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昨天的云(回忆录四部曲)/王鼎钧作品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鼎钧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一部,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及种地劳作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 作者简介 王鼎钧,1925年生于山东省兰陵,曾亲历流亡求学、抗日战争、国共内战;1949年到台湾,曾任广播公司节目制作组长、电视公司节目编审组长、多家报社副刊主编、大学讲师。1979年移居美国,之后定居纽约至今。其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行销极广,至今不衰;《碎琉璃》、《左心房漩涡》等散文创作独树一帜,为其赢得“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之誉;从1992年至2009年,创作发表“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作品陆续在大陆出版后,引起学界及读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其回忆录,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了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影响巨大。曾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优良图书著作金鼎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推荐奖、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历史嘉年华“历史书写致敬奖”。 目录 兰陵及附近有关地图 本书中所述及的兰陵(1941年) 小序 第一章 吾乡 第二章 吾家 第三章 我读小学的时候 第四章 荆石老师千古 第五章 血和火的洗礼 第六章 战神指路(一) 第七章 战神指路(二) 第八章 战争的教训 第九章 折腰大地 第十章 田园喧哗 第十一章 摇到外婆桥 第十二章 热血未流 第十三章 插柳学诗 第十四章 母亲的信仰 序言 我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 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 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 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 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 ,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 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从前乾隆皇帝站在黄鹤 楼上,望江心帆船往来,问 左右“船上装的是什么东西” ,一臣子回奏:“只有两样 东西,一样是名,一样是利 。” 这个有名的答案并不周 全,船上载运的东西乃是四 种,除了名利以外,还有一 样是情、一样是义。 乾隆皇帝雄才大略,希 望天下英雄入我彀中而以名 利为饵,对世人之争名攘利 当然乐见乐闻,所以那个臣 子的答案是做官的标准答案 ,不是做人的标准答案。 倘若只有名利,这“最后 一本书”就不必写了,至少 我不必写。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 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 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 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 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 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 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 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 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 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 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 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 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 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 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 侧的池泊。 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 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 。 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 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 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 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 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 ,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 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 本书。 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 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 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 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 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 古名句。 或以为大人物才写回忆 录。但人物如果太“大”,反 而没法留下许多自述,中国 现代史上两位最大的人物连 个遗嘱也没有准备妥当。 或以为只有小人物才可 以从心所欲写回忆录,其实 真正的“小”人物没有声音, 苍生默默,余欲无言。 所谓大人物、小人物, 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左手做 的、右手不知道,台下看见 的台上看不见,两者需要互 补。大人物的传记是给小人 物看的,小人物的传记是给 大人物看的。这世界的缺憾 之一是,小人物不写回忆录 ,即使写了,大人物也不看 。 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 部史诗。 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 部长篇小说。 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 部连续剧。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 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 长的散文。 诗、剧、小说,都有形 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 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 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 不预谋效果。 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 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 、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 ? 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 实话。” 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 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 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 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 。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 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 多真心话。 