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关于说话的一切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作者 汤质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说话,既是人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又是世间最难精通的信息游戏。说话的能力与人际关系和职业前景密切相关,是人生发展的关键一课。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仅掌握一些话术,就可以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可正是这些话术合力扭曲了我们的沟通观,让人反而不知道该如何说话。
B站知识型Up主“汤质看本质”另辟蹊径,从哲学、符号学、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硬核知识中探寻说话的本质,直面生活中的实际场景,给出了一套内涵丰富且句句落在实处的说话指南。
为什么别人总觉得我说话不够清楚、难以理解?
在与地位高的人对话时,我该如何掌握交流的主导权?
我总是在公开场合发言时紧张,怎么办?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应该重在倾听还是发表见解?为什么别人谈论问题能一针见血、口若悬河,我却只会说“啊这……”?
在与别人辩论时,我的话怎么就是不够有说服力?闲聊时,我怎么总找不到合适的话题,老是冷场?
怎样才能既把话说到点子上,又说进他人的心坎里?
这本书将带你掌握语言逻辑背后的权力博弈和硬核知识,轻松解决上述问题,帮助你成为有策略的倾听者、提问巧妙的交流者,最终成为轻松自如的沟通者。
作者简介
汤质,B站知识型Up主“汤质看本质”,其B站主页播放量累计超过千万。
曾任世界500强外企培训师、互联网公司高管。擅长对复杂课题展开系统阐释,专注于哲学、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自我发展等领域。
目录
前言 为什么你必须上这堂“硬核表达课”?
第一章 意义 无限复杂的语言游戏
语言符号的反馈怪圈
你这“话”到底什么意思
我“当真”在和你“开玩笑”
语境—语用—语义
穹顶之下的符号秩序
沟通的根本动机与终极目标
第二章 关系 你不是嘴笨,是心钝
打破预期,顺应张力
让自己不舒服的坦诚
进入地狱,失去天真
I see you
第三章 内容 说到点子上
三个世界
用关键概念来“打开”思路
抽象之梯与问题之锤
“通透”的理解从何而来
第四章 场景与内容 在任何场合都能好好说话
新实用主义语言观
推论游戏
核心玩法——语言游戏中唯一重要的事
进阶攻略——角色、舞台、严肃感与角色紧张
作弊技术——“后理性”技术与“幽默”
假如还有更重要的事
第五章 关于“倾听—回应”的一切
翻转认知,重塑“倾听—回应”观
倾听:一个通用框架
回应:极简回应术
第六章 一个关于“说话”的整合框架
所有碎片汇流于此
阶段一:刺激-思维阶段(外部刺激-心理表征化阶段)
阶段二:思维-内部言语阶段(心理表征-符号化阶段)
阶段三:内部言语-外部言语阶段(符号-命题化阶段)
理解与表达的三重境:逻辑-结构-系统
第七章 进入世界的练习
练习之道
总结
第八章 逻辑 起点与终点
从真到真,必然地得出
用逻辑笼罩世界
逻辑之外的世界
第九章 演绎 从AEIO到AlphaGo
AEIO
三段论
命题逻辑与命题演算
会推理的魔法机器
第十章 归纳 经验暗海上的浮木
什么是“归纳”
从二元到多元
从直观到实证
从定性到定量
归纳法的尴尬
第十一章 类比 思维之火与概念之网
无处不在的三种类比
隐喻
爱情如战争,成长是赛跑
原型
理性何以有限且有效
第十二章 溯因与辩证 能言与善辩
好辩的人
认知的三角循环
否定的融贯
否定性推演(差异化网络的发生原理)
辩证法:黑格尔死而复生
辩证逆转——bug动力学
递归与我思
否定否定再否定
第十三章 总结 无限游戏中的意义之舞
意义
关系
内容
场景与内容
倾听与回应
整合框架以及练习之道
逻辑篇
后记 远离那条平庸之路
序言
为什么你必须上这堂“硬
核表达课”
这是一本关于沟通与表
达的书。为这样的书写前言
,也许是天底下最难的事。
但如果连作者都没办法说清
楚你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岂
不成了笑话?一本教人沟通
表达的书,要是一开篇就与
读者沟通失败,确实可笑。
我不想当笑话,也不会
当笑话。清晰表达并不难,
有很多技巧和工具能让我应
对自如。
比如,要想让读者对一
个观点感兴趣,愿意往下看
,需要使用SCQA(情景分
析法)框架,即背景-冲突-
问题-解决框架,正如开篇
那几句:
背景(situation):“这
是一本关于沟通与表达的书
。为这样的书写前言,也许
是天底下最难的事。”
冲突(complication)一
问题(question):“如果
连作者都没办法说清楚你为
什么要看这本书,岂不成了
笑话?”
