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当代日本文化的消费群体遍布全球。从流行乐到二次元,从奢侈品到御宅族,越来越多在世界各地的人在受到日本生产的文化的影响。但这些文化现象是从哪里发源的?又是在何时诞生的呢? 本书即把当代日本文化的重大转型定位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繁荣时期。作者认为,日本80年代的特征,即所谓的“泡沫经济文化”,就是一种“超越性”消失之后产生的文化,是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在价值观被经济化和世俗化之后的产物。本书讨论了泡沫经济文化从发端到繁荣再到转型的过程,着眼于其前后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出色且令人信服的论证,令人茅塞顿开。 书中不仅是一部出色的社会学与文化学著作,它还包含了大量大众文化的有趣实例,从奢侈品和流行音乐、时装杂志,到电视剧、搞笑艺人文化,可谓包罗万象,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作品。 作者简介 邹韵,名古屋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译著有《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合译)、《为了活下去的思想》(合译)、《中年漂流》。 目录 序章 超越的消失——80年代历史的相位 平板化(flat)社会 “80年代”的神话 “80年代”的前与后 第一章 原宿——“80年代”年轻一代的狂欢空间 “竹之子族”的出现 NHK《原宿24小时》——“巴里巴里”的身份认同 “摇滚一族”身份的意义 学校工厂中的腐烂的橘子 “不良”的社会方言 原宿“场域”的复数性以及语言使用的关系 从人称代词来看《原宿24小时》的视点 学校化社会的中心及边缘 第二章 “泡沫经济文化”的预兆——“80年代”年轻一代的组成 80年代这一历史事实 MTV的出现 媒体制造的流行(Popeye) 被排除的“青春” 第三章 “现在。就是这里!”的斗争——80年代的“中心和边缘” 走向“泡沫经济文化” 70年代的情人节和1 988年的圣诞老人 “泡沫经济文化”的精神史背景 “学校化社会”的到来 从“癖坏感”到“卡哇伊” “中心”的共同幻想及媒体的言论 媒体、技术的急速发展 “现在,就是这里!”的战斗 “中心”的平板化 非日常的日常化 平板与公共空间 人格解体征的时代 第四章 “泡沫经济文化”的幸福探索——“御宅族”与“涩谷休闲风”的分水岭 “泡沫经济文化”是什么? 80年代的媒体(电脑、CD……) 全民时尚意识 泡沫经济带来的时尚激变 “进口商品”终于解禁 新兴消费层:学生 学生消费的形式: “信用”财产 80年代的学生创业 “泡沫经济文化”的低技术性 回顾“泡沫经济文化”的真实情况 “御宅族”与“涩谷休闲风”的分水岭 第五章 电视剧的变化——都市的背景音乐、城市的诉说 “后台花絮”时代的电视剧 直到《长不齐的苹果们》出现为止的社会 《长不齐的苹果们》的主张 偶像剧的分析:《男女7人夏物语》 电视剧反映的时代感 对话的原理(《长不齐的苹果们》) 影像的叙事 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挑战 作为中心与边缘的叙事 第六章 “没意思就不叫电视了!”——“隧道二人组”和富士电视台的时代 从小猫俱乐部到小泉今日子(历史被改写了) 消失的80年代西洋音乐 富士电视台的文化 “隧道二人组”流派 《富士夜未眠》的出道 后来的“隧道二人组” “道隧”的仪式性 终章 压抑中的解放——作为“战后终结”的80年代 小确幸 80年代论的尝试 2006年的“昭和” 读懂80年代的关键词 80年代年表 后记 序言 首先我将阐述本书的内 容构成,其次将明确本书的 研究意义。 本书的内容构成与20世 纪80年代的名著,浅田彰的 《结构与权力》不同,也就 是说,序章的内容较为晦涩 难懂,而各章的内容较为浅 显易懂(这种章节的构成也 体现了从2002年体制到平 成泡沫时期的状况,这一时 期在表象上与20世纪80年 代前期的“抽离而又陷入”相 似,而这两个时期又像是镜 像一般,相似而方向不同) 。序章即是本书整体的研究 背景,我将从历史、政治状 况、理论框架等方面进行阐 述。如果读者认为序章没有 必要,那么完全可以直接阅 读具体章节中对媒体、文化 的研究。 将某一个年代看作特殊 的历史时期,这种做法并不 少见,我们正是需要将20世 纪80年代看作与战后文化相 断绝的历史时期,在此基础 上再来讨论80年代是十分重 要的。