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作者从1954年到1960年间发表的14篇重要演讲稿、论文,经作者认真修订和扩展,汇成此书,是作者继成名作《动机与人格》之后进一步阐释其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的著作。本书通过对匮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防御和成长、认知需要和认知恐惧、高峰体验中的存在性认知、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等对人类本质和心理健康极为重要的概念的探讨,展现了促进、保持并恢复精神健康和情感健康的方法。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1908-1970),“人本心理学之父”,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其中融合了他的美学思想。他的主要成就是创立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代表作有《动机与人格》《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目录 第一编 更广阔的心理学领域 第一章 导言:健康心理学初探 第二章 存在主义者可以带给心理学哪些启示? 第二编 成长与动机 第三章 匮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 第四章 防御和成长 第五章 认知需要和认知恐惧 第三编 成长和认知 第六章 高峰体验中的存在性认知 第七章 强烈的同一性体验:高峰体验 第八章 存在性认知的一些危险 第九章 抵抗被标签化 第十章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 第四编 价值 第十一章 心理学数据和人的价值 第十二章 价值、成长和健康 第十三章 超越环境限制的心理健康 第五编 未来的任务 第十四章 成长和自我实现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命题 附录一 我们的出版物和专题会议对个人心理学来说是合适的吗? 附录二 参考书目 序言 我绞尽脑汁才选定了本 书的书名。尽管“心理健康” 这一概念仍有使用的必要, 但严格来说,它存在很多内 在缺陷。这一点,我在本书 中多处相关章节已做出阐述 。萨斯(Szasz)(160a) 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110 ,111)近来也指出,所谓“ 心理疾病”这一概念也存在 同样的缺陷。尽管如此,我 们现阶段还是可以继续使用 这些规范术语,而且事实上 ,出于启发性的原因,我们 当下使用这些术语;然而, 我非常确信,它们在十年之 内便会被淘汰。 相对以上,我所使用的“ 自我实现”这个术语则要好 得多。它所强调的是“完满 人性”,即“对人类之生物本 性的发展”。因此,它(从 经验上看)可适用于整个人 类群体,不受特定的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也就是说,“ 自我实现”跳出了文化的桎 梏,它遵循的是生物学意义 上的命运,而不像“健康”“ 疾病”等术语那样因历史随 意性与文化地域性不同而难 以捉摸。不仅如此,它也兼 具经验性内容与操作性意义 。 不过,从文学角度来看 ,“自我实现”或许略显拙劣 ,而且还存在一些出乎意料 的缺陷:a)似乎暗含了利 己主义而非利他主义的倾向 ;b)似乎对责任和贡献等 人生任务避而不谈;c)似 乎忽视了个人与他人、社会 的联系,也忽视了个人的发 展需要依赖于“良好社会”; d)忽略了非人类现实的需 要特征及其内在的魅力和趣 味;e)忽视了无我和自我 超越;f)暗中强调了主动 性,而非被动性或接受性。 然而,一旦你们对我在本书 中所厘清的经验性事实有所 了解,以上误解将不攻自破 自我实现者实际上兼具利他 精神和奉献精神,也具备自 我*越性和社会性等特质 (97,第14章)。 “自我”一词似乎有排斥 他人的意味,我们也常常将 “自我”与“自私”“纯粹自主” 联系在一起。在如此强大的 语言习惯面前,我的再定义 与经验性描述常常显得苍白 无力。不仅如此,部分聪明 能干的心理学家(70,134 ,157a)竟固执地认为: 我对于自我实现者的经验性 描述是随意杜撰的,而非经 由观察发现的。这也令我格 外震惊。 在我看来,“完满人性” 这一概念或许可以澄清上述 误解。“人的衰弱或发育不 良”是比“疾病”更合适的说 法,甚至还可以用来替换“ 精神病”“神经病”和“心理变 态”等。即便这些术语不适 用于心理治疗实践,至少也 可以用于一般的心理学和社 会学理论中。 我在本书中一直使用的“ 存在”(Being)和“形成”( Becoming)两个术语其实 更好,尽管它们还未作为通 用说法普遍使用。这非常遗 憾,因为我们都知道,存在 心理学与形成心理学、匮乏 心理学截然不同。我坚定地 认为,心理学家必须努力调 和存在心理学与匮乏心理学 ,也就是说,必须调和完美 与不完美、理想与现实、美 好与现存、永恒与暂时、目 的心理学与手段心理学。 