解决(answer):“清晰
表达并不难,有很多技巧和
工具能让我应对自如。”
仅有“兴趣”还不够,还
要让读者“信服”。要想让一
个人的态度从质疑变为信服
,我可以使用图尔敏论证模
型。当我论证的主张
(claim)是“我做出了一门
非常精彩的说话课程”时,
图尔敏论证模型可如下图搭
建。
我首先需要列举数据或
事实:“这本书脱胎于我在B
站(视频弹幕网站)开设的
关于说话的课程,上线以来
累计播放量已超过百万,也
收到了很多好评。”
仅靠事实并不能说明什
么,我还要讲出理据
(warrant),来说明这些
事实为何能论证自己的主张
,此处的“理据”似乎是不言
自明的,因为点击量和美誉
度就能反映课程质量。
但这个理据真的足够有
说服力吗?按照图尔敏模型
的要求,我还需要为这个理
据提供支撑(backing)。
也就是说,我需要令人信服
地回应这个问题:“点击量
和美誉度在多大程度上与内
容质量相关?”
很多人说服能力不强的
症结之一就在于他们忽视了
理据自身的脆弱性,忘了为
其提供必要的支撑,观众会
暗自怀疑:“大家说好就真
的好吗?不见得吧。”我必
须先于听众提出疑惑,而不
是等听众来质疑我。
那么我怎么支撑自己的
理据呢?老实说,我无法做
出令你信服的支撑,因为我
回答不了上文中“……在多
大程度上与内容质量相关”
的问题。真实情况是,大家
都说好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你
,更何况那些说好的人可能
只是“水军”。这个东西到底
好不好需要你自己来判断,
在把这本书买回家之前,不
妨先试读两页,谁的推荐都
不要轻信。
……
我试图向你证明,关于“
说话”,还有太多知识盲区
和常识性的误解等待我们澄
清:刻意察言观色非但不能
带来掌控感,反而会导致一
种紧张感;故意紧张严肃,
反而能消除紧张与严肃;刻
意冒犯自己,反而能表达善
意;不要关心结论怎么写,
要关心问题如何问……
这些反“常识”、有道理
、能落地的知识与技巧,在
书中还有很多。反“常识”,
反对的是那些庸俗的经验与
教导;有道理,道理来自那
些穿透了我们的生活,聚焦
更普遍规律的硬核学科——
哲学、符号学、语言学、认
知心理学等;能落地,是指
我们能够带着这些见识和领
悟,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
题。
人人都希望在这个“因言
举人,因言废人”的世界中
活得更好,“能言善辩”的重
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
正如沟通分析理论的创始人
艾瑞克·伯恩所说:说完“你
好”之后说什么,其实是一
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说话”
不是一件简单事,它既是人
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又是世
间最难精通的信息游戏。沟
通之难,根本原因在于我们
总试图将其简化,试图提炼
出一些粗暴的“常识”,殊不
知正是这些“常识”交织在一
起,合力扭曲了我们的沟通
观,使沟通实践变成了天底
下最困难的事。
这本书里的知识与洞见
,一部分来自我的成长经验
,更多来自上文中提到的那
些充满智慧的知识传统。确
切地说,本书来自两者的相
遇:几年前,我辞去企业高
管的工作,进入了我热爱的
人文知识领域,成了一名“
靠说话吃饭”的自媒体人,
我流连于这些有趣却艰深的
课题,创作出了不少广受好
评的内容,B站课程《关于
说话的一切》便是闪闪发光
的其中之一。希望我能通过
本书,带你一起去到硬核的
知识中,直面其中的深刻与
复杂,再带着澄明的见地,
回到生活里。
导语
本书内容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摒弃了简易、肤浅的说话经验与教导,以硬核的语言知识为砖,涉及沟通哲学、语言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的学术内容,堆砌起了一套专业性高、实用性强的说话教学体系,旨在帮助读者深刻地看待、掌握、应用说话技巧,能够把话说到点子上,说进心坎里。
刻意察言观色非但不能带来掌控感,反而会导致一种紧张感;故意紧张严肃,反而能消除紧张与严肃;刻意冒犯自己,反而能表达善意;不要关心结论怎么写,要关心问题如何问……这些打破常理的精华观点在书中比比皆是,但在打破常理之前,作者会用一系列专业的语言知识、经典案例论证其说法的可靠性。
