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本来闵行(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吴玉林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极简史的形式,全景式再现闵行的历史发展轨迹,也是尝试为闵行展翅翱翔的宏图标注一个新的坐标。 全书用简洁的文字和大量的历史图片,把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书文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地情读本,让更多人士快速了解闵行,探寻闵行发展进步的精神品格,感悟这片土地的人文情怀,获得踔厉前行的能量动力,推动闵行悠久历史在发掘保护利用中接续传播。 目录 序言 却望是故土 追寻:5000年先民足迹 溯源:从前有个上海县 北桥,一个小镇的县城往事 老闵行,有多老 分分合合,终于走到一起 区域几经更易,现在有多大? 光华岁月稠 红色沃土:不能忘却的纪念 棉白菜绿是吾乡 “七分吴,三分越” 出门半里就是河 摇啊摇,摇到上海去 “四大金刚”和“五朵金花” 风物醉乡间 原来,这些都是“人物” 这“四味”,不得不品 最是人间烟火处 谁还会讲“本地闲话”? 恋上这座城 从“去上海”到“来闵行” 还有多少“乡下头” 看得见的未来 后记 序言 不忘本来,方有未来 一江水,一道湾,一 路水脉相连。闵行,似一 首悠远的如诗行歌,演绎 着深远灿烂的文明历史, 滋养和孕育了独有的人文 情怀。一叶秋,一缕光, 一城文脉相承。闵行,市 井与高雅共存,传统与时 尚并举,过去与未来同在 ,传承着属于这块土地的 精神内涵。 爱国须从爱乡始。我 们脚下的这方土地, 6000年前成陆,5000年 前有先民活动生息,孕育 出了被誉为“上海之本”的 马桥文化,印证着上海“ 海纳百川”的文化之源。 这里就是耳熟能详的“春 申大地”,2000年的春申 文化,融合楚文化、吴越 文化和中原文化,在包容 一切中创造一切,反映了 上海的古代文化特征,是 吾乡吾土的骄傲和自豪。 这方土地又脱胎于700年 历史悠久的上海县,立县 历史可追溯到元代至元二 十九年(1292),是上 海“建置之本”,有着“上 海之名’’的高光时刻。受 松江府城的近距离辐射, 明清时期这里就已交通便 捷、经济发达,成为农耕 文化、商贸文化与近代海 派文化的相生、相融之地 ,展现着江南的柔美、承 载着江南的基因,流淌着 江南的乡愁与深情,独具 地域文化特色。 光华岁月稠,这里更 充满着红色沃土的豪情。 近现代以来,从地处远东 大都市核心区域的老上海 县城到转隶上海近郊的闵 行,一批又一批为信仰而 奋斗的共产党人和仁人志 士,为争取民族独立、国 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书写 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历史 华章,星星之火,照耀春 申大地。 江流汇成海,山川为 峰。闵行的时代变迁和城 市发展清晰可见,和个体 的记忆紧密相连,散落在 每个人的日常之中。 1992年9月26日,经国务 院批准,上海县与原闵行 区“撤二建一”,成立新的 闵行区,几经分合的闵行 迈上新征程。30年披荆斩 棘,30载风霜雨雪,闵行 凭借一往无前的勇气、攻 坚克难的胆气以及开拓创 新的锐气,建成了一个经 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 生活水平、城市化进程、 公共服务等诸多指标均位 列上海各区前茅的经济强 区、科创新区、教育大区 。“在闵行,见上海”,已 逐步成为一种现实的写照 。 不忘本来,方有未来 。继编撰出版五辑25册《 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 后,闵行区政协再度编撰 推出这部《本来闵行》, 尝试以极简史的形式,全 景式再现闵行的历史发展 轨迹,也是尝试为闵行展 翅翱翔的宏图标注一个新 的坐标。今年,正值中共 二十大召开,闵行也迈入 了更加自信、坚定、从容 的“三十而立”之年,恰似 风华正茂,正可行稳致远 ,用坚实行动将美好愿景 变为幸福实景。 全书分“却望是故土”“ 光华岁月稠”“风物醉乡间 ”“恋上这座城”四个篇章 ,用简洁的文字和大量的 历史图片,把浩如烟海的 地方志书文献转化为通俗 易懂的地情读本,让更多 人士快速了解闵行,探寻 闵行发展进步的精神品格 ,感悟这片土地的人文情 怀,获得踔厉前行的能量 动力,推动闵行悠久历史 在发掘保护利用中接续传 播。 