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少年克里斯托弗从小在伦敦郊区长大,这片中产阶级开发出的枯燥土地,承载着他年幼世界里所有的期许与憎恶。 他和挚友托尼一直试图摆脱这种乏味的一成不变。他们警惕好奇地观察着外界,如饥似渴地研究艺术,学习知识,希冀掌握命运的主动权,把自己塑造成更高尚而与众不同的大人,与糟糕的权威和富人们划清界限。 1968年,克里斯托弗终于迈出了成年的第一步,他申请到奖学金,到巴黎游学。但因沉溺于与法国女孩的恋爱,他错过了发生在咫尺之遥的世界风暴,错过了见证改变现实的机会。 数年后,已结婚生子的克里斯托弗又回到了伦敦郊区定居生活。这片他曾一度要逃离的土地,却成了他最后的托身之所。长大和他幼时的想象全然不同,当被托尼质问起他们少年时代的共同追求时,克里斯托弗陷入了迷惘。 作者简介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英国当代著名文学作家,已获得17项重要文学奖项,2枚荣誉勋章的英国文学大师,80年代影响力巨大的英国作家之一,著有纯文学小说13部,短篇小说集3部,推理小说4部。处女作出版后仅一年,巴恩斯即获得了英国毛姆文学奖。1986年,他获得法国美第奇文学奖,1992年获得法国费米娜女性文学奖,1993年获得英国莎士比亚文学奖。2004年,他被授予了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的司令勋位。2011年,为了表彰他为英国文坛做出的杰出贡献,他被授予大卫·柯恩终身成就奖。 他的作品曾多次入选布克奖提名,成为布克奖常客,2011年终于凭借代表作《终结的感觉》一举夺下大奖! “聪明”是巴恩斯作品的一贯标志,他的创作以对历史、真实和爱情的思考著称。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是为日常生活、日常情感所困的普通人。他获得布克文学奖时,评委盖比·伍德称:“受困于日常生活的悲剧如此感人、如此敏锐,人们只能几近盲目地以片段的形式面对——而这,正是真正大师级小说的标志。” 目录 第一部 伦敦郊区(1963 年) 1 橙加上红 2 两个小男孩 3 兔子,人类 4 有建设性的闲荡 5 我住在伦敦郊区 6 焦土政策 7 谎言曲线 8 放纵,艰难,战争,艰难 9 死亡 10 隧道,桥梁 11 SST测试 12 从下面放倒他 13 客体关系 第二部 巴黎(1968年) 1 卡里扎 2 来点儿果仁! 3 雷东,牛津 4 幸福的夫妻 5 我喜欢你 6 客体关系 第三部 伦敦郊区二(1977年) 1 裸体女巨人 2 运营成本 3 硬硬的衬裙 4 婚姻是场旅行? 5 光荣榜 6 客体关系 导语 也许一些人口中的成长,在另一些人眼中就是把自己出卖干净。 布克奖得主英国知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八年磨一剑的处女作,具有浓厚自传色彩。 对异性的好奇,对成年的向往,对规则的抗拒,对死亡的恐惧,巴恩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准笔触,为我们呈现出那些唯少年所有的敏感、躁动与锐利。 《福楼拜的鹦鹉》《终结的感觉》等巴恩斯代表作中阐述的思想和主题,已在《伦敦郊区》中初现端倪!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迷人风趣的作品。 ——《纽约客》 这是我读过最棒的描写 英国人少年时代的小说之一 。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 精彩页 国家美术馆没有不准带望远镜人内的规定。 1963年夏天,一个特别的星期三下午,托尼带着笔记本,我带着望远镜去了那儿。那次行动收获不菲。我们看见一个戴着男式眼镜的年轻修女对着《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满怀柔情地微笑,过了一会儿,又皱着眉头有点儿不屑地咂了咂嘴。还有一个穿夹克衫的女孩,像个背包客,全神贯注地看着卡洛·克里韦利的祭坛画。她那么专注,让我和托尼能趁机站在她的两侧,近距离观察她的神态:她双唇微启,颧骨和额上的皮肤微微绷紧。