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哲学是活的生命。”“哲学史就是哲学。”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本书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讲到黑格尔哲学,突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揭示不同哲学家出现的历史顺序与哲学概念发展传承的关系,展现了哲学史就是哲学概念演变的生命历程,而不是堆积以往哲学家思想遗骸的荒冢。 作为一部讲演录,本书在作者多年讲授的“西方哲学史”通识课程基础上整理而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并省去了引经据典之繁,可谓哲学入门书首选。此次修订版特别增加“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一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从英国经验论哲学和自然神论向德国古典哲学的过渡,弥补了初版之憾。 每个人都是有哲学慧根的,哲学史的训练正是通过启发我们的睿智慧根使我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爱智者。 作者简介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 武汉大学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四年大学期间没听过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有上过武汉大学。” 代表作: 《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 《天国之门:西方文化精神》 《走向理性:西方思想文化大视野》 目录 自序 第一讲 哲学是什么与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是什么? 哲学史方法论 哲学有什么用? 第二讲 希腊自然哲学 米利都学派与爱非斯学派 从“四根说”到原子论 第三讲 希腊形而上学的源端 毕达哥拉斯学派 爱利亚学派 第四讲 希腊怀疑论与道德哲学 智者派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第五讲 希腊实在论哲学 柏拉图哲学 亚里士多德哲学 第六讲 希腊哲学的衰颓 希腊化时代的三大学派 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过渡形态 第七讲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教父哲学 经院哲学 第八讲 近代哲学的转向与英国经验论哲学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与两大流派的思想分歧 早期经验论哲学 洛克哲学与经验论的内在矛盾 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与自然实在论 休谟的怀疑论 第九讲 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 笛卡尔哲学与唯理论的开端 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第十讲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特征 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 “百科全书派”思想家 法国启蒙运动的“黑马”——让-雅克·卢梭 第十一讲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知识论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哲学小结 第十二讲 从费希特到黑格尔 费希特的“绝对自我” 谢林的“绝对同一”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修订版后记 序言 这部《西方哲学史讲演 录》是我近年在武汉大学 和东南大学两所高校对学 生所讲的通识课录音整理 稿。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 开始,我就在武汉大学对 全校学生开设“西方哲学史” 通识课程。哲学类的课程 本来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但是也许是由于我在讲课 时融入了自己的心灵体验 和生命激情,只按照自己 的所思所想而不是规范的 教条圭臬来讲课,所以每 次听我讲授西方哲学史的 学生都把武汉大学最大的 教室挤得满满的,有时候 我甚至要挤进教室、挤上 讲台才能够讲课。毫不夸 张地说,近十多年来,听 过我讲西方哲学史课程的 武汉大学学生已经超过了 5000人,几乎相当于苏格 拉底那个时代雅典公民人 数的十分之一了。近十多 年来,我不仅面对全校学 生讲授西方哲学史通识课 ,而且给哲学系的学生讲 授西方哲学史专业课。 2006年,由我主讲的西方 哲学史专业课被评为国家 精品课程。在此之前的 2004年,我和邓晓芒教授 合著的《西方哲学史》专 业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不久以后我们也建 立了相应的课程网站。但 是,这些专业教材和课程 网站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学 生来说,未必适用。因此 ,我一直都想把自己讲授 西方哲学史通识课的心得 编成一部更加通俗简明的 著作。这个夙愿终于在东 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 质教育基地的帮助下成为 了现实。 从2008年3月份开始, 我应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邀请 ,到该校给全校本科生讲 授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 西方哲学史”。