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听了就会上瘾的唐诗课,B站视频播放量累计已超过10000000+,500000+人皆称“这就是我梦想中的唐诗课,高老师就是我梦想中的语文老师!”
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高盛元,将本书分为“当时与此刻”、“繁华与荒芜”、“沙场与闺房”等十二个人生主题,重新诠释唐诗的意义。高老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讲解,生动展现诗人的思绪,令读者在阅读间与诗人产生共情,与诗人在当时的境况中相遇,让读者在读懂唐诗的同时,感受自己与唐诗的精神共振。原来唐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唐诗与读者永远存在情感共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昨夜星辰 |
分类 | |
作者 | 高盛元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堂听了就会上瘾的唐诗课,B站视频播放量累计已超过10000000+,500000+人皆称“这就是我梦想中的唐诗课,高老师就是我梦想中的语文老师!” 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高盛元,将本书分为“当时与此刻”、“繁华与荒芜”、“沙场与闺房”等十二个人生主题,重新诠释唐诗的意义。高老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讲解,生动展现诗人的思绪,令读者在阅读间与诗人产生共情,与诗人在当时的境况中相遇,让读者在读懂唐诗的同时,感受自己与唐诗的精神共振。原来唐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唐诗与读者永远存在情感共鸣。 作者简介 高盛元,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个人公众号:一望书房。 目录 第一讲 当时与此刻 诗把生活酿成酒 未完成的爱 在追忆中重逢 情感的失重 缺席的他者 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长度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因为“无端”,所以“惘然” 第二讲 繁华与荒芜 夕阳是时间的颜色 燕子去了又来 草木有情或者无情 旧时月,照着秦淮河 有烟火处有人家 第三讲 沙场与闺房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吹不到的地方 忽然被击中 君莫笑,君也莫流泪 战争与“她们”有关 第四讲 等待与叹息 三个女人的故事 压在心底的“怨” 透明的夜晚 流萤与星光 生活无聊而无望 弃妇与逐臣:性别的置换 第五讲 爱与被爱的 相逢在水上 不能说的秘密 冷漠面具 誓言不堪一击 死亡的滤镜 第六讲 离别与重逢 重复的声音 已觉是两乡,何曾是两乡 预先支取的思念 望到望不见为止 延缓的分别 这个世界下雨了 雕刻时光 在梦和现实交界的地方 你好,再见 第七讲 旅途与故乡 也许是个错误 充满未知的旅途 他们也在想我吧 被推进春天的人 与平凡和解 那一晚的钟声 刻在 DNA 上的乡愁 还有几句未完的话 熬成故乡的他乡 客,从何处来 第八讲 黄昏与月光 牛和羊已经回家了 青春融化在夕阳里 时间不会等你 在消失前驻足 月光是一座桥 第九讲 落花与秋风 二手写作 悲伤的迷宫 美与缺憾并存 平庸的惆怅 两个杜甫 远方与我有关 第十讲 夜雨与风雪 想象一个温暖的夜晚 回不去的梦 在人间投宿 一张便条 可以随时停止的写作 雪落满渔船 第十一讲 叩问与回响 徒劳无功的寻访 天诚实地蓝着 光落在青苔上 生命是一场空吗 两个打鱼的故事 自然的回答 第十二讲 孤独与永恒 江水流向大海 如果孤独是必然 我愿意化作月光 春天要结束了 一个人的独角戏 爱是永不止息 参考文献 序言 2021年的秋天,我在深 圳中学开了一门新的选修 课——唐诗导读。 这之前,我还开过另外 两门课。一门是汪曾祺作 品导读,一门是《红楼梦 》导读。 每次到了周四下午,我 上课的教室都挤满了人。 经常有同学抢不到座位 ,于是就去搬隔壁教室的 椅子。 椅子被搬完了,有的同 学干脆就席地而坐。 为了改善这个情况,我 在上唐诗导读之前找到了 一位选课的同学,请他帮 我在课堂上录像。这样大 家就可以去看视频了,教 室里的氧气含量就会充足 一些。 于是就有了b站上的视 频版唐诗导读。 视频传到b站以后,一 开始还没什么人看,但是 大概过了一个多月,点击 量越来越高,其中一个讲 边塞诗的视频很快到了一 百万。 关注我的人也越来越多 。 那一阵,几乎每天都会 有一万多人来关注我。 这让我感到很不安。 我知道我讲课还不错, 但是没想过会成为一个“网 红”。 这给我上课带来了一些 压力。 