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以世事变迁来诠释中国文人画的风格史,以一个个精彩的个案,对“风格”与“世变”之关系进行了探讨,如元代李郭风格之发展、浙派画风、吴派画风、文徵明画风之转变等。大多文章都是从一两幅作品风格上的新变切入,联系世变寻找促成风格转变的原因,知人论世,文章立论严谨,史料翔实,论述有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作者简介 石守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着力从文化史角度探讨画史风格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主要著作《风格与世变》、《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并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另有学术论文多篇。近年主持“移动的桃花源——10至16惜纪山水画在东亚的发展”项目,主张以东亚作为一整体,来对中、日、韩三国的山水画发展进行全盘观察,特别注意三区域间的互动现象。 目录 简体字版序 自序 第一篇 文化史范畴中的画史之变 第二篇 盛唐白画之成立与笔描能力之扩展 一 前言 二 唐代文献里的“白画” 三 盛唐白画实例的分析 四 传统笔描与西来的凹凸法 五 隋唐的大成与传统笔描之再生 六 余论:本土艺术传统与外来刺激 第三篇 “幹惟画肉不画骨”别解——兼论“感神通灵”观在中国画史上的没落 一 前言 二 有关诸说的检讨 三 《丹青引》与“感神通灵”观 四 后世的误解与“感神通灵”观的没落 五 文人与中唐以后的画坛情势 第四篇 南宋的两种规鉴画 一 “伦理的人物画”之检讨 二 以君主为对象的规鉴画 三 早期的“画像规鉴图” 四 马麟的《圣贤图》 五 早期的“故实规鉴画” 六 《却坐图》与《折槛图》 七 余论 第五篇 有关唐棣及元代李郭风格发展之若干问题 一 前言 二 唐棣(1287—1355)生卒年新订 三 唐棣与赵孟颊关系之检讨 四 李郭画风中的政治意识 五 北籍权宦对李郭风格之支持 六 元代文化环境之变与李郭山水画风之衰落 七 余论 第六篇 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 一 有关浙派兴衰的问题 二 明初宫廷绘画的取向 三 浙派的兴起与金陵的贵族 四 吴伟生平与金陵 五 吴伟画风与金陵 六 金陵浙派势力之衰退 七 金陵文化环境之改变与纯文人艺术品味 第七篇 《雨余春树》与明代中期苏州之送别图 一 前言 二 文微明的《雨余春树》 三 送别图的模式与流变 四 一个文化史的解释 五 余论:《雨余春树》的意义 第八篇 嘉靖新政与文徵明画风之转变 一 前言 二 文徽明受荐入京 三 嘉靖新政实况与《燕山春色》 四 左顺门事件与其后之文徽明 五 返家后之文微明与《松壑飞泉》 六 余论 第九篇 失意文士的避居山水——论16世纪山水画中的文派风格 一 前言 二 清逸深秀的山水风格 三 避居生活的山水画 四 苏州的失意文士 五 南京的失意文士 六 江南对“避居山水”的需求 七 “避居山水”风格的失落 第十篇 石涛、王原祁合作《兰竹图》的问题 一 前言 二 《兰竹图》上所谓的“合作” 三 石涛与王原祁关系之检讨 四 合作画之变型及其文化意义 五 小结 序言 《风格与世变》的初版 距今已有十二个年头。在这 十二年里,许多人与事都经 历了可观的变迁,但我个人 的学术兴趣大体维持未变, 一直在设法以自己认为最适 当的方式去说明中国古代绘 画的历史发展。本书所收的 十篇论文,可说是我自 1984年踏入研究生涯后第 一个阶段的成果,记录着那 十二年中个人在面对这个课 题的一段心路历程。在这个 记录里,有我对某些画史段 落的认知,也有一些个人对 文化与历史的感触。过了十 二年再来看这些文字,虽然 有些地方难称完美,但总的 说来,尚觉仍可坦然面对读 者。所以,当北京大学出版 社对这本“老书”表示兴趣, 决定发行一个简体字版时, 我个人一方面感到十分荣幸 ,另一方面也为其将可得到 更多读者的批评而感到高兴 。 本书虽由十篇各自独立 的论文所组成,但只有一个 主题:画史中风格之变与其 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这是 我长期以来持续在探讨的议 题,或许由于能力的限制, 总觉距离完成的目标尚远。 它起自于一个令我个人感到 十分困惑的问题:为什么画 史中会有风格的变化?对这 个问题的探讨,固然可以有 很多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 一样的答案,但我选择了一 个比较倾向于文化社会史的 切入点,希望能对风格之变 提出一些说明。如此的说明 并不排斥其他研究取径的有 效性,也无意于建立什么堂 皇的理论,只是在诚实地面 对我个人于画史理解过程中 的疑惑。 21世纪的美术史研究, 显示出一种几近轻视风格研 究的趋势。我个人无意对此 现象表示任何批评,然而, 对作品的观察与说明,仍应 是美术史研究中的核心工作 ,而由作品上所见的风格之 变以及对其所以变的讨论, 也依然值得历史工作者的关 心。对我而言,美术史无论 如何还是“作品的历史”。 石守谦 2008.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