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人都爱苏东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建勇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描绘苏东坡先生情趣人生的通俗历史读物,亦是作者为先生画的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生活照!
苏东坡生性豁达,幽默风趣,对时局或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对生活却充满着无限热爱。一路被贬一路吃,东坡肉、羊脊骨,全部很拿手。900多年前的他已然是大宋的时尚达人和全民偶像,并持续霸占各大“热搜”榜单,拥有着文学顶流、美食博主、段子手、带货达人、时尚潮人、书画家、建筑师、工程师、音乐家等一大长串头衔。他的作品和发明创造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文化审美。他一生虽宦海沉浮、跌宕曲折,但所到之处,无不随遇而安,将原本艰辛乏味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本书包含五大专题,30堂给广大读者的趣味哲思课。带我们打开苏东坡的朋友圈,感受他别样的人格魅力,走进他洒脱的生命世界。
作者简介
孙建勇。湖北黄冈人,《读者》《格言》《意林》《文苑》《教师博览》等杂志签约作家,已在全国近400种杂志、报纸发表作品1000余篇次,有数十篇作品入选多种图书选本以及多地中学语文考试卷,并有数篇作品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选播。著有《带着爸妈去旅行》(华北卷)、《另一种方式的花开》(与人合著)等图书。
目录
辑一:文艺大师:这个学霸不简单
01 读书之趣:被对联激励的读书郎
02 吟诗之趣:喜欢在写诗时“弄险”
03 填词之趣:改变流行歌曲的老套路
04 写赋之趣:从故意叹穷到画饼充饥
05 作文之趣:妙手落笔“最”文章
06 书画之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辑二:生活大咖:被耽误的美食博主
07 美食之趣:点“食”成“精”
08 文房之趣:能讲究的尽量不将就
09 赏月之趣:每有情思共婵娟
10 饮茶之趣:哥喝的不是茶是品位
11 收藏之趣:强拿硬要是圈子里的流行病
12 琴棋之趣:文人四友三缺一
辑三:技术大拿: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13 科举之趣:关关难过关关过
14 水利之趣:不与人斗与水斗
15 躬耕之趣:手不握笔,改拾瓦砾
16 断案之趣:这个大人有点儿暖
17 医疗之趣:违背誓言施药方
18 创造之趣:被诗文耽误的“创客达人”
辑四:知行大德:人生名利皆为梦
19 惜花之趣:为何偏爱海棠红
20 积善之趣:喜欢不求名利的付出
21 交友之趣:朋友的影响有多大
22 提携之趣:不遗余力帮后学
23 歌筵之趣:善待那些美女艺术家
24 教子之趣: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辑五:率真大士:千帆过尽自从容
25 述奇之趣:真亦假时假亦真
26 论人之趣:来生莫做毒舌男
27 避祸之趣:搞不赢就走
28 奉道之趣:我本一道士,奈何入红尘
29 信佛之趣: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30 归葬之趣:身在郏县,魂归岷峨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序言
面对残酷的人生,他却
活成了人间清醒
一个人如果是有趣的,
那么连他的影子也不会乏味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连影
子都很有趣的人。著名作家
林语堂曾说:“苏东坡是个
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智能
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诗人余光中说得更接地
气:“如果我要去旅行,我
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
不负责任。跟杜甫在一起呢
,他这个人又苦哈哈的,太
严肃了!我愿意和苏东坡在
一起,他是一个有趣的人。
”因为有趣,所以在他离去
后九百多年的岁月里,苏轼
依然被人关注,被人研究,
被人喜爱,被人模仿,被人
怀念。
但凡喜欢苏轼的人,可
能都会感谢九百多年前那个
太阳刚刚露脸的清晨,因为
在那个清晨,一个宁馨儿顺
利降生了,一个独一无二的
