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女人是怎样学会适应她的生存状况的,她是怎样感受的,她封闭在什么样的天地里,她被允许逃避哪些约束,这就是我竭力要描绘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女人要继承沉重的过去的传统,尽力铸造新的未来,会面对哪些问题。当我使用“女人”或者“女性”这些词时,我显然没有参照任何原型和任何不变的本质,我的大部分结论都以“教育和风俗的当下状况”为依托。这里并不是要陈述永恒真理,而是要描述每一个女人的特殊生存内在的共同实质。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任何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命运都界定不了女人在社会内部具有的形象,是整个文明设计出这种介于男性和被去势者之间的、被称为女性的中介产物。 有一天,女人或许可以用她的“强”去爱,而不是用她的“弱”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舍弃,而是自我肯定,那时,爱情对她和对他将一样,将变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险。但在这之前,爱情以最动人的面貌,概括了压在封闭于女性世界中的女人、受伤害又不能自我满足的女人身上的诅咒。无数的爱情殉道者抗议命运的不公,因为它把荒凉的地狱当做最后的得救,提供给她们。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于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或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她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称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目录 导言 第一部 成长 第一章 童年 第二章 少女 第三章 性的启蒙 第四章 女同性恋者 第二部 处境 第五章 已婚女人 第六章 母亲 第七章 社会生活 第八章 妓女和高级妓女 第九章 从成熟到老年 第十章 女人的处境与特征 第三部 辩解 第十一章 自恋的女人 第十二章 恋爱的女人 第十三章 虔信的女人 第四部 走向解放 第十四章 独立的女人 结语 翻译后记 序言 今日的女人正在废除女 性神话,她们开始具体地 肯定她们的独立,但她们 不是毫无困难地、完整地 经历她们作为人的状况。 她们由女人抚养长大,生 活在一个女性世界中,她 们的正常命运是婚姻,婚 姻使她们实际上仍然从属 于男人;男性的威信远远 没有消失:它依然建立在 牢固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上 。因此有必要仔细研究女 人的传统命运。女人是怎 样学会适应她的生存状况 的,她是怎样感受的,她 封闭在什么样的天地里, 她被允许逃避哪些约束, 这就是我竭力要描绘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 ,女人要继承沉重的过去 的传统,尽力铸造新的未 来,会面对哪些问题。当 我使用“女人”或者“女陛”这 些词时,我显然没有参照 任何原型和任何不变的本 质,我的大部分结论都以“ 教育和风俗的当下状况”为 依托。这里并不是要陈述 永恒真理,而是要描述每 一个女人的特殊生存内在 的共同实质。 导语 《第二性Ⅱ》副标题为“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作者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最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唯一道路就是成为独立女性,也强调了只有当女性经济地位变化的同时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后记 西蒙娜·德·波伏瓦是著 名的存在主义女作家。她 与萨特相识于二十世纪二 十年代末,此后成为萨特 的终身伴侣,深受萨特影 响。她的著作颇丰,包括 小说、散文、戏剧和理论 著述。她的几部小说如《 女宾》(一九四三年)、 《他人的血》(一九四五 年)、《人都是要死的》 (一九四六年)、《名士 风流》(一九五四年,获 得龚古尔奖)已译成中文 。