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攀登尼采(回归自我的心灵之旅)(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美)约翰·卡格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关于两次哲学之旅的故事:一次发生在约翰·卡格的青年时期,19岁的他只身前往阿尔卑斯山,在群山间寻找尼采写下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灵感之源;另一次则发生在17年后,人到中年的卡格已经为人夫、为人父,在截然不同的心境之下携妻女重上阿尔卑斯山,再度与尼采的困境与救赎相遇。
何为“超人”?如何“成为你自己”?这是尼采哲学中两个极为关键的命题,而本书作者卡格认为,这两个问题在某个层面上可以合而为一。“超人”是对平凡自我的超越,但实际上也正在“自我”之中;“自我”并非一个被动存在于某处等待我们去发现的事物,而是一个在不断积极变化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的形象。
攀登尼采,是攀登尼采走过的崎岖山峰,是攀登尼采哲学中的精奥之处,也是在攀登的姿态里叩响与尼采理想的共鸣,在人生无可避免的坠落处,找到那条回归自我的“超人”之路。
作者简介
约翰·卡格,马萨诸塞大学洛威尔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Lowell)哲学教授,著有《美国哲学:一个爱的故事》(American Philosophy:A Love Story),该书名列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2016年度好书榜及《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编辑选书。作品散见于《纽约时报》《哈泼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等众多刊物。
目录
序言 母山
第一部分
旅程的开始
长久的伴侣
末等人
永恒轮回
第二部分
恋爱中的查拉图斯特拉
在山中
论谱系
颓废与厌恶
深渊大酒店
第三部分

瞧,这个人
荒原狼
成为你自己
尾声 清晨的火光
尼采生平与著作年表
参考文献和延伸阅读
译名对照表
致谢
序言
序言母山
去为你自己设定目标,
去选择那些高贵而遥远的
目标,然后死于对它们的
追求中!我不知道有哪种
人生的目的,能比至死追
寻伟大而遥不可及的事物
更好了。
——弗里德里希·尼采
1873年的笔记
登上科尔瓦奇峰花了我6
个小时。这就是弗里德里
希·尼采的山了。早晨萦绕
在山间的夏日岚霭此时已
尽散,于是下方一英里的
山麓地带全都一览无遗。
我在一块已被侵蚀得十分
陈旧的花岗岩石板上驻足
休息,打量着自己已经走
了多远。有那么一刻,我
的目光投向了位于科尔瓦
奇峰脚下波光粼粼的锡尔
斯湖,横跨整个山谷的湖
面如蓝宝石制成的镜子一
般,让在我看来已经雄伟
得无以名状的山景又添了
一倍纵深。继而最后的云
雾也消散了,东南方的伯
尔尼纳峰出现在眼前。事
实上,我也并没有走得太
远。伯尔尼纳峰是东阿尔
卑斯山区的第二高峰,也
是科尔瓦奇峰的“母山”,一
条南北走向山脉的最高点
,将两条巨大的冰蚀河谷
从中切开。当28岁的约翰·
科茨在1850年第一次登上
其峰顶时,曾这样写道:“
我们的心被严肃的念头占
据了。大家纷纷用贪婪的
目光打量着从脚下直到遥
远地平线处的土地,身旁
环绕着成千上万的,像是
从一片光芒闪烁的冰海中
拔地而起的山峰。身处如
此雄壮巍峨的群山世界,
我们的内心充满惊异和敬
畏。”
那年我19岁。“母山”对
我来说有种特别的魅力。
无论远近,“母山”都是某个
山脉中的最高峰,是其所
有地质学上“子女”的发源之
处。我被吸引到了阿尔卑
斯山脉处的锡尔斯-马利亚
村,在其智识生涯的大部
分时光里,尼采都以这个
瑞士小村庄为家。一连几
天,我在他19世纪末遍踏
过的山间游荡,接下来,
同样是沿着尼采的步伐,
我开始去寻找一座母山。
11320英尺高的科尔瓦奇峰
在它的子女们——环绕着锡
尔斯—马利亚村的群山身上
投下了一道阴影。山谷对
面则矗立着伯尔尼纳峰。
再往西边300英里处,与伯
尔尼纳峰遥遥相望的,它
的母山勃朗峰,则位于这“
雄伟的群山世界”的法国边
界上。再远处——遥远到了
荒诞的程度,遗世独立而
又无处不在的,则是珠穆
朗玛峰,几乎有它法国“孩
子”的两倍高。科尔瓦奇峰
、伯尔尼纳峰、勃朗峰、
