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经历太重要了,它是鲜活的、真实具体的、典型独特的,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本书作者几个月来采访邹老先生和他的同事,查阅历史材料,记录整理笔记是一次学习思考的过程。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重庆文化发展脉络,就是通过像邹丹先生这样的老艺术家的讲述展现给我们,让我们记录下来。
或许本书可以经过研究告诉后继者,以前发生过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会对今天产生怎样的影响,会给我们留下哪些经验和教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邹丹/重庆文化艺术记忆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董谦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个人的经历太重要了,它是鲜活的、真实具体的、典型独特的,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本书作者几个月来采访邹老先生和他的同事,查阅历史材料,记录整理笔记是一次学习思考的过程。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重庆文化发展脉络,就是通过像邹丹先生这样的老艺术家的讲述展现给我们,让我们记录下来。 或许本书可以经过研究告诉后继者,以前发生过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会对今天产生怎样的影响,会给我们留下哪些经验和教训。 目录 重庆文化艺术历史记录工程总说 文星闪烁——《重庆文化艺术记忆丛书》总序 第一章 青少年时期的求学历程 一、少年成长经历 二、美术教育启蒙 三、报考北碚师范 四、美术专科与健生艺专 第二章 军旅学习与创作生涯 一、参军入伍 二、抗美援朝 三、军旅美术创作 第三章 回到重庆开展群众文化事业 一、夫子池与群众艺术馆 二、群众画栏与展厅 三、青年宫文化活动 四、民族民间艺术研究室 五、“文革”的影响 第四章 百花迎春 一、百花迎春 二、重庆美协与重庆美专 三、潘家坪国画院 第五章 艺术与人生体悟 一、绘画与创意 二、美术教师王运莲 记者采访后记 附录 邹丹年表 序言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以 记录和反映老艺术家生活 和艺术经历为主体的《重 庆文化艺术记忆丛书》( 以下简称《丛书》)就要 同大家见面了,鉴于对这 项工作的感动,鉴于对老 艺术家的崇敬,写此序语 ,以表工作者心情,也便 于读者对此书有全面了解 。 2015年7月,重庆市文 化委员会决定开展文化艺 术历史记录工程,并出台 了《重庆文化艺术历史记 录工程实施方案》,在此 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文 化艺术名家记忆收集整理” 。对此,作为主体实施单 位的重庆市文化研究院高 度重视,积极工作,经过 市文化委委属单位申报、 专家评审、市文化委集体 研究,确定了第一批要开 展收集整理的15位老艺术 家,他们分别是许倩云、 徐文彬、沈福存、彭孝纲 、徐勃、何天宠、王静、 翟秋芳、王建武、曾健戎 、李行、周世武、高凤莲 、曹明舒、厉慧森。我们 为每一位老艺术家拍摄了 大量的视频资料,并编辑 了20分钟专题片。对他们 的文化艺术经历、文化艺 术成果、文化艺术感悟等 进行了全面收集整理,为 重庆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艺 术档案资料。与此同时, 我们又通过文字、图片的 形式,全面反映老艺术家 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艺术成 就,通过这套《丛书》给 读者呈现出一个个丰满的 老艺术家、文化专家形象 。 这套《丛书》为每一位 老艺术家设计了专辑,以 便完整地、全面地、系统 地呈现每位艺术家的人生 经历和文化艺术风采,也 便于读者阅读和携带。从 形式设计上讲,我们还考 虑到对艺术家的直观认识 ,所以采取了图文并茂、 彩色印刷的形式。为了写 好老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 艺术成就,我们在全市范 围内广泛征集作者,经过 认真选择和反复权衡,最 后确定了既有文学功底, 还会传记创作,并且比较 熟悉和了解所涉及文化艺 术专业的人员作为作者。 作者们接受任务后,及时 与老艺术家取得联系,广 泛深入地进行采访,认真 细致地筛选材料,还进一 步学习相关专业,经过充 分构思,精心撰写,反复 修改和多次征求意见,最 终形成了出版文本。 书稿完成后,我们认真 阅读了这些充满激情的文 字,这既是一项工作,更 是向老艺术家的致敬。他 们那丰富的人生经历,那 执着的文化艺术追求,特 别是对文化艺术事业的全 身心奉献,让我们深深理 解到这套《丛书》的价值 和意义,它不仅为重庆文 化艺术留存了宝贵的史料 ,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教育 和启迪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重庆 的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发 展,一个繁荣兴盛的重庆 文化形象已经呈现在世人 面前,这都与老艺术家、 老文化工作者的贡献紧密 相关。