后记
远离那条平庸之路
常有人问我:“你的目标
读者是谁,你做的这些内容
都是给谁看的?”我说是做
给5~10年前的自己看的,
我回应的是我在20多岁时面
临的诸多困惑,如果当时的
我遇到现在的我,一定会少
碰几次南墙,少走几条弯路
,卸下更多的心理包袱,更
重要的是,我会在学习现在
已有的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找
回属于自己的权力——那些
自进入社会之后,被愚蠢的
知识所误导,被无知于自己
无知的他人经验所迷惑,在
一阵阵晕眩中不自觉放弃掉
的解释权与选择权。在这个
意义上,我认为《关于说话
的一切》完成了它的使命。
我提醒你要区分观念(
理论)、意愿、方法和能力
,这十分重要。
你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如果我们说倾听和表达的
初衷是“理解与被理解”,所
有人都会同意,但当转过身
去,在实践之中,人们总是
不自觉地通过制造谎言和误
解来达成他所希望的理解与
被理解。这里没有贬义,正
是因为人人如此,交流才真
正成了可能。但问题是,一
边是朴素、抽象且幼稚的语
言交流观,一边是复杂、具
体且腹黑的生活实践,两者
之间的巨大落差,是诸多经
验与知识犬牙交错的混沌之
域。
观念的蒙昧,会导致意
愿的错乱。有的人说,我并
非“真的想要”好好说话,但
我希望能掌握通过语言获得
权力的方法,掌握和所有人
都聊得来的能力,我大方地
承认,我就是把语言当成进
入世俗的铠甲和戏服,用来
隐藏自己的弱点,满足自己
的虚荣,如何?伪君子坦荡
荡,没什么好批判的。
其实这并非事情的全貌
。在你意愿的深处,你深知
这是谎言,你无以复加地想
要和他人缔结真诚且有深度
的关系,但你假装自己并不
想,你宁可编造谎言来欺骗
自己,也不愿意面对无能于
此的事实。在充满自欺的观
念遮蔽之下,在扭曲错乱的
意愿驱使之下,你不管那么
多了,只顾着索要各种方法
,锻炼各种能力,最后也只
能回归庸俗的均值。
曾有朋友询问我“优秀”
和“卓越”的差别,其实我不
太知道卓越是什么,但我十
分清楚,大部分成年人口中
的优秀乃是一种“精致的平
庸”,是没追求的人追求的
东西,是不清楚自己意愿之
人的意愿,“能说会道巫术
崇拜综合征”不过是这种意
愿的产物。
前段日子,有篇名为《
我的孩子正在不可避免地沦
为平庸》的文章很火,童年
时代的“优秀”如其所是,我
们敢当街逆风撒尿,写作文
放狠话,当科学家宇航员,
但很快,我们就会被符号秩
序所笼罩,变得规矩起来。
“优秀”这个意义丰富的容器
,成了表演巫术的道具、
avatar身上的装饰品。令人
不堪忍受的真相是:成熟的
人并不真的追求优秀,而只
是追求优秀的样子——能说
会道、善于倾听的样子,以
此来满足那些未经反思的欲
望,赢得权力,喂养我执。
但这般自欺,一定会招致悖
论的惩罚——沦为平庸而不
自知,反以之为荣,扬扬得
意,最终实现了“货真价实
的平庸”。
不可避免地沦为平庸,
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惨烈的
事故,世俗意义上的成长,
是通过双重自欺来实现的—
—“先是自己骗自己,然后
骗自己没有骗自己”。当我
们说一个人“成熟”了,本质
上是在说这个人对这种双重
自欺不再感到惊异和排斥了
。自欺是容易破除的,只需
要一些知识来击穿成见和盲
区,但双重自欺却是极难破
除的,还需要诚实与勇气,
具体而言,是去否定、选择
去否定的诚实与勇气。
我之所以在书中花那么
多篇幅介绍各种语言学、符
号学、认知心理学乃至哲学
的基础理论,是为了拉扯出
一个足够大的框架来强行拓
宽读者的视野,并在其中,
带领读者搞清楚“好好说话”
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些是我
们可以选择去把握的,比如
问题意识、论证结构、助人
立场;有些是需要我们去遭
遇、去经历的,比如经验、
知识面以及对它们的反思深
度;还有更多,我们妄图追
求的种种——我希望我已经
向你证明了——它们本身就
是偏见、自欺的产物,是追
求“优秀”这个幻觉而产生的
幻觉。我并非说要贬斥功利
动机和欲望,很多美好的事
物都有一个功利、虚荣乃至
虚伪的出发点,正如好辩理
论揭示的:人们逻辑能力的
发展一开始只是为了赢得争
论;使用一个抽象大词、背
下一段文学金句的第一动机
可能仅仅是炫耀。但我们还
要看见另外一层事实——真
善美的实现,正是我们主动
背离、扬弃这些肤浅目标的
结果。
