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回望赭山(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一九七八级回忆录)(精)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赭山几度春,岁月留心痕。万象更新的1978年过去四十余年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亲历者和见证者的一九七八级大学生,对于那个时代的高考记忆难以忘怀,校园情感挥之不去,抒怀笔墨从没停滞。于是在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一九七八级“回忆录同学群”里那些畅忆高考路、赭山梦、师生情、同学谊文字的基础上,汇集成这本“当事人写当时事”的《回望赭山——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一九七八级回忆录》。其既是这一代人各具特色的人生境遇和心路历程,也再现了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和校园的历史场景与精神风貌。愿这片“历史的天空”是留给流年岁月和献给母校最美的回忆! 目录 第一编 高考之路 四年时光足以照亮你的人生——大学毕业四十年记 我的高考记忆 我上大学 断断续续的求学之路 我的高考岁月 挑灯夜战迎高考 那年那月那谷场 平淡苦涩的高考记忆 我的二次半高考 扼住命运的咽喉 小学毕业考上安师大 登上开往春天的列车 求学读书——我的上大学之路 逆境成就大学梦 我的大学之梦 我的高考那些事 神飞赭麓忆华年 迟来的高考,难忘的1978年 我的高考之路 高考忆碎 四十年前的回忆 差点丢失的梦想 梦想成真 圆梦赭山 第二鳊 同窗之情 潜水皖山同学情 情结与情怀 “七仙女”的神仙往事——大学毕业四十年记 “七仙女客栈” 怀念吴广安 师大缘同窗谊 老吴凡与《老烟儿》 怀念我的挚友——阳光帅哥杨志明 那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回忆我的同学 一封沉甸甸的信 忆忠超 我有同学叫圣宝 忆我的老大哥老大姐 缅怀志明 象牙塔小照 沧桑酿真情——记安师大历史系一九七八级毕业十周年师生聚会 惊叹:珍重之印 零号楼213寝室素描——安师大历史系一九七八级琐忆 岁月沉香 一束阳光的照耀——我与王旭东同学的点滴 我的零号寝室——1978年 忆三位早逝的兄弟 我的室友 一张旧报纸 赭麓往事 大学室友剪影 四年同窗 毕生友谊——读吴雷回忆文 第三鳊 教泽长昭 教材·笔记·老师 恩重如山 情深似海——回忆夏子贤老师 星辰大海总在我身旁——忆大学时期的老师们 旧典校注忆师情 那些远去的肩膀——大学老师留下的剪影 那一张张难忘的脸庞——回忆我的老师 回忆万绳楠老师 春风教泽愧师承 老烟儿 岁在甲申之学案 我记忆中的几位历史系领导 第四编 校园时光 师大情愫 大学“心”路 青春岁月 悠悠往事 老相册里的故事 青春聚会的记忆 魂牵赭山 梦绕镜湖 当年明月在 弦歌忆旧游 快乐的师大时光 大学四年我的学习 流淌的歌 赭山岁月 人生,也就是一片云 往事可以回味——大学毕业四十年回忆录 师大记忆 校园之夜 难忘的四年 赭山青青镜水平——毕业四十周年追忆 第五编 多彩人生 甘蔗 虎跳峡散记 历史系(外一首) 宝岛,并不遥远——台湾散记 我的教坛生涯 我人生的三次大考——为大学毕业四十周年而作 记我教学中的一次“得意之笔” 菘园杂咏两组 宿州赋 苦去甜来这些年 接力 狂歌铜陵游 忆旧安师大 感恩 艰苦玉成 曾经的校园中那片植物园 张跃进歌词选 附录: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一九七八级部分同学简介 后记 序言 王世华 欣闻我院一九七八级同 学将在毕业四十周年之际出 版一部文集,回忆当年在安 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求学的难 忘岁月,这真是一件大好事 。当事人写当时事,其史料 价值、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而 喻。 近日,年级代表也是我 的挚友汪一江教授嘱我作序 ,我虽不文,可辞而不获, 又义不容辞,只得勉力为之 。 