(“你看到她太阳穴上有什么东西吗?”“没有。”于是,托尼写下:太阳穴跳动,只是左侧。)我们还看到一个身穿浅色细条纹西装的男人,他的头发从右耳上恰好一英寸的地方齐齐梳开。他浑身颤抖地站在一张莫奈的小幅风景画前,鼓着腮帮,慢慢后仰,一点点将重心挪到了脚后跟上,很像一只正在小心翼翼放气的气球。 接着我们进了最喜欢的一个展厅,去到那幅对我们很重要的画跟前:凡·戴克的《查理一世骑马像》。一个身穿红色雨衣的中年女人正坐在画前。托尼和我蹑手蹑脚地来到展厅另一头,停在一张软面长椅旁,假装对弗兰斯·哈尔斯的一幅平淡无奇的肖像画很感兴趣。然后我在托尼的掩护下,向前凑了凑,把望远镜对准那个女人。我们离她足够远,所以我压着嗓子无论和托尼说什么,她都听不见,即便听到,也只会以为是美术馆里常会听到的赞叹声或观赏者们表示认同的喃喃私语。 那天下午,美术馆里没什么人。那个女人完全沉浸在对眼前之画的遐思中,让我正好有时间能仔细观察,就她的来历,推测一些细节。 “家住在多金或者巴格肖特?大约有四十五岁,或五十岁。买完东西,正在回家的路上。已婚,有两个孩子,不想再被他拴在令人窒息的家里。表面上幸福,内心深处却极不满。” 这似乎涵盖了她的一生。现在,她像一个虔诚的信徒般仰望着那幅画,目光上下扫过,然后落在了某个点上,开始顺着画面慢慢移动。她的头时不时偏向一边,脖子向前伸着,鼻孔大张,好像从那画上嗅到了什么共鸣。她的双手来回轻拍着大腿,后来渐渐停了下来。 “这是一种宗教的平和,”我对托尼小声说,“总之,类似宗教吧。把这一点记下来。” 我的视线又回到她的手上。此刻,她双手握在一起,像祭坛上的侍者似的。然后我再次把望远镜对准她的脸。她闭上了双眼。我告诉托尼。 “她也许在心里重绘着眼前的美,也许在体味余像。我说不准。”我的望远镜在她身上足足停了两分钟,托尼举着圆珠笔,等着我的下一句评论。 可以有两种解读:她要么已经不再喜形于色,要么就是睡着了。 1 橙加上红 现在修剪女贞树时,我还是能闻到一股酸苹果的味道,和我十六岁那年闻到的一样。但这只是时光留下的极少例外。和现在相比,在那个年纪,似乎什么事情都容易让你联想与比喻。什么事情都有更多的含义,有更广阔的阐释空间,暗藏着更丰富的可能与更多元的真实。象征无处不在。总之,一切都比现在包含着更多。 以我妈妈的外套为例。妈妈曾比着裁缝假人模特的身体,给自己裁了件外套。那个模特就“住”在我家楼下,关于女人的身体,“她”什么都告诉了你,却又什么都没说(你明白我的意思吗?)。那件外套正反面皆可穿。它一面是大红的,另外一面是大块的黑白格子。翻领是用衣服的里料做的,裁剪成一种“能够微微凸显颈部”,又与下面大大的方形衣袋十分相称的款式。现在看来,这确实是一件绝妙的手工作品。但当时,它只让我觉得妈妈是个“两面派”。 有一年,我们全家去海峡群岛度假时发生的事,进一步印证了我认为妈妈“表里不一”的看法。我发现,妈妈外套上那几个硕大的口袋,每一个都能装下二百支香烟。而事实上,她过一趟海关,真的神不知鬼不觉地走私回了八百支皇家海军牌香烟。我起初感到一种混杂着罪恶感的兴奋,但接着,心里又生出另一种情绪,觉得这活儿其实干得真漂亮。 这件外套的神奇之处还不止于此。它的颜色也和“构造”一样,暗藏玄机。有一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从车站往家走。我打量着她的外套,那天她穿了红色那面,但在暮色中,我却发现外套变成了棕色的。我又看妈妈的嘴唇,也是棕色的。我知道,如果她取下(如今已经变得暗淡的)白手套,指甲也会是棕色的。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司空见惯。但是那会儿,在钠灯才被发明出来,刚刚照耀世界的头几个月里,它让人困惑又浮想联翩。橙色加红会变成深棕色。当时我以为这只有在伦敦郊区才会发生。 第二天早晨去到学校,我把托尼从球场上拉出来,告诉了他这件事情。他是我的密友,我所有痛恨的和大部分热爱的东西都和他分享。 “他们甚至毁了光谱。”我说道,似乎已经疲惫到没力气发火。 “你说‘毁了’是什么意思?” 我说的“他们”其实并非泛指。我用这个词时,指的是那些住在伦敦郊区的未经确认的立法者、卫道士、社会精英和父母。而托尼用这个词时,指的是内伦敦’的那些人。我们俩毫不怀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