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当父母带着爱意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甚至不惜自我牺牲时,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孩子并不能如父母所愿,变得成熟且自信,相反,父母越是努力鼓励、支持、陪伴孩子,越是费尽心思调动身边的资源帮助孩子,他们的孩子就越是叛逆、拖延,甚至脆弱、情绪化、厌学、频繁地自我伤害。 问题出在哪里?该如何解决?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是恰当的?爱的尺度是什么?如何培养一个强大、独立且自信的孩子……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本书作者朱迪思·洛克博士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上述问题,她在书中分析了当代养育环境和养育方式的变化特点,结合相关学术理论,总结出过度养育的特点,并分析了过度养育的后果,引导父母自行思考。她在书中的第二部分提供了一些方法论,以帮助父母培养出独立、自信、懂得进行自我调解的孩子,从而帮助父母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让自己的关爱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作者简介 朱迪思·洛克,博士,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她的工作是为儿童、青少年、父母提供心理咨询,在这一过程中,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她是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访问研究员,主要研究当代养育方式、孩子与家长的心理健康,以及学业领域中的亲子互动等问题。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当代的养育方式 第二章 过度养育——过犹不及 第三章 盆景小孩 第四章 盆景式养育的后果 第五章 盆景式养育的临床表现 第六章 树苗的茁壮成长需经历风吹雨打 第七章 但是朱迪思,你不会理解的 第二部分 第八章 怎样适度养育 第九章 帮助你的孩子建立自信 第十章 帮助你的孩子成为受欢迎的玩伴 第十一章 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 第十二章 帮助你的孩子学会自我调节 第十三章 后退一步,让孩子站起来 第十四章 常见问题 第十五章 何时需要获取专业帮助 第十六章 一种有效的养育方式 致谢 序言 “过犹不及”的养育 作为一名从教十余年的 大学老师,我遇到过很多给 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 有一类现象常常引起我的反 思:有的学生考试挂科了, 家长比学生本人还着急,他 们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联系老 师试图帮孩子解决问题;有 的学生在学校做出违规行为 ,家长会直接跑到学校或联 系老师为孩子求情;有的家 长给我打电话请求我帮她的 女儿解决宿舍矛盾;甚至曾 经有一个学生的家长每天早 上都给辅导员打电话,请辅 导员叫学生起床上课……类 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没错, 这些行为都是已经成年的大 学生的家长做出来的,并且 这种行为并不少见。这令我 十分困惑,这些学生和他们 的家长到底是怎么了?的确 ,这些家长很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他们的做法真的能帮 助孩子生活得更好吗? 我偶尔会给成年人上心 理学课,讲授与家庭教育相 关的内容,很多焦虑的父母 总是会在课下向我咨询养育 方面的问题,比如:对孩子 说重话会不会给孩子留下阴 影,孩子不愿意早起锻炼身 体怎么办,孩子周末不学习 只是玩手机怎么办,有没有 必要给孩子报辅导班、兴趣 班…… 这些父母真的太焦虑了 ! 我后来在阅读研究文献 的时候,无意间看到过度养 育(over parenting)这一 主题,我觉得上述问题好像 都有了答案。这些父母在养 育孩子的时候不是做得不够 ,而是做得太多了。接着, 我发现了朱迪斯·洛克 (Judith Y.Locke)博士的 这本《适度养育》①。在读 了此书的英文版后,我觉得 很有必要向中国的父母介绍 此书,我立刻给洛克博士写 了封邮件,表示想翻译此书 并在中国出版,此提议得到 洛克博士的热烈回应。在与 洛克博士的邮件交流中,我 发现这种过度养育现象同时 存在于东方与西方文化之中 ,虽然很多人认为西方的父 母更倾向于培养孩子的独立 性,但是在养育孩子这件事 情上,西方父母和东方父母 所遇到的常见困难和所需要 花费的努力并无差异。虽然 此书主要介绍的是西方文化 下父母的养育状况,但是在 如何培养孩子方面,此书对 当代中国父母而言,仍然具 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为人父母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 的过程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他们期望给孩子创造最好 的生活条件,期望孩子能够 健康成长,也期望自己能给 孩子足够的爱。出于各种各 样的原因,一些父母可能在 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得 到很好的照顾和足够的爱, 当他们成为父母后,期望孩 子不要再经历他们所经历的 ,因此他们可能选择与自己 父母完全不同的养育方式来 养育孩子。也有一些父母对 养育孩子的信心不足,导致 他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无 法坚持采用对孩子有益(孩 子也不一定喜欢)的养育方 式。 养育孩子就如同培育 一株植物,若缺少阳光、水 、肥料,植物是无法健康生 长的,但是如果经历暴晒, 被过度浇水、施肥,植物也 无法健康生长,培育植物还 需要主人适当地牵引和修剪 ,不能使植物肆意生长。在 养育孩子方面,父母对情感 和爱的剥夺将对孩子造成严 重的影响,但是父母给予的 爱和保护如果超出合理范围 ,孩子也将无法成长为健康 的成年人,他们无法承担起 对生活的责任。父母若过度 严厉或者对孩子完全没有要 求,将无法养育出独立、自 信、对自己负责的孩子。这 也正是本书想传递的理念, 父母对孩子的爱、照顾和要 求都要适度,过度养育可能 把孩子变成“盆景孩子”,束 缚孩子的潜能,削弱他们的 心理弹性,还将给父母带来 更多的养育负担。 洛克博士基于自己的研 究和临床实践经验,在本书 的第一部分对这种养育方式 的特点及其对孩子和父母可 能造成的影响做了非常详尽 的论述,并在本书的第二部 分提供了一些有关养育方法 的调整策略。