但是看到网上的弹幕和 评论区的留言,我也受到 了很大鼓励。我忽然发现 在今天这样一个快节奏的 时代里,还是有很多人愿 意拿出一点时间给诗,给 文学。 文学并没有死去。 这门课最初有一个完整 的设计,我希望尽可能给 上这门课的同学搭建一个 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 考虑到是选修课,再加 上高中生的课业负担比较 重,我选的都是一些大家 熟悉的诗。 但在解读的过程中,我 想尽量提供一些不同的角 度,打开一首诗丰富的情 感世界,释放出更多可能 性。 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 认认真真地写好详细的提 纲。 这本书,就是从这门课 脱胎而来,是根据课堂的 录音稿改写而成的。 原本想偷懒,想着在转 写好的录音稿上稍做修改 就可以了。但是改着改着 ,发现自己几乎是重写了 一遍。不仅是订正了课堂 上的一些错误,对一些诗 的解读也稍微深入了一些 。 我把原本的十五堂课调 整删减成了十二讲,每一 讲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当时与此刻》谈的是 人生中物是人非的体验, 以及这种无常感对于诗歌 写作的推动。《繁华与荒 芜》从个人的物是人非谈 到历史的沧海桑田,并且 总结了怀古诗写作的一般 模式。 《沙场与闺房》谈的是 战争,讲到了边塞诗和闺 怨诗。《等待与叹息》从 闺怨诗谈到了宫怨诗。 《爱与被爱的》谈的是 唐诗中的爱情,《离别与 重逢》是友情,《旅途与 故乡》是一个人在路上的 孤独以及对故乡的书写。 从第八讲开始,就不再 以题材和诗人的情感类型 为中心,而是转向诗意产 生的时刻,转向一些自然 要素对诗歌写作的推动。 《黄昏与月光》是把一 天作为考察的范围,《落 花与秋风》谈论的是一年 中的两个季节,《夜雨与 风雪》分析的则是雨雪落 下的时候。 最后两讲带有一些总结 的性质。《叩问与回响》 谈的是自然之于诗人的意 义,核心在于“美”。《孤独 与永恒》只分析了《春江 花月夜》一首诗,落脚点 是“爱”。 美和爱,我认为这是我 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样东 西。 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参 考了很多古人的观点。但 是考虑到面向的对象是高 中生,所以在课堂上就没 有做过多的引用。但在写 作这本书的时候,我把前 人的一些精彩论述都加入 了进去。 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十分 丰富,常常是三言两语就 能切中要害。比起我们今 天动不动就千字、万字的 文本解读实在是高明不少 。 我不是研究唐诗的专家 ,也不是古代文学科班出 身,其实只能算是一个普 通的文学爱好者,因此也 谈不出什么高深的见解。 这本书里属于我自己的观 点大概并不多,我把我备 课过程中参考过的书目都 列在了最后的“参考文献”里 。 除此之外,我还要对b 站表示感谢。我在b站上听 了很多老师的课程,比如 叶嘉莹、骆玉明、戴建业 、欧丽娟,等等。这些老 师的课程都对我理解诗歌 、讲解诗歌提供了重要的 启发。我要对他们说声“谢 谢”。 这是我人生中出版的第 一本书。 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学 校发了一本崭新的笔记本 。我拿着这本笔记本回家 ,郑重其事地对我爸和我 妈宣布,我要写一本书了 ! 我在本子第一页的第一 行,认认真真写下了四个 大字:我的童年。 但我不知道如何继续写 下去了。一来我掌握的汉 字有限,二来我的童年实 在乏善可陈。我每天不是 在幼儿园里吃喝拉撒,就 是和小朋友们玩耍或者打 架。这有什么好写的呢? 那本书之后就再没了下 文。 以后的很多年里,我都 一直怀着写一本书的梦想 。 大学读了中文系,我写 了很多小说和文章。研究 生读了创意写作,我又写 了很多小说和文章。 我一直以为自己人生中 的第一本书应该会是一本 小说集或者散文集。 但是在我二十六岁这年 ,我要正式出版人生中的 第一本书了,它既不是小 说,也不是散文,而是一 本解读唐诗的书。 真是造化 导语 爆红B站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高盛元,唐诗解读视频累计播放量10000000+!作者金句频出:“诗的功能是什么呢?当我们沉溺在俗世中,马上要陷下去的时候,我们需要一句诗把自己拉上来。”、“爱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万里长征人未还’,月亮照耀着那些战士前进的路,却没有照亮他们的归途。”,粉丝都说他是“梦想中的语文老师!” 这里没有枯燥乏味的解读,没有满篇引用的注释注解,在这本书中唐诗不再仅仅是“唐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真实的诗人。