《丛书》中所呈现 的仅是文化系统里的一部 分文化艺术工作者,还有 广大的老艺术家、老文化 工作者,以及许许多多的 曾经战斗在文化艺术战线 上的普通老同志,都为重 庆文化艺术发展作了巨大 贡献,在此,向他们表示 深深的感谢和敬意!同时 ,还有很多文化系统以外 的老艺术家、老文化专家 ,以及广大的文化艺术工 作者,为重庆文化艺术的 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 此,也向他们表示深深的 感谢和敬意! 由于我们的工作能力和 水平有限,《丛书》中存 在许多不足,敬请读者批 评指正。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 院 2008年10月22日 导语 邹先生这一代人经历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战争,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在社会动荡、翻天覆地的大变革中成长,比我们在和平年代出生的青年人更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往往是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 《邹丹》从青少年时期的邹丹的求学历程开始讲起,包括了他的军旅生涯、创作生涯等内容。 后记 记者采访后记 重庆市文化局今天能够 规划“文化记忆”这样的工程 ,请数十位老艺术家来回 顾他们的技艺和艺术思想 ,真是办了一件大好事。 个人的经历太重要了, 它是鲜活的、真实具体的 、典型独特的,反映着那 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几个 月来采访邹老先生和他的 同事,查阅历史材料,记 录整理笔记,这样的工作 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学习思 考的过程。半个多世纪以 来的重庆文化发展脉络, 就是通过像邹丹先生这样 的老艺术家的讲述展现给 我们,让我们记录下来。 或许可以经过研究告诉后 继者,以前发生过什么,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会对今天产生怎样的影 响,会给我们留下哪些经 验和教训。 邹先生这一代人经历了 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战 争,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战 争,在社会动荡、翻天覆 地的大变革中成长,比我 们在和平年代出生的青年 人更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 途,往往是把个人利益与 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党 叫干啥就干啥”“为社会主义 建设添砖加瓦”,是那个年 代的革命口号;讲节约, 讲奉献,个人服从组织, 不讲个人条件,是那个时 代青年的精神风貌。有一 次,他和同事到长沙出差 ,接待单位安排他们住省 委招待所。住了一晚,发 现太高档,第二天就退房 搬到外面普通旅馆去了。 他说,过去单位派到乡下 搞运动,没有汽车可坐, 经常是徒步几十里,吃饭 自己掏钱掏粮票,从没报 销过误餐补贴、出差补贴 。在城里下厂矿工作,买 了公共汽车票,也不好意 思拿去报销。平时用的绘 画颜料、纸笔墨砚都是自 己买,从不向公家伸手。 他在重庆画院主持日常工 作期间,院里买了一辆桑 塔纳小轿车,配有司机, 但他从来没有ki己私用,上 下班都是乘公共汽车。他 说,小车是用来接送画家 和客人、为公家办事的, 私人不能占公家的便宜。 我采访当年重庆画院的一 位老同志,他说:“邹老师 是老实人,接触那么多知 名的画家,从来没有因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人家 索要画作,或者利用画院 展厅销售平台,推销自己 的东西。邹老师觉得,我 们工作人员要避嫌,公私 要分清楚。” 邹先生给人的印象是善 良、诚实、踏实。但凡谈 到工作的成就,他总是说 ,不全是我一个人干的, 不要夸大,要实事求是, 不是“我”,是“我们”。谈到 过去政治运动中受到的委 屈冤枉,如“文革”中跪板凳 被批斗,他说,就不要提 了,不要随便贬低责怪别 人,那是时代局限造成的 ,怨不得哪一个人。 …… 第六,艺术也是需要管 理、投入的。首先,艺术 需要管理。组稿和筹备画 展;成立美术家协会,召 集画家相互交流;推广和 销售画家作品;抢救民间 民族艺术;发现和培育美 术人才,这些美术管理工 作,必须是具有一定美术 专业知识和管理才能的人 来做。重庆美术工作和美 术活动的推动和发展,离 不开像邹丹先生这样一批 老一辈文化艺术管理工作 者的努力。必须指出的是 ,除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 管理才能外,他们所具有 的奉献精神也是艺术管理 人才必备的要素。邹丹先 生从小立志搞美术专业, 一生喜好就是画画,可是 ,他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安 排,兢兢业业为画家们做 着“绿叶配红花”的工作,这 种牺牲,值得后人尊敬。 另外,艺术也是一种公 共产品,它需要政府的投 入。