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据记载,李世民曾先后三次要求查看起居注,命令史官对玄武门之变“秉笔直书”。这导致我们今天看到对此事件的相关记载,不仅缺少前因后果,更是严重缺失具体细节。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到底如何?一切都显得扑朔迷离、疑点重重。 疑点一:李世民中毒吐血,为何三天后就能发动兵变? 太子李建成在东宫宴请李世民,席间李世民喝下毒酒,随后疼痛难忍、吐血数升。但在中毒吐血三天后,李世民就发动玄武门之变,并射杀李建成。李世民的身体为什么能快速复原?是李建成对剂量计算错误,还是东宫鸩酒一事,本就出于李世民杜撰? 疑点二:李渊为什么在三子相杀之时泛舟海池? 回顾玄武门之变,三子相争的战斗异常激烈,为什么没有侍卫、宦官及时向李渊报告?李渊在得知情况有变后,又为什么继续在海池泛舟嬉戏,仿佛完全置身事外? 疑点三:玄武门之变后,普通武将侯君集为何能被封为五位国公之一?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有五人因功勋卓著而得到了国公爵位。其中,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作为智囊团成员,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则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神勇,甚至亲手射杀李元吉,挽救李世民性命。那么,史书中记载寥寥的侯君集又是凭什么与这些大功臣相提并论? 翻开本书,无限接近玄武门之变真相! 作者简介 董哲,笔名老克,畅销书作家,影视编剧,铁血网创始团队成员,北门影视文化创意工作室创始人。凭借其担任编剧的电影《建党伟业》荣获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智取威虎山》《一号目标》获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改编剧本奖提名,《出山》斩获第49届休斯敦电影节雷米大奖,同时获得了人物传记类金奖。 董哲自小锐意文史,从2005年开始专攻唐史题材,遍查《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在史料记载中的诸多疑点之上进行了大量比对和反复推敲,耗时两年,一点一点还原出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创作出《李世民:从玄武门到天下长安》一书。 根据本书改编的电视剧《天下长安》于2018年开播。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武德九年 第二章 秦王世民 第三章 北地烽烟 第四章 山雨欲来 第五章 喋血玄武 第六章 大唐天子 第七章 天下长安 尾声 附录 本书人物结局简述 后记 导语 扑朔迷离!翻开本书,无限接近玄武门之变真相! 《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一号目标》编剧董哲力作。遍查唐史,耗时两年,抽丝剥茧还原玄武门之变真相。 本书的刻画更注重情节而非人物,给人的印象也仅有武德九年的刀光剑影,如浩卷之一帜,广厦之一隅,观片羽而知其全景。另一出彩之处在于本书的历史细节十分考究,隋唐官制与唐初战役皆有史为据,与情节相得益彰。 后记 唐代初年的玄武门之变 一直是许多小说和影视作品 的演绎对象,这是可以理解 的,毕竟这是一段始终笼罩 在迷雾中的历史。目前可查 的有关记载主要来自《新唐 书》、《旧唐书》和《资治 通鉴》,然而这三部书对于 这一事件的描写均太过简略 ,因此而产生的诸多政治悬 疑就给玄武门之变蒙上了一 层神秘的面纱。按照惯例, 历代皇帝不能调阅记录自己 言行的《起居注》,而唐太 宗却偏偏打破了这个惯例, 作为一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的帝王,他这一行为本身符 合其性格特征,然而却不可 避免地给后世的史学研究带 来了极大难题。至少司马光 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就很 清楚他所依据的《太宗文皇 帝实录》当中关于玄武门之 变的部分并不全部可信,然 而李世民毕竟是开创了“贞 观之治”的一代明君,也是 历代王朝和帝王所讴歌效仿 的对象。