本书是我1954年所出版 的《动机与人格》的续篇, 两本书的结构相似,都是将 大的理论框架细分后,再按 章节逐一探讨。关于人性的 深度与高度的研究,我有志 于构建一个全面、系统、具 备经验基础的普通心理学和 哲学体系。本书旨在为此计 划铺路搭桥。在本书末章, 我也阐述了未来的研究计划 ,其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 承上启下之章。本书创新性 地将“健康和成长心理学”与 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分析动力 学、动力学与整体论相结合 ,并将“存在”与“形成”、善 与恶、积极与消极相结合。 换句话讲,本书基于普通心 理分析及实验心理学的科学 实证,建立了一个优心态的 、存在心理学的和超越性动 机的上层结构。而这一结构 正是普通心理分析与实验心 理学所匮乏的,因此,本书 所述研究突破了这两者的局 限。 我发现,要把我对于上 述两种心理学心存敬佩、但 又很不耐烦的矛盾态度传达 给其他人是很难的。很多人 不是亲弗洛伊德,就是反弗 洛伊德;不是亲科学心理学 ,就是反科学心理学……诸 如此类,不胜枚举。在我看 来,若是只知一味效忠于某 派真理,则不可谓不愚蠢。 我们要做的是将种种真理整 合成一个完整的真理。这个 完整的真理,才是我们唯一 应该为之效忠的东西。 我很清楚,要确定我们 是否的确掌握了真理,(广 义上的)科学方法是唯一、 根本的判断标准。但是如此 一来,又很容易产生误解, 陷入亲科学与反科学的两难 境地。关于这一点,我在本 书中也进行了阐述(97,第 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这些误解所针对的是19世纪 正统的科学主义。而我要做 的是扩展科学方法、开拓科 学的疆域,使其能够胜任全 新的、个人的、基于经验的 心理学任务(104)。 而这些任务,是传统意 义上的科学无力承担的。好 在科学并不必拘泥于传统, 也不必就此从爱、创造性、 价值观、美、想象力、道德 和欢乐等问题中抽身而退, 将舞台完全交给“非科学家” 、诗人、预言家、神父、剧 作家、艺术家和外交家。当 然,这些人或许有绝佳的洞 察力,能够对那些必须探究 的问题发问,提出有挑战性 的假说,而且常常进 导语 心理学划时代之作《动机与人格》的续篇。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继续深入思考需要层次理论的结晶,探讨如何满足人的成长性需要以便能积极促进健康。 本书创新性地将“健康和成长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分析动力学、动力学与整体论相结合,并将“存在”与“形成”、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相结合。本书基于普通心理分析及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实证,建立了一个优心态的、存在心理学的和超越性动机的上层结构。 书评(媒体评论) 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 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 ——《纽约时报》 在改变我们对人性和人 类可能性的看法方面,亚伯 拉罕·马斯洛所做的,比过 去50年中其他任何一位美国 心理学家所做的都要多。他 的影响仍在继续直接或间接 地增长,特别是在健康、教 育和管理理论领域,以及在 几百万美国人的私人和社会 生活中。 ——美国知名作家、教育 家 乔治·伦纳德 马斯洛的思想,不仅影 响了心理学,而且影响到管 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乃至 哲学。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 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于改 进和提高管理实践的水平, 定会大有神益。 ——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 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孙 健敏 精彩页 第一章 导言:健康心理学初探 此时此刻,于心理学的地平线之上,一种关于人类疾病与健康的新概念正在崭露头角。它令我为之震颤,它拥有无限奇妙的可能性,它如此富有魅力,以至于我急不可耐地要将其公布于世。尽管它还未被检验证实,尚不能被称为可靠的科学。 它的基本假设如下: 1.每个人,无一例外地,都有一种基于人体生物结构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可以说是“自然的”、本质的、先天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不可改变的,至少在一般情况下会保持不变。 2.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内在本性既有自己的独特性,也有人类普遍的共性。 3.人类可以科学地研究这种内在本性,并能够发现(注意是发现,而不是发明)其究竟。 4.