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与《灵枢经》是《黄帝内经》的姊妹篇,为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向被历代医家视为圭臬,尊之为“医家之宗”,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学习中医必读经典之作。 《素问》共24卷,81篇,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理论基础、诊治原则、疾病预防等,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藏象学说、气血津液、腧穴针道、诊法治法、运气学说等,并融汇了古代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中国古代科学成果。由于《素问》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年代久远,文字古奥,语句艰深,医理广博,为中医初学者学习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使现代读者更好地学习、理解本书的精髓,我们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郭霭春全集·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基础上编辑整理出版了这本《郭霭春白话解丛书·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对原文力求全面、深入、精准地进行注释和释义,深入浅出地阐释经文旨意,使本书更加通俗易懂,更能准确地反映经文原旨。 本书设有提要、原文、注释、白话解。各篇篇首以提要说明该篇主要内容、学术思想;原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代顾从德翻刻宋本为底本,疑为原文讹误者,均以()符号标出,凡可据补或据改者,在原文中以[]符号标出;注释力求简明扼要,与译文参看,相得益彰;白话解结合校勘、注释,采用直译法,在词义、旬式、词序上尽量与经文一一对应,并注意译文逻辑性和连贯性,信守经文原义,力求语言通俗晓畅。原书《刺法论篇》《本病论篇》两篇遗篇为后人撰续,本书暂存目,阙文未收录。 本书体现了作者终生的研究成果,原文中疑文阙文互见互补,释义精准明晰,是一本通俗易懂、易学易会、可读性强、实用性强的中医经典普及读物,可供各类中医院校师生、初学中医者、临床工作者学习使用。 作者简介 郭霭春(1912—2001),又名郭瑞生,男,汉族,天津市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郭霭春教授博学务识,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方面造诣精深。郭霭春教授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通文献、善临证,治学精勤,为中医文献研究与整理做出了较为卓越的贡献,成为“津沽杏林三杰”之一,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医史文献学家、中医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教育家、史学家,是中医文献整理一研究的一代宗师。 郭霭春教授对中国史学的研究也曾科起史学界震动,他所编撰的《续资治通鉴目录》等着作,拾遗补缺,为史学界所赞赏。郭霭春教授著述颇丰,主编与编著的医学专著和史学专著近20种,其中由其主持并完成的部级科研项目“《素问》整理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中医文献研究与史学研究做出了较为杰出的贡献。 目录 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00l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第互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卷第六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第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第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卷第十三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卷第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第十互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第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亡)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亡)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