在80年代,以及泡沫 经济破灭之后,以80年代为 主题的杂志特辑和单行本相 继问世,除了(以田中康夫 为对象的)文艺批评之外, 事实上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 史料之中,对这一年代的探 讨都缺少更深刻的思考。当 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学 术界”,以固有文化资本为 背景的研究者及批评家们都 过度地受到了“新学术”等“ 知识生产模式”的影响。并 且,这些文字工作者经历了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繁荣,90 年代(1993年到1995年前 后)原宿文化、电视节目中 的素人明星、泡沫经济期学 生文化的突然兴起,向他们 袭来,他们因此被埋没在了 衰退的文化与困难的经济时 代之中。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从媒 体文化、街头文化、大众文 化中寻找逐渐脱离战后期的 80年代的“混沌的力量”。 1984年到1986年是战后期 与后战后期的断绝期。1 986年到1 988年是日本社会 逐渐向泡沫经济文化发展的 转型时期,本书将以上述划 分为基础来考察这些时期前 后的差异性。 所谓断绝期和转型期, 也正是日本社会从“战后”向 不确定领域迈步前行的时期 。如果我们现在来回顾那个 时期,不确定的领域绝非意 味着幸福。相反,从前所未 有的经济发展到泡沫经济, 再到90年代“失去的十年”, 然后迎来2l世纪的日本社会 又开始了没有尽头的经济不 景气,以及令人心情压抑的 社会新闻,暗无天日的日子 一直在持续。从战败到全面 讲和(1951年)期间,美 军突然向日本筹集物资及劳 务来对付朝鲜(1950年左 右的五六年间),纺织业和 金属相关产业急速发展,日 本经济规模迅速恢复到了战 前水平。1955年日本达成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在1956年的经济白皮 书上歌颂道, “如今已然不 再是战后了”,日本就这样 一步步地经历了经济一片大 好,神武景气(1955— 1956)、岩户景气(1959 —1961)、伊奘诺景气 (1950—1970),实现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发展。 经济基础水平的提高一方面 使得贫困导致的社会阴暗有 所减少;另一方面,在美军 核武器的庇护下,自卫队成 立了,随之爆发了种种政治 矛盾;应试考试竞争的白热 化,以及阶级固化等众多社 会问题逐渐显现,也在这一 时期埋下了问题的种子。经 济发展放缓,战后的日本社 会即将要成为一个不认可差 异的、培养同质化人才的“ 学校化社会”(宫台真司) ,在这个时候,通向“泡沫 经济文化”的断绝期的日本 社会由于种种问题而摇摇欲 坠。 …… 除此之外,北田晓大和 森川嘉一郎的基于媒体论和 都市论的严谨的考证也已经 发表出版。北田的近作《嗤 笑日本的“民族主义”》(日 本放送出版协会,2005年 )虽然称得上十分精彩的成 果,但从他所论述的御宅文 化的意义上来说,这一研究 并未脱离文化精英的感觉。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泡沫 经济时期”(和达到泡沫经 济时期过程)的大众文化, 并把它看作象征着80年代的 现象来分析。第四章我将更 为详细地论述,1985年左 右逐渐兴起的投机式(非实 体经济的)市场全面高涨导 致的经济形势,推动了一种 政治形势的形成,而这种政 治状况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的社 会在特定时期(高峰期在 1988—1993年)所产生的 大众文化样式,本书将之称 为“泡沫经济文化”。80年代 的象征并非只有“御宅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从“泡沫 经济文化”的视角来看,这 种先于20世纪90年代这个 全新时代的“御宅文化”,只 不过是一种附属的类别而已 。以总括的视角,而并非偏 颇的视角来准确地分析80年 代,不仅有助于解释90年代 到2000年,以及持续到现 在的诸多现象,更能为未来 社会的想象提供一个视角。 这样来看,有一本平庸青年 眼中的平庸的80年代论著也 未尝不可。本书在以往先行 研究的基础上避免重复,探 讨尚未论述的80年代整体面 貌,并对重要话题进行彻底 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