我是一名工农兵学员, 1970年10月进校,1973年 初毕业。在校期间,我每天 上午上课,下午政治学习、 参加运动,满打满算在校只 学习一年。毕业后我沾了工 农兵学员的光,阴错阳差, 竞留校当了教师。自知是墙 头芦苇,我只得咬定青山, 努力恶补。“时挑野菜和根 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就 是我当时教师生涯窘境的写 照。正因为如此,我对一九 七七、一九七八级的同学能 够接受完整的本科教育,就 满怀由衷地羡慕乃至充满敬 意。 一九七七、一九七八级 是我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一个 群体。我国在经历高校停招 十余年之后,于1977年12 月第一次恢复高考招生。这 次招生由于是国家仓促做出 的决定,不少人还未回过神 来,根本来不及准备,所以 在仅隔半年之后,1978年7 月国家又进行了第二次招生 。这就是一九七七、一九七 八级的来历。由于两届时隔 很短,故社会上往往将他们 视为一个整体。两次招生, 基本上将长期滞留社会、求 学无门的中学毕业生中的精 英分子囊括进了高校。 他们的特殊还表现在同 学之间年龄相差悬殊。由于 高校十余年停招,一旦开招 ,就出现了父子同校、母女 同班、师生同堂的现象。这 也是前所未闻。像我院一九 七八级,90人中老三届就有 20人,已是堂堂而立之岁了 ,但最小的同学却刚及舞象 之年。还有少数同学已是两 三个孩子的父亲了。这个班 上也有两对过去的师生,如 今竞成了同学,成了一段求 学佳话。 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开 明睿智的年轻辅导员陈锡宝 老师的带领下,迅速形成一 个温暖的大家庭,一开始就 表现出特殊的风貌,给我留 下了极深的印象: 这个群体的求知欲特别 强。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文化 沙漠中滞留了十余年,如今 突然来到了文化绿洲,其兴 奋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他们 一踏进高校,就像久旱的禾 苗喜逢甘露一样,拼命吮吸 着知识的乳汁。尽管自己年 龄已大,多年未进教室,困 难肯定不少,但他们以一种 “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岂 碍野云飞”的决心,十分珍 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如饥 似渴,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 。尤其令我羡慕甚至嫉妒的 是,幸运之神似乎特别眷顾 一九七八级,一大批著名的 老师在此时陆续返回本系。 群贤毕至,人才荟萃,可谓 我系的鼎盛辉煌时期。饱经 磨难的老学者走上讲坛,重 操旧业,进发出前所未有的 热情,所以一九七八级得以 聆听如光仁洪、陈正飞、胡 溅咸、陈怀荃、万绳楠、苏 诚鉴、张海鹏、王廷元、夏 子贤、黄绮文、宋佩华等一 批老师的宏论,一睹风采, 如沐春风,真是幸运之至! 一九七八级的同学不同于以 后各届由高中直接考上大学 的学生,他们大多经过长期 的社会历练以及生活磨难, 丰富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见识也大大提高,使他们在 学习中更善于发现问题,更 能够思考问题,所得到的收 获自然大不一样。这也为他 们毕业后在新的岗位上做出 辉煌的成绩奠定了基础。在 本书中不少同学深情回忆, 老师们的治学态度、为人风 范甚至言谈举止,影响了他 们的一生。 这个群体和老师们的感 情最深。他们这代人受到中 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师 道尊严盛行。他们非常尊重 老师,由衷感谢老师们的谆 谆教诲,指点迷津,为他们 开启了知识大门,引导他们 走进了学术殿堂。他们利用 一切机会,尽可能多地接触 老师,甚至到老师家登门拜 访,请教问题。从他们写的 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 们以一种“程门立雪”般的虔 诚,与老师倾心交谈、虚心 问道,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 他们与老师的深厚情谊。