相信对于存在 过度养育问题的父母来说, 本书可以提供完全不一样的 视角。 当然,本书基于西方的 家庭养育研究结果和临床观 察实践而写成,部分内容可 能与我国的国情不一致。比 如有关成年子女与父母一起 住的主题,在我国可能不是 一个太大的问题,此外,本 书提到的一些具体解决方法 (比如暂停冷静法)的有效 性,也需要读者自行斟酌。 不过瑕不掩瑜,本书是一本 养育佳作。 如今,市面上有关家庭 养育的书多如繁星。很多父 母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产生一 种感觉,在读书的当下觉得 书中内容讲得很有道理,一 旦回归生活,他们无法将书 中的理论付诸实践,或者实 践并不会达到期望的效果。 借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 读过那么多有关养育的书, 还是养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养育孩子不能照本宣科,每 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家庭都有 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如 果各位家长在读罢本书后发 现自己的养育之路仍然困难 重重,我建议各位求助专业 机构。 最后,感谢我的学生黄 阳睿、张文丰、黄怡,三位 同学曾协助本书部分章节的 翻译工作;感谢北京师范大 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学前专 业的张豹副教授,他在本书 的翻译过程中提供了不少建 议;还要感 导语 我们孩童时期都经历过一些困境,也许是物质上的匮乏,也许是缺乏关爱。这些困境在冥冥之中带给我们一股力量,让我们的心中升起这样的信念当我成为父母时,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一切!我要尽我所能帮助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心理学家朱迪思·洛克博士写给万千父母的养育指南。泛心理学平台KnowYourself推荐原版,给孩子恰到好处的支持,在爱与约束中建立平衡点,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不娇气、不脆弱、独立且自信的孩子! 精彩页 第一章 当代的养育方式 在过去的20年里,父母的养育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猜大多数的父母会认为自己的育儿方式不同于自己的父母那一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父母的养育方式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迅速,通信手段、工作和人际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极大地改变了家庭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理念和养育方式也在变化,事实上,许多父母故意采取了一种不同于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 我们一起来看看现代养育环境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物质生活更富足 我们中的许多人会认为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或多或少要高于父母那一代。当然,为了住上更高档的小区,我们也有可能背负高额房贷。 孩子们也可能过得更幸福,他们拥有被精心布置的房间、好玩的玩具和令人惊叹的高科技产品。他们可以观看有趣的电视节目,玩设计精良的游戏,或者听具有卓越音质的音乐。他们学校的设施更先进,师资力量更雄厚,他们放学后还可以参加各种有趣的课外活动。事实上,与我们相比,孩子们似乎拥有更加美好的童年。 毫无疑问,大部分人努力工作就是为了维持这样的生活。虽然我们为此背负了很大的压力,但结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生存环境更安定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经历过饥荒或战争,虽然有的父母戏称养育一个很能吃或喜欢顶嘴的孩子,有时就像在经历饥荒或战争,不过这与真正的饥荒与战争是不一样的,我猜为孩子提供一个安身之所对你来说不成问题。 如果你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按照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你可能正处于一个高级需要层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有实现某些事情的动机。根据这一理论,当你的基本生理需要,比如对空气、食物和水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时,你会期望满足更高一层的需要,比如安全需要;一旦安全需要也被满足了,你通常会寻求满足再高一层的需要,比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旦这些需要也被满足了,你还会继续寻求满足更高一层的需要(见图1-1)。 虽然心理学家还在为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否适用于各种文化环境而争论,但这个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普适性的。打个比方,如果你现在被困在一座荒岛上,你首先要满足的是底层的生理需要,你希望有水喝,有东西吃,这时你可能暂时不会考虑高层次的需要,比如尊重的需要等。 在物质富足的年代,当基本的需要,如食物和住所都被满足了,我们倾向于关注更高层次的需要。现在,大部分孩子在家里都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和关爱,我猜阅读此书的父母更关注孩子的尊重需要,即对自尊和自信的需要。有些父母看似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情况,实际上父母关注的是孩子的人际关系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当代很多父母如此看重孩子的自尊的问题,并非是孩子存在严重的自尊问题,而是当他们的底层需要已经被满足了时,即当父母已经解决了孩子对食物、水和安全的需要,他们就会关注还可以做哪些事情来帮助孩子进步。遗憾的是,他们好像陷在自尊需要这一层次里了。 P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