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学的意思(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子平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包含黄子平的随笔作品,共分三辑,分别为文学的意思、边缘阅读、害怕写作。《文学的意思》是一系列最初连载于《文学自由谈》的专栏文章,旨在阐述文学的意义及趣味性;《边缘阅读》则希望阅读者能保持旁观者的姿态,并养成一种读缝隙、读字里行间的阅读策略,将阅读当成文本与意义的游击运动;因为“没有喜欢的害怕不是真害怕,没有害怕的喜欢不是真喜欢”而《害怕写作》,惟愿在语言暴力四处泛滥的今天,仍有人喜欢阅读,仍有人敬畏话语的力量。
作者简介
黄子平(1949-),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大中文研究所硕士。曾任海南岛国营农场农工,后任北大出版社编辑、北大中文系讲师。1985年与陈平原、钱理群一起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小提琴手”。
目录

第一辑 文学的意思
小引
有点意思
没意思
意思的“涌现”
陌生化
意思和意义
意思的传达
谈误解
说隐喻
读空白
“摆过来摆过去”
体裁的“误读”
文学与印刷
第二辑 边缘阅读
我们就在题目当中
读生命的秘密
永远找下去
“文类之别”和“男女之别”
到激流深处去探索
“圭臬之死”?
好的中篇较多,好的短篇难寻
“新写实”来不及“主义”
逃向散文之乡
小说、肉身与气味
中国前卫艺术
返向一个失忆的城市
坐下来看风景的旅行者
关于树和人的现代寓言
夜行者的灵魂之音
迷宫内外的小型流浪
你的行为使我们恐惧
阿城读威尼斯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被诗歌烧伤的人
语言之肺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红楼精神
悲天而且悯人
哲人兼痴人
古籍的新读法
“革命·爱情·死亡”的神话
聆听话题的声音
莫言的《丰乳肥臀》
世纪末寒夜中不灭的烛光
此恨绵绵无尽期
“百科”香港“童话”香港
语言中的生存秘密
“张腔”“胡说”忆前身
沙之书
演戏或者无所为
书目和提要
第三辑 害怕写作
害怕写作
以“体裁”为重点的文学教学
学诗以言志
更衣对照亦惘然
故乡的食物
宵夜、消夜与夜宵
批评的位置与方法
白话经典·八股眼光·才子文心
书评五则
读书小札
漫说“漫说……”
如何在21世纪的香港用汉语写作
在词语的风暴中借诗还魂
喜欢阅读
序言
这本书由我以前出过的
三本小册子(《文学的意思
》《边缘阅读》和《害怕写
作》)合并而成,篇目有删
减,但结构和文字没有太大
的更改。
1986年,我和李陀、张
辛欣一起到天津去,参加冯
骥才他们《文学自由谈》的
创刊座谈。大冯要我为刊物
辟一专栏,我一向害怕这种
要定期准时交稿的写作,挺
犹豫,架不住陀爷和辛欣在
一旁鼓励,就应承了。专栏
最初定为《艺海勺谈》,缘
由是我当时的住处是北大勺
园,专栏里谈的却与“艺”呀
“勺”呀没多大关系。待到李
庆西、黄育海为浙江文艺出
版社编“学术小品”丛书的时
候,就以《文学的意思》作
书名,忝列其中。这专栏文
章开头几篇写得拖沓、啰嗦
,显见得是怕话题一下子说
完了,无以为继,就慢节奏
地扯闲篇,后来总算找到感
觉了,才写得比较紧实。在
我看来,“意思”的同义词是
“好玩儿”,“好玩儿”的同义
词是“自由”,写作的自由和
阅读的自由。
“文学阅读是比文学写作
更难以扑灭的地火,在岩层
底下奔突、运行。在我们阅
读的时候,自由回到了我们
身上,饱受凌辱的心灵受到
抚慰,被暴行和不公正所分
离所隔绝的人们又在共同的
召唤下聚集。在我们阅读的