一本书装不下闵行的 沧桑巨变,更说不完闵行 人对这方土地的深情眷念 。我们期望在历史之树的 粗壮躯干上,截取几圈年 轮,找寻微处的纹路,记 录逝去的瞬间,留下可供 寻迹的历史底本,让闵行 厚积的历史文化,在营造 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现代 化主城区新征程上更添一 份风韵典雅。(祝学军) 导语 梳理闵行的变迁发展脉络,记录一代又一代闵行人勠力前行的身影。 描述闵行的人文历史特色亮点,厚植文化自信。 本书选配了大量老照片,力争做到图文并茂。这些老照片,既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更是最真实、最直接、最温馨的记忆。 后记 吾乡吾土的印痕 当2021年的最后一页 日历撕下时,《本来闵行 》落下了最后一笔。 在此不久前,由闵行 区政协历时五年组织编撰 的“发现闵行之美”系列文 史丛书全部完成,并顺利 出版。这套丛书对闵行文 史作了系统梳理和全面介 绍,几乎每个闵行人都能 找到自己的生活和记忆。 作为编撰项目负责人 ,想起2017年初在接受 区政协委托的这项工作时 ,心中那份忐忑。忐忑是 因为压力。毕竟自1992 年9月上海县和原闵行区“ 撤二建一”成立新闵行区 以来,从未有类似系统编 撰过本地的文史书籍,过 程中的繁杂和困难显而易 见。有幸于闵行底蕴丰富 的历史和历代先贤留下的 文化瑰宝,以及区六届政 协和祝学军主席的直接关 心、推动,同时得到相关 委办局和街镇的大力支持 。五年全心投入,五年精 耕细作,最终交出了这份 五辑25本书的作业。 正因为有了这套“发现 闵行之美”闵行政协文史 丛书的积累和梳理,才有 了如今这部《本来闵行》 的诞生。这么多年来,关 于闵行的文史书籍林林总 总出版了不少,但以极简 史的形式却是首次。目的 很简单——希望以通俗、 简朴的文字来告诉大家, “闵行是什么”“什么是闵 行”。无论是本地人还是 新闵行人,或者是到闵行 学习交流、旅游生活以及 经贸往来的外省市朋友, 能通过简洁的文字,了解 闵行这片热土的变迁史、 成长史,让更多人知道闵 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以及她所具有的城市文化 精神,从而亲近她、热爱 她。2021年9月,为增强 闵行叙事能力,塑造城区 品牌形象,彰显闵行精神 品格,提升城区软实力, 闵行区曾面向社会公开征 集城区形象宣传语,得到 全国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 和投稿,最终共收到宣传 语14233条,评选出的一 等奖的作品是“闵行—— 上海之本,未来之城”, 这句宣传语不能说全面准 确地概括了闵行,不过大 体反映了闵行的特质。事 实上,闵行之魅,又岂能 用一句宣传语便能道尽的 ?同样,《本来闵行》当 然也称不上是研究地方史 学的专著,更无法做到如 地方志一般洋洋洒洒事无 巨细,它是本通俗的读物 ,所以在创作初期所定的 基调就是,一是梳理闵行 的变迁发展脉络,记录一 代又一代闵行人勠力前行 的身影;二是描述闵行的 人文历史特色亮点,厚植 文化自信。本书选配了大 量老照片,力争做到图文 并茂。这些老照片,既是 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更 是最真实、最直接、最温 馨的记忆。 2022年,对闵行来说 是个特殊的年份,正逢建 区三十周年。所谓三十而 立正当年,充满了勃勃生 机和澎湃动力,而这本书 可视作为闵行区建区三十 周年的献礼。为此,闵行 区政协高度重视,祝学军 主席专门听取创作汇报, 提纲挈领给予指导,同时 也得到了中共闵行区委宣 传部的支持和关心。华东 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小 史》作者仲富兰先生,《 辞海》编委、担任《新民 周刊》审校工作20年之久 的王瑞祥先生,专门审读 了书稿,亲力亲为修改, 纠正了不少谬误,使我受 益匪浅。另外,闵行区政 协原秘书长谈为民先生, 闵行区政协委员、华东师 范大学教授罗争鸣先生, 也热诚地提出了许多建设 性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 深表感谢,并向这些学术 前辈和师长致意。 