她的小说体现了存在主 义观点,在现当代法国文 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就 存在主义文学而言,她的 地位列在萨特和加缪之后 ,但与他们还有一段距离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波伏瓦在历史上的真正 地位也许不是在小说创作 上,而是在思想史方面。 她的《第二性》被称为女 性主义的经典著作,在女 性主义运动中起了重大作 用。《第二性》最初于一 九四八年在《现代》杂志 上连载,次年出版,引起 巨大反响。这是关于女性 的第一部具有理论色彩、 自成体系的著作。从理论 上看,似乎这方面的著作 还没有出其右者。此书八 十至九十年代在我国有过 几种翻译,或则译文不够 理想,或则删节过多,虽 然译本上标明是“全译本”, 但由于英文译者往往喜欢 删节,致使我国读者无法 见到全豹。英译本早已在 美国受到严厉批评。经过 核对,可以看到英文译者 删掉了大量实例,有的整 段删去,有的缩写(有时 对文本主体也这样处理) 。可能是英文译者认为这 些实例或段落并不重要, 或者引用过多,或者“不雅” ,或者认为作者哕嗦,有 少数地方则因难译而放弃 译出。殊不知这正是此书 的精华所在之一,而且也 是此书的趣味所在之一。 这样删节反映了英文译者 的判断力有很大失误。这 种翻译方法也反映了英美 译界有些译者对待翻译的 主张和态度是不可取的。 因此,从法文译出《第二 性》实属必要,以免我国 读者以为读到的是“全译本” ,继续误解下去。 《第二性》之所以成为 波伏瓦顶尖的作品,不是 偶然的。从她的自述可以 得知,她从青年时期已经 开始注意妇女问题,广泛 搜集材料,进行深入研究 。她从各个方面增加自己 的知识,力图穷尽这个问 题的内涵。她在动手写作 这本著作时已步人中年, 进入思想成熟期。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妇女运动 又一次高涨,女权主义发 展到—个新阶段。波伏瓦 的《第二性》正是这样应 运而生。 有一点必须加以说明。 译者在处理feminisme这个 词时颇费踌躇。正如波伏 瓦在文中所阐述的,妇女 解放运动有一个发展过程 。我觉得大体上可以将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个漫 长时期看做争取女权的阶 段,二次大战以后,由于 妇女解放运动再次高涨, 对女性问题的探索有很大 发展,特别在波伏瓦发表 了《第二性》以后,人们 对女性问题的认识深化了 ,认为政治权利(选举权 )和男女平等不足以概括 妇女问题,应扩展到其他 领域,正像波伏瓦所说的 ,女人要“摆脱至今给她们 划定的范围”,加入到“人类 的共在”中。从这个时期开 始,用女性主义来理解、 翻译feminisme这个词也许 是恰当的。本译文一般用 这个标准来处理feminisme 的翻译。话说回来,女权 是妇女在现代社会中的一 个基本问题,它虽然不能 代表妇女问题的全部,但 也可以概括或代表妇女解 放运动所要争取的主要目 标,因而不少论者仍然执 著于用“女权主义”来表达之 。 …… 《第二性》所引用的材 料丰富翔实,论证相当严 密。波伏瓦博览群书,学 识渊博。她的生物学知识 达到了专业水平,她对马 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著作 相当熟悉,她深谙人类学 家关于原始社会的著述, 例如列维一斯特劳斯、马 林诺夫斯基的著作,又如 对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 、阿德勒、博杜安、巴兰 、达尔比耶、拉加什、兰 克,外科医生(包括生物 学家、生理学家等)斯泰 农、格拉夫、贝埃尔、昂 塞尔、孟德尔、达尔文、 维涅、马拉尼翁、林奈、 拉卡萨涅,性学家加利安 、卡鲁日、蔼理士,批评 家巴什拉,经济学家于勒’ 西蒙、勒罗瓦一博利厄、 西斯蒙第、马尔萨斯、斯 图尔特·米尔,东方学家格 拉奈,司法家博纳努瓦、 贝卡里亚等等的作品,更 不用说对妇女运动家,法 国和欧洲的文学与历史, 古希腊神话,旁征博引, 如数家珍。尤其是她引用 了大量精神病科医生和精 神分析学者著作中的实例 ,如施特克尔的著作《性 欲冷淡的女人》、埃纳尔 、克拉夫特—埃宾、雅内 的《困扰和精神衰弱症》 、海伦妮·多伊奇的《女性 心理学》,还有索菲娅·托 尔斯泰的《日记》等,这 些引文既能充分为论点作 证,又增加了行文的趣味 性,使这部学术著作不致 显得枯燥乏味。英文译者 对这些引文加以删节或完 全取消,大大有损于原书 的完整性。 《第二性》篇幅很长, 特别是有关阐述存在主义 观点的段落较为艰深,译 者学识浅陋,译文难免有 不当之处,敬请方家不吝 指正。 