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居(精)/古人的日常生活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杨龙山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我国古代家居的千年发展说起,论述了建筑的材料和工艺的流变,展现了居室空间装饰的各种美感,介绍了古代名人的故居,以及传统民居的传承,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发现生活之美的窗扉。 作者简介 杨龙山,江苏盐城人,毕业于扬州大学建筑系,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建筑,对古建筑古物、家居风水等有专业研究。 目录 壹 万年家居演变史 第一节 古代家居建筑的演变 最早的栖息地——洞穴 从天然洞穴到人工巢穴 复杂的“巢”——干栏式建筑 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第二节 多样化的古代家居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材料——木 天然形成的建筑材料——土 充当配角的建筑材料——石与砖 作用巨大的结构件材料——金属 第三节 叹为观止的古代家居建筑结构 台基的出现 木结构体系 版筑技术 榫卯连接工艺 柱子与斗拱设计 屋顶样式 第四节 古代家居建筑文化的传承 建筑哲学:天圆地方观 实用性追求:房子是用来住的 艺术性追求:房子要尽善尽美 精神性追求:房子是身份的象征 贰 匠心与旨趣 第一节 居室之幽 门的设计 阶的设计 窗的设计 栏杆的设计 照壁的设计 第二节 几榻之全 几与榻 床与屏 短榻和禅椅 书桌、壁桌、方桌 椅、杌、凳 橱、架、箱 第三节 水石之奇 小池设计 瀑布设计 凿井设计 英石与灵璧石 太湖石与昆山石 大理石的应用 第四节 花鸟之美 牡丹、芍药 梅 兰 竹 菊 松 鹤 鹦鹉 朱鱼 叁 艺术与生活 第一节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升阶入堂,登堂入室 面南而坐与面东而坐 东厢与西厢 廊与廊院 第二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的陋室 杜甫的茅屋与草堂 张岱的“云林秘府” 蒲松龄的“聊斋” 乾隆皇帝的“三希堂” 肆 文化与传承 第一节 传承至今的住宅样式 老北京四合院 客家土楼 西北窑洞 藏式磵楼 第二节 古代建筑志记 建筑工程规范——《营造法式》 雅正居室设计——《长物志》 造园艺术之作——《园冶》 序言 在数万年的时光之中, 那些各式各样的木结构建筑 并没有全部存留下来,古人 倾注于其中的心血和精力, 也都随着时光之火付诸一炬 。虽然已经无法再看到古人 居住的家居建筑实物,但通 过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依 然可以清晰地了解古人的家 居生活。 古人的家居建筑是什么 样的?这一问题虽然复杂, 却并不难回答,从数万年前 原始人的穴居、巢居,到封 建时代的木结构建筑,古人 家居建筑的形制几经变化, 但在这种变化中,也有一些 始终未变的东西,比如建筑 文化、建筑哲学和建筑设计 思路等。 在变与不变之中,古人 不断改善自己的家居建筑, 这些变与不变与时代有关、 与身份有关,也与个人喜好 有关。如果将目光聚焦在古 代社会的某个时期,我们能 从总体上了解这一时期古人 家居建筑的形制特征;如果 将目光聚焦在古代社会的某 个个体身上,我们则能发现 一些独特的家居建筑装饰与 搭配。这其中的故事是极其 丰富并且难以用简短篇幅言 说的。 策划《古人的日常生活 》这套书,一个简单的目的 在于为读者全方位呈现那些 鲜为人知的古人生活,《古 人的日常生活:家居》这本 书则主要立足于古人的“家” ,为读者介绍不同时期、不 同人物的家居建筑。 我们并没有给家居建筑 设定具体的定义和范围,对 于原始人类来说,天然的洞 穴、人工的巢穴就是他们的 家居建筑;对于普通百姓和 商贾人家来说,茅屋宅院则 是他们的家居建筑;而对于 帝王贵胄来说,一望无际的 城垣宫殿才是他们的家居建 筑。 基于这种考量,我们在 介绍古人的家居建筑时,并 没有严格按照家居建筑的形 制去介绍,而是将整体的家 居建筑拆解为各个细小部分 ,再对这些细小部分进行详 细介绍。