就我们目前所知,这种内在本性本质上并非一定是恶的;相反,它可能是中性的,或是极“善”的。而我们通常称之为“恶”的那些行为,其实往往是这种内在本性受挫后产生的间接反应。 5.既然这种内在本性并非是恶的,而是善的或是中性的,那么我们最好去激发、鼓励它,而非抑制它。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内在本性去生活,那我们将变得健康、成功、快乐。 6.如果一个人的内在本性被否定、抑制,其必将变得病态。这种病态可能显而易见,也可能不易察觉;可能当下就会出现,也可能过段时间才姗姗来迟。 7.这种内在本性不像动物本能那样强烈、无法抗拒、确凿无疑。相反,它是脆弱的、娇嫩的、敏感的,极易被习惯、文化压力和错误的对待方式所影响。 8.虽然这种内在本性很脆弱,但是难以消失。正常人如此,就连病态的人也如此。虽然它被抑制了,但它始终潜伏、跃跃欲试,渴望得以体现。 9.不知为什么,必须经历惩罚、剥离、挫折、苦痛、悲剧后,以上结论才会浮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鉴于这些体验可以揭示、培养并施展我们的内在本性,我们应当对它们表示欢迎。 请注意,如果以上假设证实无误,我们将有望得到一种科学伦理,一种天然的价值体系,一个可以判断善恶对错的终极仲裁之所。我们对人类的自然倾向了解越多,越知道怎样才是善,怎样才能快乐,怎样才能成功,怎样尊重自己,怎样去爱,怎样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如此一来,未来可能出现的许多人格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弄清楚:我们每个人,作为人类这个物种中的一员,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的内里深处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研究“健康的”自我实现者,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并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除了当下这个时代,以往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榜样和典范:圣人、英雄、绅士、骑士、神秘主义者。而我们的文化如今将这些榜样统统抛弃,所留存下来的是情绪稳定、无是无非的人,一种苍白无力又可疑的替代品。现在,我们或许可以将自我实现者视为本时代的榜样与典范。自我实现者的潜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内在本性也没有被扭曲、抑制或否定,而是得以自由展现。 为了自己,每个人都要清醒、深刻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每当我们有悖于人类的美德,每当我们犯下违背本性的罪行,每当我们“作恶”,这些全都毫无例外地自动记录在我们的无意识中,使我们鄙视自己。卡伦·霍妮将这种无意识的认知和记忆行为称作“登记”,这个词非常贴切。如果我们做了羞耻的事,此事就会被“登记”在耻辱栏上;同样,如果我们做了正直、高尚或善良的事,此事就会被“登记”在荣誉栏上。最终,我们不是尊重、接受自我,就是蔑视自我,认为自己卑鄙无耻、令人生厌。二者必居其一。这种明知是错却依然为之的罪行,神学家曾用“丧失灵魂(accidie)”一词来指代。 这并不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矛盾,而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增补。简单来说,弗洛伊德所论述的是心理学病态的那一半,而我们现在要补充上它健康的一半,使其完整。这种健康的心理学有望使我们掌控和改善我们的生活、成为更好的人。也许,这比解决“怎样才能不得病”这个问题更有成效。 我们该如何促进自由发展?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性别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才是最有利的?我们该为自我实现者构建一个怎样的世界?自我实现者又会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病态的文化产生病态的人;健康的文化塑造健康的人。反过来也是一样:病态的个体会使所处文化愈发病态;健康的个体则会使所处文化更加健康。因此,造就健康的个体,有助于构建健康的世界。换言之,鼓励个人发展更具可能性。相较而言,当外界条件不利时,治愈已有神经疾病的可能性则很小。有意识地培养自我的正直品质,相对容易;但治愈自己的强迫症,却难得多。 按照传统,人格问题往往被看作有害无益的麻烦事。挣扎、矛盾、愧疚、自责、焦虑、沮丧、受挫、紧张、羞耻、自罚、自卑、自贬,无一不会导致精神痛苦,妨碍行为效能,而且往往难以控制。 然而,以上症状在健康的人或是正在向健康方向发展的人身上也难免会出现。假设你在本应感到愧疚的时候却无动于衷,试问这是否真的是好事?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