设置这样的 精品课程并邀请外校学者 来讲授,这是东南大学文 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创举。 东南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 为特色的著名大学,但是 该校学生对西方哲学的兴 趣和热情远远超出了我的 预期。每当我站在东南大 学九龙湖校区那个可以容 纳400人(加上一些占不上 座位而自带小凳坐在走道 上的学生,一共有500多人 )的教室的讲台上时,我 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东南大 学的莘莘学子对于智慧的 热爱和那种心有灵犀的聪 颖。毕竟,一个讲课者是 需要与听课者心心相印、 情感相融的,而在东南大 学的每次授课都能让我感 受到一种淋漓酣畅、怡然 忘我的快感。尤其是在第 一堂课开讲之前,全体学 生起立高唱东南大学校歌 ,那高洁典雅的词曲和激 情澎湃的歌声具有抚古慰 今、净化性灵的巨大力量 。可以说,这是我所听过 的最优美高雅、最振奋人 心的校歌。一阕“东揽钟山 紫气,北拥扬子银涛。六 朝松下听箫韶,齐梁遗韵 在,太学令名标”,常令我 热泪盈眶、心潮激荡。东 南大学所在之地乃是六朝 故都、南雍旧址。时至今 日,六朝古松仍然屹立, 齐梁风流虽已依稀,但东 南大学的学子们却呈现一 种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 昂扬风貌。每当我站在东 南大学的讲台上时,就如 同站在武汉大学的讲台上 一样,都能够感受到一种 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种 良好感觉的影响下,每次 讲起课来自然就如同行云 流水,挥洒自如。尽管所 讲内容都是纯粹的思想和 概念,却仍然禁不住时常 手舞足蹈、慷慨激昂,得 意之时,竟有一种万马奔 腾、江河狂泻的畅快之感 。而听课学生也如我一般 ,时而如痴如醉,时而又 幡然猛省。一门西方哲学 史课程,每晚三节课的时 间竟然如白驹过隙,转瞬 即逝! 正是在武汉大学和东南 大学讲课录音的基础上, 花费半年多的时间,终于 整理出了这部《西方哲学 史讲演录》。 本书从古希腊哲学开始 讲起,沿着思想史的线索 一直讲下来,到黑格尔哲 学为止。至于现代西方哲 学,则不在本书的范围之 内。这样做,一方面是由 于时间和篇幅所限,一本 通识课的讲义不可能做到 面面俱到;而且按照国内 大多数哲学系课程设置的 惯例,西方哲学史与现代 西方哲学素来就是相互独 立的两门课程。当然坦率 地说,还有一个原因,那 就是本人对现代哲学缺乏 兴趣,因为现代哲学越来 越变成了一种刻板规范的 技能,而不再是博大精深 的智慧。自从密涅瓦的猫 头鹰在黑格尔那里被放飞 之后,继哲学的“黄昏”而来 的就是精神的漫漫长夜了 。 在古希腊,哲学体现了 一种生机盎然的智慧,虽 然这种智慧带有一些童稚 的旨趣,但是它却几乎涉 及了人类思维所能关注到 的一切深刻问题,而且是 在一种没有前人的参照系 统、从而也没有圭臬约束 的情况下来思考这些问题 的。因此,希腊哲学家们 的哲学观点往往都带有清 新通达的特点,表现了自 由心灵对于宇宙、人生的 思考和关怀。正因为如此 ,我在本书中用了很大的 篇幅来讲解古希腊哲学。 在中世纪,古希腊哲学开 始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融入 基督教神学中。哲学的这 种异化和扭曲的情况虽然 在近代得到了纠正,但是 由于近代实验科学的影响 ,哲学日益由自由心灵的 智慧之学演变成一种规范 化的知识体系,哲学家们 在古希腊和中世纪的思想 前辈所确立的规范中来思 考各种哲学问题,并且把 哲学问题系统化和条理化 。在这种情况下,独创性 的思想已经无法与希腊人 相比了,但是气势磅礴的 哲学体系却一个接一个地 建立起来。到 导语 不“戏说”也不故弄玄虚,一部通俗易懂又不失哲学旨趣的西方哲学史。基于多年来在武汉大学开设、场场被挤满的“西方哲学史”通识课,作者在本书中将深奥的哲学思想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体会娓娓道来,既通俗易懂又保持了哲学的本质。 不简单罗列概念也不平铺哲学流派,一部有体系、有逻辑、重在阐述哲学思想传承演变的入门首选。秉持“哲学是活的生命”,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本书从古希腊哲学讲到近现代哲学,突出各种哲学思想的继承和演变,以一种探寻智慧的方式客观呈现主要哲学家的观点,清晰展现哲学史的发展脉络。 关注哲学本质、重在启发思维的智慧之作。如同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哲学课时对学生说的:“我并不是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哲学地进行思维。”本书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是有哲学慧根的,面对今天快餐式的消费文化,面对过于“清醒”的多数人,去了解古人的智慧,去追问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利于我们以一种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培养起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后记 这部《西方哲学史讲演 录》自2009年在高等教育 出版社出版以来,不觉已 过去十余年,其间此书曾 多次重印,反响甚佳。由 此可见,这种遵循“历史与 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来讲述 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且省 去了引经据典之繁)的讲 演录,还是颇受广大读者 欢迎的。早在此书初版之 时,我心里就有一个遗憾 :此书原是在武汉大学和 东南大学讲授西方哲学史 通识课程的录音基础上整 理而成,由于当时的课时 所限,授课内容中省略了 18世纪法国哲学这一部分 。待此书正式出版后,我 总觉得这是一个缺憾,希 望能在日后的修订版中予 以弥补。但是一晃十多年 ,由于案头上总是积压了 还不清的文债,始终无暇 顾及此书的修订。恰逢此 次“理想国”热心相邀,促使 我终于把夙愿转化为行动 ,腾出手来完成了此书的 修订稿。 此次修订,主要是在全 书中增加了“18世纪法国启 蒙哲学”一讲。