读者了解了这些家 居建筑的细节构件后,就可 以像搭积木或盖房子一样, 在自己脑海中构建起古人家 居建筑的实物图。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 们主要介绍了古代家居建筑 的演变历史,其中既有对家 居建筑形制变化的解读,也 有对家居建筑材料、结构的 细致介绍,在最后则以古代 家居建筑的文化做结尾,讲 述了建筑文化的千年传承。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古人 家居建筑各部分的拆解介绍 ,比如对古人的居室设计、 庭院设计进行介绍,其中既 有门窗、几榻的布局搭配, 又有花鸟、水石的点缀映衬 ,居室的幽静之美及庭院的 动静相宜,古人的家居建筑 设计思路对现代家居建筑的 设计也颇有启迪作用。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一 些古人家居建筑设计之中的 小知识,如堂室之分、廊院 之别,同时还有对古人厅堂 、内室尊卑座次的解读。除 此之外,这一部分还介绍了 一些古代名人的居室,其中 既有刘禹锡的陋室,也有杜 甫的草堂,最后还对乾隆皇 帝的“三希堂”进行了详细介 绍。 第四部分则主要介绍了 一些传承至今的家居建筑形 制,以及古代的一些优秀建 筑设计著作,老北京的四合 院、客家的土楼、西北的窑 洞,这些传承至今的家居建 筑形制其实是古人几经钻研 改造,才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 现代人的家居建筑虽然 形制也颇为多样,但多逃不 出钢筋水泥的“包围”,虽说 增加了不少居住的舒适感, 但总觉得少了些雅致情趣。 这里并不是说钢筋水泥的建 筑缺少情趣,而是说现代人 自身要比古人少了些闲情与 雅趣。当然,这之中的原因 是复杂多样的,我们也没必 要去深究。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本 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发现生 活之美的窗,让读者透过窗 去发现古人的家居建筑之美 ,并将这种美引入自己的生 活之中。 导语 “古人的日常生活书系”在中国传统文化“衣食住行”的基础上,整体风格是一种文化休闲,以讲故事为主要体例,故事的背景是整个传统文化,全书轻松活泼,力求让读者在一种有趣的氛围中学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专业、有趣的文字配上清晰别致的插图全方位展现古人的日常生活。 《古人的日常生活:家居》这本书则主要立足于古人的“家”,为读者介绍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家居建筑。作者并没有给家居建筑设定具体的定义和范围,对于原始人类来说,天然的洞穴、人工的巢穴就是他们的家居建筑;对于普通百姓和商贾人家来说,茅屋宅院则是他们的家居建筑;而对于帝王贵胄来说,一望无际的城垣官殿才是他们的家居建筑。 基于这种考量,作者在介绍古人的家居建筑时,并没有严格按照家居建筑的形制去介绍,而是将整体的家居建筑拆解为各个细小部分,再对这些细小部分进行详细介绍。读者了解了这些家居建筑的细节构件后,就可以像搭积木或盖房子一样,在自己脑海中构建起古人家居建筑的实物图。 精彩页 最早的栖息地——洞穴 谈及人类家居建筑的演变,大多数人会从地面建筑物开始说起,但实际上,在数万年的人类历史中,最早的家居建筑其实是天然形成的洞穴。 《易经·系辞》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的记载。这里所提到的“穴居”指的正是择洞穴而居。 天然形成的洞穴可以遮挡风雨,也可以躲避野兽侵袭,冬暖夏凉的内部环境也为原始人类提供了宜居条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天然洞穴都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对于原始人类来说,一处合适的洞穴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洞穴附近一定要有水源,而且这些水源还要一年四季不中断。如果没有天然的甘泉,一些湖泊河流提供的水源也可以勉强接受。 