对说话的修炼在说话之
外,我们必须与“口才”“表
达”“沟通”这些概念拉开距
离,使反思能介人其间。我
们冲着“能言善辩”而来,却
发现真正要紧的事,是认清
“语言”这个无处不在的中介
,如何在促成我们思考与表
达的同时,也制约了我们的
理解,扭曲了我们的想象。
妨碍我们能言善辩的,恰恰
是我们对能言善辩的盲目欲
求。本书虽定位成“硬核”沟
通表达课,但我绝无意为了
硬核而硬核,为了显得高深
而故作高深,“符号一语言
一思维”的课题关切之紧要
,理路之庞杂,在近两三百
年,调动了无数先贤智慧,
沉淀成
书评(媒体评论)
做职场研究这些年,我
常处于一种遗憾之中:那些
看上去化解不掉的冲突,多
数本可以化解掉——通过深
度、准确的沟通。可惜,多
数人并不相信,或者根本做
不到。当一个人放弃了一段
关系,不管是辞职也好,分
手也好,本质上是他不再相
信自己可以被理解了。我想
,他对面的那个人,应该也
很失望吧。
看汤质的这本书,屡屡
有种希望感:如果更多的人
了解到这些知识,一定可以
活得更通透、更幸福。汤质
从沟通的最底层去剖析,用
模型解构“说话”这件事,我
很认同他的这股子认真:因
为沟通从来不是一种技巧,
而是思维的某些改变。如果
有时间的话,就坐下来,像
做一门学问一样,认真学一
学“说话”这件事吧,从读《
关于说话的一切》这本书开
始。
——崔璀 职场发展研究
者,优势星球发起人、
Momself创始人
不同于市面上的口才培
训,汤质的《关于说话的一
切》从语言学入手,结合丰
富的哲学、社会学和逻辑学
知识,为你彻底梳理清楚“
沟通”的底层原理和知识体
系,是一门硬核而不失亲切
友好的沟通哲学课,值得每
位想“好好说话”的朋友阅读

——李睿秋(Lachel) “
L先生说”公众号主理人、《
打开心智》作者
《关于说话的一切》绝
对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畅
销书,但大概率会是影响一
小部分人一生的书。这些人
可能会因为这本书开始喜欢
并探寻符号学、逻辑学、社
会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更
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领域,
而不是在这个巧舌如簧、万
物相害、口蜜腹剑的世界里
去谄媚阿谀、颐指气使。我
们须知语言并不仅仅是表达
的工具,更是思想的工具,
甚至更是我们的思想本身。
——夏鹏 友邻优课创始
人、新东方集团原战略总监
很多想要锻炼口才的人
都容易在“术”的层面做努力
,提升到一定程度便会遇到
瓶颈。《关于说话的一切》
整合了符号学、认识论、心
理学等多学科中的概念,为
“沟通与表达”提供了一套更
为底层的认识框架,用一个
个概念和模型,带着你重新
理解生活中的沟通案例。这
种新的认识框架不仅可以让
你在沟通上得到立竿见影的
提升效果,而且能让你定位
自己在表达上的欠缺之处。
——于建国(YJango)
B站《学习观》系列视频作
者、渐构modevol创始人
毫无疑问,现在这个时
代是表达者的红利时代。汤
质的这本《关于说话的一切
》,对于如何更好地沟通与
表达,让读者既能知其然,
又能知其所以然,强烈推荐

——亦仁 生财有术创始
精彩页
我们常常面临这样一种状况:一说话就紧张。于是跑到知乎上问:“说话紧张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说话才不会紧张?”得到的答案通常是:你对说话的对象不了解,对想要表达的内容不熟悉,所在的场景没有给你安全感……
解决方案一般会归结为“提高熟练度”——通过练习,让内容烂熟于心,让交谈的客场变成主场。一个优秀的销售员在与你碰面之前,可能已经在镜子前把谈话内容演练过很多遍了。罗永浩(也许是中国最会演讲的公众人物之一)曾透露,一场2个小时的演讲,他要准备200个小时以上。
于是我们有了一种印象:说话能力就像肌肉力量一样,是一种可训练的能力,只要练习量充足,你就可以在任何场景中,面对任何对象,谈论任何话题。必须指出的是,这是一种“工具主义+还原论视角”的粗糙简化版观点,我们把说话这件事想得太片面、太静态、太孤立了。
关于语言活动中伴随的紧张感,有一个更抽象、更具普适性的解释:这种紧张在根本上来自一种“不对称性”,而且这种不对称是永远无法找齐的。你也许有些蒙,不对称?是什么东西不对称?这里有必要援引一些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知识。
