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995年的一天,网景公司举行了IPO。在那一天,它用大约1分钟的时间,变成了一家价值21亿美元的公司,在金融媒体和各界评论家的震惊中,拉开了互联网时代的序幕。 在此后的20多年里,互联网世界风云变幻:微软从掌舵人被迫变成了大船上的一名乘客;投资者提出的实现盈利的要求被互联网公司集体回绝;23岁的扎克伯格多次拒绝10亿美元的收购邀请……在这场前所未见的游戏中,掌握了互联网进化逻辑的玩家得以大获全胜,而选错路线甚至过于超前的玩家则惨遭淘汰。 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其发展过程有着什么样的规律?人们怎样利用这一技术变得富有?它如何经各界天才的改造融入了人类的生活,又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互联网时代与人类社会如何互相成就? 这本书讲述的并非互联网本身的历史,而是互联网时代的历史。互联网就像一趟高速前进的列车,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有了解这趟列车驶过的路,才能在奔向未来的旅程中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作者简介 布莱恩·麦卡洛(Brian McCullough)20年科技行业经验知名博客“互联网历史”主持人。互联网企业ResumeWriters的创始人,求职类企业WhoToTalkTo和WhereAreTheJobs的联合创始人,2016年成为TED常驻演讲者。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互联网“大爆炸” Mosaic网络浏览器和网景通信公司 网景公司的IPO成了历史时代的分界线。这家公司无法定义互联网时代——甚至无法在互联网时代生存下来——但它是第一家互联网公司,并且成了所有人和公司效仿的模板。 第二章 掌控全球计算机的比尔·盖茨 微软与IE浏览器 据早期的员工说,微软最初的座右铭是“每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运行着微软软件的电脑”。 第三章 美国,在线 美国在线与早期网络服务 美国在线可以成为比尔·盖茨简历上的一个脚注,或者它也可以奋起作战,成为“在线服务行业之王”。 第四章 各大媒体的网络大探险 Pathfinder、热线网站与数字广告 有些人认为“这张网”是一种玩具,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种有效的观点。从现在来看,早期的互联网上有太多的东西确实很业余。 第五章 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早期搜索引擎与雅虎 有时候,投资那些名字愚蠢的公司,会获得漂亮的回报。 第六章 把这个东西送到月球上去 亚马逊及电子商务的诞生 在贝佐斯的愿景中,各种产品都会被送到购买者手中。先是图书,然后是其他任何东西。最终,他会让“应有尽有的商店”变成现实。 第七章 信任陌生人 易贝、社区网站和门户网站 在过去的20年里,互联网在很多方面慢慢地训练了所有人,使我们逐步适应了与大众互动,而且通常是与陌生人互动。 第八章 咖啡杯中的泡沫 飙升的互联网股票 股票市场不是一方输、另一方赢的那种零和游戏。在股票市场的游戏中,在一定时间内,几乎所有人都可能赢,或者几乎所有人都可能输。 第九章 非理性繁荣 富有创造力的亏损 当投资者突然开始要求公司实现赢利时,互联网公司的集体回应是:“什么?你不会是认真的吧!” 第十章 泡沫破裂 网景与微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和核冬天 当这场互联网玩家的聚会达到高潮时,你要意识到,是时候在音乐停止前抢到一把椅子了。 第十一章 网页排名魔法与音乐超新星 谷歌、Napster和互联网的重生 在互联网泡沫破裂时,20世纪90年代的梦想在这两家公司中仍然存在。 第十二章 媒体乌托邦 iPod、iTunes和网飞 它们理解了新时代消费者的期望是如何变化的。他们想要的是无限的选择和即时的满足。 第十三章 百花齐放 Paypal、Adwords、谷歌的IPO和博客 一些企业的成功开始驱除互联网泡沫的幽灵,但直到最后一波互联网初创公司中无可争议的明星站稳了脚跟,人们才愿意再次信任互联网。 第十四章 互联网2.0 维基百科,YouTube和大众智慧 互联网2.0涉及的是人们在网上表达自己——实际上,他们自己就生活在网上。 第十五章 社交网络 Facebook 扎克伯格在23岁时拒绝了10亿美元的诱惑,因为他认为自己拥有的创意价值更大。他这样做,成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创业故事。 第十六章 移动设备的崛起 掌上电脑、黑莓手机和智能手机 在这个蓬勃发展的电子设备世界里,大家都在争夺你的口袋空间,但是只有一个毫无争议的国王:手机。 第十七章 上帝手机 iPhone 智能手机+社交媒体,两项改变世界的技术在恰当的时机同时到来了。 尾声 致谢 参考文献 序言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 计算机刚刚被发明出来时, 没有人想到普通人会需要计 算机,更不用说使用计算机 了。