高老师用充满想象力的讲解,带领读者走进十二种主题的唐诗世界,在读者与诗人之间搭建起了十二座桥,让你的灵魂与诗人共振,让你真正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在那样的情景下,写出那样的诗句。越是读下去,你越能感受到唐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唐诗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唐诗中理解自己。翻开这本唐诗书,一起回到我们的精神故乡。 《昨夜星辰》在创造了一个独属于作者的唐诗艺术世界的同时,也更新了关于唐诗的想象力,继而重构了中古时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精彩页 这本书和唐诗有关。 我想诗是语言的艺术。读诗,其实就是在词语的空隙之间行走。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只能和大家尽可能在词语那里多停顿一些时间。 我选的都是大家熟悉的诗。但我想多停顿的那几分钟、几秒钟也许会磨砺我们对语言的敏感,会让我们发现一些不同的东西。 我们今天使用语言的方式比较粗糙,读诗也许会净化我们自己的语言系统吧。 另外,读唐诗,认识李白、理解杜甫当然重要,但阅读始终是和我们自己有关的事,更重要的可能是我们在诗里读到了怎样的自己。 唐代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人性中总有共通的东西。时间并没有让那些基本的人类情感发生多大变化。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这些诗可以成为我们的安慰,在人生这场孤独旅途中的安慰。 诗把生活酿成酒 我们先从一首简单的诗看起,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如果翻译一下的话,就是这样:我去年的今天来到这个地方,一位姑娘站在那里。她旁边盛开着桃花,她和桃花一样漂亮。等到我今年再来,桃花还是那样的桃花,它仍然盛开在春风里,但是从前的那个姑娘已经不知道去哪里了。 把这首诗放在第一首,其实是希望通过它,来谈论一些读诗的话题。 读诗不是把诗歌翻译成散文。我把这首诗翻译完了,但这对于我们理解这首诗其实没什么帮助。 清代的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 ……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辞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矣。诗之措辞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饮之则醉矣。 吴乔的这个比喻很精彩。诗人的“意”就像是米一样。这个“意”是诗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的原材料。文章是什么呢?文章是把米变成了饭。诗歌是什么呢?是把米变成了酒。 米变成饭,蒸熟就可以了,简单加工,形态不发生变化。但是米酿成酒,程序很复杂,最后形态完全不一样了。按照吴乔的说法,读文章,只能“饱”。但是读诗像喝酒,会“醉”。我们现在如果把诗翻译成散文,相当于把酒变成了饭。 按照通常的做法,好像还要看一看这首诗的背景。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中记载了和这首诗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崔护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没有中。清明这天,他自己去城南郊外散心。 他路过一户人家。周围花草很茂盛,好像没有人住。他去叩门,过了很长时间,有个姑娘从门缝里往外看,问是谁。崔护报上姓名,说自己口渴了,讨杯水喝。姑娘进去,拿了水出来,自己倚在桃树边站着。 这个姑娘长得很漂亮。崔护一边喝水,一边和她搭讪,但是这个姑娘不讲话。崔护就这样看着她。 崔护喝完水要走了。走的时候,姑娘把他送到门口。两个人大概彼此都有一点意思,但是都没有说什么。 这之后,崔护一年没有来过。 第二年清明,崔护想起那个姑娘,情不自抑,就去找她。结果发现这户人家的大门锁上了。崔护很感慨,就在门上写了这首诗。 过了几天,他碰巧来到城南,于是又去寻访这户人家。他听到这户人家里面有哭声,就叩门去问是怎么回事。 里面走出来一个老人,老人说,你是不是那个叫崔护的人?崔护说我是。老人说,就是你把我女儿害死了。崔护感觉很奇怪,说怎么是我把你女儿害死了呢?老人说,自从去年以来,我女儿每天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前两天我和她出门,回来之后,看见门上题了这么一首诗,我女儿就病了。她好几天不吃饭,现在已经去世了。老人说完就抱着崔护大哭。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