艺术体现了一个国家 的精神和文化,一个国家 再穷,艺术不能消亡,这 就是为什么经济困难时期 国家还要抢救民间民族文 化艺术遗产,经济发展时 期国家还要从发达地区调 出资金保护落后地区文化 艺术的原因。目前,从实 体经济投入与文化艺术投 入资金比例来看,我国的 文化艺术的投入资金还需 增加,以推动我国艺术发 展,提升国民审美品位。 第七,艺术需要引导。 艺术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的反映,它是形而上的精 神产物,有着自己独立的 存在和发展方式。不能否 认,当今社会上存在庸俗 的、晦暗的甚至反人类的 艺术活动,他们有艺术形 式的光怪陆离的外包装, 但内容是不健康的、有害 的,像毒品一样诱惑腐蚀 着一些人。所以,我们必 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艺术潮流,倡导正能 量,唱响主旋律。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这 些词汇,从社会学角度来 说,它体现了人民对美好 社会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 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艺术活 动所遵循的正确方向。 精彩页 第一章 青少年时期的求学历程 一、少年成长经历 记者:邹老先生,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谢谢您接受重庆文化艺术历史记录工程记者的采访,非常感谢你能支持我们的工作,为我们回顾和总结重庆文化发展历程。艺术家的讲述有助于帮助我们做好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工作,将更加丰富地方文化的历史底蕴。我们就从您的生平开始,聊聊您是如何走上艺术之路,曾经被哪些人和事影响.谢谢。 邹丹:我在重庆市文化局和文化局下属单位工作了30多年,亲身参与了一些重庆文化重大活动,经历了重庆文化艺术工作的巨大变革,如今重庆市文委和文化艺术研究院邀请我以口述的形式回忆这些工作和活动,我表示支持,希望我的这些回忆能使后人对地方文化的历史有更多的知晓,能对后续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同行有所启示和借鉴。必须指出的是,我的这些经历只是我个人的经历,不能完全代表那个时代,在书中反映的观点和看法也是己见,不一定正确,要让读者自己去评判。另外,我一生对文化艺术工作没有太大的贡献,如果说做了一些成绩的话,也是与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同事们一起做的,他们大多已经逝世,没有留下回忆,希望他们的功劳不被忘记。 若讲我的生平,就要从我的出身和少年讲起。我的家乡在璧山县(今重庆市璧山区)来凤驿,是重庆通往成都大道上的一个古镇。我是1929年农历二月出生的,父亲邹开祥按家族字辈,给我取名邹景明。我们家是一个旧式大家庭,祖父去世很早,当家人是祖母,下面还有大伯、大伯娘和大伯的两个小孩、父亲、母亲、姑姑、四叔、五叔、幺叔等一大屋人,生活过得不错,在当地算得上是富足之家。 在我出生的第二年,家庭发生了大变故。因当地瘟疫流行,先是大伯娘染上传染病,随后大伯娘和她的一个小孩、当家的祖母三人几天内相继离世。操办几个人的丧事,共做了9连斋,请了很多道士,算当时乡里最高规格了。为此花了很多钱,家里的部分田土押给了别人,经济来源减少,加上大伯不会当家,游手好闲,经常到来凤场上闲混,夜不归家,不理事,大家庭很快就衰败了。这时,父亲的几个弟弟也长大成人,可以自食其力,于是分家了,各奔前程。未婚的四叔、五叔、幺叔经人介绍去了泸州玻璃厂当工人,已婚的父亲分得一问厢房。他买了一匹马,开始了赶马驮运生活。他将一些商人在当地采购的土特产,如手工布等,用马匹驮运到贵州一些地区去,一趟来回要走十多天,以此养活家人。母亲在房前屋后边角开点儿地、种点儿蔬菜维持生计,生活一般,还过得去。 我8岁时,母亲生了个妹妹,取名邹景清。母亲生下妹妹还没满月,因生急病,不幸去世了。母亲去世后,父亲继续在外赶马驮货,就照顾不到家里两个孩子了。外公见父亲实在困难,就把我和妹妹接到他家,外公把妹妹送到附近有奶的人家喂养,还把我送进小学读书,先读的是私塾,后来又改上新学。从此,外公家就是我和景清妹妹的家了。外公姓郭,家在距来凤驿15里的中兴乡。他是租璧山县政府50石谷的公田来种的佃户,除家人参加劳动外,还请了一个长工,由于勤俭,日子算过得去。解放后土改时,评为佃富农,按上中农对待。 在外公家,我和妹妹得到外婆的疼爱。记得上小学时,一次乡里给学校分配了课桌,为省搬运费,让学生自己去搬回来。一张桌子可坐两人,老师说两人搬一张桌子,谁搬回来谁坐。我与小伙伴们在抬桌子回去的路上看到一条河,这时我一身汗水,实在搬不动了,于是我们就停下来跳到河里洗澡,扑通打闹一阵。结果因此得了风湿病,膝盖又红又肿,脚痛得不能着地。外婆向人打听偏方,让我带妹妹在桐子树下的土里刨一种寄生植物的根须。外婆种田回来后,将这些根须煮水让我喝了,才把病治好。还有一次是在璧山简易师范学校读书时,我得了痢疾,拉肚子都拉出血了,只好休课回到外公家,躺在床上浑身没劲儿。也是外婆找来偏方,用竹笋壳烧竹笋,然后将烧熟的竹笋剥了壳给我吃。当我从床上苏醒过来时,外婆拍着手笑道:“大娃儿,我们都以为你快死了。”在缺医少药、卫生条件极差的乡下,外婆的关爱和她的那些土方偏方几次都救了我的命。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