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 ,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 ,正因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 的,肯说实话。 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 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 资格参加说谎俱乐部。 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 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 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 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 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 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 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 。” “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 ”,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 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 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 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 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 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 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 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 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 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 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 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 ,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 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 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 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 的云抄袭昨天的云。” 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 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 本书的情义所在。 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 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 断若续,飘去飘来。 导语 在台湾,无人不识王鼎钧。在大陆,读者常常问:谁是王鼎钧?从1992年至2009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本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在很多饱读王鼎钧作品的读者看来,他的文字优美、文体多样、变化丰富,其次是洞悉人性,深入体味人生各阶段的不同滋味,文化意味深厚细腻;更重要的是,王鼎钧的人生历程本身就伴随着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剧烈变迁,他的写作也呈现出中国现代大历史的深度、厚度和广度,细读之下令人心神激荡。 书评(媒体评论) 为什么王鼎钧在写了《 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涡》 这样空灵的抒情诗式的散文 、小说之后,会开始写由绚 烂归于平淡的自述呢?应是 不仅因为此时“人生已没有 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 ,激动消失”吧。昨天的云 是实际人生,是父母呵护的 童年,到战争洗礼,炮火中 初识折腰大地的岁月升腾而 成,其中充满了人间至深至 纯的情义。 ——齐邦媛 精彩页 一九四三,对日抗战第六年,我在离家千里以外的地方读流亡中学。一天,教本国地理的姚蜀江先生讲完最后一课,合上书本,提出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 “你们已经读完本国地理,你们对整个中国已经有清楚的认识。你们最喜欢哪座山哪条河?你们最喜欢哪一省哪一县?抗战胜利以后,你们希望在什么地方居住?” 当时,我举手发言,我说我仍然愿意住在自己的故乡。 姚老师问我的故乡在哪里,我告诉他,在山东省临沂县的兰陵镇。 姚老师想了一想,欣然点头:“你们那个地方的确不错。” 从地图上看,山东像一匹骆驼从极西来到极东,卸下背上的太行山,伸长了脖子,痛饮渤海里的水。然后,它就永远停在那里。 这骆驼身上有两条黑线。一条线由肩到口,几乎是水平的,那就是胶济铁路;一条线由背至膝,越过前身,几乎是垂直的,那就是津浦铁路。这两条铁路夹住了绵亘三百里的山岭冈峦,地理书上称之为三角山地,写书的人把山东境内的津浦路看成“勾”,把胶济路看成“股”,把骆驼颔下的海岸线看成“弦”。 三角山地又分好几个山区,它的西南角叫沂蒙山区。沂河由此发源,向南部平原流去,到山势已尽,这出山泉水映带的第一个城市,就是临沂。 兰陵是临沂西南边境的一个大镇。兰陵北望,那些海拔一千多公尺的主峰都沉到地平线下,外围次要的山峰也只是地平线上稀薄透明的一抹。兰陵四面都是肥美的平原,东面到海,西面到河南,南面到淮河。清明踏青,或者农闲的日子探望亲戚,一路上眺望这么好的土壤,是一大享受。尤其是春末夏初麦熟的季节,原野放射着神奇的光芒,浴在那光芒里的人,自以为看见了人间的奇花异卉。唉,必须田里有庄稼,必须有成熟的庄稼,那大地才是锦绣大地。 兰陵附近仅有的一座山,名叫横山。我读小学的时候,全校师生集体远足,目的地就是横山。十一二岁的孩子征服了那山,可以想见那山是如何小巧玲珑。在我梦中,那里并没有山,太初,诸峰向三角山地集中,路经兰陵东郊,在相互拥挤中遗落了一座盆景。 兰陵出过很多名人。查记载中国古代名人年表的专书,找出汉代三人,晋代一人,前五代二十八人,隋唐十三人。其中三十九个人姓萧,占百分之八十七。 历史上还有一个南兰陵。南兰陵是晋室南渡以后在江苏武进附近所置,称为“侨置”。东晋侨置了南徐州、南兰陵、南瑯琊,把北方的地名拿到南方来用,表示不忘故土。南宋也有“侨置”,欧洲移民到了美洲也有“侨置”,用意大致相同。南兰陵出了十八个名人,清一色姓萧,其中有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梁朝的皇帝萧衍。 由萧家的昌显,使人想起门第背景的作用,族人互相援引,“向阳花木易逢春”。可是唐代以后,不论南兰陵、北兰陵,都不跟名人的名字连在一起了。 依太史公司马迁创下的体例,中国历史以名人传记为龙骨。传记的格式,第一句是传主的姓名,第二句就是他的籍贯,例如,“萧望之,东海兰陵人。”“疏广,东海兰陵人。”由于“兰陵人”一词在史书中出现的次数很多,以致,当年,“我是兰陵人”这样平常的一句话,被人家赋予特别的意义。祖居兰陵的光绪戊戌进士王思衍先生,也就刻了一方大印,在中堂或楹联大件作品中使用,文日“王思衍东海兰陵人”,以表示他的自我期许。 现在,兰陵人有一大意外收获,那就是《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本来被人视为“低俗”的“淫书”,若干年来身价蒸蒸日上,有人说,它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自然主义小说,了不起;又有人说,它的妙谛在文字之外,禅境高深。一部小说禁得起批评家用写实和象征两个不同的角度钻研探讨,当然不是凡品,兰陵人的乡贤祠中,也只有对它的作者虚席以待了。 细数历代乡贤,以疏广对我影响最大。 疏老先生是汉朝人,宣帝时官至太傅。他的侄子疏受也在朝为官,位至少傅。太傅是三公之一,少傅是三孤之一,都是很高的爵位。 疏广遇上了好皇帝,宦途顺利。可是疏老先生对他的侄子说,“知足不辱,知耻不殆”,咱们提前退休吧。 叔侄二人称病告归,皇帝赐给他俩许多黄金。二疏回到家乡,把黄金分给亲族故旧宾客。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留给子孙,疏广说,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一时传为名言。 兰陵在历史上一度辖区甚广,有过兰陵郡的时代,有过兰陵县的时代,可称之为大兰陵。近代的兰陵是一个乡镇,本来属于临沂,后来成立了苍山县,划归苍山,这是小兰陵。 二疏的故居在兰陵镇之西,离镇约二十华里。萧望之墓在兰陵镇北若干里,乡人讹称萧王墓。他们显然都是大兰陵人。 在小兰陵的时代,二疏故居在峄县境内,也可以说是峄县人。现在峄县废县为城,属枣庄市,二疏又可以说是枣庄人了。 《金瓶梅》作者的原籍,可能也是这个样子? 小时候,我到过二疏的故居。 对日抗战期间,兰陵由日军占领,我家迁往乡间居住,有道是“大乱住乡,小乱住城”。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