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坛经不二中道思想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刘飞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坛经》是中国僧人著述中唯一被尊称为“经”的著作,可见其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之高。本书主要以《坛经》前后表面文字矛盾为切入点,从顿与渐、不落阶级与阶级次第、有修与无修、佛性非断非常与可增可断、自性净土与西方净土五个角度研究其中所蕴含的体用不二中道思想。本书最后从总体上探讨了佛教的体用不二思想,得出以下认识:《坛经》中表面上的文字冲突并非真正的矛盾,而是六祖大师对不二中道的灵活运用,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实则是理解《坛经》思想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
刘飞,湖南邵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思想。曾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宗教》《法音》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前提
第二节 《坛经》的版本问题述略
第三节 研究现状述略
第四节 宗门与教下
第五节 《坛经》与唯识学
第一章 顿与渐不二
第一节 《坛经》中所谈到的顿悟与渐修
第二节 根本智的顿悟
第三节 加行智与后得智的渐修
第四节 顿悟的特殊情况及其他
小结
第二章 不落阶级与阶级次第不二
第一节 《坛经》中的一悟至佛地与阶级次第
第二节 见性成佛是成就一分法身佛
第三节 差别与无差别不二
小结
第三章 修与无修不二
第一节 《坛经》中谈到的修与无修
第二节 著相修行
第三节 无相修行
第四节 《坛经》中无相修行的表现
第五节 起修皆妄动与守住匪真精
小结
第四章 佛性的非断非常与可增可断不二
第一节 《坛经》中所谈到的佛性
第二节 理佛性与行佛性略述
第三节 《坛经》中的自性与佛性
第四节 佛性的不增不减与可增可断
第五节 《坛经》中的理、行佛性不二
小结
第五章 自性净土与西方净土不二
第一节 《坛经》与净土宗经典的表面文字冲突
第二节 自性净土与西方净土的内涵
第三节 自性净土与西方净土不矛盾
第四节 《坛经》与净土宗经典不矛盾
小结
第六章 体用不二
第一节 相上的体用不二
第二节 性、相的体用不二
第三节 对“真如”及《坛经》中“自性”的思考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对佛
教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
挖掘、继承和弘扬。
隋代的吉藏大师在《三
论玄义》中曾言:“大乘正
明正观,故诸大乘经同以不
二正观为宗,但约方便用异
,故有诸部差别。”《坛经
》作为中国大乘佛教的经典
之一,其思想也是以“不二
正观”为宗。那么,理解不
二思想就成了理解《坛经》
的关键所在。
千年的时间间隔让我们
对《坛经》或多或少有些陌
生,但惠能“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一偈对我们来
说又是如此的熟悉。我们应
该怎样以现在的视域准确理
解《坛经》中的不二思想呢
?既然大乘佛学同以不二正
观为宗,理解《坛经》中的
不二中道思想也应该以理解
整个大乘佛学作为奠基,从
而获得一种更为广泛的视域
。一般来说,大乘佛学分为
中观学、唯识学和如来藏学
三系思想,近代太虚大师认
为这三系思想是基于唯识三
自性而安立,三者之间实则
是相辅相成、互融互摄,那
么要准确理解不二思想,这
三系的经典都应该进行阅读
与研究,不可偏废。在这样
一种更广泛的视域中,我们
才可能逐渐理解大乘不二正
观,把握不二思想之全貌,
不至于偏空、偏有。就如我
们去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
峰,当我们不断转换视角而
获得庐山全貌时,才不至于
执岭执峰。因此,本书在写
作时,不唯引用禅宗相关经
典及当代人的研究成果,亦
引用了中观、唯识、如来藏
学的相关经典来诠释《坛经
》中的不二思想。
虽然大乘诸经同以不二
正观为宗,但在具体运用时
,却有着千差万别。大乘三
系经典在诠释和开显不二思
想时,有着各自的解释视域
内部文本语境和解释架构的
整体性与系统性,那么即使
在使用同一个名词,其实际
所意指的却完全有可能各自
不同。也即名词概念字面意
思的确定和共许,并不能保
证其实际所指的意义相同。
甚至有可能恰恰相反,即因
用词的相同而使解读者忽略
了不同解释视域间的整体性
和系统性差异,从而造成严
重的误读。近代支那内学院
抨击《大乘起信论》真如无
明互熏,大概是因为忽略了
“真如”一词在唯识学和如来
藏学有着各自解释视域的系
统性。当然,如果简单认为
两个字面意思相反的语词在
不同的语境一定意指着完全
相反的意义,亦有可能使解
读者难以察觉深隐在文本中
的真义,从而同样造成误读
。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一
是因为“名不称体”,二是盖
因汉语源自象形而重在表意
,缺乏印欧语系的词形变化
,但有丰富的语言意境变化
,常有一词多义的情况,故
而在汉译经典中词义的确定
往往要通过具体的语境来确
定,而对语词本身的考量相
对来说倒比较次要了。因此
,中国佛教高僧知礼、传灯
、智旭等皆认为“据名求义
,万无一得;以义定名,万
无一失”。《坛经》是禅宗
六祖讲说佛法的记录,六祖
讲法非常活泼,通常是应病
与药、对机施法,前后难免
在语言文字上有着矛盾冲突
之处。我们认为这些看似矛
盾的语词,实则是六祖站在
不同的视角对不二思想进行
的差别运用。虽然看似前后
用词矛盾,但深隐其中的却
是同质的不二思想。且正因
为能贯穿于互相对立的语词
之间,不二思想才展现出它
的活泼与魅力:对自性化或
对象化的彻底解构而如如自
由。因此,本书是通过诠释
《坛经》中看似前后矛盾之
处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不二
思想,而在具体诠解相关名
词时,则采用了“以义定名”
的原则,以文本整体义趣、
上下文语境以及该解释视域
的整体性语境来诠解名词,
而非执定语词之义。当然,
这种方法也有可能造成随意
解释文本的危险,所以这便
要求解读者对佛教语言有着
相当的敏感,并对佛学思想
有着一定程度的把握。
“不二正观”在本书中主
要诠解为体用不二中道,体
用这对范畴在不同哲学体系
中有着各自的理解,在佛学
中,窥基大师曾以四重二谛
阐明了体用的丰富层次。其
中四重世俗谛和前三重胜义
谛都可归入世俗谛,世俗谛
内部亦有世俗与胜义的差别
,每一重世俗与胜义都构成
相对的体用关系(相上的体
用关系)。第四重胜义谛与
前七重世俗谛则构成一种绝
对的体用关系(性相体用关
系),这种体用关系被指明
为真如之体与万法之用不一
不异,也即“不二”。不仅体
用是不二关系,真如与缘起
法本身也是非对象化的存在
,从而远离断、常二边。在
佛教看来,断与常、一与异
等边执实是意识之对象化思
执的结果,而“不二”则是在
遗除虚妄分别之后所要敞明
的真心实相,“不二”绝非某
种蒙昧不明的一体混沌或是
诡辩式的文字戏论,而是远
离断常、一异等二边险地的
中道,行此中道才能到达安
隐涅槃。不二真心在《坛经
》中常表达为“自性”,即真
心是自心本性,有别于妄心
是客尘而可被对治。但真心
亦非在众生妄心之外而与之
并列存在,而是于自心遣除
妄执的当下即是真心,六祖
所谓“于相而离相”、“于念
而无念”。如迷绳为蛇,绳
非在蛇觉之外,而是如实知
见蛇觉了不可得,当下即见
绳矣。与其说真妄相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