有趣的灵魂被带到了人间。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985
年前——宋仁宗景祐三年十
二月十九日,也就是公元
1037年的1月8日。这天卯
时,即早晨六点钟前后,苏
轼出生在四川眉州眉山纱縠
行的苏家大院里。传说当时
天有异象,在眉山境内的彭
老山上,草木开始枯萎,飞
禽走兽都远遁他处。当时人
们对此现象的解释是——这
彭老山的灵气都被苏轼一人
独占了。
两年多以后的宝元二年
(1039)二月,苏轼那聪
明可爱的弟弟苏辙出生了。
眉山是孕奇蓄秀的诗书之城
,正所谓环境育人,苏轼和
苏辙两兄弟从小就在这里接
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熏陶
,加上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都是博学善教的
实力派,所以两兄弟从小文
学功底就很扎实,都堪称“
神童”。苏轼七岁发蒙,八
岁入小学,十岁就能够提笔
做文章,十二三岁居然能够
给自己的老师刘微之修改诗
句,以至于这位刘老师无比
感慨地说:“我没有资格做
他的老师了。”也是在这时
,苏轼和苏辙才被父亲苏洵
正式取定学名,一个名轼,
字子瞻;一个名辙,字子由
。“轼”和“辙”,都与车子有
关:轼,是车厢前的扶手横
木;辙,是车轮印儿。苏家
又不是开车行的,为什么苏
轼的父亲要给两个儿子取这
样的名字呢?原来,苏轼的
父亲觉得自己的大儿子性格
张扬,容易吃亏,希望他内
敛一些,像那才不外显的车
扶手一样;小儿子比较朴实
,希望他能像车轮印一样,
有作为但不居功。知子莫如
父,苏轼的父亲对两个儿子
的优点和缺点看得很准,对
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有着神
一般的预判,也算是奇事一
桩。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虚岁十九的苏轼与十六
岁的王弗成婚了,两人从此
开启了神仙眷侣般的婚姻生
活。第二年(1055),虚
岁十七的苏辙也迎娶了年仅
十五岁的小史姑娘。兄弟俩
之所以早婚,是因为他们打
算一同出川去京城考进士,
把婚姻先稳定下来后,就能
专心考取功名。
宋仁宗嘉祜元年(1056
)三月,苏轼和苏辙跟随父
亲出眉州,走栈道,穿剑阁
,越秦岭,历时两个多月,
终于抵达了京城汴梁。八月
开封府试,苏轼以第二名的
优异成绩中举,苏辙也榜上
有名。第二年正月,当时的
“文坛盟主”欧阳修担任礼部
考试的主考官,苏轼和苏辙
两兄弟又凭借超强的实力,
双双进士及第。苏轼尤其幸
运,其考试所作文章《刑赏
忠厚之至论》获得了欧阳修
的“关注+点赞+转发”,可
谓深受赏识,这让苏轼立时
爆红。从此,苏轼的新作品
只要一问世,即可马上在京
圈儿流传开来,被莘莘学子
当作范文。后来,据说有人
甚至因为喜欢他的文章而冷
落貌美如花的娇妻,以至于
闹出婚变。
遗憾的是,正当苏轼和
苏辙在京城备考期间,他们
远在眉山的母亲程老夫人不
幸病逝。不过,噩耗传到京
城时,科考已经结束了,好
在没有影响到他们考试水平
的发挥。但是,按照规定,
在这种情况下,进士及第的
兄弟俩不能马上做官,必须
回乡为亡母守孝三年(实际
上只有二十七个月),也就
是“丁母忧”。这似乎是一种
暗示:他们兄弟俩的仕途注
定不会一帆风顺。
嘉祐六年(1061)八月
二十五日,仁宗皇帝主持殿
试,苏轼考了第三等(一等
、二等空缺),相当于拔得
头筹,是自有制科考试以来
获得最高等次的第二人。苏
辙则为第四等,也是极好的
成绩。这一年,苏轼被派到
凤翔,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
,是个从六品的官儿,正式
开启了从政生涯。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苏轼遭遇了难以承受之
痛——与他十年来相濡以沫
的爱妻王弗不幸病故。第二
年四月,父亲苏洵也在京城
病逝,这真是祸不单行。按
照规定,苏轼和苏辙扶丧归
故里,在眉山守孝三年,他
们的仕途再次中断。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
)七月,丁忧期满。十月,
苏轼续弦,迎娶王闰之。她
是亡妻王弗的小堂妹,一位
才貌双全的女子。这是苏轼
的生命中另一位极为重要的
女人。她陪伴苏轼走过了二
十五年的风雨岁月,留下了
另一段婚姻佳话。
熙宁二年(1069)二月
,苏轼回到京城,正赶上王
安石变法。苏轼的师友们,
包括欧阳修在内,因为跟王
安石的政治观点不同,都被
迫出了京。苏轼“拥欧反王”
,站到了改革派的对立面。
导语
本书讲述了苏东坡跌宕曲折的生平和雅趣豁达的生活态度,揭秘其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让你看到从未见过的东坡居士。
全书以闲情雅趣为侧重点,首创五“大”主题:文艺大师、生活大咖、技术大拿、知行大德、率真大士,带我们感受他洒脱快活的人生哲学!
