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为改善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的大气颗粒物污染,本书从构成城市肌理的普遍街区着手,关注我国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同一气候区的5个大城市为例——武汉、合肥、南京、上海、杭州,基于城市中相对均匀分布的监测点为中心形成的1000m×1000m街区单元,深入系统地分析街区建成环境与PM2.5之间的量化关系。首先,通过多年的逐时PM2.5数据,分析街区PM2.5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性。其次,将城市街区分为绿色空间与灰色空间两类,从灰、绿两类空间的规模与形态两方面,探讨街区建成环境对PM2.5的影响。最后,基于当前研究提出改善街区PM2.5的灰、绿空间调控策略。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2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建成环境 2.2 建成环境与PM污染的相关研究 2.3 基于PM改善的空间优化相关研究 第3章 街区间PM2.5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性 3.1 研究区概况 3.2 研究方法 3.3 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3.4 PM2.5相对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 3.5 街区PM2.5差异的量化分析 第4章 街区绿色空间对PM2.5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2 街区绿色空间规模对PM2.5的影响 4.3 街区绿色空间形态对PM2.5的影响 4.4 街区绿色空间对PM2.5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5章 街区灰色空间对PM2.5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2 街区灰色空间规模对PM2.5的影响 5.3 街区灰色空间形态对PM2.5的影响 5.4 街区灰色空间对PM2.5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6章 改善PM2.5的街区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6.1 街区建成环境优化策略体系 6.2 街区绿色空间优化策略 6.3 街区灰色空间优化策略 6.4 街区绿色空间与灰色空问的整合协调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