精彩页 第一章 童年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任何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命运都界定不了女人在社会内部具有的形象,是整个文明设计出这种介于男性和被去势者之间的、被称为女性的中介产物。唯有另一个人作为中介,才能使一个人确立为他者。只要孩子是自为存在的,他就不会看出自己在性的方面有什么不同。在女孩和男孩身上,身体首先是主体性的辐射和理解世界的工具:他们理解世界,是通过眼睛和手,而不是通过性器官。出生和断奶这两出戏,对于男女婴儿,是以同样方式进行的;他们有同样的兴趣和同样的快感,吮吸首先是最大陕感的来源;其次,他们经历肛门期,从共有的排泄功能获得最大满足;他们的生殖器的发育是相同的;他们以同样的好奇和同样的冷漠,去探索自己的身体;他们从阴蒂和阴茎获得同样朦胧的快感;当他们的感受发展到需要一个客体时,便转向母亲:女陛柔软的、光滑的、富有性的肉体激起了性的欲望,而这些欲望是要攫取;女孩和男孩一样,以攻击性的方式去拥抱母亲,触摸她,爱抚她;如果又有一个孩子出生了,他们表现出同样的嫉妒;他们以同样的行为表现这种嫉妒:愤怒、赌气、乱撒尿;他们用同样的撒娇,去讨大人的欢心。直到十二岁,小姑娘像她的兄弟们一样强壮,表现出同样的智力;没有任何一个方面她不与他们相匹敌。如果在我们看来,她在青春期之前,有时甚至从幼小的时候起,仿佛已经在性的方面显露不同,并非是神秘的本能直接地注定她是被动的,爱撒娇的,富于母性;而是因为他人一开始就介入孩子的生活,从早年起,她的使命就蛮横地注入她体内。 世界最初只是以内在感受的形象向婴儿呈现的;他还淹没在一切内部,就像他呆在肚子的黑暗中一样;不管他是吃母乳,还是靠奶瓶长大,他都被母体的温暖所包围。他逐渐学会感受到事物与自身不同:他把它们与自身区别开来;同时,他以多少有些突兀的方式脱离抚育他的母体;有时,他以强烈的情绪宣泄对这种分离做出反应;无论如何,大约是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婴儿断奶了,他开始在模仿动作中表现出吸引他人的愿望,这种模仿动作随后变成真正的炫耀。当然,这种态度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确定的;但不需要设想一种处境来让它存在。婴儿以一种直接的方式看到一切生存者最初的戏剧,这是他与他者关系的戏剧。人正是在焦虑中感受到自己被遗弃。他逃避自己的自由和主体性,想消失在一切之中:这就是他宇宙的、泛神论的梦想之根源,是他渴望遗忘、睡眠、迷醉、死亡之根源。他永远不能取消被分隔开的自我:至少他希望达到自在的稳固,石化而成为物;尤其当他人注视着他时,他显得像是一个存在。正是必须以这种观点去阐释儿童的行为:他在肉体的形式下发现有限、孤独、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上孤立无援;他力图将自己的存在异化在一个映像中,补偿这个灾难;他人将确立这个映像的现实和价值。似乎正是从他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映像时起——这一刻与他断奶的时间相吻合一他开始确定自己的身份:他的自我与这个映像浑然一体,以至他仅是在自我异化中形成。不论严格意义上的镜子起着多少重要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在将近六个月时开始明白他的双亲的模仿动作,并在他们的目光下把自己看做客体。他已经是一个自主的主体,向世界超越:但他只是在一个异化的形象中遇到自身。 当孩子长大时,他以两种方式对抗最初的遗弃。他力图否认分离:他蜷缩在母亲怀里,寻找她暖人的热量,要求她的爱抚。他力图通过他人的赞同,让自己得到确认。在他看来,成年人是天神:他们有能力给予他存在。他感受到目光的魔力,这目光时而把他变成美妙的小天使,时而把他变成怪物。这两种自卫方式互不排斥:相反,它们互为补充,互相渗透。一旦引诱成功,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便在获得的亲吻和爱抚中得到证实:孩子在母亲怀中和慈爱的目光下,体验到的是同样幸福的被动性。在最初的三四年中,女孩和男孩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竭力延长断奶以前的幸福状态;在男孩和女孩身上,都可以看到诱惑和炫耀的行为:他们同自己的姐妹一样,期待讨人喜欢,博得微笑,令人赞赏。 P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