其次,洞穴的洞口一定要高于水面,10米或20米都可以接受,只要能够防止洪水泛滥,河水或湖水倒灌入洞口便可以。 再次,洞穴的洞口一定要朝阳、背风,一定不能朝向北方或东北方,这样就能够保证冬天晒太阳,夏天乘阴凉了。 最后,如果这个洞穴能够在孤山或者是伸向开阔地带的山嘴上,就再好不过了,这样坐在洞口就可以远眺四周的风景,进出山洞也会更加方便。 基本上,具备这些条件的洞穴就算是一个合适的家了。从我国及世界考古发现来看,原始人类所居住的山洞,多是一些钟乳石较少的喀斯特溶洞,比如,1993年,在我国贵州省的盘县大洞遗址就出土过4颗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近万件动物化石。 在大多数原始人类居住过的洞穴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洞穴口附近区域的人类生活痕迹较为明显,而在洞穴深处则鲜少有人类生存过的痕迹,这可能与洞穴深处氧气不足、阴暗潮湿有关。 在选好特定洞穴后,原始人类一般会对洞穴进行些许加工,比如用石锤或石斧将洞穴中比较尖锐的、有棱角的石块凿平,这样可以让自己住得更加舒适。还有一些洞穴中的原始人类,则会使用木炭或赤铁矿在洞壁上作画。 居住在西班牙北部的阿米塔米拉洞穴中的原始人类,就在洞壁上绘制了一些猛犸和野牛等动物形象;而在阿根廷圣克鲁斯省西北部的平图拉斯河附近的一个山洞中,则发现了许多黑色、白色、紫罗兰色、红色和黄色的手印壁画,即使经过了几千年的风吹日晒,这些手印壁画也没有消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人类不断进化,他们才开始走出天然洞穴,去到那些更容易获得食物的地方,尝试动手建造“房屋”。 从天然洞穴到人工巢穴 原始人类最初建造“房屋”的尝试来源于天然洞穴,他们开始动手挖掘地穴,然后将天然洞穴的一些特征“嫁接”到了自己的人工地穴上。 比如,在挖掘完地穴后,原始人类会在地穴上面用柴草支起一个“帐篷”,以便遮蔽风雨。而在搭建帐篷时,他们则会将口开在朝阳的方向。在地穴下面,原始人类会将落叶或较软的植物根茎铺在地面上,以起到防潮保温的作用。 在地穴建造形制上,最早出现的是竖穴结构,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帐篷式“房屋”;在竖穴之外,原始人类还建造了横穴和半地穴式结构的“房屋”。 横穴结构一般建造在黄土地带的台地断崖处,这类结构的地穴相对牢固,建造起来也非常方便,与我国现代山西、甘肃地区的窑洞式房屋较为类似。 半地穴式结构一般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的地坑院,然后再在院壁上挖出窑洞,可以说是一种结合了竖穴工艺和横穴工艺的洞穴建筑技法。 除了穴居外,原始人类还曾建造了巢居式“房屋”。由于地质条件等原因,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始人类穴居的难度更大,因此更多采用了这种“构木为巢”的居住模式。 在《韩非子·五蠹》中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的记载,这里提到的“有巢氏”可能就是巢居方式的创造者。 我国古代南方地区气候潮湿,蛇虫野兽较多,缺少建造地穴的条件,所以人们开始在更高的地方寻找生存空间。可能是从鸟类筑巢那里获得了灵感,我国南方的原始人类爬到树上去建造“房屋”。 相比于建造地穴,在树上筑巢可没有那么容易。原始人类建造的树巢主要有独木巢和多木巢两种。 顾名思义,独木巢就是在一棵大树的枝杈上架巢。选好树木和枝权的位置后,原始人类需要先用一层较硬的树枝做地板,然后再在其上用树枝架构起相互交错的棚架,最后则是用蓬草等覆盖面较大而重量较轻的材料覆盖在棚架上。 多木巢因为建造在多棵树木上,所以并不一定要选择树杈较大的地方,只需要考虑地板与树木的连接是否紧密稳固就可以了。相对来说,多木巢的体积一般会比独木巢大,建造难度和建造要求也更高一些。 人类最初进行巢居更多的是为了躲避蛇虫鼠蚁的侵扰。与地穴相比,建造在树木上的巢穴并没有那么稳固,这也是我们在考古研究中甚少发现巢居遗迹的原因。 同样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人类进一步进化,他们从巢居这种建筑形制中得到启发,利用竹木这一天然原材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