人类发明计算机,最初 是为了解决一些重大的问题 :计算导弹轨迹、把一个人 送上月球等。据说IBM(国 际商业机器公司)的创始人 托马斯·沃森曾经说过这样 的话:“我认为全世界只需 要5台计算机。”这句话也许 是虚构的,但它确实体现了 人们在计算机最初为人类服 务时的认知。计算机是稀有 而昂贵的神圣物品,就像古 代的神谕一样,只在罕见的 特殊情况下才会发挥作用。 计算机起初很昂贵,其 设计既复杂又难以理解,而 且它有一个房间那么大。这 不是夸张的说法,被人们视 为第一台现代计算机的 ENIAC(埃尼阿克)占地约 1800平方英尺?,重约50 吨。计算机实用性不高这一 共识影响了其设计。没有人 认为计算机要便于使用,因 为没有人认为非专业用户会 与计算机互动。早期的计算 机历史讲述的是计算机专家 与机器之间的实际互动。假 设你有一个数学或工程方面 的问题需要解决,那么你需 要把你的打孔卡片交给计算 机专家,他们会用计算机梳 理出答案。20世纪60—80年 代,虽然计算机开始渗透到 工作场所(这让计算机行业 的从业人员大为惊讶),但 人们仍然认为,只有在有限 的、特定的任务或项目中, “普通的”用户才能使用计算 机。关于整个系统的更大的 争论或对其更深的了解,留 给了后来被称为“信息技术 人员”的先驱。 然而,计算机那种诱人 的、几乎被禁止的神秘感, 吸引了20世纪70年代被认 为是业余爱好者的一代人。 这些爱好者想自己掌控计算 机,他们希望计算机能直接 响应他们,而不需要中介。 他们想要个人电脑。之后, 他们成功了。史蒂夫·乔布 斯、斯蒂夫·沃兹尼亚克、 比尔·盖茨、家酿计算机俱 乐部——这些爱好者创造了 个人电脑类别(个人电脑最 初被称为微型计算机),并 开创了个人电脑产业。 这仍然不足以让计算机 变得方便普通人使用。在进 入个人电脑时代近10年之后 ,该行业仍然被困在“命令 行”模式中。你如果坐在一 台计算机前面,会看到一个 闪烁的光标。你需要输入一 些东西,才能让计算机为你 做事。你需要输入什么?这 就是问题所在,是复杂的功 能使计算机如此深奥。在命 令行时代,要想使用这些该 死的机器,你基本上需要从 头到尾地阅读操作手册,或 者提前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 。在你使用计算机之前,你 必须知道如何使用它。 图形用户界面(GUI)的 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 图形、颜色、易于理解的图 标、下拉菜单,以及一个被 称为鼠标的可爱小工具,计 算机变得人性化了。现在, 当你坐在计算机前面的时候 ,你可以握住鼠标,然后只 要点击即可,你不必事先知 道任何事情。你可以在使用 计算机的过程中,学习如何 使用这台机器。图形用户界 面由施乐公司发明,由苹果 公司及其麦金塔电脑 (Macintosh,简称Mac) 普及,然后被微软公司及其 Windows操作系统主流化, 它标志着进化的飞跃,最终 使计算机更适合普通用户使 用。 虽然计算机开始进入人 们的日常生活、办公室和家 庭,但它仍然有一点儿深奥 。你也许会在工作中使用文 字处理程序,你的孩子可能 会在地下室里玩计算机游戏 ,但你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 不真正需要使用计算机。到 1990年,只有42%的美国 成年人使用过计算机,且使 用频率很低。1在同一年, 拥有计算机的美国家庭的比 例还不到20%。 互联网,尤其是万维网 ,最终使计算机成为主流。 互联网使计算机真正变得对 普通人有用。互联网使计算 机成为你每天,甚至每时每 刻都要用的一样东西。这就 是本书涉及的内容:网络和 互联网如何使计算机渗透到 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本书 不是互联网本身的历史,而 是互联网时代的历史。大约 从1993年到2008年,计算 机和技术本身不再神秘,开 始变得极其重要且不可或缺 。这是一本关于卓越的技术 、重大的困境和优秀的创业 者的书。这是一本讲述我们 如何让这些技术进入我们的 生活,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改 变了我们的书。 就像计算机一样,互联 网不是为我们这些普通用户 设计的。 1969年,计算机首次以 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相互连接 起来。这就是阿帕网 (ARPANET),互联网的 始祖,而且(大致上)与传 说一样,阿帕网是由冷战时 期美国军方与学术工业联合 体组成的联盟研发的。在美 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的资助下,互联网 最初的4个连接点,或者说“ 节点”,都在学术研究中心 ,它们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 校、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以及犹他大学。 阿帕网是一个新颖但并 不普适的研究项目,从表面 上看,它有助于决策者在核 打击期间进行更多的(且更 有弹性的)交流。研发阿帕 网的学者们将该项目卖给了 军队,又在之后的20年里将 其改进成了一个更符合他们 自己需要的系统:一个分布 式、非分层的计算机和通信 网络,能够促进研究界和科 学界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