还有闵行区文旅局、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闵行 区档案局(馆)、闵行区 区志办和党史办等,都给 予了关心和帮助,阿基米 德FM提供了音频支持…… 要感谢的单位和个人很多 ,在此就不一一罗列了。 仲富兰教授作为研究上海 历史和民俗的专家,在审 读本书后热情评价,认为 “结构上很好,很有可读 性”“总体感觉很流畅,通 俗易懂”,我知道这是他 对一位后学的鼓励,但我 还是一如既往地忐忑,不 敢为傲。源于对家乡那份 质朴的热爱,期望用笔尖 留住乡愁,充当一个“本 土文化的守望者”,就已 足矣。 作为闵行的首部地方 简史,是吾乡吾土的印痕 ,但定然会存在挂一漏万 的地方,在相关表述上还 可能不够严谨。不敢用所 谓的客观理由来掩饰自己 能力和水平上的不足,权 当是抛砖引玉,敬请方家 不吝批评指正。(吴玉林 ) 精彩页 追寻:5000年先民足迹 闵行,当今上海的十六个行政区之一。 位于上海陆地版图的中央,这里堪称“上海之心”; 5000年前的先民活动,孕育马桥文化,这里是“上海之本”; 脱胎于有700年悠久历史的上海县,文脉相承,薪火相传,这里有“上海之名”。 闵行,地理形态上犹如一把“钥匙”,与市内7个区接壤毗邻。三冈之上,诉说远古先民的和谐人居生活,印证着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之源;召楼之钟,唤醒了坦荡无垠的浦东大地,开启上海农耕文明;代表新中国工业文明的“四大金刚”“五朵金花’’在浦江湾畔诞生,凝聚民族的志气、骨气和胆气;航天之城,在闵行编织成就飞天的梦想,征途上更有星辰大海。 从前,这里被称为城乡接合部;而今,市井与高雅共存,传统与时尚并举,过去与未来同在。产城融合,从阡陌纵横的乡村逐步成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功能聚集区,并朝着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现代化主城区砥砺前行。从“都市边缘’’走到“舞台中心”,离世界很近,距未来不远,充满烟火气、时尚风、国际范,尽显活力互动新城区的魅力。 闵行,有着怎样的历史发展脉络,抑或有着怎样的故事传奇呢? 三冈水长 沧海桑田 如果说,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原来是汪洋一片,沧海茫茫,你信不信? 事实就是这样。考古发现,闵行的马桥拥有竹冈、沙冈、紫冈三条古冈身遗迹,故为“三冈”。而“冈身”是上海等沿海地区特有的一种地理现象。早在六七千年前,滔滔的长江水携带大量泥沙,在海浪和潮汐作用下,日积月累,在长江南岸形成沙嘴,逐渐向南延伸,终于同钱塘江北岸的沙嘴连成一片,成为海岸线,这就是孕育出上海的古海岸线“冈身”。其纵贯现在上海的嘉定、青浦、松江、闵行、奉贤五个区。也就是说,那时上海地区的西部就这样开始成陆,上海故土就此逐步形成。冈身,如同一道天然保护堤,护佑了上海的史前文明。 冈身所在之处,地势相对高爽,它是上海平原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一个独特地貌单元。随着“冈身”形成,上海的海岸线逐渐稳定下来,但成陆过程极其缓陧。“冈身”以东为尚未成陆的海疆,直到汉唐以后至近现代,才逐步成陆,形成现在的市区和浦东。“冈身”以西从低洼地,逐渐变为淡水沼泽,沉积地域,随后便有人类居住。由于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海产丰富,这块故土逐渐孕育了辉煌的上海古文明。 六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由于位于西南方的冈身以内和冈身地带的区域成陆在先,位于东北方的冈身以外和里护塘以外的区域成陆在后,所以开发J项序也是由西南而渐次推向东北。据记载,现在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召稼楼在北宋时期还是滨海之地,距捍海塘(瀚海塘)仅8里左右。海堤外是茫茫大海,堤内是广袤平原,就是最早被人们称为“浦东”的地域,当时还处在“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蓝天白鹤飞,野塘春草肥”的鲁朴的农耕生态。 所以,有人说上海是直到近代才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城市,可事实上哪有这么简单。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