被朝局耽误的文学顶流、美食博主、段子手、带货鼻祖、书画家、建筑师、工程师、技术大拿,音乐家、时尚潮人……九百年来热搜指数爆表,无数粉丝争相“打call”……
作者历时多年呕心力作!体例新颖、故事生动有趣,资料丰富翔实,语言通俗风趣,是真正读懂苏东坡精神内核的必看之作!
带我们打开苏东坡的朋友圈,感受他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走进他那别样的生命世界!这样有趣的东坡先生,谁不爱呢?
当你感到焦虑和孤独,一定要打开本书,本书传递着豁达、开朗的人生理念,让你不再躺平,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
后记
读者朋友在读完这本书
之后,不知是否会思考这样
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
成就了苏轼这样一位千年难
遇的文艺顶流?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
书中当然有答案。比如,书
中讲到了苏轼的原生家庭,
讲到了苏轼的个性禀赋,讲
到了文化潮流趋势等等,应
该说,这些都是成就“千年
英雄”苏轼的客观因素,属
于微观层面。
那么,从更加宏观一些
的角度看,又怎样呢?
所谓时势造英雄,如果
把苏轼放在更加宽广的视野
里考察,我们会发现,苏轼
这个文艺“顶流明星”的出现
,至少具有天时、地利、人
和等三大因素。
先说天时。苏轼生长在
宋仁宗景祜三年到宋徽宗建
中靖国元年之间,活了64周
岁。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
经济与文化教育十分繁荣的
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
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
世。”陈寅恪所说的“造极”
的“赵宋之世”,主要是指宋
仁宗统治时期,社会财富在
中国封建时代是最为丰厚的
。如此优厚的经济基础和丰
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苏东
坡这样的文化奇才。宋仁宗
到宋徽宗期间,前后经历了
五个皇帝,发生过“熙宁变
法”“元祜更化”等大事件,
可谓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这
给了苏轼足够大的政治舞台
和表达空间。宋代也是对读
书人最为礼遇的时代,宋代
叶梦得的《避暑漫抄》记载
,宋太祖赵匡胤曾密镌一碑
,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
之誓碑,碑文为“不得杀士
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所以
,在宋代,知识分子可以自
由上书言事、批评时政,而
不必太过担心因言获罪。正
因有这样的制度保障和社会
风尚,苏轼才敢于自由地表
达,尽管发生了“乌台诗案”
,但最终有惊无险。试想,
苏轼如果生长在文字狱最盛
的满清,他一定不敢乱说,
因为乱说就要人头落地。所
以说,苏轼生活在北宋中叶
是得其天时。
再说地利。苏轼的故乡
在四川眉州,北宋以前属于
蜀王孟昶的统治区域,远离
中原战乱,对儒家文化火种
的保存胜于中原。李一冰在
《苏东坡传》的开篇就阐述
了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蜀地
人被涵养出的独特文化性格
,“蜀人擅辞辩,坚强独立
,不认为世上有所谓权威存
在……所以苏轼从政,每每
站在当权派的反对立场,奋
不顾身地为事理争论。”这
是地利的含义之一。地利的
第二层意思,是指苏轼首次
获罪时的被贬之地为黄州,
第二次是惠州,第三次是儋
州,这个地理排序极为重要
,因为就地理环境而言,这
三地的蛮荒程度依次递增。
当年养尊处优的苏东坡被首
贬黄州,境遇落差虽大,但
还不至于山穷水尽,毕竟黄
州还算中原之地,能够“长
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
笋香”,有猪肉可炖煮,有
赤壁可泛舟,有禅院可栖身
,有东西南北客可雅集。不
妨假设一下,如果他首次被
贬的地方是极度蛮荒的儋州
,那么这个境遇落差就完全
超出了他可以承受的范围,
面对这种情况,再坚强乐观
的人恐怕都得崩溃。
第三就是人和。苏轼的