多 年以后,据我系老师们的回 忆,也都一致认为一九七七 、一九七八两届学生与老师 的关系最亲。这种可贵的师 生情谊,在今天的本科生中 已经是难得一见了。 这个群体毕业后的成就 最突出。我国的一九七七、 一九七八两届学生毕业后在 各条战线上的贡献,早就得 到社会公认。我院也一样。 尽管他们毕业后各奔东西, 但无论是从政为官,或是在 高校、中学任教,以及在企 事业单位工作,都表现出良 好的素养:为官良正,为师 佼佼,治学闻名,任职皆好 。从本书中可以看到,其中 很多人都成为所在单位的骨 干和栋梁。他们虽然没有做 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 迹,也没有出现叱咤风云、 驰名全国的英雄,他们的事 迹看似很平凡,但平凡中彰 显出伟大,无数的平凡才构 成了祖国的脊梁。完全可以 说,一九七八级在各条战线 都写下了无愧时代、无愧人 民的篇章。这绝不是偶然的 ,这与他们良好的基本素质 和扎实的本科教育是分不开 的。 斗转星移。倏忽间,这 群当初风华正茂的青年,今 天已成了爷爷奶奶了。回首 往事,他们应该充满自豪 导语 该书以“高考之路”“同窗之情”“教泽长昭”“校园时光”“多彩人生”五辑,反映了在改革开放时代大背景下个人的选择与之后带来的命运巨大变化等。 该书由安师大历史系七八级毕业生、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莫欣领衔主编,六十多人撰文,是安师大历史系七八级的回忆,抒发了手足同学情谊,并回溯当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同时也再现了教师们的崇高形象。 该书文章感情充沛,所述读书经历、学习方法、工作经验,既可让同时代的人们梦回青春过往,也能对如今的在校大学生、青年工作者有所启发。同时,书中还有多张照片和说明,与文字内容形成整体,是珍贵的图像资料。 后记 往事是难舍的过去,回 忆是最美的珍藏。1978年 ,在恢复高考的春风下,一 群跨越“三个年代”龄差甚大 的青年走进同一间课堂;在 肃清“读书无用论”遗风的困 难中,一群高度自律的学子 拥有了同一片“历史天空”。 这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 们许多人错过了太阳,但绝 没有错过星星,青春的主题 中,奋斗是他们的底色。忆 江南,最谙是校园;望赭山 ,最美是印记。于是一部凝 结着同学们共同心血的《回 望赭山——安徽师范大学历 史系一九七八级回忆录》, 在母校的大力支持下,终于 赶在我们毕业四十周年聚会 前夕面世了。 自1982年走出校门后,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一九七 八级同学无论身在何处,都 定期相聚一堂,十年,十五 年,二十年,二十五年,三 十年,三十五年,乃至期待 中的四十年。每每深情回望 改革开放之初那四年难忘的 赭麓岁月,有的还频频诉诸 笔端,在同学群里抒发感怀 母校的师生情、同窗情,形 成一篇篇流淌岁月馨香的忆 文。大家不觉唏嘘:春光早 已过,回顾正当时。合肥何 玉杰同学据此呼吁:同学们 何不拿起笔来,记录“我的 大学”,抒发人生感悟,编 纂一本集体回忆录,记住并 重现那特殊年代的历史一页 ? 四年时光,一世珍藏; 留之晚生,不负流年。何乐 而不为?2021年7月5日, 莫欣、何玉杰、杨辅仓三位 同学首先讨论这一议题,策 划了初步推进方案,提出各 个片区的联系人。其后,经 与芜湖王圣宝等同学和其他 地区同学商议,取得大致共 识后,建立了“回忆录同学 群”,成立编委会和联络组 ,每个地区产生一名编委和 联络员,并发出《征稿启事 》。根据大家的提议,由莫 欣同学任主编,刘哲、杨辅 仓同学为副主编,何玉杰同 学担任执行主编,统筹编务 。 大家热情高涨,孙国强 、任欣平、汤晓华等同学率 先在群里发文,接着,一篇 篇饱含深情的忆文相继涌现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 文者披文以人情”,几乎每 篇忆文都引发共鸣,获得连 连点赞。辅导员陈锡宝老师 虽然远在沪上,依然关注群 里激扬的文字,并为之击节 赞赏,其眷眷之情,殷殷之 意,由衷而生,铭感众心。 