有人在袭击中丧生,命丧他乡。正因为中国劳工们的辛勤付出,给英法部队前线作战赢得喘息和缓冲机会,最终取得胜利。但战争结束后,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劳工们的贡献被遗忘了,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没能回到故乡。 本书作者克莱夫·哈维本是一位音乐人,在听说了中国劳工旅的故事后,深受震撼,于是历时两年,寻访资料,最终完成了这部《杨的战争》,以此纪念这群被遗忘百年的中国英雄们。 后记 20世纪90年代巴黎中国 城附近的公园里这座矮小 的纪念碑看上去平淡无奇 。市政厅派来的两个工人 已出色地完成了工作,现 在正整理行装,收拾工具 。他们环顾四周,看到只 有少数几个人来参加这个 并不重要的活动时,并没 有很惊讶,只是耸耸肩。 这座朴素的石碑已经修建 了很长时间,但可以看到 上面的碑文小巧又工整, 工人们对他们的劳动成果 很满意。其中一人看着另 一人,点头确认了时间, 并在日志中记录了几笔。 今天的工作到此结束吧, 他们一边打着哈欠,一边 点起香烟,溜达着走了。 令人怀疑的是,他们俩 谁也没有读一读石碑上的 那些文字,它们是为那些 愿意读的人树立的,或者 至少是为那些特意找到这 个地方的人而修建的: 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为法国牺牲的中国劳工 与战士 所以,也许有人会问, 像这样一座纪念碑,什么 时候才能在那个更有影响 力和号召力、但又有些许 傲慢、同时也是我…一直 坚持为之奋斗的英国的土 地上,也被树立起来呢?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些中国人曾帮助过我 们,他们不应被历史遗忘 。向中国劳工旅致以最深 切的谢意! ——本书作者克莱夫·哈 维 精彩页 第一章 1970年,巴黎第十三区杨,现在已是一位老人,他穿着“一战”的旧军装,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也回首自己的过去: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中国年轻人,我绝对想不到后来自己会一直生活在这儿,在巴黎这座城市里。我们从小到大都认为,欧洲就是另一个星球,但是报名参加法国北部劳工旅的机会一来,成千上万的人为了去那边放弃一切,成千上万的人都是这样。除了我。我丝毫没有离开山东的打算,也从来没想过会放弃接手父亲的机械公司。我还是小孩儿的时候,他就答应要把它留给我,我也打算为此努力奋斗一辈子。我们的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鼓励像我这样的年轻人 到西方去冒险,然后带着欧洲成功文化的秘诀回来。别误会,这都是自愿的,我们虽然不属于任何一个欧洲的帝国,却被视为低人一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确是落后的。所以按当时的情况,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来改变这个事实。我虽然明白这一点,但作为一个利己的年轻人,我的精力还是适合放在家里。我告诉自己,我想留下来是因为爱国,在我看来,我的使命是努力进入正在崛起的新行业,并在普遍面临失业和困难的环境下,激起人们对经济增长的乐观情绪。当时的中国还是个极不发达的国家,常被比我们强大得多的势力欺凌,而且我们的民族自尊常被伤害,甚至当时的货币也是个笑话,因为不得不进口墨西哥银元来进行贸易,所以政府愿意尽一切努力去扭转这一局面。 英国就很了解该怎样吸引中国的家家户户,让他们鼓励家里大一点儿的男孩子参加“一战”协约军。跟其他西方国家不同,英国把大部分劳工的工资直接付到他们在中国的家中。有时,一个月算下来总共能有十个墨西哥银元左右,这个数目在当时对我们来说非常可观。我的故事就此开始了。 那为什么,我这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现在坐在巴黎的一栋房子里给你讲述我的过去?没错,这里是我家。我怎么住在这儿?好吧,你会明白的。上帝知道我如何安然无恙地活了下来。法语动词我用得比较吃力,而且你能听出我的英语仍然有很重的中国口音。但是我都熬过来了,你也可以说我最后成功了。 无论如伺,我现在已经把自己当成法国人了,我并不后悔再也没有回到中国,因为战争把很多人都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在我的经历中,确确实实是我父亲把我送到了这个国家,这一点我可从来没有原谅过他…… 我记得有一次听到英国人的一个说法,是我跟那群“英国佬”(我这样称呼他们)在一起时听他们说的,算是个冷幽默,结尾是: “……意外能造就一个人。” 这句话就是在说我,千真万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也改变了所有多年前参加中国劳工旅的那么多人的命运。 我是个很好强的年轻人,这么说吧,总要抓住机会脱颖而出。从我报名的那一刻起,就不只是完成上级下达的后援任务,还做很多很多超出职责范围的事,希望能被授予英雄勋章。真是傻透了。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