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立足于纪录片自身的历史演进脉络,从真实性的议题出发,梳理纪录片的历史经历的“客观真实”“感知真实”“创造真实”“尊重真实”“参与真实”“标准化真实”等几个阶段,这些阶段作为纪录片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与真实性的联系性非常紧密,合乎本书的主旨。其中涉及到不同纪录片拍摄的历史分期、理论流派、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拍摄手法等一系列内容。通过纪录片自身的发展,我们从中梳理出一种关于“真实性”的“局内人”观点,即纪录片创作者对于“如何反映真实”这一问题的认识及其演化过程,包括他们自身的实践体验。以此为后文多学科的介入,以及影视人类学的未来发展奠定论述的理论与经验基础。 作者简介 汤文靖,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中国影视艺术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创研中心主任、中国广播电视社会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理事,主持和参与教育部、北京市、国家民委等部门研究课题十几项。实践成果丰富,多部纪录片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播出,作品曾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星光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真实性——纪录片和人类学共同面临的百年难题 一、纪录片难以界定的本质属性:飘忽的真实性 二、共同难题——真实性 第二节 “真实性”论述 一、“真实性”的研究 第三节 纪录片、真实性与人类学:已有研究综述 一、纪录片发展 二、多学科视角下的真实话语 三、影视人类学 第二章 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 第一节 客观真实——“真实”命题的诞生 第二节 感知真实——现实与虚假之争 第三节 创造真实——搬演与重构的现实戏剧 第四节 尊重与参与:交互关系的呈现 一、尊重真实——让镜头说话 二、参与真实——让·鲁什的共享模式 第五节 标准化真实——旁观的逻辑 第六节 后现代真实观——虚构的策略 第七节 小结:真实性母体下的纪录片历史 第三章 他山之石——人类学与民族志影像 第一节 真实素材的来源一田野工作与影像捕捉 第二节 人类学与民族志影像叙事 一、整体论和纪录片的拍摄 二、参与观察与参与电影 三、主位、客位视角和纪录片创作 第三节 “旁观式观察”与“无镜头意识” 第四节 类比:民族志文本和民族志影像 第五节 小结:民族志影像表达的贡献 第四章 真实性困境:来自后现代主义的质疑 第一节 写文化与表述危机 第二节 民族志撰写在后现代主义中的遭遇 第三节 影视人类学中的“表述危机”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对影视人类学选题的批判 第五节 剖析与反思:中国纪录片人的实践 一、“让画面自己表述”——《平衡》 二、深描下的真实——《背篓电影院》《徽州》 第六节 小结:困境与出路 第五章 一场关于“真实性何为”的审判 第一节 无法预测的困境:关于复杂实践的论述 第二节 技术与方法论:“再现”与“搬演” 第三节 多重主体的声音一观众、拍摄者与镜头 第四节 实践中的真实性感悟一《高山人家》《茶叶之路》 第五节 非真实性的必然存在 第六节 小结:我们从未真实过 第六章 迈向未来:影视人类学的诗意与应用 第一节 诗意与美学的理念 第二节 多重可能性:纪录片与影视人类学的魅力 第三节 变革:应用与市场的介入 第四节 “观众导向”的变迁:社会技术发展下的观众视野 第五节 传统遗产的再发现:影视人类学的社会责任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真实性”命题会终结吗? 第二节 双保险机制:文本与影像 第三节 人类学的关怀与公共责任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