为了征集正式出版时的书名 ,群中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30多个提议方案在群里经过 反复争执、论证,最终认可 了《回望赭山》的主书名。 安徽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历史 学会原会长王世华老师,对 历史系一九七八级毕业生“ 当事人写当时事”,给予高 度评价,誉此既是献给老师 们的一瓣心香,也为后来的 学子们作出榜样,丰富了历 史学院的发展史。为此,他 亲自为这本回忆录作序,并 协调历史学院和安徽师范大 学出版社给予了大力支持。 合肥的16位同学组成编 辑小组,承担了回忆录初稿 的编辑整理和校对工作,先 后召开八次编辑会议,认真 、细致地校勘和审核。不论 是酷热难耐,还是大雪纷飞 的日子都留下了他们忙碌的 身影。莫欣同学那张灯下审 稿的照片让人动容。 分散在各地的诸位编委 和联络员,认真负责地为征 集忆文承担了组织动员和收 集文字稿件、照片的任务。 北京的王旭东、广州的高岳 仑、深圳的于志斌、滁州的 俞凤鸣等同学整理和重新扫 描了许多老照片,为大家留 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芜湖 的汪一江同学为回忆录的正 式出版做了富有实效的工作 ;王先吉同学除承担编务, 还为召开编委会作出贴心的 安排;在深圳的曹钟声、郭 良美夫妇及吴忠琪回皖省亲 也不忘与编辑小组联系,领 受组稿任务。大家同心协力 就是为了留下美好的回忆。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刘道胜院长、安徽师范大学 出版社张奇才社长对本书的 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第二 编辑部孙新文主任帮助我们 解决了诸多编辑上的具体问 题,这里谨致以深深的谢意 。 赭山几度春,岁月留心 痕。今天,我们称颂1978 年,不仅在于那一年我们自 己的命运有了改变,也在于 从那时开始中国社会迈向进 步的步伐就再也没有停滞过 。在即将迎来的庆祝改革开 放四十五周年的日子里,作 为同行者、见证者,也作为 记录者,我们愿这次《回望 赭山——安徽师范大学历史 系一九七八级回忆录》的撰 写、出版和发行活动,既是 历史系一九七八级同学们情 谊的延续和升华,也是我们 毕业四十周年留给自己和献 给母校最好的礼物! 《回望赭山——安徽师范 大学历史系一九七八级回忆 录》编委会 2022年4月 精彩页 四年时光足以照亮你的人生——大学毕业四十年记 曹钟芦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回望来路,1978年至1982年就读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四年时光,无疑是自己人生心灵旅途中最为重要的一程。这期间的经历与收获、蜕变与成长,成为我后来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石。四年时光虽短,但它足以照亮我的人生。 2018年夏天,我与几位同学相约,重回母校旧地,共忆往昔峥嵘岁月,我戏称此次活动为:纪念我们入读安徽师范大学与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民间纪念活动。探寻自己听过课的教室,重走荷花池旁的石板小路,魂萦旧梦,让人不禁感慨,时光荏苒,物是人非。 一、开往春天的列车 1978,如果在编年史上只写下两个字,那就是“转折”。那是一个从万木萧疏的凛冬到万物复苏的春天的转折。时代的诡谲风云,掀翻了无数人命运的浪花。 1960年7月,我出生在皖北小城灵璧的一个普通人家。我的家乡常常以灵璧石和霸王别姬的故事而为人知。我的中小学时期与那十年动荡基本重叠,我常自嘲,我生于忧患,长于动乱。1976年10月,我刚跨人高二的时候,中共中央粉碎了“四人帮”。1977年,就在我准备步我哥哥姐姐的后尘,再走上山下乡必由之路的时候,高考制度恢复了,我的人生命运也由此而变。 高考突如其来,在我家里,父亲母亲并没有当作多大的事。考试的那几天,我的父亲依然还在外地工作着,我的母亲依然按时上下班,给我的待遇就是多吃了几个鸡蛋。可以说我是在一个轻轻松松而又糊里糊涂的状态下完成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考试。