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符号互动理论,专门研究社会互动中的符号互动,代表人物之一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指出,在我们的日常表达中,包含着两类完全不同的符号互动,一类是“给予”的表达,另一类是“流露”的表达。 给予是主动的,而流露是被动的。举例来说,你给朋友做了一道菜。他吃完点头称赞,这是给予;而他的神情却告诉你,并不是真的好吃,这是流露。你向老板汇报方案,他说“还不错”是给予,眉头一皱是流露。我们可以将给予和流露的区别理解为表意信息与生俱来的二重性。
语言符号的反馈怪圈
在符号互动过程中,给予是容易操纵的,流露则不太容易控制。有个成语叫察言观色,观色比察言更能获得有效信息。在符号互动中,信息发送者(说话人)的注意力会更多地放在给予上,而接收者(受话人)则同时关注两者,甚至天然地更关注流露。这就会造成第一重不对称—一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受话人明显处于优势地位。
在实际交往中,这种不对称会被迅速拉平,因为“说话人知道受话人知道”。我知道你知道观色重要,我便能利用这一点,制造虚假流露。一旦我如此操作(我也一定会如此操作),我们就开启了一场极其复杂的信息游戏,用戈夫曼的话说就是:“双方为一种可能的隐匿、发现、虚假显示、再发现的无限循环设置了舞台。”
你知道我知道,我也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理论上,这个游戏是无限复杂的,复杂到任何交流都无法展开,一开口,双方便会被卷入一个无尽的猜疑链。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大部分时候,我们的交流是高效的,是因为“受话人优势”永远存在——操纵自己虚假流露的难度和代价总是高于识别一个虚假信息的难度和代价。这就使得人们在博弈层面达成了默契。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受话人的永恒优势,使沟通成了可能。
关于语言活动中伴随的紧张感,有一个开脑洞的答案——说话人感到紧张,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觉察到了自己的永恒劣势。
紧张感的理论模型是这样的:说话人在说话,也意识到了他在流露,更意识到了受话人接收到了他的流露,于是他刻意减少这种流露,减少这种流露的表现成了另一种流露,说话人意识到了这种流露,也意识到了受话人意识到了这种流露,于是他刻意减少这种流露,减少这种流露的表现成了另一种流露,于是他刻意减少这种流露……
说话人身为被观察者,感知到了这种令人绝望的永恒劣势,却怎么也逃离不了游戏机制设置的反馈怪圈,他无法用理智澄清这种状况,只能感到持续强化的恐慌和紧张。这显示了一切符号互动的根本性悖论——自我指涉循环。
这个悖论是导致社交活动中诸多紧张现象的根本原因。比如,世俗智慧总是教导我们要察言观色,意在简化交往行为,获得更多掌控感,但结果往往背道而驰:当你观色时,也正在被当成色来观,你意识到你观色的行为被观色,于是刻意减少这种流露,却因此流露出了新的色,被卷入紧张的增强回路……如果一个人在陌生的社交场合过于刻意地察言观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会把自己观得越来越紧张。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对自身与他人流露的过度关注以及补救行为会激活大脑中的行为抑制系统,当该系统被激活时,我们会感到焦虑、局促甚至惊恐,行动的积极性会被削弱。’相比之下,内向型性格的人会感受到更强烈的紧张感,因为他们更加敏感于给予与流露的二重性,敏感于这种反馈回路产生的张力,大脑中的行为抑制系统也更加活跃。
我们敏感于这种张力,却缺乏理解它们的知识,最终只能将这种结构性的紧张贬低为说话人的某种熟练度乃至心理素质问题,这种偏狭的归因会导致更多心理问题。殊不知,内向者敏感于复杂,可以是一种优势,而外向者钝感于复杂,也是一个需要补全的短板。若要将其中的诸多庞杂细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6: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