因此,经过一千四 百年时光的冲刷洗涤之后, 武德九年六月长安所发生的 这场流血政变的真相早已湮 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仔细推敲的话,史书上 所描写的此次事变过程当中 存在许多疑点。所谓疑点, 就是指一般被认为史书描述 中不尽合理的地方。比如说 ,按照史书描写,李世民直 至最后一刻才在下属的劝说 甚至胁迫下下定决心拼死一 搏,然而其进入宫城伏兵临 湖殿直至击杀建成和元吉的 行动都顺利至极,中间似乎 没有遇到任何困难。根据《 常何碑》的记载,李世民推 荐常何出任禁军统领驻守玄 武门是在武德七年杨文干事 件前后,或许当时李世民还 没有决定以政变模式登上皇 位,但是很难想象他的这一 举动是无意为之。另外,在 政变发生当天,李建成和李 元吉的十个儿子全部被杀死 ,一个都没有逃脱,这一点 是相当令人震惊的,因为根 据记载,当时李世民手中兵 力远少于宫府军,在没有事 先周密部署的情况下,有那 么一两个漏网之鱼是相当正 常的。十个皇孙之中只要逃 出那么一两个去,就会给李 世民的善后造成极大麻烦。 然而事实是,在政变发生当 天,长安城里乱作一团,这 十个皇孙却一个也没有逃走 ,乖乖留在城中被李世民的 部下砍了脑袋。这个疑点太 过明显,因此我们有理由相 信,在史书所描写的情景背 后,实际上是一个策划完美 、部署周密、执行彻底的政 变方略,正是在这个方略的 指导下,秦王和他的追随者 们才最终击败了宫府联盟夺 取了政权。 还有两个小疑点,一个 是东宫鸩酒案,另外一个就 是政变发生时李渊所处的地 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我确 实很难想明白,李建成既然 要对李世民用毒,为什么竟 然没有毒死反而吐了几升血 就没事了,转过天来这位食 物中毒患者就在临湖殿生龙 活虎地用一支箭结果了投毒 者的性命。有一个很愚蠢的 想法,即假如我是李建成, 我起码能找到十种以上能令 李世民当即毒发身亡的毒药 ;还有一个更加愚蠢的想法 ,假若我是李建成,作为名 正言顺的太子,我根本没有 必要去毒杀一个名不正言不 顺的劣势竞争对手,从而为 自己引来一大堆不必要的麻 烦。在这个故事里的李建成 似乎显得有点儿弱智,而在 他身边辅佐他的人也似乎同 时感染上了这种弱智症。 根据史书的记载,武德 九年六月初四清晨,当李世 民在临湖殿诛杀自己的亲兄 弟的时候,作为皇帝兼父亲 的李渊正在湖上泛舟。我怎 么也想象不出,究竟是什么 样的闲情逸致让这位帝国的 最高统治者在一大早就跑到 皇宫的湖面上去划船,而这 天早上他本来是安排了对建 成、元吉在昆明湖伏兵刺杀 世民的重大刑事案件进行调 查的。亲生儿子之间出了这 样的事情,他居然还有心情 去划船,而且是在早上六七 点钟的时候,这一点实在令 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描述 中的李渊不太像一个领导一 方势力平定了天下的政治家 ,反倒像一个反应迟钝、没 心没肺的傻老头儿,就是这 样一个傻老头儿推翻了隋朝 并且兼并了各方诸侯,开创 了一个二百七十九年的强盛 王朝吗?面对这样的一个李 渊,我开始产生了某种怀疑 。 这本三十万字出头的书 就是建立在以上诸多疑点的 基础之上的。我毕竟不是历 史学家,也不是考古学家, 我所能够做的仅仅是依据现 有的资料和一般道理进行猜 测,当然,这种猜测并不要 求准确,它所要求的仅仅是 “合理”两个字而已。玄武门 政变的结果是有明确记载的 ,而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进 行简单的研究,研究一下用 怎样的方案才能够实现这个 近乎完美的结果。 另外,在研究中发现了 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由隋代 创立、唐代所完善的三省制 当中竟然隐约有现代政权组 织模式的影子。在唐代,皇 帝的诏书被门下省的官员们 涂抹得一塌糊涂甚至当场驳 回的情况时有发生。我在学 中学历史的时候曾经学过三 省六部制,但当时囫囵吞枣 ,完全没有理解这个制度较 之于之前的三公九卿制有何 先进性可言。虽然这一制度 的完整性后来被横空出世的 一代女皇破坏掉了,但我还 是为一千四百年前我们的老 祖宗所创造的这一制度当中 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所折服。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完全有 必要重新认识我们以往所熟 精彩页 “知道吗,杨文干反了!” 大唐武德七年(624年)五月,一个令人惊骇莫名的消息在位于铜川县北的玉华山中悄悄传播开来。 