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是先秦战国石刻文字。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了秦国国君游猎之事,故又称作“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秦系籀文。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数石鼓文时间早且具代表性。原石现藏于故官博物院。
从书法上看,石鼓文字体方正丰厚,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圆融浑劲,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盛行,如篆书名家杨沂孙、昊昌硕就是主要得益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昊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号老缶、缶道人、苦铁、石尊者等,浙江孝丰县人,清晚期有影响力的书家之一,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均造诣颇高。工石鼓文,数十年间,反复钻研,并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为满足,参以秦权铭款、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体势笔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自出新意、风格独特。六十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其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五二二)正月立,书写者姓名不详,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阳二十六行,每行四十六字。碑阴十二列,行数不等,碑额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六共三行,十二字。
纵观《张猛龙碑》,其特点有两个。首先是险绝。楷书忌状若算子和整齐划一,否则与美术字没有差异。而《张猛龙碑》每个字都有独特的姿态,每个字都不平庸,险绝是其突出的特征,通过横画的极力往右上方倾斜和竖画的弯曲,从而打破了楷书固有的横平竖直的态势,使之趋于险绝。第二是多变多姿。其造型丰富多变,很少出现雷同的造型,在处理相同字的时候,尽量加以变化,或左右拉开距离,或笔画粗细不一,或长短有变,通过这些微妙的处理,使得字形变化多姿。
《张猛龙碑》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先进事迹。全碑风格多样化。其中碑额字形较大,方笔为主,圆笔为辅。落笔干脆利落,刀刻的痕迹十分明显,横画向右上斜,且起笔和收笔几乎都是方形。字形呈斜式,天骨开张,骨势洞达。而碑阳则结构严密,行列整齐,笔画浑厚劲健,横画左低右高,结体欹中有平、宽博端正,左纵右敛、上紧下宽。某些特征与唐代的楷书相类似,这说明该碑已开唐楷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