时候,日常的无聊、琐屑、
绝望和厌倦不再包围我们,
勇敢地生活下去不再是一句
虚假而空洞的勉励。阅读,
正如写作一样,都是以一个
人的自由呼唤另一个人、另
一群人乃至全人类的自由。
”这是少年时无书可读的人
生体验带出的表达。多年以
后,我在豆瓣读到瓣友对这
段话的引述,岁月荏苒,深
感自己再也写不出如此“激
情燃烧”的句子了。
《边缘阅读》是我在牛
津大学出版社的第二本书,
出版家林道群仍然是此书的
责任编辑。简体版经《读书
》吴彬女史的重新编排增删
,纳入辽宁教育出版社的“
书趣文丛”。这本书回归我
的文学批评行当,具体而微
地讨论作品文本,主要是在
台湾和香港报刊写的书评,
以及为自己和朋友的书写的
序、跋。那些年“边缘”已经
变成一个时髦的热词,在“
边缘”挤着很多人,熙熙攘
攘,直接把“边缘”变得比“
中心”还热闹。为了警醒自
己,我说,边缘不是与中心
僵硬对立的固定位置,边缘
只是表明一种移动的阅读策
略,一种读缝隙、读字里行
间的阅读习惯,一种文本与
意义的游击运动。我希望收
在书里的这些文字,真的实
现了这一阅读策略。
《害怕写作》是香港天
地图书公司的颜纯鉤策划的
“香港文学评论丛书”之一种
,简体版经由席云舒引进到
江苏的凤凰出版集团。书名
误导了一些家长,以为是一
部指导写作的教辅书。一些
朋友很喜欢这个书名,后来
我发现都是些跟我一样写了
一辈子也没写多少的人。于
是我赶忙辩证,说虽然害怕
写作,却是喜欢阅读,说没
有喜欢的害怕不是真害怕,
没有害怕的喜欢不是真喜欢
。“把文学当工作是危险的
,必须畏惧话语的力量。 ”
(卡内蒂)对语言心怀敬畏
,只因语言的展演或施为,
会在他人或人群中产生效应
。当然,我很沮丧,在语言
暴力四处泛滥的网络时代,
已经没有人在乎这一点了。
显而易见,这些写于不
同年代的文字放在一起,最
大的特点就是文体驳杂。若
要找一个统称,勉强可归为
“随笔”。随笔的好处是不拘
一格,灵活多变,可以离题
再离题(对离题的离题),
可以古今中外地引用而不加
注释。学术论文的引文是为
了证明自己有资格在一个有
学术规范的学术团体里写作
,证明“我跟你们是一伙的”
。随笔的引用单纯是“这话
他比我说得好”,“我没法比
他说得更好了”,是借他人
的嘴说自己的意思。这本书
里也许难免有一两篇带学术
腔的文字(也许真没有),
我建议像我一样厌烦“塑料
味”的读者,跳过不读。随
笔是体现写作自由的最佳文
体,呼唤的正是不可扼制的
阅读自由。
此时此刻,我想感谢很
多很多的朋友,上文提到的
诸君,有的去了遥远的国度
,有的已经多年未曾谋面了
。我思念你们,一厢情愿地
想象,我们还在一个“不成
其为共通体的文学共通体”
里阅读和写作。我要特别感
谢领读文化的康瑞锋,没有
他的鼎力促成,这本书的面
世是完全不可能的。
2022年3月6日于珠海唐
家湾
导语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提出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小提琴手”、著名文学评论家黄子平代表作,经典中的经典。
由读而评,由评而写,黄子平在中心之外的边缘之地还原文学本来的面目;在语言愈趋泛滥、随意的时代,仍然畏惧话语的力量。
用语言呼唤我们生命深处共同的古老记忆,直面人类共同的困境和前景,以文学的手法进行文学论述,比文学作品“更文学”的随笔作品集, 随笔是体现写作自由的最佳文体,呼唤的正是不可扼制的阅读自由,阅读,正如写作一样,都是以一个人的自由呼唤另一个人、另一群人乃至全人类的自由。本书中的随笔作品,篇篇珍品、字字珠玑,思想悠远、文笔诙谐。
精彩页
小引
作家们经常碰到的一个提问是:“为什么写作?”回答当然是“五彩缤纷”的,或严肃或真挚或激昂或抒情或幽默。据说,最聪明而又俏皮的回答是一句反问:“为什么不写?”
人们却很少想到要问问文学读者:“为什么阅读?”也很少想到,如果问到你,你会怎样回答?