成功,首先得益于他有一位
好母亲,其次才是好父亲,
再次就是三位好伴侣。在职
场上,他进京赶考,深得文
坛盟主欧阳修赏识,后来又
受到了皇帝、太后、太皇太
后等人的青睐。在江湖中,
他有一帮真诚的朋友,还有
一群追随他的铁杆粉丝。在
这些人当中,欧阳修的提携
对苏轼极为重要,可以说,
没有欧阳修,苏轼的仕进之
路会艰难得多。当时的当权
派中,韩琦、王安石都对苏
轼持怀疑态度,如果苏轼的
人生第一考碰到的主考官是
王安石,那么他能否一夜成
名就很难说。王安石曾对同
僚说过,如果他是考官,就
不会录取苏轼。
之所以要补充说明这些
,是想提醒读者朋友:尽管
你可能会觉得苏轼是个“神
人”一般的存在,但其实他
只是一个相当走运的“凡人”

而把苏轼还原成—个没
有一丝“神性”的凡人,对于
苏迷来说是很重要的。
没错,苏轼是很多人喜
欢的文学大家。我们是爱苏
轼神一般的人设吗?显然不
是。我们真正喜爱的,其实
是这位大家身上的人情味、
烟火气,甚至是缺点。这也
是笔者要尽量把苏轼的故事
写得通俗的原因。
苏学如海。在编写本书
的过程中,笔者参阅了大量
关于苏轼的传记作品和研究
文章。比如林语堂的《苏东
坡传》,王水照、崔铭的《
苏轼传》,李一冰的《苏东
坡传》,曾枣庄的《三苏评
传》,朱刚的《东坡十讲》
,苏灿、张忠全的《苏轼为
官之道》,桂园的《苏东坡
官场笔记》,孙涛的《东坡
拾瓦砾》,王琳祥的《苏东
坡谪居黄州》,谈祖应的《
苏东坡传奇》等。在此,向
所有致力于研究苏学的专家
、学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策划编辑易涵辰对本书
的结构布局提出了重要的意
见和建议,在此一并感谢!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写
作本书的初衷是对苏学现有
研究成果进行通俗化普及,
而不是做学术研究。限于学
识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疏漏
错讹,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
正。
作者
2022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
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
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
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
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
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
、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
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
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
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
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
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
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
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
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
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
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
文。
——林语堂
精彩页
01 读书之趣:被对联激励的读书郎
苏轼是个超级学霸,这是无疑的。不过,天下没有“一口就吃成胖子”的事情,那么,从顽皮少年到超级学霸,苏轼在这之间究竟经历过哪些事情呢?