从西方哲学 史的发展历程来看,18世 纪法国启蒙哲学不仅是西 方近代高涨的理性精神和 经验原则的历史结果,也 与经验论、唯理论一样构 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思想 背景。因此,无论是从思 想演化的逻辑线索,还是 从学派兴替的历史脉络来 看,增补这一部分内容都 是非常必要的。尽管18世 纪法国启蒙哲学更多地具 有文化学意义,而非狭义 的哲学意义,但是它在思 想史和社会史上的重要转 承作用却是不容忽略的。 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 过去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 ,叫作“生在红旗下,长在 红旗下”,即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后出生和成长起 来的人。我们这代人至少 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大时代 :突出政治的时代和发展 经济的时代。在这两个时 代里,人们都像着魔似的 卷入到外在性的政治表现 和利益角逐的活动中,人 生的全部意义似乎就在于 政治理想的实现和经济目 标的达成。但是,在这两 个时代之间还曾出现过一 个短暂的文化复兴的小插 曲(1978—1989),那个 时候的年轻人一见面倒是 喜欢谈论文学和哲学,而 不是政治和经济。只不过 这个浪漫而反思的历史插 曲转瞬即逝,全国人民很 快又投入到发财致富的时 代大潮中。 前些年,当人们普遍处 于亢奋的发展和拼搏状态 时,哲学完全是一种累赘 的文化奢侈品;但是近年 来,当人们开始转向“内卷” 和“躺平”状态时,哲学或许 就开始成为人们寄托无奈 和无聊的一种精神慰藉。 身体躺平了,灵魂就开始 躁动;物质的喧嚣趋于平 息,精神的反思却悄然萌 动,一个哲学的时代似乎 正静悄悄地跟随着一个经 济的时代来临。当然,一 个全民都“活学活用”哲学的 时代一定是一个疯狂的时 代,这种哲学的疯狂甚至 比哲学的冷寂更加有害于 社会。但是,当越来越多 的年轻人开始从片面追求 外在的成功而转向内在的 反思时,一种“哲学的”(即 “热爱智慧的”)生活就成为 一个理性启蒙时代的必要 前提,只有在这样的情况 下,一个内外兼修、精神 与物质并驾齐驱的新纪元 才会真正来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但愿这本修订版的《西方 哲学史讲演录》能够帮助 渴求智慧的年轻读者更加 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自 己。 赵林 2021年8月于上海衡园 精彩页 这学期我给大家讲“西方哲学史”通识课,在第一讲,我先对“哲学”这个概念本身进行一些说明,就算是一个导论吧! 哲学课涉及一些非常抽象、同时也非常高深的问题,如何能够把这些抽象而高深的问题讲得让大家愿意听、听得懂,这是对我这门课程的一个严峻挑战。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同学们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接受哲学教育,进入大学后又要学一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必修课。由于我们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哲学这门充满了智慧的学问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一种不好的印象,大家的胃口被那种刻板化、教条化的哲学教育给败坏了。再加上我们有些讲哲学的老师本身就对哲学的理解存在偏见,过分强调哲学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不是把哲学当作一种开放性的智慧之学,而是把哲学当作一些僵化的教条灌输给你们。这种中世纪经院哲学式的教学方式尤其招致你们的反感,其结果就导致了大家对哲学本身的一种误解和厌恶。 实际上,那种把教科书上的哲学说成句句都是真理,丝毫也不能加以怀疑的做法,本身就是违背哲学精神的。用这种非哲学甚至反哲学的方式来进行哲学教育,其结果当然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你们对哲学有一种逆反心理,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这些讲哲学的老师,而不在于你们。 哲学是什么? 现象与本质 平时我们一说起“哲学”这个概念,你们的头脑里马上就会想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把哲学与政治等同起来。大家往往很自然地就把哲学与政治意识形态联系在一块,好像讲哲学就是讲政治。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我们这些讲哲学史的人,通常有一种观点,那就是认为学习哲学必须要从学习哲学史开始,只有通过学习哲学史才能真正地理解哲学。因为哲学就像一个人的生命一样,也有它的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有它的青年、成年和老年时期。哲学生长的这个历史过程,是在思想的环境中展开的,我们只有把握了思想的历史、哲学的历史,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哲学。因此,这一讲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哲学是什么?”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要我简单地回答哲学是什么,我只能说,哲学就是一种在永无止境的自否定过程中不断生长和发展的怀疑精神与批判意识。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我们很难用一种肯定的方式来表述哲学是什么。这是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说,当我们学习其他学问时,老师一上来往往就会讲,物理学是什么,数学是什么,计算机原理是什么,等等。但是对于哲学,我们很难进行这样的表述。 P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