显然,读的人毕竟比写的人多(有人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对这句开玩笑的话我们不必认真)。读者不一定写,作者却一定在读。实际上,在他开始写之前,他已经读过很多了。他的“读龄”比“写龄”长,正是文学阅读把他引上了文学写作之路。上路之后,也还是读书的时候多于写书的时候。“阅读先于写作”,不仅就作者个人而言是这样,而且就整个文学系统来说,也是这样。没有阅读的写作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写出来只是给自己读或心爱的人读。实际上,在作家一边写的时候,他就在一边读自己的作品。
大多数人都并非为了学会写作才阅读。我们只是“文学生产”的“消费者”。可是,当我阅读的时候,不是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作家的写作过程么?我不是在进行某种再创造么?“白纸黑字”不是由于我阅读的目光才“活”了起来,组织成“作品”吗?
因此,作家们回答“为什么写作”时,实际上也隐约地回答了“为什么阅读”。他们的“五彩缤纷”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文学读者的回答。假如真的碰到有人屈尊向我们提问,我们也满可以既聪明而又俏皮地来上一句反问:“为什么不读?”
是的,阅读已成为我们理所当然的一种生存方式,一种无法阻遏的愿望和需求。你会想起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一位关在单身牢房里的囚犯如何发狂般地读那本偶然落到手里的棋谱!阅读,是个人与整个人类的精神文明的“接通”。只需回想一下那个“焚书坑儒”且规模史无前例的年代就行了。文学阅读是比文学写作更难以扑灭的“地火”,在岩层底下奔突、运行。在我们阅读的时候,“自由”回到了我们身上,饱受凌辱的心灵受到抚慰,被暴行和不公正所分离所隔绝的人们又在共同的召唤下聚集。在我们阅读的时候,日常的无聊、琐屑、绝望和厌倦不再包围我们,“勇敢地生活下去”不再是一句虚假而空洞的勉励。阅读,正如写作一样,都是以一个人的自由呼唤另一个人、另一群人乃至全人类的自由。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因为写作的人不惜劳驾动笔去写,这个事实就说明他承认了他的读者们的自由;又因为读书的人仅凭他翻开书本这个事实,就说明他承认了作家的自由,因此艺术创作,不管你从哪个方面探讨它,都是一种对人们的自由寄予信任的行为”。这样,企图奴役读者或讨好读者的写作不可能是真正的写作;同样地,只有不甘被奴役和不愿被讨好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
文学的媒介是语言。文学的写作和阅读实际上构成一种语言交流活动。而语言只能是“我们”的语言,“我”通过写作或阅读加入“我们”之中。在文学活动中我和语言互相渗透,“我”的界限被打破了,我开放自身,在与“我们”的交流中超越了自己的个体存在。语言本身是一个不透明的、深不可测的世界,其中积淀着一个个古老的民族的文化和内心生活。阅读使我潜入这个世界的神秘幽深之处,使先民们、父老们、兄弟姐妹们的痛苦、希望、愤懑和幻想汇入我的人生体验,我却消失在人类普遍情感的激荡之中,在刹那问沟通了永恒。因为我进入了那个从远古就讲起、还要世世代代讲下去的故事之中,我也成了这个唯一的故事的讲述者。它讲述人类存在的庄严和悲剧性,讲述灾祸、罪恶和死亡,讲述生命、爱情和青春,讲述已经走过的和还要走下去的漫漫长夜、漫漫长途……
阅读,正如写作一样,是用语言呼唤我们生命深处共同的回忆,正是这古老的记忆,把我们被日常分工所割裂、所隔绝的个人联结到一起,去面对人类共同的困境和前景。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学的“意思”、文学的根本价值。当我们回答“为什么阅读”时,正如作家们回答“为什么写作”一样,实际上都是在回答:“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
当你与这个问题相遇之后,你的阅读就不再处于一种盲目的、被“灌输”、被诱惑的状态了。你成为一个自觉的、积极的、创造性的读者。你寻求文学作品的“意思”,你创造它们,加入文学“意思”的生成之中。于是你开始关注在什么情况下作品是“有意思”的,“意思”是怎样在阅读进程中涌现和传达、组织和调整、老化和复活,你是怎样跟“文学语言”这个怪物打交道的……你发现,甚至在文学活动这样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里,人类通过如此复杂的写作和阅读,也在艰难地、坚韧地争取着实现着自己的自由。
你会想,是呵,“为什么不读?”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