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编织意义之网(博物馆物的语境化阐释)/博物馆学认知与传播论丛/缪斯文库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毛若寒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试图从博物馆物的语境的本体论、方法学与实践操作三个层面,构建系统开展博物馆物“语境化阐释”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本体论层面,厘清关联物、关联人群、特定时空等博物馆物的语境的核心要素,从尺度(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与维度(多个社会生活领域)界定博物馆物的语境的基本结构。在方法学层面,探讨语境影响物的意义构建与观众体验的原理机制,构建以物的原生语境为阐释视野,以物的关联网络为阐释立场,以全面、系统、动态揭示展品的多维度内涵,促进观众与展品深层沟通为阐释使命的展示传播方法体系。在实践操作层面,以可视化博物馆展品的语境尺度与维度为目标,在收藏、研究、策展、传播等实践环节总结出一系列保存、探索、编织物的语境关系网的策略、工具与建议。 作者简介 毛若寒,浙江大学考古学博士、荷兰鹿特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士后,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博物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博物馆》杂志特约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阐释传播、博物馆公共管理。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曾获第三届全国博物馆学优秀学术成果推介优秀学位论文奖;主持策划和设计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展览展示项目十余个。 目录 第一章 关联网络中的博物馆物 一、博物馆还是陵墓? 二、艺术品还是生活品? 三、语境与博物馆 四、语境化阐释:深化博物馆公共效益的重要路径 第二章 博物馆的语境观念变迁 一、从珍奇柜到类型学:抽离语境的物件 二、立体透视场景与露天博物馆:语境意识的萌生 三、写实还是剥离:“再语境化”的分歧 四、中间道路:“语境化方法” 第三章 本体考察:博物馆物的语境是什么? 一、依托于物的关联之网 二、尺度与维度 三、常见的语境形态 第四章 方法探究:语境化阐释如何开展? 一、有益阐释的“再语境化”类型 二、语境化阐释的思路与特点 三、语境化阐释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五章 保存关联网络:语境视野下的收藏策略 一、聚焦关联物件:建立基于语境关系的系统收藏群 二、联系关联人群:收集藏品的多视角记忆 第六章 探索关联网络:语境视野下的研究策略 一、拓展研究主体:构建广阔的研究网络 二、参考统一流程:梳理藏品的多维内涵 三、关联藏品信息:构建藏品的意义互联 第七章 编织关联网络:语境视野下的策展方法 一、构建主题框架:基于语境的尺度与维度 二、设置展品陈列:空间关联与可视化表达 三、整合观众参与:促进物与人的情境交融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现代博物馆源自两个古 老的传统,一个是以缪斯 的名义出现的对知识和哲 学的冥思,一个是以收藏 柜为表征的对器物的收藏 。这两个传统在很长时间 内并没有交集,直到16世 纪中叶基格伯格(Samuel Quiccheberg)做出最初的 尝试。在基格伯格的时代 ,在一种以剧场形式出现 的讲演记忆训练中,物品 作为帮助提示讲演人记忆 的手段出场,物与思想发 生了接触。从那以后,两 者的结合一直是博物馆史 的重要内容。经过几代人 的努力,它们逐渐走向融 合,并向着两位一体的方 向发展。然而,只有当人 们的观念突破了收藏物精 美的外壳,将关注转向物 质深处的精神内涵,并试 图以知识和信息的形式将 其提炼与揭示出来时,物 与思想结缘的通路才被真 正打开。从此,物品作为 欣赏对象与作为启发思想 、帮助理解的知识载体的 双重身份出现了有机的结 合。 这既是博物馆历史演变 的趋势,也是博物馆现实 发展的理想。依着这样的 愿景,当观众进入一座优 秀的博物馆,他不仅能感 受到人类制造物的艺术魅 力,满足欣赏与崇拜的愿 望,也应该能在阐释的帮 助下深入理解物品内部的 知识、思想与情感的内涵 ,在智性方面有所收益。 然而,在现实中,两者的 结合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尤其在中国,如何在欣 赏物品的基础上强化展览 的信息传播能力,提高观 众的参观收益,是今后一 个时期特别需要关注的方 面。这就是本丛书产生的 背景和目的。 在全球范围学习型社会 建设的浪潮中,非正式学 习的需求被极大地放大, 博物馆作为一个高度组织 化与制度化的非正式教育 机构,如何满足这一需求 ,是一个必须应对的挑战 。当公众带着更多学习与 理解的诉求进入博物馆, 他们会发现,在这一机构 中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是非 常独特的,与他们日常的 学习经验大相径庭:作为 知识传播者的策展人并不 像老师那样站在他们的面 前,而是隐身幕后;作为 信息传播载体的不是符号 ,而是物品;更大的差异 是,如果说教室是为学习 者提供的一个栖身空间的 话,那博物馆展厅本身就 如同教科书,成为学习的 对象与内容。观众在书中 穿梭,在行走与站立的交 替运动中,对空间中呈现 的物品进行观察、阅读和 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许 多在日常学习行为中不曾 遇到过的因素开始影响他 们的学习,比如方向、位 置、体量、光、色彩等。 如果方向不对,叙事的顺 序就乱了;如果位置不对 ,物品之间的逻辑关系就 错了;如果光出现了问题 ,观众不仅觉得眼睛不舒 服,而且也会对展览的重 点出现误解。这种学习者 所面临的“环境语境”是其他 学习行为所没有的。 这一切都表明,尽管我 们可以利用一般的教育学 、认知学、心理学和传播 学理论来帮助我们,但博 物馆学习的独特性质仍然 要求我们进行专门的、针 对性的研究,并将其作为 博物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 之一。没有对博物馆学习 与认知过程独特性的研究 与理解,我们的传播方法 与策略就缺乏明确的标的 ,缺乏必要的有效性。所 以,在这种情况下,首先 要展开对博物馆学习与认 知特点的研究,探明这一 媒体与其他媒体在传播过 程中的区别,为制定正确 有效的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正因为如此,我们把博 物馆学习与认知及其和传 播的关系作为重要的学术 内容展开研究,并期待有 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问题 。 传播效益取决于多方面 的因素,这些因素贯穿在 整个展览的建设与运营中 。比如:如何通过前置评 估了解公众的需求与愿望 ,并将他们的想法融入展 览策划;如何在建构展览 的结构和框架时将主题叙 述的思想及逻辑要求,与 博物馆学习的特点及公众 的习惯、爱好相结合;如 何规划与经营展览设计的 空间,让观众觉得整个展 览清晰流畅、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并通过形成性 评估来保证其落实;如何 针对基本陈列展开适当的 拓展式教育和相关的配套 活动,使展览主题内容得 以深化与拓展;如何通过 总结性评估收集观众的意 见与建议,进一步做好展 览的调整与改善,以为下 次展览提供借鉴;等等。 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 博物馆的传播效益,进而 影响其社会效益的实现。 本丛书分为“译丛”与“论 丛”。鉴于一些国家已经在 博物馆学认知与传播方面 积累了相对成熟的经验, 为我们的探索提供了很好 的借鉴,为此,“译丛”从理 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反映了 当代西方博物馆学界的新 观念、新理论与新实践。“ 论丛”则是国内学者在探索 过程中的心得,尤其令人 欣慰的是,作者大多是年 轻人,其中有一些已经参 与了大量的展览实践。衷 心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为实 践中的工作团队提供有益 的启发,为中国博物馆事 业发展的洪流增添美丽的 浪花。 严建强 2018年3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