1
宋仁宗景i右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又号铁冠道人。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但凡重要人物的降生,似乎总会伴随着一些异象的发生。比如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的降生就是如此——后唐天成二年(927)的一天,洛阳城北的夹马营将军赵弘殷的家笼罩在紫气红光之中,不久后赵匡胤出生了。他从娘胎里出来的时候被一股异香包裹着,久久不散——古人写书,都喜欢搞这一套,也不管是否符合常理。苏轼也享受了这样的“待遇”。相传,在苏轼出生的景祜三年,眉州眉山境内那座秀丽的彭老山忽然禽兽远走、草木凋敝、百花不开,直到六十多年后苏轼去世,彭老山才又满山翠绿、生机盎然。当地人对这种异象的解释是:彭老山的灵秀之气全部被苏轼一人占去了。
传说当然不可完全确信,但是苏轼自小聪明灵秀却是事实。他活泼好动,是个孩子头儿,经常带领小伙伴到附近的醴泉寺爬树采橘,登山捡果,在故乡眉山的山山水水间尽情释放着天性。
当然,玩归玩,苏轼并不贪玩,他知道除了玩之外还有正经事儿要做,那便是读书学习。苏轼七岁那年开始读书,八岁入小学。当时,有个道士叫张易简,很有学问,在天庆观北极院办学,课讲得好,搁到现在估计能上《百家讲坛》,拜在他门下读书的学生近百人,苏轼就是其中之一。苏轼一入张道士门下,就因聪明可爱、成绩好而受到了张道士的青睐,享受同等待遇的还有一个学生,叫陈太初。当时,他们俩被认为是天庆观北极院里的大学霸,是张道士重点培养的学习标兵。
张道士看人的确很准。苏轼的聪明过人可以通过一件事情得到证实。他七岁那年,碰到了一个姓朱的老尼姑,这位老尼姑已经九十多岁了。她向苏轼讲述了发生在自己年轻时的某个夏夜里的故事。当时,在蜀主孟昶的皇宫里,老尼姑看见孟昶和爱妃花蕊夫人在摩诃池上乘凉,还填了一首词进行演唱,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老尼姑至今还记得那首词的全文,于是她就念给苏轼听,其中首旬为“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朱老尼只念了一遍,并没有特地强调苏轼要记住这首词,但是,小苏轼对那旬很有画面感的句子印象深刻,一下子就记住了,整整四十年不忘,后来还写进了自己的词作《洞仙歌》里。
在张道士门下大约学习了三年,苏轼的老师换成了自己的母亲程夫人。程夫人是一个好老师,她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在儿子课程的选择上很讲究。通常情况下,四书五经肯定会被当作重点,程夫人则不,她把历史教育作为重点。因为她觉得历史事迹不仅可以传授给人以知识,还能引起人的思考,培养人的品格,训练人的是非判断能力。很快,程夫人的教学工作就有了显著成效。 一天,在程夫人的指导下,苏轼读到了《后汉书·范滂传》,对范滂产生了崇敬之情。范滂是什么人呢?他是东汉的一位名士,正直清高有气节,是当时引导舆论的大咖,字孟博,南阳新野人。建宁二年(169),灵帝刘宏诛杀大批党人,诏令汝南督邮吴导火速捉拿范滂等人。吴导是范滂的忠实拥护者,接到圣旨后,他来到县里,实在不忍对范滂下手,就趴在驿馆的床上大哭,不知该如何是好。范滂听到这消息,毫不犹豫地前往县衙投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县令郭揖不仅没有捉拿他,还表示愿意跟他一起逃跑。但是,范滂坚决不同意。他说:“我死了,祸患就没了,哪能连累您呢?”——这叫好汉做事好汉当,让人不得不佩服范滂的勇气!范滂束手就擒后被押往京城,他的母亲带着孙子赶到县衙与他诀别。范滂对母亲说:“弟弟仲博很孝敬,足以供养您老人家,我呢,跟从父亲大人命归黄泉,也算各得其所,希望您老人家莫要悲伤。”范母说:“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这些大人物齐名,死了也没什么遗憾。想要有好名声,又想长寿,世上没有这等兼而得之的好事。”
范滂拜别母亲,慷慨赴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苏轼读完《范滂传》后,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对母亲说:“假设我是范滂,您会同意我的做法吗?”
程夫人没有犹豫,朗声道:“如果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熏陶下,苏轼在学识和做人两方面都很成功。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