杨文干是否造反,怎么造反,原本也没什么干碍,毕竟自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以来这近十年天下到处都有人造反。这些人拉家带口建国称制,哪个没有几十万人马的身家?最后还不是一个个被大唐收拾得服服帖帖?在这样的情势下,就算再怎么凑巧,杨文干也不至于成为传闻的主角——毕竟在如今的大唐,比他抢眼球的主角实在是太多了。但是当皇帝陛下“凑巧”在玉华山仁智宫摇着蒲扇、敞着胸怀乘凉的时候杨文干要造反,问题可就严重多了。 况且传闻当中还有更加可怕的内容,据说杨文干此次造反的幕后主使来头颇大,竟然是如今坐镇京城监国摄政的太子殿下。 据说,这件事情便是被东宫两名卫率统军率先揭破的。这两名下级武官一个叫乔公山,一个叫尔朱焕。东宫左卫率韦挺命他们给庆州的杨文干运送一批甲仗军器,他们却径直跑来了仁智宫,向皇帝奏报了此事。 谣言在不经意间传播着,却也在一步步得到证实。 六月初一,皇帝突然将整个仁智宫防务委诸秦王负责,自己带着身边的嫔妃和近臣在一卫官兵的护卫下进入玉华山深处“行猎”。说是行猎,但看宫里的女官、内侍们那副匆忙惊慌的样子,怎么看怎么像逃难。四天以后,皇帝才在秦王的劝说下回到行宫,打了几天的猎,猎物没猎到几只,皇帝的白头发倒是一下子多了不少。 六月初五,皇帝敕使飞马驰回长安。三天后,原本应该在京城监国的皇太子李建成素服免冠、面色苍白地出现在仁智宫。 据内侍称,皇帝此次动了真怒,在行宫大殿当中怒责太子忤逆不孝。太子建成惶恐不能自辩,在御前以头触地连连请罪,额头磕得一片鲜血淋漓。皇帝最终命将太子暂留封号拘于别殿,每日仅以粗粮清水供给。 翌日,前任庆州刺史司农寺卿宇文颖衔敕离宫,据说是带着太子的手令去招降杨文干。 然而宇文颖这一去便没了消息,仿佛世间自始至终便没有出现过这么个人般。 六月廿四日,更加令人惊惧的消息传来:杨文干终于在庆州正式起兵造反。据派出去的斥候回来禀报说,杨文干在庆州向附近州县发出檄文,称皇帝无道,太子却是有德的明君,要发兵扶太子正位,号召天下有德有识之士景从响应。 据说太子前年在山东任命的那一大堆刺史,如今一个个都在蠢蠢欲动…… 行宫内的秩序勉强还在,但人心却越来越不安,毕竟谁也不知道杨文干是否真的会来攻击皇帝的御驾。 因此,当行宫里多嘴的内官泄露消息说,陛下紧急召见秦王的时候,仁智宫上下没有一个感觉到惊讶的。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动刀动枪的事情,除了秦王,陛下还能倚仗谁呢? “天策上将、尚书令、左右十二卫大将军、雍州牧秦王殿下奉敕觐见——” 李世民尽管从大唐立国以来便拥有了自由出入宫禁行走御前的特权,但是这一次还是郑重地等到值日的殿中省官员将自己几个比较重要的职务一一唱毕,才正正衣冠走进行宫大殿。 “儿臣叩见父皇!” 李世民从容不迫地跪了下来,却没有急着磕头——他知道不必的。 果然,他的生身父亲,那个坐在大唐皇帝位子上,用“武德”两个字作为自家年号的六旬老人摆了摆手,说道:“起来吧,平日都不叙这个礼的,何必偏要在今日装腔作势?” 皇帝的口气当中带着几许调侃的笑意,词锋依旧锋利若斯。向来睿智英明的他,此刻大约也一眼便识破了次子那隐藏在谦恭外貌下的几分兴奋,只是话语之中无论如何讥讽,总觉得宠溺无奈的味道更浓一些。 然而谢过皇帝恩典的秦王李世民自己却十分明白,今日的事情已经绝不再是父子间的一个玩笑。即便他自家能将此事当作玩笑,那些在身后幕中对他殷殷期盼着的人,却万难再将此事当作一个纯粹的玩笑。他们流了太多的汗,流了太多的血,他们已经等待了太久。 “益州那地方,你觉得怎么样?”皇帝在沉默了不长的一段时间后终于开口了,问出的却是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的话。 李世民愕然,他曾在心中设想了无数种问对方略,却万万没有料到坐在丹墀上的皇帝李渊一张嘴,居然问出这么一句与庆州和杨文干没有任何关系的话来。好在他虽没真正去过益州,那里的大体情形也还算心中有数,不至于在老父面前张口结舌答不上来。 “益州号称物阜民丰、沃野千里,实则言过其实。孔明在《隆中对》中奢谈那地方如何丰衍膏腴,据儿臣看,不过是想当然的书生之见罢了。他是从《史记》和《汉书》里看来的,实际上益州的发达繁茂是秦末时候的事情了。然而自汉以降,均轻视益州民生,到三国时那里已是一片凋零景象。其后两晋南北朝以来地户亩虽有所恢复,然则数百年未经战乱,百姓两手只能握锄头,不复能操戈矣。故而父皇初据长安,蜀地便传檄而定,实在不是地方高门惧怕我李家的威势,而是益州兵弱,无力与我争雄!” 李渊凝视着自己这个名震宇内令天下豪杰胆寒的次子,心中百味杂陈,一时间竟然说不出话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