珠穆朗玛峰——对大多数旅
人来说,追寻母山的道路
都长得难以忍受。
尼采在他一生的大多数
时间里,都在追求最高境
界,始终致力于征服物理
上和哲学上新的疆土。“瞧
,”他向我们示意,“我来告
诉你们何为超人
(Ubermensch)。”“超人”
是一种高于人之上的理想
,是一个个体可以朝向其
努力的高度,至今,这一
理念仍在启发着无数读者
。在许多年里,我都认为“
超人”传达的是这样一个明
确的信息:成为更好的人
,到达更高的位置。自由
的精灵、自我的征服者、
拒绝墨守成规者——尼采的
存在主义英雄既令人向往
也令人畏惧。“超人”促使我
们去想象另一个可能的自
己,这个自己超越了现代
生活中两种悄然统治着我
们的力量:社会成俗和自
我设限。超越了稳定而不
可阻挡的庸常生活,超越
了与日常追求如影随形的
焦虑和压抑,超越了那些
使我们不得自由的恐惧和
自我怀疑。
有人会轻蔑地将尼采哲
学贬斥为“中二病”——某种
自大妄想的产物,或许适
合于幼稚而以自我为中心
的青春期,但成年之后还
是摆脱它为好。而且也的
确如此,许多读者都是在
他们即将成年的时候受到
了这位“好欧洲人”的鼓舞。
然而,尼采的某些教导,
却是年轻人无法领会的。
实际上,这些年来我慢慢
开始觉得,他的作品尤为
适合那些开始进入中年的
人阅读。19岁时登上科尔
瓦奇峰顶的我,全然不知
这个世界可以有多么乏味
。在山谷中停下脚步,满
足于平庸是多么轻松惬意
,而时刻对生命保持警醒
又是何等困难。在36岁这
年,我才刚刚开始懂得这
些。
做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
意味着很多事情,其中之
一就是经常要接受现实生
活与自己曾经有过的——或
许现在还有的——期待和潜
能相去甚远的事实。我们
成了自己一直在避免成为
的那种人。人到中年,“超
人”变成了一种残存的许诺
,一种希冀,让我们感到
似乎仍然存在改变的可能
。尼采的“超人”——或者应
该说是他的整个哲学思想—
—并不只是抽象的理念,它
无法在舒适的家中或是扶
手椅上实践。它要求我们
的身体站起来,活动活动
筋骨,然后出发。根据尼
采的说法,这个转变发生
在“对正在迫近的冒险犯难
之举、再度敞开的襟怀之
海、重新被允许渴望企及
并可以对其坚信不疑的目
标有所感悟和预知”之时。
本书就是关于“重新被允许
渴望企及”的,是我与尼采
一起远足到了成年。当我
第一次登上科尔瓦奇峰时
,我以为远行的唯一目的
就是向高处攀登,去云层
之上领略开阔明朗的空气
。但多年以后,我的头发
开始变得灰白时,我才领
会到这可能不是远足的唯
一意义,也可能不是生活
的唯一意义。诚然,人攀
登得越高,视野就越开阔
,但也不要忘记,无论站
得多高,总有地平线以外
的地方,
导语
两代哲学家跨越时空的对话。
重走尼采的哲学现场,在知行合一中领悟哲学。
在中年危机来临时,从尼采的哲学中找到救赎。
从平庸到超越,如何理解尼采推崇的“超人”。
追寻何为真正的“回归自我”。
如何将深奥而遥远的哲学,运用到我们真实的生活中。
两次攀登尼采的哲学之路,两代哲学家的跨时空对话。
在本书中,作者以新一代哲学家的身份重走尼采的阿尔卑斯攀登之路,将旅程中自己的感悟、困惑、惊喜、绝望、震撼、释然真实记录下来,眼前的风景、自身的境遇、尼采的人生、哲学的碰撞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场两代哲学家之间无形却又如有实质的精彩对话,带给读者奇特的阅读体验。
书评(媒体评论)
《攀登尼采》这本书不
仅是对于尼采思想的简明
导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
证明,即在哲学为有益无
害的所谓“智者的忧郁”提供
解决方案之时,也正是哲
学本身滋生发展的时刻。
——《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
这是一本引人人胜的非
学术性质的思辨之作……书
中最终探讨的问题是,如
此恰切地描绘着某种潜藏
的庞大欲望的尼采哲学,
究竟能否应用于我们的日
常生活。卡格在书中的回
答既简略又深邃,展现了
他对人生母题的深刻理解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卡格是一位优秀的故事
讲述者,在他的故事中,
尼采的人生经历和他自己
的人生产生着一次又一次
微妙的联系……他试图用《
攀登尼采》这本书发起挑
战,引领读者去发现自己
究竟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
的人。