“放榜”的时间到了,我考了全县文科第三名的成绩,我所在的班级只考上了我一个人。我的班主任胡老师(《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的母亲)顶着炎炎烈日找到我家,在我家门口等了很长时间,就是为了把分数条亲自递到我的手上,就是为了分享那一份难得的喜悦。多少年来,每当我想到这个情景,想到胡老师的爱,心中都倍觉温暖。 至于我为什么填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一是因为那个时候可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实在是少之又少,二是因为我的历史和地理都考到了92分的高分,历史老师对我的影响又最大。那时的我当然不知道司马迁说过:历史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不知道马克思说过:“我们只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历史学。”假如时光可以重来,我可能依然会选择学习历史,因为我深深地体会到历史可以比其他任何学科更能开阔人们的胸襟和视野,可以说是历史学习成就了今日之我。 1978年10月,江淮大地秋色正浓,一辆绿皮火车将一个青涩懵懂的少年拉向了未知的世界。一片片村庄一闪而过,一座座城市迎面而来。火车过蚌埠不久在明光站短暂停车,我正好尿急,不知是我当时不知道火车上有厕所,还是“尿令智昏”,我冲到了正对车门的土砖厕所去解决问题。去也匆匆,回也匆匆,当我的一只脚刚踏上车厢的刹那间,火车启动了,我庆幸自己没有被列车落下。其实从更大的角度看,我更应该庆幸自己赶上了开往春天的时代列车。 时至今日,我们在回望评价改革开放的时候都应该扪心自问:假如没有改革开放,我们的命运又会怎样?其实也用不着去想象,除了上山下乡的必由之路之外,能够给我的路一定会很少、很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后来的我会是煤矿井下、建筑工地的一名工人?抑或是吆喝着“酒干倘卖无”的一名商贩?能赶上一个好时代,能在当年只有不到7%的高考录取率(这是就全国而言,就安徽来说,录取率还要更低一些)中脱颖而出,是多么幸运的事情。而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又正值中国当代史上的黄金十年(1978—1988),夫复何求! 二、人生因蜕变而壮丽 安徽师范大学所在的江城芜湖,历史上以全国四大米市之一而闻名,当代史上喧嚣一时的“傻子瓜子”风波则是我大学毕业后的事了。母校依赭山,傍镜湖。湖光山色、江帆塔影的江城与我家乡淮北平原的辽阔粗犷有着不一样的秀丽雅致,动静相宜的校园,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都给了我十足的新鲜感。 荒芜土地上开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空前的奇葩,就是新三届学生间年龄差距过大。以我所在的历史系一九七八级为例,全年级90人平均年龄接近25岁,年龄最大与最小的相差有十多岁。90人中,包括我在内的十个应届生,自然成了其中的少年派,十个“小矮人”。低龄化意味着幼稚化、边缘化,这自然对我们的自信心多少有些影响,去年我到南京与当年同样是应届生的方亚光同学的交流中,他对此也是感受颇深。 当然,事物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我们这些老大哥老大姐同学,在上大学以前实际上已经上过了一所高尔基式的社会大学。我们从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中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他们大多来自社会的底层,了解了更多的人间疾苦和世间真相,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早已渗透到他们的骨髓之中,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些刚出中学校门的新生代所不具备的,事实上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