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阿德勒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教育的难点与成年人的一样,都在于自我认知和理性的自我指导。然而,两者不同的是,由于儿童还不成熟,因此其教育需要有人指导。 阿德勒紧紧围绕“人格整体性”这一纲领,从儿童的自卑感和自卑情结入手,逐步深入分析儿童在为了补偿自卑感而不断追求优越的过程中的各种具体行为表现。从儿童的家庭境况到学校生活,从老师的问题到父母的错误,从避免自卑情结到培养社会情感,以娓娓道来的方式为我们全方位展示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困难处境和心理状况。 本书既有心理学理论上的严谨探讨,又有典型问题儿童案例的精彩点评与分析。通过本书,可以使我们成年人对儿童心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具有对儿童的培养和教育给予理性指导的初步资格。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1895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长岛医学院教授。曾是弗洛伊德的学生、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后因观点不同与之决裂。阿德勒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儿童的人格教育》等。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人格的整体性 第三章 追求优越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 第四章 正确引导儿童对优越的追求 第五章 自卑情结 第六章 儿童的成长:如何避免自卑情结 第七章 社会情感及其养成障碍 第八章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其处境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第九章 新处境是对儿童人格准备状况的测试 第十章 儿童的学校生活 第十一章 来自外部的影响 第十二章 青春期与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方法的错误 第十四章 对儿童父母的教育 附录一 个体心理调查问卷 附录二 五个典型案例及分析点评 译后记 导语 本书初版于1930年,探讨的是儿童教育。阿德勒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教育的难点与成年人的一样,都在于自我认知和理性的自我指导。然而,两者不同的是,由于儿童还不成熟,因此其教育需要有人指导,这点极为重要。实际上,即使成年人的教育也不是完全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本书开篇整体介绍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其余各章深入讨论儿童教育的各方面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 后记 翻译完阿德勒的这本经 典著作,译者有些话想与读 者分享,主要是想说明一下 翻译本书的初衷。 作为与弗洛伊德、荣格 等同时代的著名心理学大师 ,阿德勒的思想影响深远。 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在包括 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在内的 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重要的 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包括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am Maslow)、卡 尔·罗杰斯(Carl Rogers) 、凯伦·霍尼(Karen Horney)、罗洛·梅(Rollo May)、埃瑞克·弗洛姆 (Erich Fromm)、阿尔伯 特·艾利斯(Albert Ellis)等 。 但今天人们对阿德勒的 了解似乎还不够多,国内对 其著作的翻译出版也不够全 面。在翻译本书之前,译者 读过市面上的多个不同译本 ,学习收获之余,也多有疑 惑之处,于是便找来德、英 两种文字的版本书对照阅读 (本书最初以德文出版), 以求一探大师思想的原貌。 阅读之余不禁感叹,阿 德勒的这部著作虽然写于近 一个世纪之前,但今时今日 读来,竟毫无时代的距离感 与隔阂感!时代变迁,斗转 星移,大师的思想却能穿越 时空,直达人心。这说明, 时空可以变换,但不变的是 人性,是人类心底的那点儿 小心思。 作为译者,我最主要的 任务就是尽最大努力转达作 者的本意,再现阿德勒儿童 教育思想的原貌。但愿我的 努力是有效的。 最后,感谢编辑老师的 信任,感谢审稿老师的指教 。没有她们的鼓励与帮助, 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 附言:阿德勒的个别观 点或许在今天已不再成为主 流,这点还请读者在阅读时 明断。 精彩页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教育这一难题,就成年人而言,归根结底在于自我认知和理性的自我指导。就儿童而言,这一难题虽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处理,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儿童的教育需要有人指导,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儿童还未发育成熟,所以离不开成年人的指导。实际上,即使成年人的教育也不是完全不需要别人指导的。假如能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我们就可以让儿童都自主地成长;假如能给儿童数万年的时间与一个有益的环境,让其慢慢成长,那么他们终究会达到成年人的文明水平。但很显然,这种想法不切实际。因此,就需要我们成年人必须重视对儿童的指导,以帮助他们成长。 这方面最大的困难就是无知。要让一个成年人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情感的前因后果,了解自己心中的爱恨由来,简而言之,让一个成年人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都已非常困难,要是再让他去了解儿童,并在适当的知识基础之上对儿童的成长加以指导,则更是难上加难了。 个体心理学特别关注儿童心理,这不仅仅是因为儿童心理本身就很重要,还因为研究儿童心理也会给研究成年人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带来启发。与其他心理学派的研究方法不同,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绝无脱节。个体心理学紧紧抓住人格整体性这一纲领,研究人格在自我养成与自我表达的过程中那种不懈的追求与努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个体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就是实用的学问,因为它们都来源于对各种错误的总结和认知。因此,不论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人,如果掌握了这些知识,就都可以马上付诸实践,用于指导他所关心的那些人格问题。 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独具一格,其学说连贯一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在人格整体性的驱动和引领下产生的,因此无论个体心理学怎么看待人类行为,其所反映的都是同一种相互关系,而这种相互关系就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之中。本书第一章将从总体上介绍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观点,而后面各章则会对本章所提出的各种相互关联的问题展开详尽的论述。 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人类在心理上永远存在着一种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而且这种努力和追求的目标性非常明确。一个儿童从襁褓时起,就开始了一个持续不断的、努力成长的过程,而这种努力紧紧围绕着一个目标,一个无意识中形成的、但又无时不在的目标,那就是追求伟大,追求完美,追求优越。这种努力和追求,这种目标明确的行为,反映的当然是人类所特有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这种努力和追求,支配着我们一生中的所有具体行为,它甚至还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都不是在客观地思考问题,而是按照自己过往经历所形成的那种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在思考问题。 人格的整体性隐含在每一个人的存在之中。每一个个体都代表着其人格的整体性,同时也代表着其塑造该整体性的个体风格。换句话说,一个人既是一幅图画,同时也是这幅图画的画家。既然每个人都是他自己人格的画家,而作为一个画家,那么他就既不可能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匠人,也不可能是一个对自己的灵魂和身体都能彻底了解的人,而注定只能是一个不够强大、极易犯错、不够完美的人类。 在考虑人格的建构时,我们需要留意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独特风格和人格的独特目标,所有这些都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之上的。观念,即对事实的一种主观看法,从来都不是事实本身。正因为如此,生活在同一事实世界中的人类,对自己的塑造也会大不相同。每个人都是在按照各自对事物的看法塑造着自己,只不过有些看法更合理,而有些看法则不那么合理。我们必须总要预料到人类成长过程中的这些个体性的错误和不足,我们尤其必须要预料到在幼年时期所形成的对客观事实的一些错误看法,因为这些错误看法将支配我们的余生。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