——《纽约时报·书评周
刊》(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本书并不是一部关于
人生苦难的回忆录,而是
关于哲学如何关照人生的
严肃讨论,而这种讨论是
通过作者个人的部分人生
经历来呈现的。本书内容
可读性强又趣味盎然,但
并不显得松散随意,体现
出了作者非常优秀的写作
技巧。
———奈杰尔·沃伯顿(
Nigel Warburton)
英国开放大学哲学教授
, 著有《哲学小史》(A
Li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
精彩页
旅程的开始
只部分达到理性自由的人,在大地上除了感觉自己是一个漫游者之外,不会有别的感觉——但并非是一个走向最终目标的旅行者,因为不存在最终目标。
——弗里德里希·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
我经常告诉学生说,是哲学救了我的命。这是真的。但在初访锡尔斯-马利亚的时候(我是在前往科尔瓦奇峰的路上经过那里的),哲学却差点要了我的命。当时是1999年,我正在写一篇研究论文,探讨尼采与和他同时代的美国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著作中讲述的天才、精神失常以及审美经验。将满20岁的我,之前一直在家乡过着被呵护备至的生活,几乎从未踏出过宾夕法尼亚州中部的无形围墙,于是我的指导老师就特意做了一些行政上的安排,设法让我逃离温馨的枷锁。在我大三学年结束的时候,他递给我一个空白信封,里面装着一张3000美元的支票。“你应该去巴塞尔。”他建议道,心里很可能清楚我不会在那里久居。
巴塞尔是尼采生命中的转折点——之前他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者,过着与其他学者没什么两样的惯常生活,但在去了巴塞尔之后,他就变得越来越离经叛道,成了欧洲独一无二的哲学家式的诗人。他于1869年作为巴塞尔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员来到这个城市。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将写出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并在其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悲剧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可以调和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两种矛盾冲动:一是对秩序的欲求,二是古怪却又不容否认的对混乱的渴望。未满20岁的我刚来到巴塞尔时,不由自主地认为,是前一种冲动——尼采称之为“阿波罗式”的,对稳定和理性的狂热追求——在现代社会占了上风。
巴塞尔的火车站堪称“瑞士精确性”的典范。仪容美丽、精心打扮的人们,轻盈地穿过车站壮观的中庭,登上永远不会误点的列车。街道对面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圆柱形摩天大楼,那是全世界最具权力的金融组织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总部所在地。我走出车站,在银行外边吃早餐的时候,刚好看到一大群西装革履的“阿波罗”拥进银行大门,准备开始工作。“受教育阶层,”尼采解释道,“正在被一个分外可鄙的金钱经济裹挟着往前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虽然承诺丰厚的物质回报,但前景却惨淡荒凉:“世界从未像今天一样世俗过,世界上的爱与善也从未如此缺乏过。”
根据尼采的观点,爱与善并不会在规行矩步的严密秩序中实现,而是要到它的反面——狄奥尼索斯式的狂欢中去寻求。他在巴塞尔本应过着快乐而井井有条的生活,从事智力活动,并且在高雅阶层的圈子里交游。但甫一到达这个城市,他便迅速与浪漫主义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交上了朋友,于是那种正常生活就走到了尽头。
P7-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6: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